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 单元质量检测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36:24

文档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着重强调了与中国通商关系中断这一事件。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出兵中国进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出兵中国这一决定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但是英国并没有对清政府正式宣战,所以在英国看来这并不算是一场战争,只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在华的通商关系。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2.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剿夷”。鸦片战争两年多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剿”到“抚”的转变。这反映出当时(  )
A.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3.清政府认为中英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是中国外交的胜利。在他们看来,新税则避免了地方政府和官吏额外加税,税率也比先前略有提高,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因此减少,而领事裁判权是“以夷制夷”。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
A.防范了地方官吏胡作非为
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从实际上捍卫了国家利益
D.认为鸦片战争虽败犹胜
4.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 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是(  )
战争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鸦片战争 1 960万两 约4 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600万两 约4 000万两
A.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5.这本书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编写,来到了日本后,起先只是在贵族圈里悄悄流传,后来竟火热传遍,各阶层的日本人更是奔走相告,人人都要先睹为快。但凡有点关系门路的,都是不惜千金托关系走门路,就为能借来看几眼。这本书(  )
A.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B.指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D.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
6.1845年姚莹在《康纪行》中提出:“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由此可见,姚莹主张(  )
A.了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经世致用研究外国地理
C.关注世界抵抗外国侵略
D.推广西方新式武器装备
7.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是允许甚至保护商业的存在的;但定都天京后的初期,太平天国对天京及其后陆续占领的一些重要城邑(如扬州、镇江、苏州、杭州),则采取了废止商业的做法。这一变化反映了(  )
A.西方加剧对华经济侵略
B.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
C.天京事变后的政策调整
D.恢复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
8.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说明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是(  )
A.实行同外国平等往来的外交政策
B.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
C.提出向西方学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
D.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9.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著名军事企业。据统计,1867—1873年,在福州船政局工作的外国人员有52名,其职务分布如下表所示。由此可见洋务企业(  )
监督 帮办 技师 监工 匠首 工人领班
1人 1人 4人 1人 8人 23人
职员 医生 翻译 教师 合计
3人 1人 1人 9人 52人
A.对外依赖性强  B.生产技术先进
C.遭到列强压制  D.忽视人才培养
10.1871年,清政府聘请北京双旗杆医院的德贞为同文馆讲授生理学,此后,卜世礼、满乐道等医学传教士也在同文馆讲授医学知识。材料可用于说明(  )
A.清政府重视引进西方近代医学知识
B.洋务运动的范围拓展到医学领域
C.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D.同文馆的职责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11.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廷决定立即筹办三支海军。因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洲”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时、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导致此果的根本原因是(  )
A.中央集权衰落  B.误判世界形势
C.封建制度腐朽  D.民族工业落后
12.至《马关条约》签订,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趋势是:由沿海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有学者指出,这些埠口,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泄入、渗开。据此可知,通商口岸开设(  )
A.使中国领土主权不断受到破坏
B.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13.1896—1898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竞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对于读者别有魔力”。这反映出梁启超(  )
A.致力于文学改良的实践
B.意识到维新的非变不可
C.旨在营造维新社会氛围
D.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
14.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该法令的颁行(  )
A.导致科举制的废除
B.符合现代发展趋势
C.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5.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  )
A.排斥外来文明  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
C.行为过于激进  D.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16.《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焉能凑足?”这可以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
观念的碰撞——中国近代化
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争“真正意义”的体现。(4分)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李鸿章筹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学堂。
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
1885年,天津设立陆军武备学堂。
1887年,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
1890年,张之洞建汉阳铁厂。
1893年,设立湖北自强学堂。
——摘编自陈恭禄等《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和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撤冗官、紧缩机构、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
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积极作用。(8分)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的进步之处。(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重大历史事件 领导阶级 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最终破产
维新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 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选择部分或整体,围绕“国家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20.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
  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排外。
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
  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人且斜步如醉酒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枪刀、鱼贯行动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
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
  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我们宁憎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文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用合理。)
单元质量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1.A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B项;C、D两项不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排除。
2.A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员对英军由“无一例外主张‘剿夷’”到出现分化——林则徐等获罪、裕谦等殉国,其他如琦善等转而主张“抚”,高高在上的天朝体制趋于瓦解,故选A项;“传统社会彻底终结”不符合史实,应为“受到冲击”,排除B项;“中英邦交实现平等”不符合史实,《南京条约》后中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外交,排除C项;当时中国外交政策并不成熟,排除D项。
3.B 中英协定关税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这为列强在经济上侵略中国提供方便,但在清政府看来却是中国外交的胜利,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现象损害了国家利益,排除C项。
4.D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赔款与支出军费严重超过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表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5.C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魏源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编写的《海国图志》,该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故选C项;最早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是早期维新派,排除A项;该书于1843年编写而成,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即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未指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海国图志》未受到清朝统治者的重视,排除D项。
6.C 姚莹主张了解世界,关注海防,抵御外国侵略,故选C项;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7.B 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商业政策,其中天京等重要城邑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主要交战区,因此在建立政权初期需要严格管控城邑,故而这一地区废止了商业,反映出太平天国这一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故选B项;西方经济侵略是加大商品输出,而太平天国禁止国内商业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排除A项;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年,而材料是1853年定都天京后的初期,排除C项;废止商业不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排除D项。
8.B “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体现了反侵略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对的是清政府,因此该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故选B项;材料不是强调平等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9.A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聘请了大量的外籍技术人员,说明洋务企业在技术上对外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技术先进与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受到压制,排除C项;材料只涉及聘请的外籍人才,不能证明中国没有自己培养人才,排除D项。
10.C 同文馆是洋务派为培养翻译人才而创办的近代学校,同文馆还教授西方近代知识,这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主要涉及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尽管同文馆内有“讲授医学知识”,但并不能表明洋务运动拓展到医学领域,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1.C 根据材料“因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洲’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军建设没有取得理想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内部权力的争夺,是封建制度的腐朽,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民族工业落后的主要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排除D项。
12.D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是西方的近代化文明也影响了中国,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领土主权,排除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
13.C 梁启超的文章文体自由,不拘一格,阐述新颖思想,语言浅显流畅,雅俗共赏,重情感抒发,这有利于营造维新社会氛围,故选C项;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梁启超的文体风格和特点,没有强调维新变法的必要性,排除B项;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读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他的文章打动人,但不能说明其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排除D项。
14.B 百日维新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有利于选拔实用性的人才、发展近代经济,符合现代发展趋势,故选B项;百日维新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只是改变了科举考试的内容,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百日维新以失败告终,没有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该法令的颁行不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得出具有民族救亡色彩,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6.A 据材料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辛丑条约》规定的15万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辛丑条约》中赔款的影响,未涉及丧失主权的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但材料以太原为例,强调赔款带给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其数额,排除D项。
17.(1)直接原因:保护对华鸦片走私。
根本原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2)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3)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入危机;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解析:第(1)问,由材料一“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及所学可得出直接原因是保护对华鸦片走私;由材料一“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及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第(2)问,由材料二“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第(3)问,由材料一“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及所学可知,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一“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及所学可知,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由材料二“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及所学可得出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材料二“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及所学可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8.(1)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派遣留学生,创办新式学堂;筹划海防。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化;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2)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关注民生。
解析:第(1)问,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关注民生。
19.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中国农民阶级进行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它拒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体现了强烈的爱国性和一定的进步性。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抵御外来侵略,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发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用企业,并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和海军近代化。虽然这场运动最终以甲午中日战争而宣告失败,但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综上所述,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遭受到日益严重的列强侵略,但是,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早期民主革命的尝试,地主阶级积极投入到挽救统治危机的抗争中。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阶级关于救亡之路的探索和题干要求,可选择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关于国家出路探索的角度,因此可以拟定论题为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关于说明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太平
天国运动的兴起、洋务运动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探索。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20.示例
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
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中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团员的举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治人物的“褒扬”,蕴含着时代的需要。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神。单独运用一则史料,可能造成对义和团运动的研究失之偏颇。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段材料中关于义和团运动的不同描述,根据每段材料的标题,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立场,提出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原则,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论述。
1 / 3(共56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五)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1840年1月16日,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在国会发表演说,着重强调了
与中国通商关系中断这一事件。4月,英国国会对是否出兵中国进
行了激烈的辩论,最终出兵中国这一决定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但是
英国并没有对清政府正式宣战,所以在英国看来这并不算是一场战
争,只是为了维护大英帝国在华的通商关系。据此判断,英国发动
鸦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是(  )
A. 打开中国市场 B. 鸦片贸易合法化
C. 推广先进技术 D. 掠夺劳动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目的是打
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
后,实现了鸦片贸易合法化,排除B项;C、D两项不是英国发动鸦
片战争的主要意图,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英军来华之初,中国官员无一例外主张“剿夷”。鸦片战争两年多
的时间里,主事官员中林则徐、邓廷桢等获罪,裕谦、关天培等殉
国,其他如琦善、伊里布等都经历了由“剿”到“抚”的转变。这
反映出当时(  )
A. 天朝体制趋于瓦解 B. 传统社会彻底终结
C. 中英邦交实现平等 D. 外交政策基本成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时期,清朝官员对英军由“无一
例外主张‘剿夷’”到出现分化——林则徐等获罪、裕谦等殉国,
其他如琦善等转而主张“抚”,高高在上的天朝体制趋于瓦解,故
选A项;“传统社会彻底终结”不符合史实,应为“受到冲击”,
排除B项;“中英邦交实现平等”不符合史实,《南京条约》后中
国进入屈辱的近代外交,排除C项;当时中国外交政策并不成熟,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清政府认为中英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的规定是中国外交的胜利。
在他们看来,新税则避免了地方政府和官吏额外加税,税率也比先
前略有提高,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会因此减少,而领事裁判权是
“以夷制夷”。这反映当时清政府(  )
A. 防范了地方官吏胡作非为
B. 缺乏近代国家主权观念
C. 从实际上捍卫了国家利益
D. 认为鸦片战争虽败犹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英协定关税标志着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丧失,这为列强
在经济上侵略中国提供方便,但在清政府看来却是中国外交的胜
利,说明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观念,B项正确;A、D两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材料现象损害了国家利益,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下表是关于清政府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战争赔款与支出军费统计数
据,而1840年清政府的财政收入约为4 000万两。据此合理的认识
是(  )
战争 战争赔款 支出军费
鸦片战争 1 960万两 约4 000万两
第二次鸦片战争 1 600万两 约4 000万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破坏程度更低
B. 赔款减少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窘境
C. 清政府对国防军事建设的资金投入停滞
D. 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面
解析:  从表中的数据可知,两次鸦片战争中的赔款与支出军费
严重超过清政府的财政收入,表明清政府的财政体系面临崩溃的局
面,故选D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进一步加深,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赔款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
窘境,排除B项;C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这本书以林则徐的《四洲志》为基础编写,来到了日本后,起先只
是在贵族圈里悄悄流传,后来竟火热传遍,各阶层的日本人更是奔
走相告,人人都要先睹为快。但凡有点关系门路的,都是不惜千金
托关系走门路,就为能借来看几眼。这本书(  )
A. 主张建立君主立宪
B. 指出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
C. 开阔了国人的视野
D. 受到了清朝统治者的重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魏源以林则徐的《四洲
志》为基础编写的《海国图志》,该书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的思想,故选C项;最早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是早期维新派,排
除A项;该书于1843年编写而成,突出强调要“师夷之长技以制
夷”,即学习西方制造战舰、火器的技术和养兵练兵之法,未指出
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排除B项;《海国图志》未受到清朝统治者
的重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1845年姚莹在《康 纪行》中提出:“欲吾中国童叟,皆习见习
闻,知彼虚实,然后徐筹制夷之策,是诚喋血饮恨而为此书,冀雪
中国之耻,重边海之防。”由此可见,姚莹主张(  )
A. 了解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 经世致用研究外国地理
C. 关注世界抵抗外国侵略
D. 推广西方新式武器装备
解析:  姚莹主张了解世界,关注海防,抵御外国侵略,故选C
项;A、D两项材料未涉及,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太平天国在征战途中,是允许甚至保护商业的存在的;但定都天京
后的初期,太平天国对天京及其后陆续占领的一些重要城邑(如扬
州、镇江、苏州、杭州),则采取了废止商业的做法。这一变化反
映了(  )
A. 西方加剧对华经济侵略
B. 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
C. 天京事变后的政策调整
D. 恢复社会秩序的现实需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太平天国对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商业
政策,其中天京等重要城邑是太平天国与清政府的主要交战
区,因此在建立政权初期需要严格管控城邑,故而这一地区废
止了商业,反映出太平天国这一新政权存在较大军事压力,故
选B项;西方经济侵略是加大商品输出,而太平天国禁止国内
商业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排除A项;天京事变发生于1856
年,而材料是1853年定都天京后的初期,排除C项;废止商业
不利于社会秩序的恢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太平天国领导人曾对在华的外国使节说:“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
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的。”说明太平天国的时代特点是
(  )
A. 实行同外国平等往来的外交政策
B. 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
C. 提出向西方学习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纲领
D. 是中国古代农民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尔等如帮助满人,真是大错,但即令助之,亦是无用
的”体现了反侵略的时代特点,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对的是清政
府,因此该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故选B项;材料不是
强调平等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资政新篇》是具有资本主义色
彩的纲领,C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古代
农民革命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但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福州船政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著名军事企业。据统计,1867—1873
年,在福州船政局工作的外国人员有52名,其职务分布如下表所
示。由此可见洋务企业(  )
监督 帮办 技师 监工 匠首 工人领班
1人 1人 4人 1人 8人 23人
职员 医生 翻译 教师 合计 3人 1人 1人 9人 52人 A. 对外依赖性强 B. 生产技术先进
C. 遭到列强压制 D. 忽视人才培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洋务运动聘请了大量的外籍技术人
员,说明洋务企业在技术上对外存在较强的依赖性,故选A项;材
料不能反映技术先进与否,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受到压制,排
除C项;材料只涉及聘请的外籍人才,不能证明中国没有自己培养
人才,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1871年,清政府聘请北京双旗杆医院的德贞为同文馆讲授生理
学,此后,卜世礼、满乐道等医学传教士也在同文馆讲授医学知
识。材料可用于说明(  )
A. 清政府重视引进西方近代医学知识
B. 洋务运动的范围拓展到医学领域
C. 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发展
D. 同文馆的职责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同文馆是洋务派为培养翻译人才而创办的近代学
校,同文馆还教授西方近代知识,这有利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
展,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洋务运动主要涉
及近代工业、军事和教育,尽管同文馆内有“讲授医学知
识”,但并不能表明洋务运动拓展到医学领域,排除B项;D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清廷决定立即筹办三支海军。因受制
于海塞防之争、“满洲”集团与淮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到1884年
中法战争爆发时、海军建设并没有取得理想的结果。导致此果的
根本原因是(  )
A. 中央集权衰落 B. 误判世界形势
C. 封建制度腐朽 D. 民族工业落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因受制于海塞防之争、‘满洲’集团与淮
系集团之争等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军建设没有取得理
想结果的根本原因是清朝内部权力的争夺,是封建制度的腐朽,
C项正确;A、B两项不是根本原因,排除;民族工业落后的主要
原因是封建势力的剥削压迫,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至《马关条约》签订,近代中国开放通商口岸的趋势是:由沿海
入长江,由下游而上游,并逐步进入内陆腹地。有学者指出,这
些埠口,在中国封建的社会体系上戳开了大大小小的窟窿。外国
资本主义的东西因之而源源不断地泄入、渗开。据此可知,通商
口岸开设(  )
A. 使中国领土主权不断受到破坏
B.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C. 致使列强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 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
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但是西方的近代化文明也影响了中
国,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变化和发展,D项正确;材料没有
提及领土主权,排除A项;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是
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排除B项;《马关条约》的签订致使列强
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1896—1898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了大量文章,他的文章
“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魂忘疲,读竞或怒发冲冠,或
热泪湿纸”“对于读者别有魔力”。这反映出梁启超(  )
A. 致力于文学改良的实践
B. 意识到维新的非变不可
C. 旨在营造维新社会氛围
D.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梁启超的文章文体自由,不拘一格,阐述新颖思想,语
言浅显流畅,雅俗共赏,重情感抒发,这有利于营造维新社会氛
围,故选C项;文学改良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
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了梁启超的文体风格和特点,没有强调维
新变法的必要性,排除B项;梁启超是维新变法的代表人物,其读
者主要是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他的文章打动人,但不能说明其
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变法,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意识到改革选官
制度的重要性。百日维新时期颁行的法令规定,废除八股取士,
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该法令的颁行(  )
A. 导致科举制的废除 B. 符合现代发展趋势
C. 抵制了列强的侵略 D.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百日维新废除八股文,改试策论,定期举行经济特
科,有利于选拔实用性的人才、发展近代经济,符合现代发展趋
势,故选B项;百日维新并没有废除科举制,只是改变了科举考
试的内容,1905年才废除科举制,排除A项;百日维新以失败告
终,没有抵制列强的侵略,排除C项;该法令的颁行不是为了维
护封建专制,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
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以实现中国人的计划”。这反映出义和团
运动(  )
A. 排斥外来文明 B. 具有民族救亡色彩
C. 行为过于激进 D. 得到英国政府支持
解析:  根据材料“英国人赫德承认义和团运动是‘一个纯粹
爱国的志愿运动,其目的是使中国强盛起来’”得出具有民族救
亡色彩,故选B项;A、C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
实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辛丑条约》签订不久后,山西太原乡绅刘大鹏在日记中写道:
“太原一邑巨富,惟西峰村一户耳,然不过万金之产而已,其余
数千金产者,才十余户,十五万(两)赔款焉能凑足?”这可以
用于印证,《辛丑条约》(  )
A. 加剧了中国的贫困与衰败
B. 是主权丧失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
C. 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D. 是赔款数额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刘大鹏认为太原如果要凑足《辛丑条
约》规定的15万赔款非常艰难,说明《辛丑条约》加剧了中国的
贫困与衰败,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辛丑条约》中赔款的影
响,未涉及丧失主权的内容,排除B项;《辛丑条约》使中国完
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辛丑条约》赔款4.5亿
两白银,是近代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但材料以太原为
例,强调赔款带给中国的影响,而不是其数额,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当林则徐、邓廷桢等人勒令缴烟时,被困在广州商馆之
内的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们竟出人意料地把他们所
囤积的鸦片悉数缴出。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
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
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
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
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
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解读鸦片战争的研究范式方面,中国近代史研究存在
两种范式:“革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革命史范式更注
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但是,过多注重民族苦难可
能会将自己孤立,导致自己对世界的信任出现危机,从而将自己
封闭起来,逐渐疏离于世界之外,最终导致整个民族的迷失。现
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
点。因此,我们更要从现代化范式来看待鸦片战争的真正意义。
——摘编自程英姿《从<南京条约>看中西体制和观念的碰撞
——中国近代化必要性的案例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政府“把战争带到了
中国”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2分)
答案: 直接原因:保护对华鸦片走私。
根本原因: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
产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由材料一“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及所学可得出直接原因是保护对华鸦片走私;由材料一“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于是,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及所学可得出根本原因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抢夺更多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现代化范式角度指出鸦片战
争“真正意义”的体现。(4分)
答案: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
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
的洋务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由材料二“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现现代化的起点”及所学可知,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初步提出了向西方学习以求自强的主张;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鸦片战争进行简要评价。
(8分)
答案: 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
发展;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
入危机;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总之,鸦片战争是中国近
代史的开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由材料一“鸦片贩子们深知,对华鸦片走私贸易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的利益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他们逃回伦敦,很快便与英国资产阶级统治集团互相勾结起来,鼓动发动侵华战争。而英国政府也长期怀有对中国的巨大的侵略贪欲”及所学可知,对英国而言,鸦片战争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由材料一“他们制定了侵略战争的战略和目标,派出远征舰队,远涉万里重洋,把战争带到了中国”及所学可知,对中国而言,鸦片战争使中国国门洞开,中华民族陷入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由材料二“革命史范式更注重鸦片战争给民族带来苦难的一面”及所
学可得出鸦片战争使中国从独立的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由材料二“现代化范式更多的是把这场灾难看作民族振起、实
现现代化的起点”及所学可得出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鸦片战争
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861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1862年,北京设立京师同文馆。
1865年,李鸿章筹办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
1866年,设立福州船政学堂。
1867年,崇厚建立天津机器局。
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设立轮船招商局。
1872年,曾国藩派遣容闳率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留学。
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开平矿务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85年,天津设立陆军武备学堂。
1887年,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初具规模。
1888年,北洋舰队建成。
1890年,张之洞建汉阳铁厂。
1893年,设立湖北自强学堂。
——摘编自陈恭禄等《中国近代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
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富国之法有六项:钞法、铁路、机器
轮舟、开矿、铸银和邮政;养民之法有四项:务农、劝工、惠
商、恤穷;教民之法也有四项:普及教育、改革科举、开设报馆
和设立道学。此外,康有为还建议光绪帝裁撤冗官、紧缩机构、
澄清吏治和改革官制。
——摘编自陈可畏《康有为<公车上书>
与<应诏统筹全局折>之比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归纳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并说明其积极作
用。(8分)
答案: 内容:创办军事工业;开办民用企业;派遣留
学生,创办新式学堂;筹划海防。
作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培养了人才;开启了中国近代
化;客观上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 主要内容和积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维新派在近代化探索中
的进步之处。(6分)
答案: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关注民生。
解析:根据材料二“维新派认为,就当时形势来看,先要变通的就是富国之法、养民之法及教民之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鼓励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改革教育,启迪民智;关注民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国家出路的探索
重大历史事件 领导阶级 结果
太平天国运动 农民阶级 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最终失败
洋务运动 地主阶级 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最终破产
维新运动 民族资产阶级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失败告终
辛亥革命 民族资产阶级 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五四运动 工人阶级 在工人阶级政党领导下最终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摘编自《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选择部分或整
体,围绕“国家出路”自拟论题并加以说明。(要求:论题明
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示例
论题: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说明: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实
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
路。中国农民阶级进行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
治,它拒不承认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打击了外国侵略势
力,且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体现了强烈的
爱国性和一定的进步性。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抵御外来
侵略,以李鸿章、曾国藩为代表的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
为用”为指导思想,发动了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民
用企业,并促进了教育近代化和海军近代化。虽然这场运动最终
以甲午中日战争而宣告失败,但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综上所述,19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遭受到日益严重的列强侵略,
但是,中国的农民阶级进行了早期民主革命的尝试,地主阶级积极投
入到挽救统治危机的抗争中。
解析:根据材料中各阶级关于救亡之路的探索和题干要求,可选
择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关于国家出路探索的角度,因此可以拟定
论题为近代中国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积极探索国家的出路。关于
说明可从社会性质的变化、民族危机的加深、太平天国运动的兴
起、洋务运动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突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
的探索。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若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团
  义和团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反教和排外活动中,他们不愿冒
险远离家乡。1900年初,情况尤其如此,当时义和团的行动主要
是在农村地区毁教堂(通常是放火)和抢掠教民的家产。然而,
从5月份开始,这种模式发生了变化,义和团运动在人口密集的城
市大规模地开展起来,义和团的行动由单纯的反教演变为广泛的
排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
  曾目睹天津义和团怪异举止的管鹤描述道:“有闭目缓行
者;有目不斜视、端步前行者;有数人扶持一人者;有两人掖一
人且斜步如醉酒者;有持大刀乱舞、行人躲避不及者;有数人持
枪刀、鱼贯行动者……纷纷扰扰,无复人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
  1924年,陈独秀在《向导》杂志上刊文指出:“义和团诚然
不免顽旧迷信而且野蛮,然而全世界(中国当然也在其内)都还
在顽旧迷信野蛮的状态中,何能独责义和团,更何能独责含有民
族反抗运动意义的义和团!与其憎恶当年排外的义和团之野蛮,
我们宁憎现在媚外的军阀、官僚、奸商、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之
文明!”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美]柯文《历史三调·
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围绕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应坚持的原则自拟论题,并
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释。(要求:论题鲜明,论据结合材料并运
用合理。)
答案:示例
论题:历史研究应注意史料的“多样性”原则。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多样性的史料才能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实”。材料中
提供了义和团运动三个不同角度的史料:“作为历史事件的义和
团”是研究者叙述的史料,简要介绍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况;
“作为历史经历的义和团”是亲历者的记述,描述了义和团团员
的举止;而“作为历史解读的义和团”则是在特殊时代背景下政
治人物的“褒扬”,蕴含着时代的需要。三段材料从不同的角度
为我们展示了义和团运动的发展历程与历史特征——农民阶级的
局限及其民族抗争精神。单独运用一则史料,可能造成对义和团
运动的研究失之偏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唯物史观认为,研究历史事件应作全面、辩证的分析,这就要求我们
在历史研究中注意史料的“多样性”。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解答时首先明确三段材料中关于义和
团运动的不同描述,根据每段材料的标题,认识叙述者的身份或
立场,提出历史研究中史料运用的原则,进而运用全面的或辩证
的史学研究方法进行全面论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