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7.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09:46: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程标准:了解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概况,分析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周王室衰微和诸侯崛起的史实,知道春秋时期社会动荡的特征,理解发展与变革的关系。识记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诸侯霸主,掌握诸侯争霸的影响,认识争霸战争的利弊。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这件春秋时期的酒器青铜牺尊,整体为牛形,上面刻有精美纹饰。值得注意的是,牛鼻上穿有一环,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用穿鼻的方法来驯服牛了。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发生了哪些变化?
王室衰微
春秋时期郑国祭祀遗址出土的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八簋,而如此天子规格的九鼎八簋,在郑韩故城遗址前后共出土了5套。
郑国公的九鼎八簋(河南博物院藏)春秋中晚期
西周列鼎列簋制度
问题一:郑国公九鼎八簋的出土体现出春秋时期政治方面的变化是什么?
礼乐崩坏
王室衰微
实行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层层分封,授土授民
西周
诸侯国不再分封,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不再世袭
春秋
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
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一方诸侯之长)。
— —《史记·周本纪》
②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无力控制诸侯。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物力人口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圆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 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东周 周王室统治势力大减 直接管辖地区仅在洛邑一带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 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
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1)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势力大减,直接管辅的地区仅在洛邑一带。周王虽然在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但已无力控制诸侯;
(2)诸侯国势力崛起,不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3)诸侯也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致使周王室在财政上陷入困境。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诸侯争霸:
(1)背景:
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2)目的:
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
(3)方式:
“尊王攘夷”
(尊敬王室,排除夷狄)
(4)口号:
①周王室衰微;
②各诸侯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政治和军事大动荡: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
诸侯争霸:
(5)主要霸主:
前期: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末期: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读图:①观察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②找到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并结合教材说出谁是第一个霸主?
春秋首霸:齐桓公
◎春秋争霸形势图
桓公
文公
穆公
庄王
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称霸。
经过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春秋首霸
春秋首霸:(1)地理位置优越:齐国近海盛产鱼盐,是东方大国;
(2)唯才是举,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实力增强;
(3)提出“尊王攘夷”口号,获得政治上的优势。
晋楚争霸:公元前632年,晋军城濮之战中大败楚军,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城濮之战,退避三舍

庄王称

吴越争霸:春秋末年,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也加入了争霸战争。
秦穆公称霸西戎: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秦穆公向西发展,任用由余为谋士,逐渐灭掉戎人国家,受到周天子赏赐金鼓,继续攻打蜀国和关西(函谷关以西)的国家,开辟国土千里,被周襄王任命为"西方诸侯之伯",称霸西戎。
根据材料分析归纳春秋诸侯争霸的影响。
材料二: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作出贡献。
——李玉洁《简明春秋史》
材料三: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积极:促进了民族融合,为民族交融创造契机;
消极: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材料一: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后期形势图
积极: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为大一统奠定基础;
春秋时期,晋国常与周边戎狄等族发生冲突。为了消除边患,晋国大臣魏绛向国君提出“和戎”主张。他指出,与戎狄和好会有多方面的利益:可以购买戎狄的土地,发展贸易;边疆地区人民安居乐业,利于农业生产;能提升晋国在诸侯争霸中的威慑力;可以使军队得到休整,减少军备物资消耗。国君最终被说服,命魏绛与周边戎狄订立盟约,和睦相处。
相关史事
各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评价历史事件要
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看待;
农业上:
牺 (xī ) 尊
(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
牛耕出现
材料一:“宗庙之牺,为畎(quǎn 田间,田地)亩之勤。” ——《国语 · 晋语》
材料二:冉耕(孔子弟子),别号伯牛;司马耕(孔子弟子),字子牛。
——《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2.铁制农具出现
早期人类
原始农耕
夏商周时期
春秋以后
打制石器
磨制石器
青铜农具
铁制农具
易断
笨重
易磨损
坚硬耐用省力
石器时代
青铜时代
铁器时代
意义:
(1)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
(2)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人类社会由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
手工业发展:
经济大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灰陶将军盔(制盐工具)
◎勾践剑与夫差矛
铸铜业
◎玉柄铁剑
煮盐业
◎方领套头长服
◎漆木有柄鼓
纺织业
冶铁业
漆器制作
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
商业发展:
春秋时的金属货币
市场交易
钱币分布图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被较广泛使用。
经济大发展——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齐桓公宫中七市。
——《战国策·东周》
材料:春秋时期,由于农具的进步,各诸侯国都开始了垦荒的高潮。垦荒的结果使黄河流域凡是当时具备条件的土地全部开垦。
——《简明春秋史》
铁制农具和
牛耕出现
生产力发展
手工业发展
工商业繁荣
私田开拓
公田不治
周王室衰微
诸侯争霸
政治变化
经济变化
随着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各诸侯国的经济会发生什么变化
动荡的表现
动荡的
根本原因
随堂训练
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前往朝贡3次。然而同时段内鲁国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天子依附于诸侯
C.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
D.周王室地位衰落
随堂训练
2.“尊王攘夷”一词出现于《春秋·公羊传》,大意是齐桓公会过问和制止那些侵犯周王室权威的事,而他也借着周天子的影响号令诸侯。齐桓公提出这个号召的目的是( )
A.争夺中原霸主 B.维护周天子
C.扩充疆界 D.控制少数民族
随堂训练
3.《三字经》中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对这一时期理解正确的是( )
A.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B.群雄并起,诸侯争霸
C.中央集权,君主专制
D.文化萎靡,思想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