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35:58

文档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 600名并放银超过160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
A.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2.1851年,洪秀全发布诏旨:“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太平天国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
B.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民主平等的追求
C.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D.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3.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的口号。其根本目的是(  )
A.用封建纲常伦理挽救封建统治
B.发展中国落后的近代科技
C.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D.用西方政治制度维护统治
4.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中国式的“工业革命”,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尝试”中属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是(  )
A.天津机器局     B.上海轮船招商局
C.福州船政局  D.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5.清代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歌颂(  )
A.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B.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C.刘铭传率军击退攻台法军
D.刘永福率军抗击日军占台
6.1896年,丘逢甲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材料反映的是(  )
A.《天津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中日战争(  )
A.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
C.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8.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我们不能容忍英国在这个世界地域关系重新组合中处于不利地位。对此可推断(  )
A.日本成为侵华主体
B.列强争相瓜分中国
C.英国遭到其他列强排挤
D.英国在殖民侵略中没落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领,从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犹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材料二 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农民革命的纲领”是指哪一纲领?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这一纲领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文件”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
10.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A.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缓和与中国的矛盾
C.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11.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民用工业,这种“官领其总,商出其资,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其意在强调洋务运动(  )
A.诱导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遏制了列强对华经济掠夺
C.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12.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其后果是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3.1898年5月23日,日本撤离威海卫,其后仅一天,英国就向清朝强行租借此地。这可以反映出(  )
A.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
C.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1862年),创剧痛深。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学生。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国,变法之事,于是荜路开山矣……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渐知学堂为变法之本,而皇上频催办铁路、矿务、学堂之事,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几被废,新政遂止。甲午一战,李鸿章在军事上“三十年所蓄所养所布画,烟消云散殆如昨梦”,而“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成效可睹者”。
——摘编自1898年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1.B 据材料“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清政府调兵镇压,故选B项;A项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间不符,排除;英法发动战争是在1856年,排除C项;中法战争开始于1883年,排除D项。
2.C 根据材料“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可知,洪秀全深受封建思想和小农思想的束缚,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洪秀全发布诏旨有利于激发将士斗志,不能说明将士缺乏革命热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3.C 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选C项;A项是顽固派的主张,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洋务派的措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
4.B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B项;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以及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都是军事工业,排除A、C、D三项。
5.A 根据材料“左公”“湖湘子弟满天山”可知,题干涉及的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不符,均排除。
6.C 根据“1896年”“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马关条约》,C项正确;A项是在1858年,B项是在1860年,D项是在1901年,排除。
7.D 材料“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
8.B 结合材料“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可知是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战后(1895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1895年后日本不是侵华的主体,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1)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的思想结晶;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2)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迫于当时战争的残酷性,财政和粮食问题上面临困境;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局限性;当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天朝田亩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据材料二“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得出《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据材料二“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得出迫于当时战争的残酷性,财政和粮食问题上面临困境;据材料二“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得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国尚未产生新的生产方式。
10.A 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两者的态度模棱两可,其出发点是为进一步扩大在华侵略权益,故选A项;列强的做法并非为了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从而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排除B项;寻求扭转贸易逆差是在鸦片战争前,排除C项;列强打算扩大侵华权益,而对华商品输出只是其中一个内容,排除D项。
11.A  根据材料“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A项正确;B、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排除C项。
12.C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宣告破产,清朝的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也脱离了与中原的宗藩关系,退出了东亚“天下”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惨败”是指甲午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就已经破产,排除D项。
13.B 日本撤离威海卫后,英国就迫不及待地向清朝强行租借此地,这反映出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故选B项;A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威海卫,不是整个山东,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4.见解:对梁启超关于洋务运动的认识持赞成态度。
理由: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设立近代企业,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军队,但没有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由此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提出政治制度的改革,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走向破产。因此可以对梁启超的认识持赞成态度,结合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影响和失败的过程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也可对梁启超的认知持反对态度,结合所学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3 / 3(共97张PPT)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
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
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
局限性 1.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
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2.时空观念:了解19世纪60年代至
1900年列强侵华史实。
3.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
来侵略的事迹。
4.历史解释: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
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不屈的
斗争精神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 背景:洪秀全提出了“ ”的主张,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
会,力量迅速壮大。
拜上帝 
(1)兴起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 ,洪秀全
称天王。太平军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
领 ,改名天京,定都于此。
(3)达到全盛:太平军北伐与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
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政治、军
事上开始衰落。
太平天国 
南京 
2. 经过
(5)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
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的
湘军。
(6)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 纲领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
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
(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
主义)
评价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
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
想 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
何处去的问题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未能实施
4. 败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
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
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 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 和权力结构的变
化。
(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
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政治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98“史料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理想?能否
实现这种理想?为什么?
提示:史料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表明农民不仅要求
摆脱封建制度,还幻想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剥削和贫困。
这种平均的理想追求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实施。
构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
的开端)
1. 兴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
国家的船坚炮利,推行了一系列以“ ”“求富”为目标的
洋务新政。
2. 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 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
略”。
自强 
军事
工业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属
于官办企业
民用
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属于官督
商办
筹划
海防 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新式
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4. 成就
5. 评价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
尝试。
(2)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
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概念阐释
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
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
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
地方势力的干扰。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
导致了它的失败。
拓展延伸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看,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维护封
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看,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未变革腐朽的封建
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看,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上看,中央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顽固派盲目排
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频繁且并不希望
中国走向富强。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 边疆危机
地区 危机 应对
西
北 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
两路;后来收回伊犁大部分地
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
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
了危机
地区 危机 应对
西
南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 1884年台湾军民击退法军,
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
镇南关大捷,中法签订《越南
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
(中国不败而败,法国打开了
中国西南门户)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蓄谋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
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 甲午中日战争
(2)过程
①丰岛海战:日本在 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
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开始。
②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李鸿
章“避战保船”, 失去了制海权。
④随后,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北洋舰队覆灭。
丰岛 
北洋海军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承认朝鲜
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
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
、 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
制造(标志着列强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即以资本输出为
主,商品输出为辅)。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证明了 的破产。
马关条约 
台湾 

州 
杭州 
洋务运动 
(5)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①概况: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留台清
军一起,重挫日本占领军。
②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刘永福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99“历史纵横”,思考:宗藩关系的解体反映了什么实
质问题?
提示: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反映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逐步下降,民族
危机逐步加深,由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
思维点拨
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
《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知识点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1. “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列强在侵
略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
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 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
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
,德国租 ,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
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海卫 
胶州湾 
概念阐释
租借地
  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以租借的名义在中国暂时取得使
用权和管理权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主权,在租借期内,仍属于中国,
使用、管理权让予租借国。它是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方式之一。租借
地多设在海港、要塞地区,成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
根据地。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路在何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视角1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
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
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
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提示:打击了西方列强,客观上阻止了中国的迅速殖民地化。
视角2 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史料二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
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
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
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
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的含义。
提示:
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
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 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色
方面 表现
起义背景 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起义形式 吸收基督教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创
立拜上帝会
革命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方面 表现
指导思想 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
义的蓝图,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
进步意义
失败原因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是以往农民运动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2. 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上: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中国资
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
(3)外交上: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推动中国外交开始向
近代化转变。
(4)军事上: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
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 《中国近代史记》中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席卷
着中国,也在太平天国里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这
一“趋向”突出体现在(  )
A. 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B. 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C. 太平军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D. 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近
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资本主义近代
化的趋向,故选D项;与清廷对峙、创立“拜上帝会”和打击中外
反动势力都体现了近代农民起义的特点,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趋
向,排除A、B、C三项。
2. 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呼吁在
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认为:“此等日用必需之物,
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
A. 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
B. 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
C. 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
D. 抵制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
解析:  根据材料“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
可知李鸿章意在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B项正确;材料体现
了李鸿章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开采煤铁,并不能说引导民间资本开发
矿产,排除A项;李鸿章意在为洋务企业服务,并不是为满足民众
生活日用所需,排除C项;李鸿章意在抵制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
出,排除D项。
主题二 睡狮惊醒——甲午中日战争
视角1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因
史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
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
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及实质。而慈
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
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
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
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提示: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及实
质);慈禧挪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武备陈旧)。
视角2 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影响
史料二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
亡是已。
——严复《救亡决论》
  甲午之前,在我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思
想。”“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我的救国热忱,我需要找寻一条
救亡图存的道路。”
——摘编自吴玉章《吴玉章文集》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知识分子
价值观的变化。
提示:由传统忠孝节义、学而优则仕转变为救亡图存,将国家的发展
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民族意识觉醒。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华 特征 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要 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大大加深
角度 表现
经济结构 变动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
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系 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
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向西方学习 由器物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1. 严复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
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
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这场战争之后(  )
A. 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 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 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 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解析:  根据材料可判断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清政府
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拓
宽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故选C项;A项是《南京条
约》的内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
压中国人民,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
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2.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甲午中日战
争(  )
A. 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醒
B. 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 推动了国人全面学习日本
D. 有利于日本文化传入中国
解析:  据材料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
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体现了中国
人对日本的关注增加,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
醒,A项正确;战争不会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加速了”说法错
误,排除B项;材料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学习日本,但是否
全面学习日本材料中无法说明,排除C项;《申报》对日本的正面
报道增加,有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材料的表象非本
质,排除D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中华民族的群体觉醒
材料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
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人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
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扉的 1895 年……
但是,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
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
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
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摘编自葛兆光《1895 年的中国:
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民族意识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毋庸置疑的巨大而深重的灾难.但
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
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机变!甲午战败,促使日益觉醒的中华民族,以
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面对着来自东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与冲
击,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在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惰性的斗争
中,艰难而顽强地推进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 命题价值: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传统中国对日本向来持优越心态,经过洋务运动,国人以为
现代化水平不输于明治维新后崛起的现代化强国日本,但是
战争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被迫签订,使中国人“从容和
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举国皆殇。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了真正的觉醒。资产阶级维
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提出革命主张,极大地促
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
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据此可
知,太平天国(  )
A. 具有科学理论指导 B. 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C. 实现了人人平等 D. 领导层内部矛盾重重
解析:  据材料信息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要实现天下“平
均”,建立人间天国的主张,体现了农民阶级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
理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并非科学的指导
理论,排除A项;太平天国并没有真正实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的信息,排除D项。
2. 李鸿章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
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是万
万不可解者矣。”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 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B. 走向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C. 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D. 受制于社会与心理惰性
解析:  材料“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
人心真是万万不可解者矣”体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国人心态对
洋务运动的阻碍,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
调的是洋务运动受到阻碍,并非走向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排除B
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3. 下表是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创办这些企
业的目标是(  )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经营方式
湖北大冶铁矿 1890年 官办
汉阳铁厂 1890年 官办
湖北枪炮厂 1890年 官办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经营方式
大冶王三台煤矿 1891年 官办
湖北纺纱局 1894年 官督商办
湖北缫丝局 1894年 官督商办
A. 镇压太平天国 B. 推进政治改革
C. 发展资本主义 D. “自强”“求富”
解析:  据所学可知,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
军事工业,为了“求富”,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故
选D项;军事工业的创办带有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但是创办民用
企业没有这样的动机,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涉及经济改革,不
涉及政治改革,排除B项;洋务派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
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
4. 1884年之前,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制以及带有封建领
主制性质的伯克制等行政体制。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
的行政体制,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这一举措(  )
A. 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 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
C. 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
D. 体现了清末改土归流的成果
解析:  新疆设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其他省市行政制度的统一,
结束了新疆与内地长期分治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缓解边
疆危机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新疆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可以追
溯到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排除A项;新疆设省加强了新疆
地区的军事实力,排除B项;改土归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
族,排除D项。
5. 如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
该图(  )
A. 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 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 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 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画报说
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可以作为研究当
时清朝谎报军情、政治腐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实证价值,故
选D项,排除A、C两项;画报说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不符合
历史事实,这个图像史料不可信,排除B项。
6. 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该观
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 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
B. 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 标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 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解析:  材料“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强
调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
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
确;A、C、D三项不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清政府于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共调兵13 600名并放银超过160
万两到广西。该举措的目的是(  )
A. 大力发展近代军事工业
B. 镇压大规模反清运动
C. 防范英法发动全面战争
D. 阻挡法国殖民者侵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1850年10月至1851年5月”“调兵”和“广
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起义,清政府
调兵镇压,故选B项;A项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时间
不符,排除;英法发动战争是在1856年,排除C项;中法战争开始
于1883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1851年,洪秀全发布诏旨:“凡一概同打江山功勋等臣,大则封丞
相、检点、指挥、将军、侍卫,至小亦军帅职,累代世袭,龙袍角
带在天朝。 ”这可以用来说明(  )
A. 太平天国将士缺乏革命的热情
B. 太平天国运动中对民主平等的追求
C.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
D. 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累代世袭,龙袍角带在天朝”可知,洪秀全
深受封建思想和小农思想的束缚,这是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重要原
因,C项正确;洪秀全发布诏旨有利于激发将士斗志,不能说明将
士缺乏革命热情,排除A项;B、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面对内忧外患的形势,清政府中的洋务派先后
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和“师夷长技以求富”的口号。其根本
目的是(  )
A. 用封建纲常伦理挽救封建统治
B. 发展中国落后的近代科技
C. 用西方先进科技维护封建统治
D. 用西方政治制度维护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洋务运动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创办近代军事
工业和民用工业,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故选C项;
A项是顽固派的主张,不是洋务派的主张,排除;B项是洋务派的
措施,不是根本目的,排除;D项是维新派的主张,不是洋务派的
主张,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中国式的“工业革命”,是中国早
期现代化的尝试。下列“尝试”中属于洋务派开办的民用企业是
(  )
A. 天津机器局 B. 上海轮船招商局
C. 福州船政局 D.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解析:  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故选B项;
天津机器局、福州船政局以及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都是军事工业,排
除A、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清代杨昌浚《恭诵左公西行甘棠》:“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
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这首诗是歌颂
(  )
A. 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
B. 冯子材取得镇南关大捷
C. 刘铭传率军击退攻台法军
D. 刘永福率军抗击日军占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左公”“湖湘子弟满天山”可知,题干涉及
的历史事件是左宗棠收复新疆,故选A项;B、C、D三项与材料不
符,均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1896年,丘逢甲写诗回忆当时的情景与心情:“四万万人同声哭,
去年今日割台湾。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材料反映
的是(  )
A. 《天津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解析:  根据“1896年”“去年今日割台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
《马关条约》,C项正确;A项是在1858年,B项是在1860年,D项
是在1901年,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中间跨越50多年,没有人认为我们遇
到了危机。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
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这主要在于甲午中日战争(  )
A. 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B. 打破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局面
C. 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完整
D. 促进了国人民族意识的觉醒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事实上中国的变化真正开始是在1894年甲午中日
战争后,我们被日本人打败了”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促进了国人民族
意识的觉醒,故选D项;A项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
未体现,排除;C项是鸦片战争的影响,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
入中国,我们不能容忍英国在这个世界地域关系重新组合中处于不
利地位。对此可推断(  )
A. 日本成为侵华主体
B. 列强争相瓜分中国
C. 英国遭到其他列强排挤
D. 英国在殖民侵略中没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材料“1895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表示,目前充
满活力的国家将逐渐侵入中国”可知是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战
后(1895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B项;1895年后日本
不是侵华的主体,排除A项;C、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到了建都天京,就颁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的纲
领,从民族革命大步跃进到反封建的社会革命。到太平军来了,
“郡县所经,如行时雨。旌旗所指,犹解倒悬”,给农民们解除了
封建剥削和封建压迫。他们有衣有食,感受到革命所给予的幸福,
效忠于太平天国。……随着形势的发展,再进一步采取向农民颁发
田凭措施,收到了“耕者有其田”的效果,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
了道路。
——摘编自罗尔纲《太平天国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
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
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
提,因此,它不仅保护自耕农的利益,而且也保护地主的土地权和
收租权。这种保护,体现了对赋税来源的关注,当然不是有爱于地
主。……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
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材料一中“农民革命的纲领”是指哪一纲领?结合所学知识
归纳这一纲领的意义。
答案: 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意义:是太平天国的纲领性文件;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
制,反映了农民要求获得土地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
反封建的思想结晶;调动了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为资本
主义发展提供了条件。
解析: 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是《天朝田亩
制度》。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文件”成为“一纸空文”的原因。
答案: 原因:《天朝田亩制度》体现的是绝对平均主义
思想,具有空想性;迫于当时战争的残酷性,财政和粮食问
题上面临困境;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局限
性;当时中国尚未产生资本主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二“这一文件的空想性质和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程度都决定了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只能是一纸空文”得出《天朝田亩制度》中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具有空想性;据材料二“真正成为太平天国实际赋税政策的是‘照旧交粮纳税’。这一政策以土地所有者的存在为前提”得出迫于当时战争的残酷性,财政和粮食问题上面临困境;据材料二“但在新的生产方式出现之前,他们不可能单凭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取代封建制度的出路”得出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中国尚未产生新的生产方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有时对太平天国深表同情,而暗中
又帮助清政府巩固其地位。这表明列强对华政策的出发点是
(  )
A. 谋求扩大在华权益 B. 缓和与中国的矛盾
C. 寻求扭转贸易逆差 D. 加紧对华商品输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西方列强对清政府
与太平天国两者的态度模棱两可,其出发点是为进一步扩大在华
侵略权益,故选A项;列强的做法并非为了在两者之间保持中立
从而缓和与中国的矛盾,排除B项;寻求扭转贸易逆差是在鸦片
战争前,排除C项;列强打算扩大侵华权益,而对华商品输出只
是其中一个内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的方式创办民用工业,这种
“官领其总,商出其资,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
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其意在强调洋务
运动(  )
A. 诱导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 遏制了列强对华经济掠夺
C. 加剧了清政府的统治危机
D. 推动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
了些微裂缝”并结合所学可知,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
技术,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生,A项正确;B、D两
项材料未涉及,排除;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的统治,
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中国的惨败既意味着东亚残存的天下秩序彻底崩溃,也证明依靠
儒学经世致用来达到富国强兵、立足于民族国家之林的虚妄。其
后果是士大夫开始怀疑儒家伦理的可行性,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转
型亦从此开始。这场“惨败”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洋务运动宣
告破产,清朝的最后一个朝贡国朝鲜也脱离了与中原的宗藩关
系,退出了东亚“天下”秩序。因此材料中的“惨败”是指甲午
中日战争,C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洋务运动还没有开始,排除A
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运动兴起,排除B项;洋务运动在
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就已经破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1898年5月23日,日本撤离威海卫,其后仅一天,英国就向清朝强
行租借此地。这可以反映出(  )
A. 英国再次发动侵华战争
B. 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
C. 列强勾结占领中国山东
D. 日本放弃参与瓜分中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日本撤离威海卫后,英国就迫不及待地向清朝强行租
借此地,这反映出英日争相侵占中国权益,故选B项;A项材料没
有体现,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威海卫,不是整个山东,排除C
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同治初年(1862年),创剧痛深。曾国藩曾借洋将,渐知
西人之长,创制造局以制器译书,设方言馆,创招商局,派出洋
学生。文祥亦稍知时局,用客卿美人蒲安臣为大使,遍交泰西各
国,变法之事,于是荜路开山矣……自甲午东事败后,朝野乃知
旧法之不足恃,于是言变法者乃纷纷……渐知学堂为变法之本,
而皇上频催办铁路、矿务、学堂之事,未几西后复收大权,皇上
几被废,新政遂止。甲午一战,李鸿章在军事上“三十年所蓄所
养所布画,烟消云散殆如昨梦”,而“李鸿章所办商务,亦无一
成效可睹者”。
——摘编自1898年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反映的是梁启超对洋务运动的认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识,对此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
理由。(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答案:
见解:对梁启超关于洋务运动的认识持赞成态度。
理由: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主要是学习西方的
先进科技,设立近代企业,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军队,但没有
对政治制度进行变革。甲午中日战争的战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
产,由此维新变法运动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
洋务运动兴起的目的是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没有提出政治制度
的改革,最终在甲午中日战争战败后走向破产。因此可以对梁启
超的认识持赞成态度,结合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影响和失败
的过程展开阐述,言之有理即可。也可对梁启超的认知持反对态
度,结合所学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唯物史观:认识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促进作用。 2.时空观念:了解19世纪60年代至1900年列强侵华史实。 3.史料实证:了解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 4.历史解释:理解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中的作用和局限。 5.家国情怀:认识中华民族不屈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1.背景:洪秀全提出了“    ”的主张,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力量迅速壮大。
2.经过
(1)兴起发展:1851年,金田起义,建号    ,洪秀全称天王。太平军出广西,经湖南,占领湖北省城武昌。
(2)定都天京:1853年,太平军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    ,改名天京,定都于此。
(3)达到全盛:太平军北伐与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的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4)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5)后期斗争: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但在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的湘军。
(6)最终失败:1864年,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纲领
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内容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 提出新的社会经济政策(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
评价 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结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都未能实施
4.败因:由于农民阶级的历史局限性(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缺乏科学思想理论的指导,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不可能冲破封建社会的制度和思想。
5.意义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    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2)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98“史料阅读”:这反映了太平天国的什么理想?能否实现这种理想?为什么?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关系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兴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推行了一系列以“    ”“求富”为目标的洋务新政。
2.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3.主张: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4.成就
军事工业         、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都属于官办企业
民用企业 上海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开平煤矿等,属于官督商办
筹划海防 建成以北洋舰队为代表的新式海军
新式教育 创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
5.评价
(1)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2)未能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3)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失败是必然的。
概念阐释
官督商办
  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官督商办企业吸收了私人资本,其生产也以追求利润为目的,既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又能避免封建地方势力的干扰。但官督商办企业名义上商办实则官营的性质,最终导致了它的失败。
拓展延伸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看,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看,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未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看,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上看,中央缺乏坚强的领导核心;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国际环境上看,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频繁且并不希望中国走向富强。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
1.边疆危机
地区 危机 应对
西北 1864年,新疆地区形成内乱局面,英国支持的阿古柏趁机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俄国出兵占领伊犁地区 1878年2月左宗棠收复新疆南北两路;后来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区。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使西北边疆渡过了危机
西南 1883年8月,法国控制了越南,把侵略矛头对准中国;1884年法国偷袭马尾军港,炮毁福州造船厂,进攻台湾 1884年台湾军民击退法军,1885年,冯子材率领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中法签订《越南条款》,承认法国占领越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打开了中国西南门户)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明治维新后日本蓄谋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朝鲜发生农民起义,朝鲜国王请求清政府出兵。
(2)过程
①丰岛海战:日本在    偷袭清朝运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开始。
②平壤战役:清军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李鸿章“避战保船”,    失去了制海权。
④随后,日军入侵辽东半岛,制造了旅顺大屠杀。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    》,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    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增开沙市、重庆、    、    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国通商口岸设厂制造(标志着列强经济侵略进入新阶段,即以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证明了    的破产。
(5)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
①概况:1895年,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重挫日本占领军。
②意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99“历史纵横”,思考:宗藩关系的解体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我的思考:                                            
                                             
思维点拨
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的变化
  《南京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以商品输出为主,而《马关条约》反映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方式转变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知识点四 瓜分中国的狂潮
1.“三国干涉还辽”: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说明列强在侵略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斗争),日本被迫归还辽东半岛,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2.瓜分中国的狂潮:各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在从渤海到南海的中国沿海地区强租租借地:俄国租旅大,英国租    ,德国租    ,英国租九龙,法国租广州湾。列强还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概念阐释
租借地
  是近代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以租借的名义在中国暂时取得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主权,在租借期内,仍属于中国,使用、管理权让予租借国。它是列强强占中国领土的方式之一。租借地多设在海港、要塞地区,成为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侵略的根据地。
主题一 路在何方——太平天国运动和洋务运动
视角1 太平天国运动的时代特色
史料一 太平天国占据了中国大片江山。这中国大片江山是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西方侵略者……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使侵略者攫取的侵略权益在中国最繁华、最富庶的地区兑现不了。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太平天国的历史功绩。
我的思考:                                            
视角2 求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史料二 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洋务新政的主要目的是“强兵”……但这里活动内容的实效和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洋务派主观目的的范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
——摘编自张海鹏《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
探究 根据史料二,指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洋务运动“开动了现代化这辆列车”的含义。
我的思考:                                           
1.太平天国运动体现的时代特色
方面 表现
起义背景 鸦片战争激化了阶级矛盾
起义形式 吸收基督教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创立拜上帝会
革命任务 反封建和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指导思想 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具有进步意义
失败原因 中外势力联合镇压,是以往农民运动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2.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1)经济上: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政治上:使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成长。
(3)外交上:常设外交机构总理衙门的设立推动中国外交开始向近代化转变。
(4)军事上: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设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军事方面的人才,派遣留学生,加快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1.《中国近代史记》中指出:“世界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历史潮流席卷着中国,也在太平天国里激起了资本主义近代化趋向的涟漪。”这一“趋向”突出体现在(  )
A.建立了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B.洪秀全创立“拜上帝会”
C.太平军打击中外反动势力
D.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李鸿章对洋务企业严重依赖外洋煤铁的局面感到十分忧心,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认为:“此等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李鸿章意在(  )
A.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
B.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
C.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
D.抵制帝国主义列强资本输出
主题二 睡狮惊醒——甲午中日战争
视角1 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败因
史料一 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以来,重用宦官,偏听偏信,政治腐败、经济腐败加上吏治腐败,使国运岌岌可危。李鸿章奉命创建海军,建设国防力量,虽学习西方之经验,但只学其表皮,未触及实质。而慈禧太后竟将海军之大量军费挪用,作为修建三海及颐和园之用款,自光绪十五年至甲午中日战争六年间(1889—1894年),竟然只舰未添。原来清政府的海军位居亚洲第一、世界前列,此时已被日本赶超……日本几乎所有主力舰船都已安装速射炮。
——摘编自罗援《甲午战争惨败的十大教训》
探究 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的原因。
我的思考:                                            
视角2 甲午中日战争的重大影响
史料二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
——严复《救亡决论》
  甲午之前,在我的头脑中占主导地位的还是传统的忠孝节义的思想。”“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激发了我的救国热忱,我需要找寻一条救亡图存的道路。”
——摘编自吴玉章《吴玉章文集》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甲午中日战争之后知识分子价值观的变化。
我的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角度 表现
列强侵 华特征 以资本输出为主,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社会主 要矛盾 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经济结 构变动 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阶级关 系变动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维新派、革命派政治团体成立,救亡图存运动高涨
向西方 学习 由器物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1.严复在评价近代中国的某场战争时说:“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人之众,一战而翦我最亲之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这场战争之后(  )
A.中国被迫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
B.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
C.帝国主义加深了对华资本输出的程度
D.清政府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2.《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  )
A.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醒
B.加速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C.推动了国人全面学习日本
D.有利于日本文化传入中国
中华民族的群体觉醒
材料 当国依然不富,兵还是不强,而东洋人却真的崛起的时候,这种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人们发现中国人实际上还没有醒,他们真正醒来,正是在这个令中国人真正感觉到痛彻心扉的 1895 年……但是,这种苏醒好像不是自然的苏醒,而是被某种惊人的声音突然从睡梦中惊醒,乍一醒来的人,有几分恼怒,几分惊慌,还有几分茫然……这种紧张和焦虑的反应,恰恰导致了后来一系列激烈改革甚至革命思路和策略的出现。
——摘编自葛兆光《1895 年的中国:
思想史上的象征意义》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民族意识
甲午中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毋庸置疑的巨大而深重的灾难.但是,深重的灾难同时又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它促成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精神的机变!甲午战败,促使日益觉醒的中华民族,以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面对着来自东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挑战与冲击,在与中外反动势力的斗争中,在与中国传统的历史惰性的斗争中,艰难而顽强地推进着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2.命题价值: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
(1)甲午中日战争直接导致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传统中国对日本向来持优越心态,经过洋务运动,国人以为现代化水平不输于明治维新后崛起的现代化强国日本,但是战争的战败和《马关条约》的被迫签订,使中国人“从容和自信的心理崩溃了”,举国皆殇。
(2)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华民族开始了真正的觉醒。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革命派提出革命主张,极大地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和民族意识的觉醒。
1.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主张。据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具有科学理论指导
B.追求社会财富平均
C.实现了人人平等
D.领导层内部矛盾重重
2.李鸿章致友人的一封信中写道:“官绅禁用洋人机器,终不得放手为之……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是万万不可解者矣。”材料说明洋务运动(  )
A.并没有真正付诸实践
B.走向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C.未得到清政府的认可
D.受制于社会与心理惰性
3.下表是19世纪90年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的一系列企业。创办这些企业的目标是(  )
企业名称 开办年份 经营方式
湖北大冶铁矿 1890年 官办
汉阳铁厂 1890年 官办
湖北枪炮厂 1890年 官办
大冶王三台煤矿 1891年 官办
湖北纺纱局 1894年 官督商办
湖北缫丝局 1894年 官督商办
A.镇压太平天国   B.推进政治改革
C.发展资本主义  D.“自强”“求富”
4.1884年之前,清政府在新疆实行以军统政的军府制以及带有封建领主制性质的伯克制等行政体制。1884年11月17日,清政府废除原有的行政体制,在新疆地区正式建省。这一举措(  )
A.标志着新疆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B.削弱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
C.成为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
D.体现了清末改土归流的成果
5.如图为近代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所载“威海卫大战得胜图”。该图(  )
A.没有史料实证价值
B.说明图像史料可信
C.真实反映当时史事
D.可作历史研究参考
6.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该观点认为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是(  )
A.改变了“天朝上国”观念
B.促进中华民族意识觉醒
C.标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D.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拜上帝 2.(1)太平天国 (2)南京 5.(1)政治
教材开发
 提示:史料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表明农民不仅要求摆脱封建制度,还幻想在维护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消灭剥削和贫困。这种平均的理想追求超越了社会发展水平,无法实施。
知识点二
1.自强 4.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知识点三
2.(2)①丰岛 ③北洋海军 (3)马关条约 台湾 苏州 杭州 (4)②洋务运动 (5)①刘永福
教材开发
 提示:宗藩关系的逐渐解体反映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逐步下降,民族危机逐步加深,由一个拥有独立主权的国家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知识点四
2.威海卫 胶州湾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打击了西方列强,客观上阻止了中国的迅速殖民地化。
视角2 提示:
主观目的:富国强兵或自强求富。
含义:开办了中国最早的一批近代工业;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活学活用
1.D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施政纲领,体现了资本主义近代化的趋向,故选D项;与清廷对峙、创立“拜上帝会”和打击中外反动势力都体现了近代农民起义的特点,不能体现出资本主义趋向,排除A、B、C三项。
2.B 根据材料“呼吁在掌握主权的前提下用西法开采煤铁”可知李鸿章意在利用近代技术维护国家利权,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李鸿章主张引进西方技术开采煤铁,并不能说引导民间资本开发矿产,排除A项;李鸿章意在为洋务企业服务,并不是为满足民众生活日用所需,排除C项;李鸿章意在抵制商品输出而不是资本输出,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腐败严重;只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只学其表皮,未触及实质);慈禧挪用军费(或疏于国防或武备陈旧)。
视角2 提示:由传统忠孝节义、学而优则仕转变为救亡图存,将国家的发展与自身紧密地联系起来,民族意识觉醒。
活学活用
1.C 根据材料可判断这场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战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拓宽了帝国主义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故选C项;A项是《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开始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排除B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排除D项。
2.A 据材料可知,《马关条约》签订以后,《申报》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正面报道逐渐增加,体现了中国人对日本的关注增加,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促使中华民族出现新觉醒,A项正确;战争不会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加速了”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国人学习日本,但是否全面学习日本材料中无法说明,排除C项;《申报》对日本的正面报道增加,有利于日本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材料的表象非本质,排除D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据材料信息可知,《天朝田亩制度》要实现天下“平均”,建立人间天国的主张,体现了农民阶级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故选B项;《天朝田亩制度》具有空想性,并非科学的指导理论,排除A项;太平天国并没有真正实现人人平等,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太平天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重重的信息,排除D项。
2.D 材料“文人学士动以崇尚异端、光怪陆离见责”“中国人心真是万万不可解者矣”体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及国人心态对洋务运动的阻碍,故选D项;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受到阻碍,并非走向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清政府的态度,排除C项。
3.D 据所学可知,为了“自强”,洋务派创办了一批官办的军事工业,为了“求富”,又开办了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故选D项;军事工业的创办带有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但是创办民用企业没有这样的动机,排除A项;洋务运动主要涉及经济改革,不涉及政治改革,排除B项;洋务派维护的是地主阶级的利益,不可能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排除C项。
4.C 新疆设省实现了新疆与内地其他省市行政制度的统一,结束了新疆与内地长期分治的局面,有利于国家的统一,是缓解边疆危机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新疆正式被纳入中国的版图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西域都护府的设置,排除A项;新疆设省加强了新疆地区的军事实力,排除B项;改土归流针对的是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排除D项。
5.D 根据所学可知,威海卫之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画报说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但可以作为研究当时清朝谎报军情、政治腐败等情况,具有一定的史料实证价值,故选D项,排除A、C两项;画报说威海卫之战获得全胜,这不符合历史事实,这个图像史料不可信,排除B项。
6.B 材料“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强调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华民族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使得民族危机加深,中华民族意识逐渐觉醒,B项正确;A、C、D三项不合材料主旨,均排除。
8 / 8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