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9张PPT)
第18课 辛亥革命
本
课
目
标
定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
三民主义的基本
内容,理解辛亥
革命与中华民国
建立对中国结束
帝制、建立民国
的意义及局限性 1.唯物史观: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和影响,认
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
2.时空观念: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
发展过程。
3.史料实证:了解三民主义的大致内容,理解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与特点。
4.历史解释: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
5.家国情怀:感悟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民族危
难关头的爱国情怀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 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 ”进行“自
救”。
(2)范围:官制、 、商业、教育等方面。
(3)特点:与 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
更为广泛深入。
(4)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 手中,清政
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新政
军事
戊戌维新
权贵
2.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成立兴中会(是
中国第一个资产
阶级革命团体,
而非政党) 时间 1894年
地点
建立同盟会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
性质 全国性的 政党
檀香山
东京
资产阶级革命
建立同盟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
均地权”
理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意义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 起义引起了巨大
震动
黄花岗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 ,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 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的推动。
(2)过程
预备立宪公会
钦定宪法大纲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
而支持 。
革命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10“历史纵横”: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提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政治改革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概念阐释
三民主义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夺取政权) 前提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政权) 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
(≠平分
土地)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巩固政权) 补充
发展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而非中国
同盟会)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 铁路筑路权收归
“国有”,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
。
粤汉
保
路运动
(2)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
一枪。
②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 ,推黎元
洪为都督。
③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 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
立。
湖北军政府
上海
2. 中华民国建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
阶级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
《中华
民国临
时约
法》
(1912
年3月
11日) 内 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
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
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体现
了责任内阁制,通过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性 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
的重要文件
全体国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
3. 南北议和
(1)袁世凯在 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
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
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 要求,对清政府施压。
(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清王朝
结束。
(5)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
总统。
4. 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英国
共和
清帝逊位诏书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12“历史纵横”,思考: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
何关系?
提示: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
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
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
(1)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以比较小的代价
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
华民国。
(2)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理念,通过谈判、协商以及彼此间利
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
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构图解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 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 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
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
了有利条件。
君主专制
民主共和
民族资本主义
3. 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
及组织严密的 的领导。
民族独
立
革命政党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
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
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
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因人设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视角1 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
史料一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指
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
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 由史料一来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提示: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视角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
华民国临时约法》。1921 年他却在一次演说中指出:“兄弟在南京的
时候,想要参议院立一个五权宪法……后来立了一个约法……我以为
这个只有一年的事情,也不要紧,且待随后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
罢……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
体’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摘编自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道路研究》
探究 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
满意却最终签字的原因。
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具有进步性;
孙中山希望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认为可以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础上实行五权宪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为实现民主共和,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限制袁
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
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
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①进步性: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
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
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
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
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理念深
入人心。
②局限性: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
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
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 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
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 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
B. 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 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 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的支持
解析: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组建了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启了中
国民主宪政的历程,但政府并非由人民选举产生,《中华民国临时
约法》也尚未由国会投票通过,使用“临时”一词体现了革命党人
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选C项。
2. “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
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
性。”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
A. 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里程碑
B. 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 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 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解析: 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三
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人民主权等,因此它是近代中国民主化
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故选A项;近代中国并没
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形式上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应
该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
主专制制度,C项表述错误,排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
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项。
主题二 “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的结果
视角1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
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
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
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
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
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
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
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
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
的传统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而辛亥革命“也是一
次文化革命”。
视角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史料二 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
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
其妙的忧虑。
——摘自叶圣陶《革心》
探究 根据史料二,分析叶圣陶为什么感到忧虑?
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
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民主共和
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政治上初步完
成了中国由传统的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③以“妥协”的方式实现了相对和平的政权过渡,以较小的代
价和低烈度的震荡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跃升,给后世留下了宝贵
的政治遗产。
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⑤辛亥革命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日常生活中出现
种种新气象。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政体未能有
效运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
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 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
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这种不朽的业绩,是值得大书特书
的。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 促进了中国民主进程 B. 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
C. 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 D. 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解析: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材料中“开辟了一条通路”,正是这
个意思,故选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直接打击帝国主义,辛亥革命
主要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
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
的局限性之一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2.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
的“光荣革命”。“失败了的‘光荣革命’”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
A. 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政权
B. 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 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D. 革命果实被军阀袁世凯所窃取
解析: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
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C项;辛亥革命是以暴力的
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
排除;D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清末民初国歌的变化所体现的政治近代化
材料一 国歌的变化展现出来的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新旧思想的
碰撞与交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折
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中
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
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
1912年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
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如下: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
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临时政府公报》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国歌的意义及启示
(1)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国歌从
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相应地不断更换,每一首
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近代中国国歌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但短短的歌词和曲调,
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近代中国国歌的演变,反映出近
代中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关于国歌
的种种争论,也映射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
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不断探索。
2. 命题价值:国歌的期盼
(1)清政府颁布的国歌《巩金瓯》创作于清末“新政”的背景
下,是清政府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主动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之
一。歌词反映了清政府祈求盛世,希望清王朝长治久安的
理想。
(2)《中华民国国歌》创作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
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族工商业取得快速发展,
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对政治的民主、国家的富强
充满了期待。
1. “逐渐裁撤旧式的绿营、防勇,组成新式的军队,在袁世凯统率下
的北洋六镇是最先成立的新军。”材料中的这一措施出现在
( )
A. 洋务运动 B. 清末“新政”
C. 戊戌变法 D. 辛亥革命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改革军制,逐渐裁撤
旧式的绿营、防勇,组成新式的军队,这与材料所述相符,故
选B项;洋务运动未有改革陆军的措施,排除A项;北洋六镇成
立于1905年,排除C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北洋六镇已
成立,排除D项。
2. 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称佐治(美国学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
与贫困》,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均分之
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受此
启发,孙中山主张进行( )
A. 民主革命 B. 政治革命
C. 社会革命 D. 民族革命
解析: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
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材料内容与孙中山主张的民生主义相符,故选C项;民主革命指反
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与材
料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称为政治革命,排除B项;
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又称为民族革命,而材料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排
除D项。
3. 1907年,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党人马君武发表《华族祖国歌》,
歌颂黄帝、夏禹在“华族”发展史上的功绩,“尔祖黄帝不可忘,
挥斥八极拓土疆;尔祖夏后不可忘,平治水土流泽长”。马君武的
主要意图在于( )
A. 宣扬华夏祖先的历史功绩
B. 号召推翻清朝的黑暗统治
C. 培育国民民主共和理念
D. 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解析: 马君武发表《华族祖国歌》强调中国人都有共同的祖
先,都是炎黄子孙,要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主要意图在于激发
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选D项。
4. 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晚,湖广总督瑞澂宴请张謇
(1853—1926)。张謇第二天的日记称,长江对岸的武昌草湖门外
塘角新军营房,火焰冲天,“横亘数十丈不已”“舟行二十余里,
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张謇日记所述事件是( )
A. 太平军攻占武昌 B. 汉阳铁厂动工
C. 义和团团民暴动 D. 辛亥武昌首义
解析: 由材料“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张
謇(1853—1926)”“张謇第二天的日记称”等信息可知,材料所
述事件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再结合“武昌”“新军营房”“舟
行二十余里,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指辛亥武
昌首义,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5. 清帝退位后次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报道说:“北京很
安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
是( )
A. 袁世凯逼宫成功
B. 旧礼教等已被彻底批判
C. 国民对政治麻木
D. 清朝专制统治大势已去
解析: 据材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可知,辛
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现实,说明
清朝专制统治大势已去,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记者对事实
的报道,无法体现袁世凯逼宫成功,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旧
礼教等已被彻底批判,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迅
速觉醒,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
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
A.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 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C. 宣布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D. 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言论自
由,使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思想迅速传播,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
即“改则助亡”,故选B项;A项涉及外交方面,与材料主旨无
关,排除;C项表述不会“助亡”,排除;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
大臣并不是“助亡”,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
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 )
A. 推翻清朝统治 B. 建立民主共和国
C. 平均分配土地 D. 驱赶外来侵略者
解析: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
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项
正确;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推翻清朝统
治,排除A项;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排除C项;三民主义并
未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
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
识分子( )
A. 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 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 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 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留学日本的学生归国后参加起义,体现了知识分子以天
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故选B项;“照搬”表述错误,排除A项;
“开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黄花岗起义时武昌起义尚未开
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
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
A. 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 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 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 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解析: 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
了时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促进
作用,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
省,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申报》曾报道:“上海之旗,最多者为白旗,其次为星旗,又次
书颂民国军万岁、大汉光复、还我河山等旗。其次为太极国旗,飞
扬招展,触目皆是。”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武昌起义 D. 五四运动
解析: 根据材料“民国军万岁、大汉光复、还我河山等旗”可
知,这是上海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实行了革命,C项正确;A项与
“民国”无关,排除;义和团运动并未波及上海,排除B项;五四
运动不属于军事斗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某学者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
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公车上书
C. 清帝退位 D. 武昌起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
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
度,避免了一场内战,故选C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
《南京条约》,与“妥协”并不一致,排除A项;1895年康有为等
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
协,排除B项;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
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
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 确立三权分立 B. 与三民主义相悖
C. 具有强烈民主色彩 D. 获帝国主义支持
解析: 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专制集权,
主张限制权力的过度膨胀,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民主彩色,C项正
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权
主义的内涵,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
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
A. 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 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这个“句号”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
选C项;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
史,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
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
后,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
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
辟道路。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
“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
宪运动,经历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的发展过程,并较
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
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在腐朽的封
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一向以“长裾雅步”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
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
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人人皆可随心
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当时的“西装东
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反映了一个新的时
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包
括“兴女学”)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
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
变化。——摘编自徐波、沈卫等《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答案: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地主阶级
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相继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
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知,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据材料“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据材料“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可知,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据材料“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可知,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相继失败;据材料“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可知,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进步
的影响。
答案: 促进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法治等新思想
的广泛深入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
件;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促进了
人们的思想解放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审美
观念的多元化、自由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材料“当时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
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可知,辛亥革命推动
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自由化;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
果实虽然被袁世凯所窃取,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民主、自由、
平等、共和、法治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
颁布法令奖励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有学者指出:“之所以有这场革命,根本原因是清朝到了末路,
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迫,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
是结束清朝统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 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 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改造
C. 资产阶级重视发动群众
D. 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
命,材料“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清朝统治”体现了推翻清
朝是救国的必由之路,强调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A项正确;B
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改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从帝国比较研究和国家建构理论出发,由于统一民族或国家的制
度与认同塑造的滞后,多民族的王朝国家在“走向共和”的过程
中极易形成国家分裂,最终使国家走向瓦解。据此可知,辛亥革
命中最具正面意义的是( )
A. 民主思想的传播
B. 南北和谈达成妥协
C.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推行
D. 武昌起义一呼百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革命很有可能带来国家的
分裂,辛亥革命中,南北通过和谈达成妥协,力保国家统一,具
有正面意义,B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不代表能维护国家
统一,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真正约束袁世凯的
权力,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下表所示为对1912年2月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一历史事
件( )
(1) 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
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
(2) 清帝下诏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
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
“中华民国”
A. 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B. 表明袁世凯已窃取革命果实
C. 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D. 蕴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
者”“为一大‘中华民国’”可知,清帝以和平的方式退位,为
中华民国谋求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明确强调中华民国领土、主
权的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故选A项;袁世凯
在北京宣誓就职标志着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对革命果实的成功窃
取,排除B项;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
项;材料主要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主要强调公民主权的重要性,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没有认识到群众
基础的力量,革命的风并没有吹到平常老百姓的家中,这一场革
命仅仅是部分阶级的革命。”材料暗指( )
A. 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 辛亥革命具有偶然性
C. 封建思想影响民主政治
D. 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
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说明革命不具有彻底性,潜
藏着失败危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
而不是其偶然性,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
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
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
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
的一个根本颠覆。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
“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
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
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
识,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巨大、十分深远。辛亥革命使人们迈
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
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
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答案: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
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
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
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
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论题,依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
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
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推翻
了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
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
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
等角度分析论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第18课 辛亥革命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 1.唯物史观:了解辛亥革命的历程和影响,认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规律。 2.时空观念:了解辛亥革命爆发的时代背景、发展过程。 3.史料实证:了解三民主义的大致内容,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与特点。 4.历史解释: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 5.家国情怀:感悟孙中山等革命志士在民族危难关头的爱国情怀
知识点一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
1.清末新政
(1)背景:1901年初,清政府试图通过“ ”进行“自救”。
(2)范围:官制、 、商业、教育等方面。
(3)特点:与 时期所颁布的改革举措颇多相似,但更为广泛深入。
(4)结果:由于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 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
2.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成立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而非政党) 时间 1894年
地点
建立同盟会 时间 1905年
地点 日本
性质 全国性的 政党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理论 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意义 有力促进了革命运动的发展
反清武装起义 1911年4月27日的广州 起义引起了巨大震动
3.预备立宪
(1)背景:革命运动的推动。
(2)过程
①1906年9月,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
②立宪派成立了 ,积极推进立宪运动。
③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 》。
④1911年5月,清政府组织“皇族内阁”。
(3)结果:不少立宪派人士认识到清政府实无诚意推行立宪,转而支持 。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10“历史纵横”:分析清末新政的影响。
我的思考:
概念阐释
三民主义
内容 同盟会纲领 思想内涵 地位
民族主义(民族革命)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夺取政权) 前提
民权主义(政治革命)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建立政权) 核心
民生主义(社会革命) 平均地权(≠平分土地) 核定地价,涨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巩固政权) 补充 发展
知识点二 武昌起义(主要力量是倾向革命的湖北新军,而非中国同盟会)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武昌起义
(1)背景:1911年5月,清政府将川汉、 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又出卖给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引发 。
(2)过程
①1911年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
②起义军控制了武汉三镇,并成立 ,推黎元洪为都督。
③湖南、广东等14个省和 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
2.中华民国建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在南京成立,孙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临时大总统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 法》(1912年3月11日) 内 容 ①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 。 ②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 ④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国务员须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体现了责任内阁制,通过权力制衡维护共和)
性 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3.南北议和
(1)袁世凯在 等列强支持下,以武力威胁革命势力,诱使革命党人展开和议。
(2)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即推举他做大总统。
(3)袁世凯以南方革命党的 要求,对清政府施压。
(4)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颁布《 》,清王朝结束。
(5)1912年2月15日,南方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
4.结果: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的手中。
【教材开发】
结合教材P112“历史纵横”,思考:保路运动和武昌起义的爆发有何关系?
我的思考: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中的妥协智慧
(1)辛亥革命在武昌起义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以比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
(2)冲突多方以社会共同体为理念,通过谈判、协商以及彼此间利益让渡解决了当时的矛盾和冲突,这种非暴力的社会调节方式,让辛亥革命成为中国式的“光荣革命”。
构图解史
革命派、清政府、袁世凯和帝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知识点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2.功绩
(1)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
(2)促使社会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
(3)传播了 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
(4)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为 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
(1)没有解决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完成 、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
(2)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广大民众,以及组织严密的 的领导。
拓展延伸
辛亥革命并未结束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内涵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层面。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这一基本的政治制度,而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封建土地所有制并未改变,封建思想在国民头脑中还根深蒂固。
主题一 因人设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视角1 中华民国的责任内阁制
史料一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指国务总理及部长)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探究 由史料一来看,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构建具有什么特点?
我的思考:
视角2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史料二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一次演说中指出:“兄弟在南京的时候,想要参议院立一个五权宪法……后来立了一个约法……我以为这个只有一年的事情,也不要紧,且待随后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罢……在南京所订民国约法,内中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
——摘编自林家有《孙中山与中国近代化
道路研究》
探究 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孙中山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不满意却最终签字的原因。
我的思考: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特点与评价
(1)特点:为实现民主共和,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为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为加强对袁世凯的监督,进一步扩大了参议院权力;为防止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规定了极其严格的修改程序。
(2)评价
①进步性: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和弹劾权的规定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派希望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愿望。国民拥有一系列权利自由的规定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它的颁布促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②局限性:它掩盖了阶级的不平等,广大劳动人民并没有真正获得民主权利。由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仅凭一纸空文限制袁世凯权力的目的是很难实现的。
1.1912年,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有余地 B.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C.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的支持
2.“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历史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该法律的进步意义在于( )
A.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里程碑 B.事实上宣告了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C.成为封建统治结束的标志 D.标志着反帝反封建任务的彻底完成
主题二 “成功”与“失败”——辛亥革命的结果
视角1 辛亥革命的深远影响
史料一 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一次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阶级旧文化的革命。辛亥革命后,服饰纷呈,西装东装、汉服满服,应有尽有。民国政府成立之后,大力推行“剪辫易服”“废止缠足”等法令,传统的婚姻习俗和社交礼仪也发生改变。在教育方面,平民教育、美感教育、科学教育等各种教育思潮此起彼伏,教育逐渐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
——摘编自冉娣《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发展的新模式探析》
探究 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不但是一次政治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的理由。
我的思考:
视角2 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史料二 辛亥革命那年,我十八岁,对于革命一下子成功,感到莫名其妙的高兴,看看事实,似乎跟理想中的革命不大对头,又感到莫名其妙的忧虑。
——摘自叶圣陶《革心》
探究 根据史料二,分析叶圣陶为什么感到忧虑?
我的思考:
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成败
(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开启民主共和的新纪元,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进程。
②促进了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在政治上初步完成了中国由传统的封建专制国家向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③以“妥协”的方式实现了相对和平的政权过渡,以较小的代价和低烈度的震荡实现了政治制度的跃升,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政治遗产。
④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
⑤辛亥革命是一次影响广泛的思想解放运动,日常生活中出现种种新气象。
(2)辛亥革命的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政体未能有效运转;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1.辛亥革命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开辟了一条通路,斩断了中国社会任何后退的可能。这种不朽的业绩,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由此可知,辛亥革命( )
A.促进了中国民主进程
B.直接打击了帝国主义
C.结束了中国封建制度
D.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光荣革命”。“失败了的‘光荣革命’”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 )
A.以温和的方式推翻了清朝政权
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
C.没有从根本上使中国社会转型
D.革命果实被军阀袁世凯所窃取
清末民初国歌的变化所体现的政治近代化
材料一 国歌的变化展现出来的民主与专制的激烈斗争,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锋,体现了中国人对于民主政治和救亡图存的不断探索,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清政府于1911年10月4日发布上谕,颁行中国第一首正式的国歌,歌词如下:
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
——摘编自刘锦藻《清朝续文献通考》
材料二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教育部于1912年2月发布了征集国歌的广告,向社会征集国歌词曲,并于2月25日刊登了一份由沈恩孚作词、沈彭年谱曲的应征作品,歌词如下:
亚东开化中华早,揖美追欧,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
——《临时政府公报》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国歌的意义及启示
(1)国歌是国家正式规定的代表本国的歌曲。近代中国,国歌从无到有,又随着政权的几度变更,相应地不断更换,每一首国歌的出现都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
(2)近代中国国歌因为外交需要而产生,但短短的歌词和曲调,折射出了近代中国的变迁。近代中国国歌的演变,反映出近代中国结束封建帝制,开启民主共和的艰难历程。关于国歌的种种争论,也映射出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中国人在融入世界和维护传统间的不断探索。
2.命题价值:国歌的期盼
(1)清政府颁布的国歌《巩金瓯》创作于清末“新政”的背景下,是清政府在政治和外交方面主动与国际接轨的表现之一。歌词反映了清政府祈求盛世,希望清王朝长治久安的理想。
(2)《中华民国国歌》创作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反映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民族工商业取得快速发展,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中国人对政治的民主、国家的富强充满了期待。
1.“逐渐裁撤旧式的绿营、防勇,组成新式的军队,在袁世凯统率下的北洋六镇是最先成立的新军。”材料中的这一措施出现在(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2.孙中山在一次演讲中,称佐治(美国学者)“曾著一书名为《进步与贫困》,其意以为世界愈文明,人类愈贫困,盖于经济学均分之不当,主张土地公有。其说风行一时,为各国学者所赞同”。受此启发,孙中山主张进行( )
A.民主革命 B.政治革命
C.社会革命 D.民族革命
3.1907年,中国近代教育家、革命党人马君武发表《华族祖国歌》,歌颂黄帝、夏禹在“华族”发展史上的功绩,“尔祖黄帝不可忘,挥斥八极拓土疆;尔祖夏后不可忘,平治水土流泽长”。马君武的主要意图在于( )
A.宣扬华夏祖先的历史功绩
B.号召推翻清朝的黑暗统治
C.培育国民民主共和理念
D.激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4.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晚,湖广总督瑞澂宴请张謇(1853—1926)。张謇第二天的日记称,长江对岸的武昌草湖门外塘角新军营房,火焰冲天,“横亘数十丈不已”“舟行二十余里,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张謇日记所述事件是( )
A.太平军攻占武昌 B.汉阳铁厂动工
C.义和团团民暴动 D.辛亥武昌首义
5.清帝退位后次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莫理循报道说:“北京很安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对此最为合理的解释是( )
A.袁世凯逼宫成功
B.旧礼教等已被彻底批判
C.国民对政治麻木
D.清朝专制统治大势已去
第18课 辛亥革命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1)新政 (2)军事 (3)戊戌维新 (4)权贵 2.檀香山 东京 资产阶级革命 黄花岗 3.(2)②预备立宪公会 ③钦定宪法大纲 (3)革命
教材开发
提示: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为维护君主统治,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渐进式改革,但改革客观上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比如政治改革削弱了清廷的政治控制力,经济新政使得民怨沸腾,文化新政使得革命思想深入人心。
知识点二
1.(1)粤汉 保路运动 (2)②湖北军政府 ③上海 2.全体国民 资产阶级共和国 3.(1)英国 (3)共和 (4)清帝逊位诏书
教材开发
提示:清政府派兵屠杀保路人士,使全国人民充分看清了其卖国求荣的本质,导致辛亥革命的爆发;为镇压四川保路运动,清政府将湖北新军西调,造成武汉地区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了条件。
知识点三
2.(1)君主专制 (3)民主共和 (4)民族资本主义 3.(1)民族独立 (2)革命政党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责任内阁制,约束、限制临时大总统的权力。
视角2 提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具有进步性;孙中山希望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认为可以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础上实行五权宪法,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
活学活用
1.C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孙中山的领导下组建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启了中国民主宪政的历程,但政府并非由人民选举产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尚未由国会投票通过,使用“临时”一词体现了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故选C项。
2.A 据所学可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内容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制、人民主权等,因此它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故选A项;近代中国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民主共和政体,形式上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的应该是中华民国的建立,排除B项;辛亥革命只是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C项表述错误,排除;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排除D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因而“辛亥革命是一次政治革命”;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改变了近代中国的传统习俗,促进了教育的现代化和科学化,因而辛亥革命“也是一次文化革命”。
视角2 提示: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活学活用
1.A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材料中“开辟了一条通路”,正是这个意思,故选A项;辛亥革命并没有直接打击帝国主义,辛亥革命主要是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排除B项;辛亥革命只是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C项;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之一是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排除D项。
2.C 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依据是未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从根本上推动中国社会的转型,故选C项;辛亥革命是以暴力的方式推翻了清政府统治,排除A项;B项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一面,排除;D项不是主要依据,排除。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B 根据所学可知,清末“新政”改革军制,逐渐裁撤旧式的绿营、防勇,组成新式的军队,这与材料所述相符,故选B项;洋务运动未有改革陆军的措施,排除A项;北洋六镇成立于1905年,排除C项;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北洋六镇已成立,排除D项。
2.C 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材料内容与孙中山主张的民生主义相符,故选C项;民主革命指反对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和封建专制制度并建立民主制度的革命,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孙中山的民权主义称为政治革命,排除B项;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又称为民族革命,而材料体现的是民生主义,排除D项。
3.D 马君武发表《华族祖国歌》强调中国人都有共同的祖先,都是炎黄子孙,要为祖国的复兴贡献力量,主要意图在于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故选D项。
4.D 由材料“辛亥年八月十八日(1911年10月9日)”“张謇(1853—1926)”“张謇第二天的日记称”等信息可知,材料所述事件发生在1911年10月10日,再结合“武昌”“新军营房”“舟行二十余里,犹见光熊熊上烛天也”等信息可知,该事件指辛亥武昌首义,故选D项,排除A、B、C三项。
5.D 据材料“清帝退位诏书已经被人民普遍接受”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人们普遍接受了这一现实,说明清朝专制统治大势已去,故选D项;材料体现的是英国记者对事实的报道,无法体现袁世凯逼宫成功,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时期旧礼教等已被彻底批判,排除B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意识开始迅速觉醒,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 / 7第18课 辛亥革命
1.20世纪初,清政府面临两难选择:不改必亡,改则助亡!体现“改则助亡”的历史事件是( )
A.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B.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
C.宣布铁路筑路权收归“国有”
D.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
2.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 B.建立民主共和国
C.平均分配土地 D.驱赶外来侵略者
3.1911年春,留学日本的中国革命党人林觉民回国,于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随后毅然投入广州的黄花岗起义。这说明当时知识分子( )
A.照搬日本经验救亡图存
B.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C.开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D.是辛亥革命成功的保障
4.孙中山曾说:“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还要迟一年半载的。”这主要是因为四川保路运动( )
A.掀起了中国革命的高潮
B.为武昌起义的成功提供了时机
C.最早实现了四川的独立
D.推动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团结
5.《申报》曾报道:“上海之旗,最多者为白旗,其次为星旗,又次书颂民国军万岁、大汉光复、还我河山等旗。其次为太极国旗,飞扬招展,触目皆是。”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6.某学者说,实际上,历史的进步往往因为妥协……其实妥协是一种政治美德。下列史实能够诠释上述观点的是( )
A.鸦片战争 B.公车上书
C.清帝退位 D.武昌起义
7.《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实际起草人宋教仁意在通过对大总统权力加以制约来限制袁世凯的独裁,同时也是为了防止革命党内部出现集权趋势。这反映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A.确立三权分立 B.与三民主义相悖
C.具有强烈民主色彩 D.获帝国主义支持
8.著名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为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打了一个铁和血铸成的句号。这个“句号”主要是指辛亥革命( )
A.结束了中国的封建制度
B.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D.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时期,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列强的入侵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生存与发展危机,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经历了从学“西器”到学“西法”的发展过程,并较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但这种在腐朽的封建社会肌体上修洞补疮的方式,无法真正实现救亡图存的理想。
——摘编自张立方《现代化视野下的
辛亥革命与中国社会》
材料二 中国传统一向以“长裾雅步”为美,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人人皆可随心所欲地穿着打扮,再没有等级界限和服制规定。当时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包括“兴女学”)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
——摘编自徐波、沈卫等《辛亥革命与
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
(1)根据材料一,简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辛亥革命对近代社会进步的影响。
10.有学者指出:“之所以有这场革命,根本原因是清朝到了末路,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内忧外患交迫,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清朝统治。”该学者意在强调( )
A.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
B.思想观念影响社会改造
C.资产阶级重视发动群众
D.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11.从帝国比较研究和国家建构理论出发,由于统一民族或国家的制度与认同塑造的滞后,多民族的王朝国家在“走向共和”的过程中极易形成国家分裂,最终使国家走向瓦解。据此可知,辛亥革命中最具正面意义的是( )
A.民主思想的传播 B.南北和谈达成妥协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推行 D.武昌起义一呼百应
12.下表所示为对1912年2月发生的某一历史事件的描述。这一历史事件( )
(1) 清政府外务部照会各国驻华公使馆,宣布清室已自动退位,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
(2) 清帝下诏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
A.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
B.表明袁世凯已窃取革命果实
C.标志着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D.蕴含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精神
13.“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没有认识到群众基础的力量,革命的风并没有吹到平常老百姓的家中,这一场革命仅仅是部分阶级的革命。”材料暗指( )
A.革命潜伏着失败的危机
B.辛亥革命具有偶然性
C.封建思想影响民主政治
D.辛亥革命的影响甚微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过去被认为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专制独裁政治,被宣布为罪恶的、黑暗的、“不是平等自由的国民所堪受的”,公开声称“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一个根本颠覆。过去被认为是卑贱的、可以任意生杀予夺的“愚民”“草民”,被宣布为国家的主人。这是对以往政治是非的又一个根本颠覆。这两条虽然在现实政治生活中没有立即实现,但至少在法律上、观念上得到了认可,成为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对后来政治产生的影响巨大、十分深远。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
——摘编自李文海《辛亥革命百年的历史思考》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辛亥革命的社会价值”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事实依据。)
第18课 辛亥革命
1.B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在一定程度上放开了言论自由,使不利于清政府统治的思想迅速传播,危害了清政府的统治,即“改则助亡”,故选B项;A项涉及外交方面,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表述不会“助亡”,排除;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并不是“助亡”,排除D项。
2.B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B项正确;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指的是推翻清朝统治,排除A项;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排除C项;三民主义并未提出彻底的反帝纲领,排除D项。
3.B 留学日本的学生归国后参加起义,体现了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故选B项;“照搬”表述错误,排除A项;“开始”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黄花岗起义时武昌起义尚未开始,排除D项。
4.B 保路运动是武昌起义的促进因素,为武昌起义提供了时机,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保路运动对武昌起义的促进作用,A、D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最早实现独立的是湖北省,排除C项。
5.C 根据材料“民国军万岁、大汉光复、还我河山等旗”可知,这是上海在武昌起义影响下实行了革命,C项正确;A项与“民国”无关,排除;义和团运动并未波及上海,排除B项;五四运动不属于军事斗争,排除D项。
6.C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是三方(革命党、袁世凯、清皇室)妥协、三方共赢的结果,而且成功地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避免了一场内战,故选C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与“妥协”并不一致,排除A项;1895年康有为等人组织了“公车上书”,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不存在妥协,排除B项;武昌起义是武装斗争,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可得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反对专制集权,主张限制权力的过度膨胀,体现了反对专制的民主彩色,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权分立,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三民主义中民权主义的内涵,排除B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8.C 这个“句号”指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选C项;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的封建制度,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辛亥革命没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排除。
9.(1)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相继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
(2)促进了民主、共和、自由、平等、法治等新思想的广泛深入传播;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自由化。
解析:第(1)问,据材料“封建专制制度内部所滋生的暴政、压迫、腐败、封闭、保守等弊病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可知,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不断激化;据材料“同时,产生于中国社会内部的新经济因素也试图为自身的发展开辟道路”可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初步发展;据材料“广泛地宣传了西方的进步思想和观念”可知,西方民主政治思想得到较广泛的传播;据材料“一些思变图强的上层人物继承了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思想并先后领导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和立宪运动”可知,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和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相继失败;据材料“这种温和的、有限的改革之路为社会的质变做了量的积累,同时也使寻求救国良策的仁人志士从中吸取教训”可知,孙中山等革命志士的探索。第(2)问,据材料“至辛亥时期,新派人物无不以西服为求新的标志,一代青年纷纷仿效。妇女服装受洋装影响,‘竞尚紧小,伶俐可喜’,并为各地所接受”可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传统伦理,推动了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这些变化和当时妇女运动的兴起以及妇女不断走向社会关系密切。服饰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当时妇女走向解放这一重大的社会变革,反映了妇女地位的变化”可知,辛亥革命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及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据材料“当时的‘西装东装,汉装满装,应有尽有,庞杂至不可名状’反映了一个新的时代在审美上、习俗上的变迁”可知,辛亥革命推动了人们的审美观念的多元化、自由化;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虽然被袁世凯所窃取,但是资产阶级革命派追求的民主、自由、平等、共和、法治等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奖励实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10.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革命是辛亥革命,材料“救亡图存的必由之路是结束清朝统治”体现了推翻清朝是救国的必由之路,强调辛亥革命发生的必然性,A项正确;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可知,近代中国的革命很有可能带来国家的分裂,辛亥革命中,南北通过和谈达成妥协,力保国家统一,具有正面意义,B项正确;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不代表能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没能真正约束袁世凯的权力,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2.A 据材料“希望各国承认中华民国政府为合法继位者”“为一大‘中华民国’”可知,清帝以和平的方式退位,为中华民国谋求国际社会的认可,同时明确强调中华民国领土、主权的唯一性,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统一,故选A项;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职标志着北洋政府的建立和对革命果实的成功窃取,排除B项;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政府已经正式建立,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国家主权的重要性,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主要强调公民主权的重要性,排除D项。
13.A 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只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革命,没有广泛发动群众,缺乏群众基础,说明革命不具有彻底性,潜藏着失败危机,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辛亥革命的阶级基础,而不是其偶然性,排除B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14.示例
论题: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
阐述: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
解析:论题,依据材料“辛亥革命使人们迈出了从专制向民主转化的重要一步,为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开创了一个新的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得出:辛亥革命不仅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阐述,依据所学知识从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等角度分析论证。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