第50讲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 ( 讲义+课件)( 含答案 )2026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0讲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 ( 讲义+课件)( 含答案 )2026届高三化学一轮总复习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5 09:26:06

文档简介

(共81张PPT)
第50讲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
第十章 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与平衡
高三一轮复习讲义 人教版 (单选)
1.能正确识别图像,能从图像中找到曲线指代、趋势、关键点。
2.利用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学会分析不同类型图像中各粒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复习目标
类型一 滴定曲线
类型二 分布系数曲线
类型三 对数图像
内容索引
课时测评
重点强化
类型一
滴定曲线
巧抓“5点”,突破滴定曲线中粒子浓度关系
(1)抓反应的“起始”点: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2)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3)抓“恰好”反应点,生成的溶质是什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4)抓溶液的“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5)抓反应的“过量”点,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必备知识 整合
抓住滴定曲线中的5个关键点
室温下,以一元强碱MOH溶液滴定c mol·L-1的一元弱酸HA
为例。
模型构建
1.室温下,将1.00 mol/L盐酸滴入20.00 mL 1.00 mol/L的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a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
c(Cl-)>c(OH-)>c(H+)
B.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
c(Cl-)>c(H+)=c(OH-)
C.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c(H+)=c(Cl-)+c(OH-)
D.d点时溶液温度达到最高,之后温度略有下降,原因是NH3·H2O电离
关键能力 提升

a点溶液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3·H2O和NH4Cl,
溶液显碱性,故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Cl
的水解程度,所以有c(N)>c(Cl-)>c(OH-)>
c(H+),A正确;b点溶液显中性,有c(H+)=c(OH-),
根据电荷守恒有c(N)=c(Cl-),且有c(N)=c(Cl-)>c(H+)=c(OH-),B正确;c点溶液中溶质是NH4Cl和HCl,根据电荷守恒有c(N)+c(H+)=c(Cl-)+c(OH-),C正确;d点时酸碱恰好中和,放出热量最多,溶液温度达到最高,中和反应结束后,加入的盐酸温度低,随着盐酸的加入,混合溶液温度逐渐降低,与NH3·H2O电离无关,D错误。
2.常温下向100 mL 0.1 mol·L-1 Na2C2O4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pOH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OH=-lg c(OH-),Ka1(H2C2O4)=1×10-2,Ka2(H2C2O4)=1×10-5。下列说法不正确
的是
A.m的值约为5
B.若V1=100,则n>7
C.a点:c(Na+)+c(H+)=c(HC2)+
2c(C2)+c(Cl-)+c(OH-)
D.若q=10,则b点对应的溶液>100

m点还没有加入盐酸,C2发生水解:C2+H2OHC2+OH-,Kh==,所以c(OH-)≈= mol·L-1=10-5 mol·L-1,pOH=5,A正确;V1=100时,Na2C2O4与盐酸按照1∶1恰好反应,生成NaHC2O4和NaCl, HC2的电离程度大
于其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pH<7,pOH>7,B正确;a点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C2)+2c(C2)+c(Cl-)+c(OH-),C正确;q=10,即pOH=10,c(OH-)=1×10-10 mol·L-1,c(H+)=1×10-4 mol·L-1,==100,D错误。
返回
类型二
分布系数曲线
透析分布曲线,锁定思维方向
必备知识 整合
一元弱酸 (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
H2C2O4为例)
δ0为CH3COOH分布系数,δ1为CH3COO-分布系数 δ0为H2C2O4分布系数、δ1为HC2分布系数、δ2为C2分布系数
一元弱酸 (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
H2C2O4为例)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一定pH时的微粒分布系数和酸的分析浓度,就可以计算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巧抓曲线交点和最高点(以NaOH溶液滴定三元弱酸H3A为例)
模型构建
1.某弱酸HA溶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系数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酸-lg Ka≈4.7
B.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
C.当该溶液的pH=7.0时,c(HA)<c(A-)
D.某c(HA)∶c(A-)=4∶1的缓冲溶液,pH≈4
关键能力 提升

曲线的交点为c(HA)=c(A-),此时溶液的pH≈4.7,该酸Ka==c(H+)≈10-4.7,故-lg Ka≈4.7,A说法正确;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B说法错误;根据图像可知,当该溶液的pH=7.0时,c(HA)<c(A-),C说法正确;根据图像可知,c(HA)为0.8,c(A-)为0.2时,pH约为4,故某c(HA)∶c(A-)=4∶1的缓冲溶液,pH≈4,D说法正确。
2.T ℃时,向某浓度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三种微粒H2C2O4、HC2、C2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0.1 mol·L-1的NaHC2O4溶液呈    性,其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c(Na+)>c(HC2)>c(H+)>c(C2)>c(OH-)
由题图可知Ka1=10-1.2,Ka2=10-4.2,HC2+H2O H2C2O4+OH-,Kh===10-12.8 Ka2,所以HC2的电离大于水解(注:也可以根据图像观察)。
返回
类型三
对数图像
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 ,得到的粒子浓度对数图像。
1.破解对数图像的数据
(1)运算法则:lg ab=lg a+lg b、lg =lg a-lg b、lg 1=0。
(2)运算突破点:如lg =0的点有c(A)=c(B);
lg c(D)=0的点有c(D)=1 mol·L-1。
必备知识 整合
2.破解对数图像的步骤
(1)识图像:观察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看清每条曲线代表的粒子种类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计算电离常数时应利用两种粒子浓度相等的点,如lg =0。
(2)找联系:根据图像中的坐标含义和曲线的交点,分析所给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或pH与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
(3)想原理:涉及电离平衡常数,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在识图像、想原理的基础上,将图像与原理结合起来思考。
(4)用公式:运用对数计算公式分析。
1.25 ℃时,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lg 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lg X=lg或l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m表示pH与lg 的变化关系
B.当溶液呈中性时,c(Na+)=c(HC)+2c(C)
C.Ka1(H2CO3)的数量级为10-6
D.滴加过程中,保持不变
关键能力 提升

对图像进行以下分析:Ka1(H2CO3)=,Ka2(H2CO3)= K=c(H+)·X;M点pH=9.3、lg X=-1,X=10-1,则K=10-10.3;N点pH=7.4,lg X=1,X=10,则K=10-6.4;二元弱酸的Ka1 Ka2,则曲线m表示lg 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曲线n
代表lg 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A项错误;当溶液显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c(Na+)+c(H+)=c(HC)+2c(C)+c(OH-)+c(Cl-),c(H+)=c(OH-),则c(Na+)>c(HC)+2c(C),B项错误;根据图像分析知Ka1(H2CO3)=10-6.4,数量级为10-7,C项错误;
=×=Ka1(H2CO3)
·Ka2(H2CO3),温度不变,Ka1(H2CO3)、Ka2(H2CO3)不变,故滴加过程中,保持不变,D项正确。
2.常温下,向二元弱酸H2Y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向二元弱酸H2Y中滴加NaOH溶液,依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随着NaOH溶液的滴加,lg     (填“增大”或“减小”,下同),lg     。
H2Y
+OH-H2O+HY-、HY-+OH-H2O+Y2- 
增大
减小
(3)Ka2(H2Y)=     。
10-4.3
Ka2(H2Y)=,当c(H+)=10-3 mol·L-1时,=10-1.3,所以Ka2=10-4.3。
(4)在交叉点“e”,c(H2Y)    c(Y2-)(填“>”“<”或“=”)。

在“e”点,lg =lg ,所以=,所以c(H2Y)=c(Y2-)。
返回
重点强化23
多曲线、多含义坐标系图像分析
1.解答复杂图像题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复杂图像五看:一看面(坐标),二看线(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五看量(数字计算)。如坐标表示的有c(M)、α(M)、lg c(M)、lg 、pM、lg 等,不同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
(2)pH:可以得出c(H+);通过比较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可判断是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
3
重点精讲
(3)交点:相交的两种物质的某量相等,常进行相互代换用于计算。
(4)pH=7:常温下表示溶液显中性,此时,c(H+)=c(OH-),在等式中常进行抵消。
(5)数据与浓度符号的转化:在坐标图中,标明了某种物质的量,一般要用标明的量进行分析。
(6)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2.典题示例
  已知R(OH)2为二元弱碱,pOH=-lg c(OH-)。25 ℃时,R(OH)2的水溶液中有R(OH)2 R(OH)++OH- Kb1,R(OH)+ R2++OH- Kb2。25 ℃时,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RCl2溶液,溶液中R(OH)2、R(OH)+、R2+的分布分数δ{如δ(R2+)=},随pOH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b2=1.0×10-11.3
B.w点、z点分别可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滴
定突变点
C.c(RCl2)=0.1 mol·L-1
D.y点对应溶液中,c(Na+)<3c[R(OH)+]

典例
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RCl2
溶液,溶液中的R2+先与OH-反应生成R(OH)+,
然后R(OH)+再与OH-反应生成R(OH)2,则
随着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逐渐增大,pOH逐
渐减小,δ(R2+)逐渐减小,δ[R(OH)+]先增大
后减小,δ[R(OH)2]逐渐增大。
1.(2024·河北沧州三模)常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某二元弱酸H2A溶液,溶液的pH、粒子的分布分数δ[如δ(A2-)=]与H2A被滴定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Ⅱ线表示δ(A2-)的变化曲线
B.=1时,c(Na+)>c(HA-)>c(H2A)>c(A2-)
C.=1.5时,3c(Na+)=2[c(HA-)+c(A2-)+c(H2A)]
D.b、d、e、f四点对应的溶液中,f点的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强化训练

NaOH溶液滴定H2A过程中依次发生反应:H2A+OH-HA-+H2O,HA-+OH-A2-+H2O,反应过程中δ(H2A)一直减小,δ(HA-)先增大后减小,δ(HA-)逐渐减小时,δ(A2-)逐渐增大,溶液的pH值逐渐增大,由此可知:Ⅰ、Ⅱ、Ⅲ、Ⅳ线分别表示δ(H2A)、δ(HA-)、δ(A2-)、pH的变化曲线。Ⅱ表示δ(HA-)的变化曲线,A错误;
=1时,反应生成NaHA,由图可知c(HA-)>c(A2-)>c(H2A),B错误;=1.5时,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HA和Na2A,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2c(Na+)=3[c(HA-)+c(A2-)+c(H2A)],C错误;f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2A,A2-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最大,D正确。
2.某同学在两个相同的特制容器中分别加入20 mL 0.4 mol·L-1 Na2CO3溶液和40 mL 0.2 mol·L-1 NaHCO3溶液,再分别用0.4 mol·L-1盐酸滴定,利用pH计和压力传感器检测,得到如下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甲、丁线表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
盐酸,乙、丙线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
B.当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时(a点、b点),
所发生的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HC+H+CO2↑+H2O
C.根据pH-V(HCl)图,滴定分析时,c点可用酚酞、d点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D.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均满足:c(H2CO3)-c(C)=c(OH-)-c(H+)

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故碳酸钠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图中甲、丁线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乙、丙线表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A错误;当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时(a点、b点),从图像可以看出,b点尚未放出CO2,离子方程式表示为C+H+
HC,B错误;根据pH-V(HCl)图,滴定分析时,c点的pH在9左右,故可用酚酞作指示剂;d点的pH在4左右,故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C正确;根据质子守恒,Na2CO3中存在c(OH-)-c(H+)=2c(H2CO3)+c(HC),NaHCO3溶液中满足c(H2CO3)-c(C)=c(OH-)-c(H+),D错误。
3.(2024·新课标卷)常温下CH2ClCOOH和CHCl2COOH的两种溶液中,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如δ(CH2ClCO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M表示δ(CHCl2COO-)~pH的变化关系
B.若酸的初始浓度为0.10 mol·L-1,则a点对应
的溶液中有c(H+)=c(CHCl2COO-)+c(OH-)
C.CH2ClCOOH的电离常数Ka=10-1.3
D.pH=2.08时,=

随着pH的增大,CH2ClCOOH、CHCl2COOH浓度减小,CH2ClCOO-、CHCl2COO-浓度增大,-Cl为吸电子基团,CHCl2COOH的酸性强于CH2ClCOOH,即Ka(CHCl2COOH)>Ka(CH2ClCOOH),酸性越弱,电离出的H+越少,对应酸的δ越大,则图像上部曲线从左至右依次代表δ(CHCl2COOH)、δ(CH2ClCOOH)、δ(CHCl2COO-)、
δ(CH2ClCOO-)与pH的关系。δ(酸分子)=δ(酸根离子)=0.5时的pH分别约为1.3、2.8,则两种酸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a(CHCl2COOH)≈10-1.3,Ka(CH2ClCOOH)≈10-2.8。曲线M表示δ(CH2ClCOO-)~pH的变化关系,A错误;根据Ka(CHCl2COOH)=,初始c0(CHCl2COOH)=0.1 mol·L-1,若溶液中溶质只有CHCl2COOH,则
c(CHCl2COO-)=c(H+)≈=10-1.15mol·L-1,但a点对应的c(H+)=0.1 mol·L-1,说明此时溶液中加入了酸性更强的酸,根据电荷守恒,c(H+)>c(CHCl2COO-)+c(OH-),B错误;根据分析,CH2ClCOOH的电离常数Ka=10-2.8,C错误;电离度α=
,n始=n电离+n未电离,则α(CH2ClCOOH)=δ(CH2ClCOO-),α(CHCl2COOH)=δ(CHCl2COO-),pH=2.08时,δ(CH2ClCOO-)=0.15,δ(CHCl2COO-)=0.85,D正确。
4.(双选)(2023·山东卷)在含HgI2(s)的溶液中,一定c(I-)范围内,存在平衡关系:HgI2(s) HgI2(aq);HgI2(aq) Hg2++2I-;HgI2(aq) HgI++I-;HgI2(aq)+I- Hg;HgI2(aq)+2I- Hg,平衡常数依次为K0、K1、K2、K3、K4。已知lg c(Hg2+)、lg c(HgI+)、lg c(Hg)、lg c(Hg)随lg c(I-)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线L表示lg c(Hg)的变化情况
B.随c(I-)增大,c[HgI2(aq)]先增大后减小
C.a=lg
D.溶液中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


HgI2溶液中各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c(I-),平衡HgI2(aq) HgI++I-、HgI2(aq) Hg2++2I-逆向移动,c(HgI+)、c(Hg2+)减小,且开始时c(HgI+)<c(Hg2+);平衡HgI2(aq)+I- Hg、HgI2(aq)+2I- Hg正向移动,c(Hg)、c(Hg)增大,且开始时c(Hg)>c(Hg),则如下图中线1、2、3、4分别代表lg c(HgI+)、lg c(Hg2+)、lg c(Hg)、lg c(Hg)随lg c(I-)的变化情况。
由分析知,曲线L表示lg c(Hg)的变化情况,A正
确;由HgI2(s) HgI2(aq)知k0=c(HgI2),而k0只与T
有关,故c(HgI2)始终保持不变,B错误;已知HgI2
(aq) Hg2++ 2I-、HgI2(aq) HgI++I-的平衡
常数分别为K1、K2,由第二个反应减去第一个反应,可得Hg2++I- HgI+,K==,M点c(HgI+)=c(Hg2+),则c(I-)=,a=lg c(I-)=lg,C正确;加入I-使各平衡移动,故溶液中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始终为2∶1,D错误。
返回
课 时 测 评
1.常温下,用0.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 mol·L-1的HX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滴定过程应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b<c
C.c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HX)+c(X-)
=0.10 mol·L-1
D.相同条件下,X-的水解能力强于HX的电离能力

根据题图知,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所以该实验应该
选取酚酞作为指示剂,故A正确。酸或碱抑制水电离,
弱离子促进水电离,a点溶质为HX、NaX,溶液呈酸
性,抑制水电离;b点溶液呈中性,不影响水电离,c
点溶质为NaX,X-水解而促进水电离,所以水电离程
度:a<b<c,故B正确。酸、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元素守恒得c(Na+)=c(HX)+c(X-)=0.05 mol·L-1,则c(Na+)+c(HX)+c(X-)=0.10 mol·L-1,故C正确。加入NaOH溶液10 mL时,有一半的酸被中和,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HX,根据图像知,混合溶液pH<7,溶液呈酸性,说明X-的水解能力弱于HX的电离能力,故D错误。
2.常温下,用0.100 0 mol·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 0 mol·L-1的三种一元弱酸的钠盐(NaX、NaY、NaZ)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该NaX溶液中:c(Na+)>c(X-)>c(OH-)>c(H+)
B.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a(HX)>Ka(HY)>Ka(HZ)
C.当pH=7时,三种溶液中:c(X-)=c(Y-)=c(Z-)
D.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后,再将三种溶液混合:c(X-)
+c(Y-)+c(Z-)=c(H+)-c(OH-)

NaX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X-)>c(OH-)>c(H+),故A正确;弱酸的酸性越弱,电离常数越小,则其钠盐溶液碱性越强,由图可知,HX、HY、HZ三种一元弱酸的酸性依次减弱,则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的大小顺序为Ka(HX)>Ka(HY)>Ka(HZ),故B正确;当溶液pH为7时,酸越弱,向盐溶液中加入盐酸的体积越大,酸根离子的浓度越小,则
三种盐溶液中酸根的浓度大小顺序为c(X-)>c(Y-)>c(Z-),故C错误;向三种盐溶液中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三种盐都完全反应,溶液中钠离子浓度等于氯离子浓度,将三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c(Na+)+ c(H+)= c(X-)+c(Y-)+c(Z-)+ c(Cl-)+ c(OH-),由c(Na+)= c(Cl-)可得:c(X-)+c(Y-)+c(Z-)=c(H+)-c(OH-),故D正确。
3.取两份10 mL 0.05 mol·L-1的NaHCO3溶液,一份滴加0.05 mol·L-1的盐酸,另一份滴加0.05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或碱)体积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点可知:NaHCO3溶液中HC的水
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a→b→c过程中:c(HC)+2c(C)+
c(OH-)逐渐减小
C.a→d→e过程中:c(Na+)<c(HC)+c(C)+c(H2CO3)
D.若c点的c(Na+)+c(H+)=x,e点的c(Na+)+c(H+)=y,则x>y

a点溶质为NaHCO3,此时溶液呈碱性,由此可知,NaHCO3溶液中HC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A正确;由电荷守恒可知,a→b→c过程溶液中c(HC)+2c(C)+c(OH-)=c(H+)+c(Na+),由于c(NaHCO3)=0.05 mol·L-1,c(NaOH)=0.05 mol·L-1,故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c(Na+)保持不变,c(H+)逐渐减小,因此c(HC)+2c(C)+c(OH-)逐渐减小,故B正确;由元素守恒可知,a→d→e
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HCl的过程,若该过程中没有CO2逸出,则溶液中c(Na+)=c(HC)+c(C)+c(H2CO3),若有CO2逸出,则c(Na+)>c(HC)+c(C)+c(H2CO3),故C错误;c点溶液中c(Na+)+c(H+)=(0.05+10-11.3) mol·L-1,e点溶液体积增大1倍,此时溶液中c(Na+)+c(H+)=(0.025+10-4.3) mol·L-1,因此x>y,故D
正确。
4.改变0.1 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pH=1.2时,c(H2A)=c(HA-)
B.lg [Ka2(H2A)]=-4.2
C.pH=2.7时,c(HA-)>c(H2A)=c(A2-)
D.pH=4.2时,c(HA-)=c(A2-)=c(H+)

A项,根据图像,pH=1.2时,有c(H2A)=c(HA-),
正确;B项,根据图像,pH=4.2时,c(HA-)=
c(A2-),Ka2(H2A)==c(H+)=10-4.2,
正确;C项,根据图像,pH=2.7时,有c(H2A)=
c(A2-),且小于c(HA-),正确;D项,根据图像,pH=4.2时,c(HA-)=c(A2-),且c(HA-)+c(A2-)约为0.1 mol·L-1,而c(H+)=10-4.2 mol·L-1,可知c(HA-)=c(A2-)>c(H+),错误。
5.酒石酸(H2B)及其与OH-形成的微粒的浓度分数随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已知:20 ℃时,Ksp(KHB)=3.8×10-4,S(K2B)=100 g/L]。向20 mL 0.1 mol/L酒石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 KOH溶液,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酒石酸的Ka1的数量级为10-3
B.pH=4,c(HB-)>c(H2B)>c(B2-)
C.用酒石酸检验K+时,最佳pH范围是3.04~4.37
D.V(KOH)=10 mL时,c(H2B)+c(HB-)+c(B2-)
≈0.067 mol/L

向酒石酸溶液中加入KOH溶液,c(OH-)逐渐增大,c(H2B)逐渐减小,c(HB-)先增大后减小,c(B2-)逐渐增大,则图中曲线从左到右依次代表H2B、HB-、B2-的浓度分数随pH的变化曲线。当H2B的浓度分数等于HB-时,溶液的pH为3.04,则H2B的电离常数Ka1==
c(H+)=10-3.04,则Ka1的数量级为10-4,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溶液pH为4时,溶液中三种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为c(HB-)>c(B2-)>c(H2B),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溶液pH在3.04~4.37范围内,溶液中HB-浓度较大,有利于钾离子转化为酒石酸氢钾沉淀,故C正确;当氢
氧化钾溶液的体积为10 mL时,酒石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反应生成酒石酸氢钾,由酒石酸氢钾的溶度积可知,溶液中HB-的浓度为= mol·L-1≈0.019 5 mol/L,由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c(H2B)+c(HB-)+c(B2-)=c(K+)≈0.019 5 mol/L,故D
错误。
6.常温下,向碳酸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pC(C微粒的浓度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由图中数据可以计算碳酸的电离常数Ka1的数
量级为10-6
B.虽然H2CO3与C能反应,但从图像中能看
出这两种微粒在溶液中能够共存
C.pH=7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HC)
>c(H2CO3)>c(C)
D.pH=10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有c(Na+)<3c(C)

碳酸的电离常数Ka1=,当c(H2CO3)=c(HC)时Ka1==c(H+)=10-6,故碳酸的电离常数Ka1的数量级为10-6,A正确;从图像可知:在溶液pH范围是5~12时,溶液中同时存在H2CO3与C,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溶液pH=7时,溶液中离子
浓度大小关系为c(HC)>c(H2CO3)>c(C),C正确;在溶液pH=10时,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H+)+c(Na+)=c(HC)+2c(C)+c(OH-),溶液显碱性,则c(OH-)>c(H+),故c(Na+)>c(HC)+2c(C),根据题图可知pH=10时c(HC)>c(C),因此c(Na+)>3c(C),D错误。
7.常温下,向10 mL 0.1 mol/L的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氨水,不考虑NH4NO2的分解,所得溶液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a点和b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是a>b
B.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c(N)>
c(N)>c(H+)>c(OH-)
C.a、d两点的导电能力相同,则a、d两点的pH
相同
D.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由题图可知,b点导电能力最大,说明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H4NO2,NH4NO2水解促进水电离,a点时HNO2过量,HNO2抑制水的电离,所以水的电离程度:a点<b点,故A错误;b点导电能力最大,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H4NO2,由于此时溶液显酸性,则N的水解程度大于N的水解程度,离子
浓度的关系为c(N)>c(N)>c(H+)>c(OH-),故B正确;由题图知,a点溶液显酸性,d点溶液显碱性,所以a、d两点的pH不相同,故C错误;b点导电能力最大,说明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10 mL 0.1 mol/L的HNO2和10 mL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故D错误。
8.已知pKa=-lg Ka,25 ℃时,H2SO3的pKa1=1.85,pKa2=7.19。常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0.1 mol·L-1H2SO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点所得溶液中:2c(H2SO3)+c(S)<
0.1 mol·L-1
B.b点所得溶液中:c(H2SO3)+c(H+)=
c(S)+c(OH-)
C.c点所得溶液中:c(Na+)>3c(HS)
D.d点所得溶液中:c(Na+)>c(HS)>c(S)

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NaOH+H2SO3NaHSO3+H2O、NaHSO3+NaOHNa2SO3+H2O。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HSO3和H2SO3,根据元素守恒得出,c(H2SO3)+c(HS)+c(S)<0.1 mol·L-1,根据电离常数Ka1=,此时溶液的pH=1.85,即c(H+)=10-1.85
mol·L-1,推出c(HS)=c(H2SO3),代入上式得出,2c(H2SO3)+c(S)<0.1 mol·L-1,故A说法正确;b点加入20 mL NaOH溶液,NaOH和H2SO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HSO3,根据质子守恒得c(H2SO3)+c(H+)=c(S)+c(OH-),故B说法正确;c点溶质为Na2SO3和
NaHSO3,溶液显碱性,故c(H+)<c(OH-),将pKa2=7.19及c点时c(H+)=10-7.19代入可推出c(HS)=c(S),根据电荷守恒:c(Na+)+c(H+)2c(S)+c(HS)+c(OH-)得c(Na+)>3c(HS),故C说法正确;d点溶质为Na2SO3,溶液中离子浓度c(Na+)>c(S)>c(HS),故D说法错误。
9.某浓度的二元弱酸H2B溶液在不同pH下,测得pC(M)变化如图所示[已知: pC(M)=-lg c(M),M代指H2B或HB-或B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 Ⅱ 表示pC(HB-)与pH关系
B.pH=5时,c(HB-)<c(B2-)<c(H2B)
C.由图像数据可以计算出的值
D.在pH增大的过程中,c(H2B)、c(HB-)、c(B2-)三者浓度和先减小后
增大

H2B为二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2B H++HB-、HB- H++B2-,pH增大促进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所以由题图可知:曲线Ⅰ是c(HB-)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曲线Ⅱ是c(H2B)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曲线Ⅲ是c(B2-)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故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pH=5时,pC(H2B)>pC(B2-)>pC(HB-),即c(HB-)>c(B2-)>c(H2B),故B项错
误;由X点可知c(HB-)=c(H2B),H2B HB-+H+,Ka1=1×10-1.9,由Z点可知,c(HB-)=c(B2-),则HB- B2-+H+,Ka2=1×10-7.1,则==105.2,故C项正确;调节溶液pH的过程中,随着溶液体积的增大,H2B、HB-、B2-总物质的量之和不变,浓度之和逐渐减小,故D项错误。
10.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A2-的分布系数:δ(A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 0 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

用强碱滴定二元酸,但pH仅有一次突跃,说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则滴定过程中c(HA-)降低,c(A2-)增大,故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A错误;当加入40.00 mL 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0.100 0 mol·L-1,
B错误;曲线①与曲线②的交点存在等量关系:δ(HA-)=δ(A2-),则c(HA-)=c(A2-),此时加入的VNaOH=25 mL,对应滴定曲线上pH=2.0,则c(H+)=10-2 mol·L-1,HA-的电离平衡常数Ka=
=c(H+)=1.0×10-2,C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变色的pH范围为8.2~10,说明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即c(OH-)>c(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A2-)+c(HA-)+c(OH-),则c(Na+)>2c(A2-)+c(HA-),D错误。
返回
谢 谢 观 看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第50讲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
【复习目标】 1.能正确识别图像,能从图像中找到曲线指代、趋势、关键点。2.利用溶液中的平衡关系,学会分析不同类型图像中各粒子浓度之间的关系。
类型一 滴定曲线
巧抓“5点”,突破滴定曲线中粒子浓度关系
(1)抓反应的“起始”点:判断酸、碱的相对强弱。
(2)抓反应“一半”点,判断是什么溶质的等量混合。
(3)抓“恰好”反应点,生成的溶质是什么,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4)抓溶液的“中性”点,生成什么溶质,哪种物质过量或不足。
(5)抓反应的“过量”点,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判断哪种物质过量。
抓住滴定曲线中的5个关键点 室温下,以一元强碱MOH溶液滴定c mol·L-1的一元弱酸HA为例。
学生用书 第277页
1.室温下,将1.00 mol/L盐酸滴入20.00 mL 1.00 mol/L的氨水中,溶液pH和温度随加入盐酸体积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a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c(Cl-)>c(OH-)>c(H+)
B.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c(Cl-)>c(H+)=c(OH-)
C.c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c(N)+c(H+)=c(Cl-)+c(OH-)
D.d点时溶液温度达到最高,之后温度略有下降,原因是NH3·H2O电离
答案:D
解析:a点溶液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H3·H2O和NH4Cl,溶液显碱性,故NH3·H2O的电离程度大于NH4Cl的水解程度,所以有c(N)>c(Cl-)>c(OH-)>c(H+),A正确;b点溶液显中性,有c(H+)=c(OH-),根据电荷守恒有c(N)=c(Cl-),且有c(N)=c(Cl-)>c(H+)=c(OH-),B正确;c点溶液中溶质是NH4Cl和HCl,根据电荷守恒有c(N)+c(H+)=c(Cl-)+c(OH-),C正确;d点时酸碱恰好中和,放出热量最多,溶液温度达到最高,中和反应结束后,加入的盐酸温度低,随着盐酸的加入,混合溶液温度逐渐降低,与NH3·H2O电离无关,D错误。
2.常温下向100 mL 0.1 mol·L-1 Na2C2O4溶液中滴加0.1 mol·L-1的盐酸,溶液中pOH与加入盐酸的体积关系如图所示。已知:pOH=-lg c(OH-),Ka1(H2C2O4)=1×10-2,Ka2(H2C2O4)=1×10-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m的值约为5
B.若V1=100,则n>7
C.a点:c(Na+)+c(H+)=c(HC2)+2c(C2)+c(Cl-)+c(OH-)
D.若q=10,则b点对应的溶液>100
答案:D
解析:m点还没有加入盐酸,C2发生水解:C2+H2OHC2+OH-,Kh==,所以c(OH-)≈= mol·L-1=10-5 mol·L-1,pOH=5,A正确;V1=100时,Na2C2O4与盐酸按照1∶1恰好反应,生成NaHC2O4和NaCl,HC2的电离程度大于其水解程度,溶液呈酸性,pH<7,pOH>7,B正确;a点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Na+)+c(H+)=c(HC2)+2c(C2)+c(Cl-)+c(OH-),C正确;q=10,即pOH=10,c(OH-)=1×10-10 mol·L-1,c(H+)=1×10-4 mol·L-1,==100,D错误。
类型二 分布系数曲线
透析分布曲线,锁定思维方向
一元弱酸(以CH3COOH为例) 二元酸(以草酸H2C2O4为例)
δ0为CH3COOH分布系数,δ1为CH3COO-分布系数 δ0为H2C2O4分布系数、δ1为HC2分布系数、δ2为C2分布系数
随着pH增大,溶质分子浓度不断减小,离子浓度逐渐增大,酸根离子增多。根据分布系数可以书写一定pH时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同一pH条件下可以存在多种溶质微粒。根据一定pH时的微粒分布系数和酸的分析浓度,就可以计算各成分在该pH时的平衡浓度
巧抓曲线交点和最高点(以NaOH溶液滴定三元弱酸H3A为例)
1.某弱酸HA溶液中主要成分的分布系数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学生用书 第278页
A.该酸-lg Ka≈4.7
B.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
C.当该溶液的pH=7.0时,c(HA)<c(A-)
D.某c(HA)∶c(A-)=4∶1的缓冲溶液,pH≈4
答案:B
解析:曲线的交点为c(HA)=c(A-),此时溶液的pH≈4.7,该酸Ka==c(H+)≈10-4.7,故-lg Ka≈4.7,A说法正确;NaA的水解平衡常数Kh==,B说法错误;根据图像可知,当该溶液的pH=7.0时,c(HA)<c(A-),C说法正确;根据图像可知,c(HA)为0.8,c(A-)为0.2时,pH约为4,故某c(HA)∶c(A-)=4∶1的缓冲溶液,pH≈4,D说法正确。
2.T ℃时,向某浓度的草酸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三种微粒H2C2O4、HC2、C2的物质的量分数(δ)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
0.1 mol·L-1的NaHC2O4溶液呈    性,其离子浓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       
             。
答案:酸 c(Na+)>c(HC2)>c(H+)>c(C2)>c(OH-)
解析:由题图可知Ka1=10-1.2,Ka2=10-4.2,HC2+H2O H2C2O4+OH-,Kh===10-12.8 Ka2,所以HC2的电离大于水解(注:也可以根据图像观察)。
类型三 对数图像
将溶液中某一微粒的浓度[如c(A)]或某些微粒浓度的比值[如]取常用对数,即lg c(A)或lg ,得到的粒子浓度对数图像。
1.破解对数图像的数据
(1)运算法则:lg ab=lg a+lg b、lg =lg a-lg b、lg 1=0。
(2)运算突破点:如lg =0的点有c(A)=c(B);
lg c(D)=0的点有c(D)=1 mol·L-1。
2.破解对数图像的步骤
(1)识图像:观察横坐标、纵坐标的含义,看清每条曲线代表的粒子种类以及曲线的变化趋势,计算电离常数时应利用两种粒子浓度相等的点,如lg =0。
(2)找联系:根据图像中的坐标含义和曲线的交点,分析所给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常数或pH与纵、横坐标之间的联系。
(3)想原理:涉及电离平衡常数,写出平衡常数表达式,在识图像、想原理的基础上,将图像与原理结合起来思考。
(4)用公式:运用对数计算公式分析。
1.25 ℃时,向Na2CO3溶液中滴入盐酸,混合溶液的pH与lg X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lg X=lg或lg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m表示pH与lg 的变化关系
B.当溶液呈中性时,c(Na+)=c(HC)+2c(C)
C.Ka1(H2CO3)的数量级为10-6
D.滴加过程中,保持不变
答案:D
解析:对图像进行以下分析:Ka1(H2CO3)=,Ka2(H2CO3)= K=c(H+)·X;M点pH=9.3、lg X=-1,X=10-1,则K=10-10.3;N点pH=7.4,lg X=1,X=10,则K=10-6.4;二元弱酸的Ka1 Ka2,则曲线m表示lg 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曲线n代表lg 与溶液pH的变化关系,A项错误;当溶液显中性时,根据电荷守恒:c(Na+)+c(H+)=c(HC)+2c(C)+c(OH-)+c(Cl-),c(H+)=c(OH-),则c(Na+)>c(HC)+2c(C),B项错误;根据图像分析知Ka1(H2CO3)=10-6.4,数量级为10-7,C项错误;=×=Ka1(H2CO3)·Ka2(H2CO3),温度不变,Ka1(H2CO3)、Ka2(H2CO3)不变,故滴加过程中,保持不变,D项正确。
2.常温下,向二元弱酸H2Y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所得混合溶液的pH与离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学生用书 第279页
回答下列问题:
(1)向二元弱酸H2Y中滴加NaOH溶液,依次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随着NaOH溶液的滴加,lg     (填“增大”或“减小”,下同),lg     。
(3)Ka2(H2Y)=     。
(4)在交叉点“e”,c(H2Y)    c(Y2-)(填“>”“<”或“=”)。
答案:(1)H2Y+OH-H2O+HY-、HY-+OH-H2O+Y2- (2)增大 减小 (3)10-4.3
(4)=
解析:(3)Ka2(H2Y)=,当c(H+)=10-3 mol·L-1时,=10-1.3,所以Ka2=10-4.3。
(4)在“e”点,lg =lg ,所以=,所以c(H2Y)=c(Y2-)。
1.解答复杂图像题应注意的几个要点
(1)复杂图像五看:一看面(坐标),二看线(变化趋势),三看点(起点、交点、终点),四看辅助线,五看量(数字计算)。如坐标表示的有c(M)、α(M)、lg c(M)、lg 、pM、lg 等,不同符号表示的意义不同。
(2)pH:可以得出c(H+);通过比较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可判断是强电解质或弱电解质。
(3)交点:相交的两种物质的某量相等,常进行相互代换用于计算。
(4)pH=7:常温下表示溶液显中性,此时,c(H+)=c(OH-),在等式中常进行抵消。
(5)数据与浓度符号的转化:在坐标图中,标明了某种物质的量,一般要用标明的量进行分析。
(6)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质子守恒。
2.典题示例
 已知R(OH)2为二元弱碱,pOH=-lg c(OH-)。25 ℃时,R(OH)2的水溶液中有R(OH)2 R(OH)++OH- Kb1,R(OH)+ R2++OH- Kb2。25 ℃时,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RCl2溶液,溶液中R(OH)2、R(OH)+、R2+的分布分数δ{如δ(R2+)=},随pOH变化曲线及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b2=1.0×10-11.3
B.w点、z点分别可用酚酞、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突变点
C.c(RCl2)=0.1 mol·L-1
D.y点对应溶液中,c(Na+)<3c[R(OH)+]
答案:B
解析: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RCl2溶液,溶液中的R2+先与OH-反应生成R(OH)+,然后R(OH)+再与OH-反应生成R(OH)2,则随着加入NaOH溶液体积的逐渐增大,pOH逐渐减小,δ(R2+)逐渐减小,δ[R(OH)+]先增大后减小,δ[R(OH)2]逐渐增大。
1.(2024·河北沧州三模)常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某二元弱酸H2A溶液,溶液的pH、粒子的分布分数δ[如δ(A2-)=]与H2A被滴定分数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学生用书 第280页
A.Ⅱ线表示δ(A2-)的变化曲线
B.=1时,c(Na+)>c(HA-)>c(H2A)>c(A2-)
C.=1.5时,3c(Na+)=2[c(HA-)+c(A2-)+c(H2A)]
D.b、d、e、f四点对应的溶液中,f点的水的电离程度最大
答案:D
解析:NaOH溶液滴定H2A过程中依次发生反应:H2A+OH-HA-+H2O,HA-+OH-A2-+H2O,反应过程中δ(H2A)一直减小,δ(HA-)先增大后减小,δ(HA-)逐渐减小时,δ(A2-)逐渐增大,溶液的pH值逐渐增大,由此可知:Ⅰ、Ⅱ、Ⅲ、Ⅳ线分别表示δ(H2A)、δ(HA-)、δ(A2-)、pH的变化曲线。Ⅱ表示δ(HA-)的变化曲线,A错误;=1时,反应生成NaHA,由图可知c(HA-)>c(A2-)>c(H2A),B错误;=1.5时,溶质为等物质的量的NaHA和Na2A,根据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2c(Na+)=3[c(HA-)+c(A2-)+c(H2A)],C错误;f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2A,A2-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水的电离程度最大,D正确。
2.某同学在两个相同的特制容器中分别加入20 mL 0.4 mol·L-1 Na2CO3溶液和40 mL 0.2 mol·L-1 NaHCO3溶液,再分别用0.4 mol·L-1盐酸滴定,利用pH计和压力传感器检测,得到如下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甲、丁线表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乙、丙线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
B.当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时(a点、b点),所发生的反应用离子方程式表示为HC+H+CO2↑+H2O
C.根据pH-V(HCl)图,滴定分析时,c点可用酚酞、d点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指示滴定终点
D.Na2CO3和NaHCO3溶液中均满足:c(H2CO3)-c(C)=c(OH-)-c(H+)
答案:C
解析:碳酸钠的水解程度大于碳酸氢钠,故碳酸钠的碱性强于碳酸氢钠,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先生成碳酸氢钠,再产生二氧化碳气体,故图中甲、丁线表示向Na2CO3溶液中滴加盐酸,乙、丙线表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盐酸,A错误;当滴加盐酸的体积为V1 mL时(a点、b点),从图像可以看出,b点尚未放出CO2,离子方程式表示为C+H+HC,B错误;根据pH-V(HCl)图,滴定分析时,c点的pH在9左右,故可用酚酞作指示剂;d点的pH在4左右,故可用甲基橙作指示剂,C正确;根据质子守恒,Na2CO3中存在c(OH-)-c(H+)=2c(H2CO3)+c(HC),NaHCO3溶液中满足c(H2CO3)-c(C)=c(OH-)-c(H+),D错误。
3.(2024·新课标卷)常温下CH2ClCOOH和CHCl2COOH的两种溶液中,分布系数δ与p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如δ(CH2ClCOO-)=]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M表示δ(CHCl2COO-)~pH的变化关系
B.若酸的初始浓度为0.10 mol·L-1,则a点对应的溶液中有c(H+)=c(CHCl2COO-)+c(OH-)
C.CH2ClCOOH的电离常数Ka=10-1.3
D.pH=2.08时,=
答案:D
解析:随着pH的增大,CH2ClCOOH、CHCl2COOH浓度减小,CH2ClCOO-、CHCl2COO-浓度增大,-Cl为吸电子基团,CHCl2COOH的酸性强于CH2ClCOOH,即Ka(CHCl2COOH)>Ka(CH2ClCOOH),酸性越弱,电离出的H+越少,对应酸的δ越大,则图像上部曲线从左至右依次代表δ(CHCl2COOH)、δ(CH2ClCOOH)、δ(CHCl2COO-)、δ(CH2ClCOO-)与pH的关系。δ(酸分子)=δ(酸根离子)=0.5时的pH分别约为1.3、2.8,则两种酸的电离常数分别为Ka(CHCl2COOH)≈10-1.3,Ka(CH2ClCOOH)≈10-2.8。曲线M表示δ(CH2ClCOO-)~pH的变化关系,A错误;根据Ka(CHCl2COOH)=,初始c0(CHCl2COOH)=0.1 mol·L-1,若溶液中溶质只有CHCl2COOH,则c(CHCl2COO-)=c(H+)≈
=10-1.15mol·L-1,但a点对应的c(H+)=0.1 mol·L-1,说明此时溶液中加入了酸性更强的酸,根据电荷守恒,c(H+)>c(CHCl2COO-)+c(OH-),B错误;根据分析,CH2ClCOOH的电离常数Ka=10-2.8,C错误;电离度α=,n始=n电离+n未电离,则α(CH2ClCOOH)=δ(CH2ClCOO-),α(CHCl2COOH)=δ(CHCl2COO-),pH=2.08时,δ(CH2ClCOO-)=0.15,δ(CHCl2COO-)=0.85,D正确。
4.(双选)(2023·山东卷)在含HgI2(s)的溶液中,一定c(I-)范围内,存在平衡关系:HgI2(s) HgI2(aq);HgI2(aq) Hg2++2I-;HgI2(aq) HgI++I-;HgI2(aq)+I- Hg;HgI2(aq)+2I- Hg,平衡常数依次为K0、K1、K2、K3、K4。已知lg c(Hg2+)、lg c(HgI+)、lg c(Hg)、lg c(Hg)随lg c(I-)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线L表示lg c(Hg)的变化情况
B.随c(I-)增大,c[HgI2(aq)]先增大后减小
C.a=lg
D.溶液中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始终为2∶1
答案:BD
解析:HgI2溶液中各反应达到平衡后,增大c(I-),平衡HgI2(aq) HgI++I-、HgI2(aq) Hg2++2I-逆向移动,c(HgI+)、c(Hg2+)减小,且开始时c(HgI+)<c(Hg2+);平衡HgI2(aq)+I- Hg、HgI2(aq)+2I- Hg正向移动,c(Hg)、c(Hg)增大,且开始时c(Hg)>c(Hg),则如下图中线1、2、3、4分别代表lg c(HgI+)、lg c(Hg2+)、lg c(Hg)、lg c(Hg)随lg c(I-)的变化情况。
由分析知,曲线L表示lg c(Hg)的变化情况,A正确;由HgI2(s) HgI2(aq)知k0=c(HgI2),而k0只与T有关,故c(HgI2)始终保持不变,B错误;已知HgI2(aq) Hg2++ 2I-、HgI2(aq) HgI++I-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由第二个反应减去第一个反应,可得Hg2++I- HgI+,K==,M点c(HgI+)=c(Hg2+),则c(I-)=,a=lg c(I-)=lg,C正确;加入I-使各平衡移动,故溶液中I元素与Hg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不始终为2∶1,D错误。
课时测评50 用特殊点巧析电解质溶液图像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选择题1-10题,每小题6分,共60分。
1.常温下,用0.1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 0.10 mol·L-1的HX溶液,所得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滴定过程应选择酚酞作为指示剂
B.对应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a<b<c
C.c点所示的溶液中:c(Na+)+c(HX)+c(X-)=0.10 mol·L-1
D.相同条件下,X-的水解能力强于HX的电离能力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知,滴定终点溶液呈碱性,所以该实验应该选取酚酞作为指示剂,故A正确。酸或碱抑制水电离,弱离子促进水电离,a点溶质为HX、NaX,溶液呈酸性,抑制水电离;b点溶液呈中性,不影响水电离,c点溶质为NaX,X-水解而促进水电离,所以水电离程度:a<b<c,故B正确。酸、碱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根据元素守恒得c(Na+)=c(HX)+c(X-)=0.05 mol·L-1,则c(Na+)+c(HX)+c(X-)=0.10 mol·L-1,故C正确。加入NaOH溶液10 mL时,有一半的酸被中和,溶液中溶质为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X、HX,根据图像知,混合溶液pH<7,溶液呈酸性,说明X-的水解能力弱于HX的电离能力,故D错误。
2.常温下,用0.100 0 mol·L-1的盐酸分别滴定20.00 mL浓度均为0.100 0 mol·L-1的三种一元弱酸的钠盐(NaX、NaY、NaZ)溶液,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NaX溶液中:c(Na+)>c(X-)>c(OH-)>c(H+)
B.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Ka(HX)>Ka(HY)>Ka(HZ)
C.当pH=7时,三种溶液中:c(X-)=c(Y-)=c(Z-)
D.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后,再将三种溶液混合:c(X-)+c(Y-)+c(Z-)=c(H+)-c(OH-)
答案:C
解析:NaX为强碱弱酸盐,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c(Na+)>c(X-)>c(OH-)>c(H+),故A正确;弱酸的酸性越弱,电离常数越小,则其钠盐溶液碱性越强,由图可知,HX、HY、HZ三种一元弱酸的酸性依次减弱,则三种一元弱酸的电离常数的大小顺序为Ka(HX)>Ka(HY)>Ka(HZ),故B正确;当溶液pH为7时,酸越弱,向盐溶液中加入盐酸的体积越大,酸根离子的浓度越小,则三种盐溶液中酸根的浓度大小顺序为c(X-)>c(Y-)>c(Z-),故C错误;向三种盐溶液中分别滴加20.00 mL盐酸,三种盐都完全反应,溶液中钠离子浓度等于氯离子浓度,将三种溶液混合后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关系:c(Na+)+ c(H+)= c(X-)+c(Y-)+c(Z-)+ c(Cl-)+ c(OH-),由c(Na+)= c(Cl-)可得:c(X-)+c(Y-)+c(Z-)=c(H+)-c(OH-),故D正确。
3.取两份10 mL 0.05 mol·L-1的NaHCO3溶液,一份滴加0.05 mol·L-1的盐酸,另一份滴加0.05 mol·L-1 NaOH溶液,溶液的pH随加入酸(或碱)体积的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由a点可知:NaHCO3溶液中HC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
B.a→b→c过程中:c(HC)+2c(C)+c(OH-)逐渐减小
C.a→d→e过程中:c(Na+)<c(HC)+c(C)+c(H2CO3)
D.若c点的c(Na+)+c(H+)=x,e点的c(Na+)+c(H+)=y,则x>y
答案:C
解析:a点溶质为NaHCO3,此时溶液呈碱性,由此可知,NaHCO3溶液中HC的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故A正确;由电荷守恒可知,a→b→c过程溶液中c(HC)+2c(C)+c(OH-)=c(H+)+c(Na+),由于c(NaHCO3)=0.05 mol·L-1,c(NaOH)=0.05 mol·L-1,故滴加NaOH溶液的过程中c(Na+)保持不变,c(H+)逐渐减小,因此c(HC)+2c(C)+c(OH-)逐渐减小,故B正确;由元素守恒可知,a→d→e为向NaHCO3溶液中滴加HCl的过程,若该过程中没有CO2逸出,则溶液中c(Na+)=c(HC)+c(C)+c(H2CO3),若有CO2逸出,则c(Na+)>c(HC)+c(C)+c(H2CO3),故C错误;c点溶液中c(Na+)+c(H+)=(0.05+10-11.3) mol·L-1,e点溶液体积增大1倍,此时溶液中c(Na+)+c(H+)=(0.025+10-4.3) mol·L-1,因此x>y,故D正确。
4.改变0.1 mol·L-1二元弱酸H2A溶液的pH,溶液中的H2A、HA-、A2-的物质的量分数δ(X)随pH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δ(X)=]。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pH=1.2时,c(H2A)=c(HA-)
B.lg [Ka2(H2A)]=-4.2
C.pH=2.7时,c(HA-)>c(H2A)=c(A2-)
D.pH=4.2时,c(HA-)=c(A2-)=c(H+)
答案:D
解析:A项,根据图像,pH=1.2时,有c(H2A)=c(HA-),正确;B项,根据图像,pH=4.2时,c(HA-)=c(A2-),Ka2(H2A)==c(H+)=10-4.2,正确;C项,根据图像,pH=2.7时,有c(H2A)=c(A2-),且小于c(HA-),正确;D项,根据图像,pH=4.2时,c(HA-)=c(A2-),且c(HA-)+c(A2-)约为0.1 mol·L-1,而c(H+)=10-4.2 mol·L-1,可知c(HA-)=c(A2-)>c(H+),错误。
5.酒石酸(H2B)及其与OH-形成的微粒的浓度分数随溶液pH变化曲线如图[已知:20 ℃时,Ksp(KHB)=3.8×10-4,S(K2B)=100 g/L]。向20 mL 0.1 mol/L酒石酸溶液中,逐滴加入0.2 mol/L KOH溶液,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酒石酸的Ka1的数量级为10-3
B.pH=4,c(HB-)>c(H2B)>c(B2-)
C.用酒石酸检验K+时,最佳pH范围是3.04~4.37
D.V(KOH)=10 mL时,c(H2B)+c(HB-)+c(B2-)≈0.067 mol/L
答案:C
解析:向酒石酸溶液中加入KOH溶液,c(OH-)逐渐增大,c(H2B)逐渐减小,c(HB-)先增大后减小,c(B2-)逐渐增大,则图中曲线从左到右依次代表H2B、HB-、B2-的浓度分数随pH的变化曲线。当H2B的浓度分数等于HB-时,溶液的pH为3.04,则H2B的电离常数Ka1==c(H+)=10-3.04,则Ka1的数量级为10-4,故A错误;由题图可知,溶液pH为4时,溶液中三种离子的浓度大小顺序为c(HB-)>c(B2-)>c(H2B),故B错误;由题图可知,溶液pH在3.04~4.37范围内,溶液中HB-浓度较大,有利于钾离子转化为酒石酸氢钾沉淀,故C正确;当氢氧化钾溶液的体积为10 mL时,酒石酸溶液与氢氧化钾溶液恰好反应生成酒石酸氢钾,由酒石酸氢钾的溶度积可知,溶液中HB-的浓度为= mol·L-1≈0.019 5 mol/L,由元素守恒可知,溶液中c(H2B)+c(HB-)+c(B2-)=c(K+)≈0.019 5 mol/L,故D错误。
6.常温下,向碳酸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所得溶液中pC(C微粒的浓度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由图中数据可以计算碳酸的电离常数Ka1的数量级为10-6
B.虽然H2CO3与C能反应,但从图像中能看出这两种微粒在溶液中能够共存
C.pH=7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HC)>c(H2CO3)>c(C)
D.pH=10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有c(Na+)<3c(C)
答案:D
解析:碳酸的电离常数Ka1=,当c(H2CO3)=c(HC)时Ka1==c(H+)=10-6,故碳酸的电离常数Ka1的数量级为10-6,A正确;从图像可知:在溶液pH范围是5~12时,溶液中同时存在H2CO3与C,B正确;根据题图可知:在溶液pH=7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c(HC)>c(H2CO3)>c(C),C正确;在溶液pH=10时,溶液存在电荷守恒:c(H+)+c(Na+)=c(HC)+2c(C)+c(OH-),溶液显碱性,则c(OH-)>c(H+),故c(Na+)>c(HC)+2c(C),根据题图可知pH=10时c(HC)>c(C),因此c(Na+)>3c(C),D错误。
7.常温下,向10 mL 0.1 mol/L的HNO2溶液中逐滴加入一定浓度的氨水,不考虑NH4NO2的分解,所得溶液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点和b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小是a>b
B.b点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关系:c(N)>c(N)>c(H+)>c(OH-)
C.a、d两点的导电能力相同,则a、d两点的pH相同
D.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 mol/L
答案:B
解析:由题图可知,b点导电能力最大,说明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溶质为NH4NO2,NH4NO2水解促进水电离,a点时HNO2过量,HNO2抑制水的电离,所以水的电离程度:a点<b点,故A错误;b点导电能力最大,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H4NO2,由于此时溶液显酸性,则N的水解程度大于N的水解程度,离子浓度的关系为c(N)>c(N)>c(H+)>c(OH-),故B正确;由题图知,a点溶液显酸性,d点溶液显碱性,所以a、d两点的pH不相同,故C错误;b点导电能力最大,说明b点HNO2和氨水恰好完全反应,10 mL 0.1 mol/L的HNO2和10 mL氨水恰好完全反应,所以氨水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故D错误。
8.已知pKa=-lg Ka,25 ℃时,H2SO3的pKa1=1.85,pKa2=7.19。常温下,用0.1 mol·L-1 NaOH溶液滴定20 mL 0.1 mol·L-1H2SO3溶液的滴定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a点所得溶液中:2c(H2SO3)+c(S)<0.1 mol·L-1
B.b点所得溶液中:c(H2SO3)+c(H+)=c(S)+c(OH-)
C.c点所得溶液中:c(Na+)>3c(HS)
D.d点所得溶液中:c(Na+)>c(HS)>c(S)
答案:D
解析:滴定过程中发生反应:NaOH+H2SO3NaHSO3+H2O、NaHSO3+NaOHNa2SO3+H2O。a点溶液中的溶质为NaHSO3和H2SO3,根据元素守恒得出,c(H2SO3)+c(HS)+c(S)<0.1 mol·L-1,根据电离常数Ka1=,此时溶液的pH=1.85,即c(H+)=10-1.85 mol·L-1,推出c(HS)=c(H2SO3),代入上式得出,2c(H2SO3)+c(S)<0.1 mol·L-1,故A说法正确;b点加入20 mL NaOH溶液,NaOH和H2SO3恰好完全反应生成NaHSO3,根据质子守恒得c(H2SO3)+c(H+)=c(S)+c(OH-),故B说法正确;c点溶质为Na2SO3和NaHSO3,溶液显碱性,故c(H+)<c(OH-),将pKa2=7.19及c点时c(H+)=10-7.19代入可推出c(HS)=c(S),根据电荷守恒:c(Na+)+c(H+)2c(S)+c(HS)+c(OH-)得c(Na+)>3c(HS),故C说法正确;d点溶质为Na2SO3,溶液中离子浓度c(Na+)>c(S)>c(HS),故D说法错误。
9.某浓度的二元弱酸H2B溶液在不同pH下,测得pC(M)变化如图所示[已知: pC(M)=-lg c(M),M代指H2B或HB-或B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曲线 Ⅱ 表示pC(HB-)与pH关系
B.pH=5时,c(HB-)<c(B2-)<c(H2B)
C.由图像数据可以计算出的值
D.在pH增大的过程中,c(H2B)、c(HB-)、c(B2-)三者浓度和先减小后增大
答案:C
解析:H2B为二元弱酸,其电离方程式为H2B H++HB-、HB- H++B2-,pH增大促进电离平衡正向移动,所以由题图可知:曲线Ⅰ是c(HB-)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曲线Ⅱ是c(H2B)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曲线Ⅲ是c(B2-)的负对数与pH的关系,故A项错误;由题图可知,pH=5时,pC(H2B)>pC(B2-)>pC(HB-),即c(HB-)>c(B2-)>c(H2B),故B项错误;由X点可知c(HB-)=c(H2B),H2B HB-+H+,Ka1=1×10-1.9,由Z点可知,c(HB-)=c(B2-),则HB- B2-+H+,Ka2=1×10-7.1,则==105.2,故C项正确;调节溶液pH的过程中,随着溶液体积的增大,H2B、HB-、B2-总物质的量之和不变,浓度之和逐渐减小,故D项错误。
10.以酚酞为指示剂,用0.100 0 mol·L-1的NaOH溶液滴定20.00 mL未知浓度的二元酸H2A溶液。溶液中,pH、分布系数δ随滴加NaOH溶液体积VNaOH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比如A2-的分布系数:δ(A2-)=]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①代表δ(H2A),曲线②代表δ(HA-)
B.H2A溶液的浓度为0.200 0 mol·L-1
C.HA-的电离常数Ka=1.0×10-2
D.滴定终点时,溶液中c(Na+)<2c(A2-)+c(HA-)
答案:C
解析:用强碱滴定二元酸,但pH仅有一次突跃,说明H2A第一步完全电离,第二步部分电离,则滴定过程中c(HA-)降低,c(A2-)增大,故曲线①代表δ(HA-),曲线②代表δ(A2-),A错误;当加入40.00 mL NaOH溶液时,溶液的pH发生突变,说明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根据反应2NaOH+H2ANa2A+2H2O,c(H2A)==0.100 0 mol·L-1,B错误;曲线①与曲线②的交点存在等量关系:δ(HA-)=δ(A2-),则c(HA-)=c(A2-),此时加入的VNaOH=25 mL,对应滴定曲线上pH=2.0,则c(H+)=10-2 mol·L-1,HA-的电离平衡常数Ka==c(H+)=1.0×10-2,C正确;用酚酞作指示剂,酚酞变色的pH范围为8.2~10,说明滴定终点时溶液呈碱性,即c(OH-)>c(H+),溶液中存在电荷守恒:c(Na+)+c(H+)=2c(A2-)+c(HA-)+c(OH-),则c(Na+)>2c(A2-)+c(HA-),D错误。
学生用书 第28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