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历史
新课标: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
新石器时代(打磨相结合)
距今约170万年
距今约70-20万年
元谋人
北京人
早期
距今约7000-5000年
晚期
距今约5000年
距今约1万年
黄河中上游: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河姆渡文化
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
辽河上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学习目标
1.通过良渚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2.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理解禅让制的含义。(历史解释)
3.认识到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家国情怀)
国为何物?
“國,邦也,从口从或”
“或,邦也,从口,戈以守其一。一,地也”
——《说文解字》
国家是如何形成的?早期国家与我们所说的“文明”有什么关系?
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
观察《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除了之前已经学过的遗址,图中还能看到哪些重要的文化遗存?
【任务四】阅读分析材料,概况其特点有哪些?
特点1:良渚文化社会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
特 点
材料1: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
材料2:古城背面丘陵地带一个延绵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由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水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材料3:内城中部,有一个人工堆筑、高十几米、总面积达30万平方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了20万千克碳化稻谷。
特点2:良渚人很可能已经形成统一的信仰体系。
材料4(相关史事):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普遍刻画一种神人兽面纹,其主体由天空中飞翔的神兽和骑在神兽身上的羽冠神人形象组成,在神人、神兽的周边还有飞鸟。考古发现表明,各地良渚文化玉器上刻画的神人兽面纹的各类元素相当统一。
特点3: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
材料5:“第一等级以大量玉礼器随葬的墓为代表;第二等级既随葬少量玉礼器,又有生产工具随葬的;第三等级仅以少量陶器和石器随葬为代表;第四等级以无随葬品的殉葬墓为代表。”
——姜军《神巫的世界·良渚文化综述》
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地 位
结合教材,填写陶寺古城遗址的基本信息。
时间:
地点:
距今约4300——4000年
山西襄汾
Q6:从平面结构图中能看出陶寺古城有哪些区域?分别反映了什么?
宫城
形成城市系统。宫城内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基址,以及陶质的建筑材料
不同等级的居住区
社会阶级分化
王族墓地
观象台
早期天文学
手工业作坊区
手工业发达、经济发展
观察下表,从中能得出什么信息?
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表源李尧《陶寺遗址家户考古研究》
为什么中国人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阅读教材,说一说黄帝、炎帝、蚩尤三者的故事。
黄帝(轩辕氏)
炎帝(神龙氏)
炎帝归顺黄帝,结成炎黄联盟。
阪泉之战
炎黄联盟打败蚩尤,
黄帝被推举为首领。
逐鹿之战
华夏族
人文初祖
【探究学习】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地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龙是由下面动物的身体组成的:
狮头、鹿角、虾腿、鳄鱼嘴、乌龟颈、蛇身、鱼鳞、蜃腹、鱼脊、虎掌、鹰爪、金鱼尾
尧帝像
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他鼓励人们发展生产,得到人民的爱戴。
舜帝像
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治水有功,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大禹”。
禅让
尧舜禹的禅让:
原则:贤德
实质:原始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
禅让
大禹治水像
课堂小结
1.文明的标志
2.国家产生的条件
3.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1.良渚古城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及其发掘意义
2.陶寺都城的基本概况和特点及其发掘意义
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
1.炎黄联盟
2.尧舜禹的禅让
远古的传说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形成
部落联盟时期
炎黄联盟
华夏族的形成
禅让制
尧舜禹的事迹
远古传说和真实历史之间是什么关系?
真实历史
过去发生的事情
远古传说
考古证明、文字记载
证实
口耳相传
夸张记述
无论是考古发现的遗址遗物,还是远古传说,都是我们认识原始社会晚期社会发展水平的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形成。
口述史料
实物史料
遂公盨(xǔ),西周中期(距今约2900年)食具,铭文98字,记述了“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等内容,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关于大禹治水及德治的文献记录。
随堂演练
1.“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据材料判断这是拜谒何处的祭文( )
A.炎帝陵 B.黄帝陵 C.大禹陵 D.嫘祖庙
2.“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耕。”材料中的“神农”是( )
A.炎帝 B.黄帝 C.伶伦 D.嫘祖
3.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民族,下列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是( )
①炎帝 ②黄帝 ③尧 ④舜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A
A
4.原始社会末期,部落联盟首领位子传于贤德之人的制度被称为( )
A.世袭制 B.禅让制 C.民主制 D.分封制
5.人们在浙江绍兴建有一座著名大禹陵,为大禹建陵主要是纪念他( )
A.治理水患,造福人类 B.品德高尚,让位给尧
C.建造宫室,制作衣裳 D.发明耒耜,教民农耕
B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