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36:13

文档简介

(共90张PPT)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
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
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
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
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
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
局限性 1.唯物史观: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失败
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时空观念:理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
社会的过程。
3.史料实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
容,认识近代中国的沉沦。
4.历史解释:结合戊戌维新运动的内
容理解其意义。
5.家国情怀: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
的斗争精神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
1. 背景
(1)时代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
前加深。
(2)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
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 经过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将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政治上的救
亡运动相结合)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
戊戌维新运动开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
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
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
外,均被废止。
3. 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
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 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
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说明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03“历史纵横”,思考:戊戌维新思想有何特点?
提示: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拓展延伸
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改革。
(2)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薄弱。
(3)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
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4)推行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没有形成
变革的巨大力量。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1. 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的狂
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2. 兴起:以“扶清灭洋”(反映了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
县农村。
瓜分中国 
3. 各方态度
(1)当地官员: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
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外国列强: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
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
镇压义和团。
(3)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
团加以控制利用。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逃亡途中,发布铲
除义和团的谕旨(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
4. 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 评价
(1)具有强烈的 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
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
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反帝爱国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04图片“义和团揭帖”,思考:其有何史料价值?
提示:揭帖是义和团留下的文献中最主要、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对于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动员方式、斗争方式及对象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 经过
(1)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
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八国联军攻陷 炮台,向天津和北京进犯,天津和北
京先后陷落。
大沽 
2. 结果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俄国
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
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东南互保 
(3)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
①内容
条款 危害
惩办“ ”,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
会”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首祸诸臣 
条款 危害
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成为“ ”
拆除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外国驻军合法化)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东交民巷 
国中之国 
大沽 
②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延伸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
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只是侵略者发
动战争的借口。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07“史料阅读”:我们可以从史料中获取哪些信息?
提示:从《上谕》内容可看出,《辛丑条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它一方面暴露出列强之贪婪;另一方面也表明清政府不惜以经济与政治的代价换取政权之苟且,尤其是其中之“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令人愤慨。
拓展延伸
《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的区别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
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
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瓜分危机下的时代强音——戊戌维新运动
视角1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
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
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
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
些保留。
提示:
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
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视角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史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
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
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
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
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
力量。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提示: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
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发展。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政治
上 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
上 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
上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文化
教育
上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
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
生活
上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
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军事
上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 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的遗产,更多的是对
洋务运动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 学习先进科技 B. 涉及体制改革
C. 增强海军实力 D. 开办近代教育
解析:  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
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选B项;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
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
的,排除A、C、D三项。
2. 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
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
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
A. 挽救了民族危亡 B. 完成了政治改革
C. 发展了社会经济 D. 促进了思想启蒙
解析:  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观
念并未因为变法失败而消失,反而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促进
了思想启蒙,D项正确;戊戌变法失败,并未挽救民族危亡,排除
A项;戊戌变法没有实现政治目标,即没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
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
主题二 虎狼环伺入中华的沉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视角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料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侵略
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
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
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
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
后,侵略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
街区实行分片接管。
——摘编自戴海斌《“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陷后的
失序与重建——以京官动向为中心》
探究 指出史料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发动者的目的。
提示:
事件:八国联军侵华。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并扩大侵略权益。
视角2 《辛丑条约》
史料二 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
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史上具有重
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这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
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
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摘编自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
条约体系的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丑条约》是怎样体现列
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
提示:政治上,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经济上,赔款4.5
亿两白银;军事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
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思想上,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
反帝性质的组织。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
(1)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
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
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
(2)侵华程度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
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
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中国的腐朽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中
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
(3)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
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亿两白银。
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无法比拟的。
(4)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
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
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
有勾结,也有竞争。
1. 如图所示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构成的情况。据此推
测,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 统治集团仓皇出逃 B. 晚清统治极端腐朽
C. 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 八国联军组织严密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与中国北京城内
兵力悬殊,10天内攻陷北京,主要原因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故
选B项;统治集团仓皇出逃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人民族意
识淡薄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八国联军组织比较松散,主要
是联合出兵,排除D项。
2.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
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
(  )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B. 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
C. 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 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
解析:  材料只体现了中国的财政被列强控制,但并不能说明清
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故选D项,排除B项;A项是《马关条约》
中投资设厂的规定,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完全沦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我以我血荐轩辕
材料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
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
材料二 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几万人,伤亡枕
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
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
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爱国主义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
斗争。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现了他为变法流血牺牲
的爱国精神,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
爱国的烈士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最终战
胜列强,赢得民族独立。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1)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爱国救亡运
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
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
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2. 命题价值:救亡图存
资产阶级政
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改革措
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运
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
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
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
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尖
锐,体现了反侵略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
②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
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1. 1895年4月,千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
领导下,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
张。这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
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这说明当时(  )
A. 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国家政治
B. 中华民族意识正在觉醒
C. 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 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
解析:  公车上书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
家事务,这反映出中国人民关心国家命运、救亡图存的中华民族意
识正在觉醒,故选B项;A项错在“社会各界”,排除;C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并不
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排除D项。
2. 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
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
可知(  )
A. 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 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 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 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解析: 据材料“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
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
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故选
C项;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
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
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说法绝对,排除D项。
3. 下表内容所示为义和团的一幅揭帖,它反映了农民(  )
  拆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A. 朴素的爱国情感 B. 科学的指导思想
C. 正确的阶级观念 D. 高明的斗争策略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是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具有朴素的爱
国情感,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
扶清灭洋体现义和团运动没有正确的阶级观念和高明的斗争策略,
排除C、D两项。
4. 如图为连环画《慈禧出逃》中的插页,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
京城的窘相。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 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B. 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C. 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D. 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
解析:  根据材料“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并结合所
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
故选C项;义和团主要是反对列强侵略,没有进攻北京,排除A
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时间不符,排除
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后,慈禧太后不曾逃出北京城,排
除D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举“议郎”(议员),《上清帝第
四书》则提出“设议院”,要求“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并主
张“省、府、县令开设”。康有为的上述主张(  )
A. 意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B. 全盘接受了西方政体
C. 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D. 得到了人们大力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题干“设议院”“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可知,
康有为主张在维护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采取西方民主政治,这为变法
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C项;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限制君主的权
力,排除A项;B项“全盘接受”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
实,而且题干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
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
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诏书
(  )
A. 尚未突破“中体西用”藩篱
B. 根本上动摇了圣贤义理之学
C. 推动晚清思想界的观念质变
D. 明确推行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明定国是”诏书依然认为传统义理之学是根本,西学
是辅助的技术手段,这体现了当时尚未突破“中体西用”藩篱,A
项正确;诏书肯定义理之学的地位,排除B项;C项中的“质变”
夸大了诏书的作用,排除;当时并未推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有学者认为:“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
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
出的勇敢回应。”这一改革(  )
A. 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制度
B. 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C. 由于维新派的妥协以失败告终
D. 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百日维新颁布的一些举措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项正确;百日维新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
清末新政中出现的“皇族内阁”使得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排
除B项;百日维新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
败,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
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
义和团运动(  )
A. 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 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 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选D项;材
料阐述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义和团
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材料仅
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
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
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
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
A. 失败的必然性 B. 反帝的顽强性
C. 爱国的坚决性 D. 扶清的愚昧性
解析:  根据材料“攻城打仗亦如戏法”“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
尚,施法术攻城”可知,义和团具有宗教迷信色彩,没有科学的指
导思想,这是导致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B、C两项不
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扶清”,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得到战报后说,“这
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
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这说明(  )
A. 义和团运动遏制了八国联军侵华
B. 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C. 八国联军上演了一场不光彩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决策是错误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义和团运动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使西方列强认识
到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打破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遏制八国联军侵华,排除A项;C项不符
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如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
画。这反映了当时(  )
A.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 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 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 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朝,但又各谋私利,B
项正确;1899年,美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照
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列强合谋征服
中国,还体现了列强之间各怀私心,排除C项;“一起拉,但是不
要比其他人用力”说明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
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辛丑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
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已与诸国全权大臣合同商定,其碑由各该国
使馆督建,并由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据此可知,当时
(  )
A. 义和团重创八国联军
B. 清政府决心增强御侮力量
C. 清廷政权半殖民地化
D. 使馆外交逐渐在中国确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出资为侵华列强的遇难者立
碑,这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清廷政权半殖民地
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与义和团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在
《辛丑条约》签订后已经成为列强的傀儡,因此不是决心增强御侮
力量,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
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
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
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摘自《曾国藩日记》
材料二 9月18日……海军在大东沟外遇倭船十二只,我船十一
只,济远逃回旅顺,而致远、经远、扬威、超武四船皆沉没矣。又
闻平壤已失,益觉肝火上炎。
——摘自《翁同龢日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三 初十日,是日又闻奉旨缉捕十六人,有谭嗣同、张元
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康长素(即康有为)至
吴陆口,为英兵轮所救。康在都为上信任,言听计从,累改革
大政,许士民上书,裁冗官,增设农工商局,为守旧党所不
悦,以是贾(招惹)祸。
——摘自(晚清工部官员)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指出上述三则日记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其性质。
答案: 事件及性质: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
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戊戌维新
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良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据材料二“海军在大东沟外遇倭船十二只,我船十一只,济远逃回旅顺,而致远、经远、扬威、超武四船皆沉没矣”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三“初十日,是日又闻奉旨缉捕十六人,有谭嗣同、张元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康长素(即康有为)至吴陆口,为英兵轮所救”可知,这是戊戌维新运动中的“戊戌政变”,结合所学分析三个历史事件的性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作出
合理的历史解释。
答案: 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建立了近代
海军,期望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
失败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
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戊
戌维新运动。
解析: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
国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的侵略方面回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
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
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
A. 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B. 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 学术观念不符史实
D. 背离传统主流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动摇了
“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因此受到清
政府的打压,故选D项;A、C两项不属于清政府打压的原因,排
除;该书有利于变法的开展,排除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演习,新政的内容基
本上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改革范围,成为中国渐行进入近代世界
的开端。戊戌变法就像火种,引爆了清末变法的‘火花’。”据
此可知(  )
A. 政治变革促进国人思想变化
B. 新政主张引领了社会思潮
C. 新政最早提出制度变革尝试
D. 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
相似,戊戌变法是清末新政的思想来源,且推动晚清政治进行变
革,走入现代世界,说明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故选D项,
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戊戌变法对清末社会改革的作用,而非新
政引领社会思潮,也未涉及国人思想变化,排除A、B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
族抗争运动的兴起,激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
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
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强大。材料
旨在说明(  )
A. 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 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 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
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可知,材料旨在说明“民族
群体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兴起”
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
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
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
A. 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B. 清政府统治根基遭到动摇
C.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 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材料说明地方与清政府中央没有保持同步,是中央权
威遭到削弱的表现,故选B项;当时中国没有出现地方分裂割
据,排除A项;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
狂潮,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
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
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
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
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
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
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
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
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
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
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摘编自盛宣怀《愚斋存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
保”的联系。
答案: 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
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解析: 第一小问,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的背景内有义和团运动,外有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小问,宣战使得中央和地方对列强态度的分歧加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南互保”的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
互保”的影响。
答案: 目的:保护地方利益。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
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
基(或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第一小问,“东南互保”的目的在于保护地方利益不受战争影响。第二小问,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一是使得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削弱了中央集权,二是客观上维护了互保地区的社会稳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 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1.唯物史观:通过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认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2.时空观念:理清中国沦为半殖民地社会的过程。 3.史料实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认识近代中国的沉沦。 4.历史解释:结合戊戌维新运动的内容理解其意义。 5.家国情怀:体会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知识点一 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的改良道路)
1.背景
(1)时代背景:日本逼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2)思想基础:康有为撰写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为变法维新提供了理论依据。
2.经过
(1)拉开序幕:“公车上书”(将维新思想的宣传与政治上的救亡运动相结合)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2)百日维新: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戊戌维新运动开始。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
(3)戊戌政变: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皇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
3.意义:对于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新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4.失败原因
(1)客观原因:守旧势力强大。
(2)主观原因: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03“历史纵横”,思考:戊戌维新思想有何特点?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戊戌维新运动的特点
(1)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的改革。
(2)推行者:由没有实权的皇帝来推行,显示出维新力量薄弱。
(3)涉及领域:比较广泛,体现了除旧布新的新气象,但未涉及政治制度的根本变革。
(4)推行范围:局限于社会上层,没有深入广大民众中,没有形成变革的巨大力量。
知识点二 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的反帝爱国运动)
1.背景
(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了    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
2.兴起:以“扶清灭洋”(反映了外国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
3.各方态度
(1)当地官员: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的毓贤、袁世凯等,对义和团采取先抚后剿的举措。
(2)外国列强: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1900年5月28日,英、美、法、德、俄、日、奥匈、意八国决定联合出兵镇压义和团。
(3)清政府:慈禧太后采用“招抚”义和团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北京失陷后,慈禧太后逃亡途中,发布铲除义和团的谕旨(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
4.结果:在中外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5.评价
(1)具有强烈的    倾向,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2)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由于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04图片“义和团揭帖”,思考:其有何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三 八国联军侵华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1.经过
(1)1900年6月10日,八国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顽强阻击,被迫退回天津。
(2)八国联军攻陷    炮台,向天津和北京进犯,天津和北京先后陷落。
2.结果
(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侵略其他地方,烧杀抢掠。俄国军队趁机侵占中国东北。
(2)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3)签订《辛丑条约》(1901年)
①内容
条款 危害
惩办“    ”,禁止华北等地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等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
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2亿两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
将北京    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使馆界”成为“    ”
拆除    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重要地区驻扎军队(外国驻军合法化)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完整
②影响:《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拓展延伸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不是义和团运动高涨,而是西方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变中国为其殖民地。镇压义和团只是侵略者发动战争的借口。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07“史料阅读”:我们可以从史料中获取哪些信息?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辛丑条约》与其他不平等条约的区别
  《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主题一 瓜分危机下的时代强音——戊戌维新运动
视角1 维新派的思想主张
史料一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探究 根据史料一,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我的思考:                                            
                                             
视角2 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史料二 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从这时候起,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已经出现。这些人,或脱胎于洋务运动,或惊醒于民族危机。他们处多灾多难之世,怀忧国忧时之思……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
——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我的思考:                                        
                                             
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政治上 维新派试图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经济上 提倡发展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思想上 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文化教 育上 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社会生 活上 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起了重要作用
军事上 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1.有学者认为,戊戌变法不只是继承了洋务运动的遗产,更多的是对洋务运动的超越。以下属于“超越”的表现是(  )
A.学习先进科技  B.涉及体制改革
C.增强海军实力  D.开办近代教育
2.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以上内容旨在表明戊戌变法(  )
A.挽救了民族危亡  B.完成了政治改革
C.发展了社会经济  D.促进了思想启蒙
主题二 虎狼环伺入中华的沉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视角1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史料一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二十一日(1900年8月15日)凌晨,侵略军由东便门、东直门、朝阳门、安定门、广渠门等处相继攻破北京城,扑入使馆区,并有一部由前门入内城。几乎同时,慈禧太后携光绪帝、皇后、大阿哥及少数王公大臣,由神武门出西直门,仓皇奔逃。在经历了失陷最初几天完全失控的屠戮、焚烧、抢劫和奸淫之后,侵略军在当地建立起殖民统治秩序,对北京皇城、内城和外城各街区实行分片接管。
——摘编自戴海斌《“无主之国”:庚子北京城
陷后的失序与重建——以京官动向为中心》
探究 指出史料一涉及的重大历史事件,并说明发动者的目的。
我的思考:                                            
视角2 《辛丑条约》
史料二 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大大发展了不平等条约制度体系,将其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中国近代的不平等条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这个新阶段,列强由攫取条约特权进而对中国实施全面控制,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这是半殖民地最为突出的特征,亦是《辛丑条约》最基本的特征。
——摘编自李育民《义和团运动对不平等
条约体系的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丑条约》是怎样体现列强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加强了对华奴役的。
我的思考:                                            
19世纪末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特点
(1)侵华列强增多:甲午中日战争前,侵华的国家主要有英、法、美、俄四个国家,而甲午中日战争后,德国、日本、意大利、比利时、荷兰等国也加入侵华的行列。
(2)侵华程度加深: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前,西方列强主要是通过获取特权、抢占市场来获取殖民利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西方列强开始通过控制中国的腐朽政府来维护殖民统治,中国存在殖民化的趋势。
(3)赔款数额增大: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清政府赔款2亿两白银;《辛丑条约》本息合计赔款约9.82亿两白银。这是两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赔款数额无法比拟的。
(4)列强之间的斗争更加激烈:甲午中日战争前,英国在侵华方面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甲午中日战争后,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都加大了侵华力度,列强在侵华问题上既有勾结,也有竞争。
1.如图所示为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构成的情况。据此推测,八国联军10天内攻陷北京的主要原因是(  )
A.统治集团仓皇出逃
B.晚清统治极端腐朽
C.国人民族意识淡薄
D.八国联军组织严密
2.《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当时出现的这幅漫画《盐政之前途》反映了(  )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要求
B.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
C.中国已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D.中国财政为列强所控制
我以我血荐轩辕
材料一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从嗣同始。
——谭嗣同
材料二 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虽然被联军打死几万人,伤亡枕藉,还是前仆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真是令人惊奇佩服。所以经过那次血战之后,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精神,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
——孙中山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爱国主义
随着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不懈斗争。谭嗣同以身殉难前的这段自白表现了他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爱国精神,义和团运动中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这种爱国的烈士精神和宁死不屈的民族精神鼓舞着中华民族最终战胜列强,赢得民族独立。时至今日,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2.命题价值:救亡图存
(1)戊戌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
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改革措施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运动 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观念,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义和团运动的意义
①义和团运动把斗争的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反映了当时帝国主义和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尖锐,体现了反侵略精神和朴素的爱国意识。
②义和团运动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打击了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1.1895年4月,千余名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领导下,发起公车上书,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等主张。这冲破了传统社会对士人干政的禁令,开启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的先河。这说明当时(  )
A.社会各界普遍关心国家政治
B.中华民族意识正在觉醒
C.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D.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
2.在“百日维新”开始的时候,慈禧太后告诉皇帝:“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据此可知(  )
A.清廷内部达成改革共识
B.皇帝已掌握政府的实权
C.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
D.维新变法的障碍已扫清
3.下表内容所示为义和团的一幅揭帖,它反映了农民(  )
  拆铁路,拔电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美俄德尽萧然。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 ——《只因鬼子闹中原》揭帖
A.朴素的爱国情感 B.科学的指导思想
C.正确的阶级观念  D.高明的斗争策略
4.如图为连环画《慈禧出逃》中的插页,描绘了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当时慈禧出逃是由于(  )
A.义和团发动反清起义
B.英法联军攻占了北京
C.八国联军进逼北京城
D.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教材开发
 提示:中西融合,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如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都是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
知识点二
1.(1)瓜分中国 5.(1)反帝爱国
教材开发
 提示:揭帖是义和团留下的文献中最主要、最流行的一种形式,对于研究义和团运动的动员方式、斗争方式及对象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知识点三
1.(2)大沽 2.(2)东南互保 (3)①首祸诸臣 东交民巷 国中之国 大沽 
教材开发
 提示:从《上谕》内容可看出,《辛丑条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签订的。它一方面暴露出列强之贪婪;另一方面也表明清政府不惜以经济与政治的代价换取政权之苟且,尤其是其中之“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令人愤慨。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创新:实行立宪政治(君主立宪制);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
保留:保留了君主的权力和地位。
视角2 提示:有利于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思想解放的意义;主张救亡图存,激发了人们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意识;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活学活用
1.B 戊戌变法要求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涉及体制改革,符合题干中“超越”的表现,故选B项;在学习先进科技、增强海军实力、开办近代教育等方面,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主张是基本相同的,排除A、C、D三项。
2.D 材料认为戊戌变法倡导的博爱、平等、自由、人权等观念并未因为变法失败而消失,反而深入人心,这说明戊戌变法促进了思想启蒙,D项正确;戊戌变法失败,并未挽救民族危亡,排除A项;戊戌变法没有实现政治目标,即没有建立起君主立宪制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思想方面的作用,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
事件:八国联军侵华。
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维护并扩大侵略权益。
视角2 提示:政治上,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经济上,赔款4.5亿两白银;军事上,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思想上,永远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
活学活用
1.B 据材料可知,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兵力与中国北京城内兵力悬殊,10天内攻陷北京,主要原因是清朝封建统治的腐朽,故选B项;统治集团仓皇出逃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国人民族意识淡薄也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八国联军组织比较松散,主要是联合出兵,排除D项。
2.D 材料只体现了中国的财政被列强控制,但并不能说明清朝财政已经完全崩溃,故选D项,排除B项;A项是《马关条约》中投资设厂的规定,排除;《辛丑条约》的签订表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沦为殖民地,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公车上书反映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这反映出中国人民关心国家命运、救亡图存的中华民族意识正在觉醒,故选B项;A项错在“社会各界”,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国家事务,并不能说明知识分子成为革命主力,排除D项。
2.C 据材料“只要你保留祖宗牌位,不烧掉他们;只要你不剪掉辫子,我就不会干预”可知,慈禧太后认为祖宗牌位和辫子不能变,其他的她不会干预,进而可知慈禧接受有限度的改革,故选C项;清廷内部对改革长期存在不同意见,没有达成共识,排除A项;百日维新是光绪皇帝企图从慈禧太后手中夺权,此时皇帝并无实权,排除B项;“已扫清”说法绝对,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是义和团运动的盲目排外,具有朴素的爱国情感,故选A项;义和团运动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排除B项;扶清灭洋体现义和团运动没有正确的阶级观念和高明的斗争策略,排除C、D两项。
4.C 根据材料“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的窘相”并结合所学可知,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仓皇逃出北京城,故选C项;义和团主要是反对列强侵略,没有进攻北京,排除A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时间不符,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朝战败后,慈禧太后不曾逃出北京城,排除D项。
7 / 7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在《公车上书》中,康有为建议举“议郎”(议员),《上清帝第四书》则提出“设议院”,要求“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并主张“省、府、县令开设”。康有为的上述主张(  )
A.意在限制君主的权力
B.全盘接受了西方政体
C.为变法奠定理论基础
D.得到了人们大力支持
2.“明定国是”诏书明确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该诏书(  )
A.尚未突破“中体西用”藩篱
B.根本上动摇了圣贤义理之学
C.推动晚清思想界的观念质变
D.明确推行西方君主立宪政体
3.有学者认为:“1898年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中国学者在统治最高层对政府进行全面的现代化改革,这是他们面对西方的威胁做出的勇敢回应。”这一改革(  )
A.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制度
B.使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
C.由于维新派的妥协以失败告终
D.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19世纪末的中国,由于帝国主义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传教士)渗透,传统的社会体系发生了动摇,导致义和团运动的爆发。这说明义和团运动(  )
A.遭到了列强的镇压
B.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改变
C.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D.是列强侵略加剧的产物
5.义和拳纵火如戏,攻城打仗亦如戏法。西什库教堂久攻不下,礼部尚书献策端王、庄王,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这一做法反映了义和团(  )
A.失败的必然性  B.反帝的顽强性
C.爱国的坚决性  D.扶清的愚昧性
6.在镇压义和团运动时期,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得到战报后说,“这使欧洲人在亚洲人面前丢了脸”。一些欧洲政治家也认为中国是一个可以打败但无法统治的国家。这说明(  )
A.义和团运动遏制了八国联军侵华
B.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C.八国联军上演了一场不光彩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决策是错误的
7.如图《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海外史料看庚子事变》中的一幅漫画。这反映了当时(  )
A.帝国主义列强合谋门户开放
B.列强既合谋出兵又各谋私利
C.帝国主义列强合谋征服中国
D.列强扶植清政府作为代理人
8.《辛丑条约》规定:“大清国国家允定在于诸国被污渎及挖掘各坟墓建立涤垢雪侮之碑,已与诸国全权大臣合同商定,其碑由各该国使馆督建,并由中国国家付给估算各费银两。”据此可知,当时(  )
A.义和团重创八国联军
B.清政府决心增强御侮力量
C.清廷政权半殖民地化
D.使馆外交逐渐在中国确立
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伤毁我宗庙社稷,目下在上海、宁波等处助我攻剿发匪,二者皆有德于我。我中国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但使彼之所长,我皆有之。
——摘自《曾国藩日记》
材料二 9月18日……海军在大东沟外遇倭船十二只,我船十一只,济远逃回旅顺,而致远、经远、扬威、超武四船皆沉没矣。又闻平壤已失,益觉肝火上炎。
——摘自《翁同龢日记》
材料三 初十日,是日又闻奉旨缉捕十六人,有谭嗣同、张元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康长素(即康有为)至吴陆口,为英兵轮所救。康在都为上信任,言听计从,累改革大政,许士民上书,裁冗官,增设农工商局,为守旧党所不悦,以是贾(招惹)祸。
——摘自(晚清工部官员)孙宝瑄《忘山庐日记》
(1)指出上述三则日记中所涉及的历史事件及其性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10.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认为古文经是刘歆伪造的,《孔子改制考》称孔子为“改制先师”,这两本书出版后不久便被清政府毁版。主要是因为这两本书(  )
A.损害了孔子的威信  B.干扰了变法的开展
C.学术观念不符史实  D.背离传统主流思想
11.有学者指出:“戊戌变法是一次成功的政治演习,新政的内容基本上没有超出戊戌维新的改革范围,成为中国渐行进入近代世界的开端。戊戌变法就像火种,引爆了清末变法的‘火花’。”据此可知(  )
A.政治变革促进国人思想变化
B.新政主张引领了社会思潮
C.新政最早提出制度变革尝试
D.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
12.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全民动员的民族抗争运动的兴起,激起了抵制洋货等运动,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常常直接诉诸群众力量的态度,既体现了“社会启蒙”的成功,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社会”势力的强大。材料旨在说明(  )
A.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
B.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C.反帝爱国运动的兴起
D.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13.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而南方各省督抚却与英美列强达成“东南互保”协议,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这表明(  )
A.地方出现分裂割据局面
B.清政府统治根基遭到动摇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D.义和团运动已经失败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以光绪帝的名义,向英、美、法、德、俄、奥、日、意、西、荷、比十一国同时宣战。当宣战诏书下至各地,邮政大臣盛宣怀令各地电信局扣押宣战诏书,只给各地督抚观看,并电告其不要服从此令。在刘坤一、张之洞等人支持下,由盛宣怀从中牵线,上海道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了“保护东南章程九款”,随后,闽浙、山东、浙江、安徽、广东均签订类似协定,史称“东南互保”。陕西、四川虽未加入,但亦表示支持。他们在东南各省违抗“支持义和团”的命令,称皇帝敕令是在拳民胁持下的“矫诏”“乱命”,认为“乱民不可用、邪术不可信,兵衅不可开”“无论北方情形如何,请列国勿进兵长江流域与各省内地;各国人民生命财产,凡在辖区之内者,决依条约保护”。
——摘编自盛宣怀《愚斋存稿》
(1)指出清政府对十一国宣战的背景,并说明宣战与“东南互保”的联系。
(2)指出东南诸省督抚推动“东南互保”的目的,并说明“东南互保”的影响。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C 根据题干“设议院”“凡有政事”“令之会议”可知,康有为主张在维护君主制度的前提下采取西方民主政治,这为变法奠定了理论基础,故选C项;题干主旨不是在强调限制君主的权力,排除A项;B项“全盘接受”说法错误,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而且题干信息亦没有提及,排除。
2.A “明定国是”诏书依然认为传统义理之学是根本,西学是辅助的技术手段,这体现了当时尚未突破“中体西用”藩篱,A项正确;诏书肯定义理之学的地位,排除B项;C项中的“质变”夸大了诏书的作用,排除;当时并未推行君主立宪,排除D项。
3.D 百日维新颁布的一些举措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正确;百日维新失败,并未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清末新政中出现的“皇族内阁”使得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运动,排除B项;百日维新是由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的反对而失败,排除C项。
4.D 材料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故选D项;材料阐述的是义和团运动发生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A项;义和团运动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排除B项;材料仅说明列强侵略导致义和团运动爆发,没有体现义和团运动是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攻城打仗亦如戏法”“飞檄请来五台山老和尚,施法术攻城”可知,义和团具有宗教迷信色彩,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这是导致义和团失败的重要原因,故选A项;B、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扶清”,排除D项。
6.B 义和团运动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使西方列强认识到中国人民蕴藏着巨大的能量,打破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故选B项;义和团运动没有遏制八国联军侵华,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B 材料反映了各国决定武力征服清朝,但又各谋私利,B项正确;1899年,美国提出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照会,并非“列强合谋”,排除A项;材料不仅体现了列强合谋征服中国,还体现了列强之间各怀私心,排除C项;“一起拉,但是不要比其他人用力”说明列强合谋征服清政府,并非“扶植清政府”,排除D项。
8.C 《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出资为侵华列强的遇难者立碑,这说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是清廷政权半殖民地化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与义和团无关,排除A项;清政府在《辛丑条约》签订后已经成为列强的傀儡,因此不是决心增强御侮力量,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9.(1)事件及性质:洋务运动——清朝统治阶级的自救运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战争;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改良运动。
(2)洋务运动中,兴办了一批近代工业,建立了近代海军,期望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这个目的未能达到(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加剧了民族危机,为了救亡图存,维新派掀起戊戌维新运动。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做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可知,这是洋务运动;据材料二“海军在大东沟外遇倭船十二只,我船十一只,济远逃回旅顺,而致远、经远、扬威、超武四船皆沉没矣”可知,这是甲午中日战争;据材料三“初十日,是日又闻奉旨缉捕十六人,有谭嗣同、张元济、杨深秀、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康长素(即康有为)至吴陆口,为英兵轮所救”可知,这是戊戌维新运动中的“戊戌政变”,结合所学分析三个历史事件的性质。第(2)问,从时空观念的角度,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中国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的侵略方面回答。
10.D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宣传变法,动摇了“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冲击了封建正统思想,因此受到清政府的打压,故选D项;A、C两项不属于清政府打压的原因,排除;该书有利于变法的开展,排除B项。
11.D 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清末新政的内容与戊戌变法相似,戊戌变法是清末新政的思想来源,且推动晚清政治进行变革,走入现代世界,说明清末政治变革具有连续性,故选D项,排除C项;材料仅体现戊戌变法对清末社会改革的作用,而非新政引领社会思潮,也未涉及国人思想变化,排除A、B两项。
12.A 根据材料“义和团运动反推了开民智时代的到来……新知识群体、传统绅士等知识精英”可知,材料旨在说明“民族群体意识的觉醒”,A项正确;B项材料未涉及,排除;“兴起”不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实,排除C项;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3.B 材料说明地方与清政府中央没有保持同步,是中央权威遭到削弱的表现,故选B项;当时中国没有出现地方分裂割据,排除A项;列强在甲午中日战争后就已经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4.(1)背景: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联系:宣战诏书扩大了地方督抚与中央的分歧,推动了“东南互保”局面的形成。
(2)目的:保护地方利益。
影响:客观上起到保境安民的作用(或维护了互保地区社会稳定);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或削弱了清政府的权威,或削弱了中央集权)。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据所学可知,清政府对列强宣战的背景内有义和团运动,外有八国联军侵华。第二小问,宣战使得中央和地方对列强态度的分歧加大,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东南互保”的形成。第(2)问第一小问,“东南互保”的目的在于保护地方利益不受战争影响。第二小问,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一是使得地方势力进一步扩张,削弱了中央集权,二是客观上维护了互保地区的社会稳定。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