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
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
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反映出( )
A. 无产阶级具有革命领导权
B. 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 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19年7月时五四运动已经发生,毛泽东在《湘江评
论》创刊词中号召广大青年要把天下、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承担起
来,所以反映出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题干并未体
现出阶级和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而是强调青年的社会责任问题,排
除A项;题干所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关,而与青年的爱
国热情和社会担当相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
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
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
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
A. 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
B. 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C. 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 工农运动的紧密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材料“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
工人学校,去办工会”体现的是知识分子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
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C项正确;当时中国工业化水平低
下,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在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说:“从北
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
平不公。”文中还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了当时
( )
A. 民主科学成为思想主流
B. 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
C. 俄国经验受到国人关注
D. 民主革命的性质变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锤儿锄儿”“遍地都红”“1920年”可知为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体现当时中国关注俄国革命的经验,故选
C项;“主流”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遍地都红”说明人们
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程度比较高,并不能说明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
排除B项;民主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
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
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
是( )
A.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 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在大会上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
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选B项;A项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
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
意,排除;D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
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革命的
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
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 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 强调农民阶级主力军地位
C. 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 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中共二大得出的认识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认清的基础上得出的,A项正确;农
民是同盟军,排除B项;C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排除;D项材料未
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
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
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
说明( )
A.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 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 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 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
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635人中,有湘籍学员182人,其中湘籍共产
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这一现象( )
A. 源自湖南成为革命中心
B. 确保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 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 体现出国共合作的时代风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
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
也因此有大量共产党员,湖南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在黄埔军校学员
中占比较高,故选D项;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当时北伐尚未开
始,湖南不是革命中心,排除A项;当时土地革命尚未开始,排除
B项;黄埔军校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创办的,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 )
名称 背景 内容节选
《巩金
瓯》 清政府宣 称“立宪”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五族共
和歌》 中华民 国成立 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中华雄
立宇宙间》 中华帝 国成立 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国民革
命歌》 广州国民 政府成立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A. 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
B. 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
C. 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
D. 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
解析: 《巩金瓯》反映了清朝进行预备立宪,《五族共和歌》
反映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雄立宇宙间》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
制,《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共合作进行革命,总体反映了中国近
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故选B项;A、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排除;《中华雄立宇宙间》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属于与时俱
进,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928年11月1日,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
幕。《国货展览会歌》中唱道:“兴起,兴起,中华民族快兴起!
中华物产本富有,国货不比洋货低。……人人立志用国货,洋货怎
能攘权利。努力,努力,愿国货兴起!”这次展览会的召开
( )
A. 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B. 提高了国人的经济救国观念
C. 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 使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华国货展览会以爱国为口号,推动了民族产品的销
售,增强了国人的爱国情结和经济救国观念,B项正确;展览会与
反帝运动高潮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两项;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
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
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 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 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 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 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解析: 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
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
但也有一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
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
“新的革命策略”指( )
A. 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 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 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
D. 开展城市武装暴动的策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
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根据中国实际发展出“农村包
围城市”的革命策略,故选B项;武装起义策略在国共第一次合
作时期已经体现,排除A项;“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
的策略,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1933年,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
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
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该举措( )
A. 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 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 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
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的行为,
有利于赢得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进而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
设,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失败,排除A项;B项与材
料无关,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1930—1934年,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通过了选
举法细则,保障人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许多地方参加
选举的人占选民总数的90%,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些
措施( )
A. 是实施土地革命的首要前提
B. 开创了我国近代民主实践的先河
C. 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 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中心内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央苏区的民主选举,群众参与度很高,这必然会调动
群众参与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中央苏区的民主政
权,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
项;实施土地革命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A
项;戊戌变法开创了我国近代民主实践的先河,排除B项;“工农
武装割据”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下面是1927—1936年江西出口总值表(单位:银圆)。造成江西
出口总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1927—1936年江西出口总值表
1927年 45 173 880 1932年 10 923 253
1928年 61 402 656 1933年 17 063 249
1929年 55 248 465 1934年 14 662 178
1930年 44 166 212 1935年 19 400 496
1931年 27 998 151 1936年 31 584 787
A. 农村革命根据地日益扩大 B. 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的“围剿”
C. 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影响 D.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材料可知,1931—1935年,江西出口总值出现大幅
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反“围剿”时期,导致社会环
境动荡,破坏了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由于国民党的
“围剿”,革命根据地不断缩小,排除A项;当时日本的侵略尚
未深入江西,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
的发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
义会议以前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如何将共
产国际实际上也就是苏联共产党的指示贯彻实施的历史。这说明
遵义会议( )
A. 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 使中国革命完全摆脱苏联的影响
C. 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
D.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
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道路中出现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
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C项;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排除A
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
思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
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的需要而在1936—1937年组织
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
录。该书( )
A. 是一部个人创作的作品
B.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 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
D. 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
捐”可知,《红军长征记》的编写其目的是进行国际宣传,这部
长征回忆录汇编,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故选C项;这部长征
回忆录汇编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
募捐”的需要而在1936—1937年组织编写的,而非个人的作品,
排除A项;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排除B项;《红
军长征记》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如何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而胜
利的,不利于国共合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
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
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
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
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
命的自觉承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
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
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
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
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
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
悟》《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
——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
的特点。(7分)
答案: 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实现全面觉醒;
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
合;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可归纳出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根据材料“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可归纳出实现全面觉醒;根据材料“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可归纳出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根据材料
“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可归纳出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根据材料“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可归纳出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
的原因。(7分)
答案: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
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
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先进中国人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12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伟大斗
争。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
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
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
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
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
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绳论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目的是要组织无产
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
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
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经过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
工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
刻的群众运动,把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组
织、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改变了近代中华民族解放
运动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
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
战线的同盟军了”。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
立作出的贡献。(4分)
答案: 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
解析: 根据材料“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材料“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得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根据材料“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得出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
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8分)
答案: 国内: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
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
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推动
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国内:根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根据材料“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得出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
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
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
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
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
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
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
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
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
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
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
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
“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
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4分)
答案: 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
解析: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南昌起义等城市起义的相继受挫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李立三则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由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论述决定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
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
响。(5分)
答案: 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
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解析:第一小问,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即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从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面展开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
验。(5分)
答案: 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
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
领导。
解析:由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来看,要尊重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子夜》是作家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
作品以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
盾和斗争为线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环境。小说梗
概如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缠绕在一起。民族资
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
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
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其间,他与美帝国主义及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有时他根本不把赵伯
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在金融市场失败后,且得
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表现得“再也振作不起来”,
甚至产生了“有条件投降”的想法。最终,由于合股人杜竹斋的
倒戈相向,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
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
(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
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示例一
情节:20世纪30年代初,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
满了信心。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
到了较快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
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同一时期,广大群众掀起抵制洋货、
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示例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情节: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
高低,但当他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产生了“有条
件投降”的想法。
历史现象: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概述和评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
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
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
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
争,这体现了其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性要求;但是,中国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对外
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故缺乏彻底
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即斗争具有妥协性,这决定了他们不能
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情节:根据题干要求,任意选择一个情节,如根据材料
“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
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
‘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可知,20
世纪30年代初,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
心。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节反映了南京国民
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概述和评价:根
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
期,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同一时期,广大群众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单元质量检测(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19年7月14日,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疾呼:“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这反映出( )
A.无产阶级具有革命领导权
B.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D.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
2.五四运动后,知识分子们感到“仅有学界运动,其力实嫌薄弱”“须要找一个共同奋斗的同盟军……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这一转变促进了( )
A.中国工业化水平提高
B.中国社会阶层的流动
C.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D.工农运动的紧密结合
3.1920年元旦,《星期评论》在新年词《红色的新年》中说:“从北极下来的新潮,拥着无数的锤儿锄儿,直要锤匀了锄光了世间的不平不公。”文中还期望“一霎时遍地都红”。这反映了当时( )
A.民主科学成为思想主流
B.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
C.俄国经验受到国人关注
D.民主革命的性质变化
4.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中共一大确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是( )
A.打倒列强,除军阀
B.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5.中共二大发表的宣言说:中国的广大农民有极大的革命积极性,是革命运动中的最大要素;小资产阶级因遭受极大痛苦会加入革命的队伍里来;工人阶级将会变成推倒在中国的帝国主义的革命领袖军。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 )
A.正确认识了当时中国的国情
B.强调农民阶级主力军地位
C.主张国民革命实施国共合作
D.重视革命武装力量的作用
6.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首先把工人运动作为中心工作。自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罢工高潮。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统一战线的方针。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B.工农运动成为工作重心
C.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
D.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7.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生635人中,有湘籍学员182人,其中湘籍共产党员50多人,占黄埔一期共产党员的半数以上。这一现象( )
A.源自湖南成为革命中心
B.确保了土地革命的顺利开展
C.推动了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D.体现出国共合作的时代风貌
8.下表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国歌”的节选。其变化反映了( )
名称 背景 内容节选
《巩金瓯》 清政府宣 称“立宪” 喜同袍,清时幸遭,真熙皞,帝国苍穹保
《五族共和歌》 中华民 国成立 揖美追欧……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
《中华雄立 宇宙间》 中华帝 国成立 勋华揖让开尧天,亿万年
《国民革命歌》 广州国民 政府成立 打倒列强……除军阀……努力国民革命
A.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逐渐深入
B.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
C.中国近代思潮发展的与时俱进
D.近代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重
9.1928年11月1日,第一届“工商部中华国货展览会”在上海隆重开幕。《国货展览会歌》中唱道:“兴起,兴起,中华民族快兴起!中华物产本富有,国货不比洋货低。……人人立志用国货,洋货怎能攘权利。努力,努力,愿国货兴起!”这次展览会的召开( )
A.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的高潮
B.提高了国人的经济救国观念
C.奠定了民主革命胜利的基础
D.使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10.1928年8月,中国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决定按照孙中山的建国程序结束“军政”,进入“训政”,明确由国民党承担“训政”全责,培养训练人民行使政权的能力。这表明国民党意在( )
A.维护资产阶级民主 B.发扬三民主义理论
C.扩大人民政治权利 D.营造专制的合法性
1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一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领导军队的策略
D.开展城市武装暴动的策略
12.1933年,苏维埃政府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将没收地主的和集资购买的耕牛定为全体社员公有,按农户分得的田亩多少调剂使用。该举措( )
A.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B.提高了工人阶级生活水平
C.有利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D.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3.1930—1934年,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三次民主选举,并通过了选举法细则,保障人民有效行使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许多地方参加选举的人占选民总数的90%,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这些措施( )
A.是实施土地革命的首要前提
B.开创了我国近代民主实践的先河
C.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
D.是“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中心内容
14.下面是1927—1936年江西出口总值表(单位:银圆)。造成江西出口总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1927—1936年江西出口总值表
1927年 45 173 880 1932年 10 923 253
1928年 61 402 656 1933年 17 063 249
1929年 55 248 465 1934年 14 662 178
1930年 44 166 212 1935年 19 400 496
1931年 27 998 151 1936年 31 584 787
A.农村革命根据地日益扩大
B.国民政府对根据地的“围剿”
C.日本扩大对华侵略的影响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推动
15.毛泽东指出:中国人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遵义会议以前的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部如何将共产国际实际上也就是苏联共产党的指示贯彻实施的历史。这说明遵义会议( )
A.彻底纠正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
B.使中国革命完全摆脱苏联的影响
C.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政治上的成熟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6.《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的需要而在1936—1937年组织编写的一部长征回忆录汇编,这是由长征亲历者写成的原始记录。该书( )
A.是一部个人创作的作品
B.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
C.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
D.推动了国共合作的实现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达到了“吾人最后之觉悟”;从鸦片战争时期少数先驱者个体觉醒,到甲午战败后士大夫阶层“具有群体意义的觉醒”,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与对唤醒民众使命的自觉承担。时人对“觉悟”的定义包括:启蒙者的主动“自觉”与启蒙者唤起工农的“人人觉悟”“科学(学术)觉悟”“政治的觉悟”与“伦理的觉悟”,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个体意识的觉悟与群体意识的觉悟,从一般倡导“国民觉悟”到重点启发“阶级觉悟”。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如《民国日报·觉悟》《觉悟》等报刊在实现“第一次全面觉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俞祖华《中华民族“全面觉醒”的开启
——五四启蒙运动中的“觉悟”话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开启中华民族觉醒的原因。(7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到要求。(12分)
材料一 五四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亲自参与并领导了这场伟大斗争。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
——摘编自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胡绳论
“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广大群众中去。经过共产党人深入细致的工作,刚成立不久的中国共产党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广泛而深刻的群众运动,把一向被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的力量逐步组织、凝聚起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改变了近代中华民族解放运动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这种革命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已经不能当作世界资本主义反革命战线的同盟军,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
——摘编自《毛泽东选集/中国革命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大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出的贡献。(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内和国际两个角度,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8分)
19.中国的道路自信源于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成功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但是在一段时间里并没有被党中央认可和重视,反而遭到中央的点名批评。1930年6月9日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就点名批评了毛泽东。他说:“在全国军事会议中发现了妨碍红军发展的两种障碍:一是苏维埃区域的保守观念,一是红军狭隘的游击战略。最明显的是四军毛泽东同志,他有整个的路线,他的路线完全与中央不同。”
——刘宝东《从城市到乡村——中国特色
革命道路的开辟及意义》
材料二 毛泽东发现农民们可以动员起来,甚至能够夺取城市,但是不能够同国民军打仗。因此,毛泽东找到了信心,认为中国共产党是能够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只要在一个地区内有人力和粮食支持战斗,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1931年以毛泽东为主席的“江西苏维埃共和国”就成了这一努力的榜样。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民革命失败后,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党内出现了怎样的不同观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简评其对中国近代革命的深远影响。(5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简析中国革命道路成功的基本经验。(5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子夜》是作家茅盾于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这部作品以民族资产阶级吴荪甫和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为线索,反映了1931年左右中国的社会环境。小说梗概如下:
20世纪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缠绕在一起。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其间,他与美帝国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代理人赵伯韬进行斗争,有时他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在金融市场失败后,且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表现得“再也振作不起来”,甚至产生了“有条件投降”的想法。最终,由于合股人杜竹斋的倒戈相向,吴荪甫发展民族工业的勃勃雄心破灭。
结合中国近代史的所学知识,从上述梗概中提取一个情节,指出它所反映的近代中国某一历史现象,并概述和评价该历史现象。(要求:简要写出所提取的小说情节及历史现象,对历史现象的概述和评价准确全面。)
单元质量检测(七) 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
1.B 1919年7月时五四运动已经发生,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创刊词中号召广大青年要把天下、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承担起来,所以反映出五四时代青年的家国情怀,故选B项;题干并未体现出阶级和革命领导权的问题,而是强调青年的社会责任问题,排除A项;题干所述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无关,而与青年的爱国热情和社会担当相关,排除C项;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7月,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2.C 材料“于是一部分学生领袖往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体现的是知识分子同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C项正确;当时中国工业化水平低下,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3.C 据材料“锤儿锄儿”“遍地都红”“1920年”可知为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这体现当时中国关注俄国革命的经验,故选C项;“主流”一词表述绝对,排除A项;“遍地都红”说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注程度比较高,并不能说明工人运动已成为潮流,排除B项;民主革命性质并未发生变化,仍然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D项。
4.B 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在大会上明确提出党的奋斗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故选B项;A项是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是五四运动时期的口号,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是中共二大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5.A 据材料可知,中共二大得出的认识是基于对当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认清的基础上得出的,A项正确;农民是同盟军,排除B项;C项是中共三大的内容,排除;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6.D 根据材料可知D项正确;1924年国民革命运动兴起,排除A项;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7.D 据材料可知,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开始,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孙中山创办的黄埔军校也因此有大量共产党员,湖南因为地理位置原因,在黄埔军校学员中占比较高,故选D项;黄埔军校成立于1924年,当时北伐尚未开始,湖南不是革命中心,排除A项;当时土地革命尚未开始,排除B项;黄埔军校是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后创办的,排除C项。
8.B 《巩金瓯》反映了清朝进行预备立宪,《五族共和歌》反映了中华民国的成立,《中华雄立宇宙间》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国民革命歌》反映了国共合作进行革命,总体反映了中国近代政治局势的频繁变动,故选B项;A、D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中华雄立宇宙间》反映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属于与时俱进,排除C项。
9.B 中华国货展览会以爱国为口号,推动了民族产品的销售,增强了国人的爱国情结和经济救国观念,B项正确;展览会与反帝运动高潮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C两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排除D项。
10.D 国民党的“训政”是借孙中山的建国程序,为自己的专制独裁统治寻找依据,以营造一党专政的合法性,故选D项。
11.B 秋收起义进攻长沙受挫后,毛泽东率领部队到达井冈山,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并根据中国实际发展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策略,故选B项;武装起义策略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已经体现,排除A项;“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C、D两项不符合题意。
12.C 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这一时期苏维埃政府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广大农民成立犁牛合作社或犁牛站的行为,有利于赢得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进而推动革命根据地的建设,C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在1927年失败,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排除D项。
13.C 中央苏区的民主选举,群众参与度很高,这必然会调动群众参与生产和革命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中央苏区的民主政权,取得反“围剿”的胜利,适应了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故选C项;实施土地革命的首要前提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A项;戊戌变法开创了我国近代民主实践的先河,排除B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排除D项。
14.B 由材料可知,1931—1935年,江西出口总值出现大幅度下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反“围剿”时期,导致社会环境动荡,破坏了江西社会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由于国民党的“围剿”,革命根据地不断缩小,排除A项;当时日本的侵略尚未深入江西,排除C项;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5.C 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革命道路中出现的问题,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故选C项;八七会议纠正了右倾错误,排除A项;B项说法绝对,排除;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排除D项。
16.C 据材料“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可知,《红军长征记》的编写其目的是进行国际宣传,这部长征回忆录汇编,有利于长征故事的流传,故选C项;这部长征回忆录汇编是毛泽东“因进行国际宣传及在国内国外进行大规模募捐”的需要而在1936—1937年组织编写的,而非个人的作品,排除A项;井冈山时期是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排除B项;《红军长征记》反映的是红军长征中如何突破国民党的围追堵截而胜利的,不利于国共合作,排除D项。
17.(1)特点:由表及里,不断深入;实现全面觉醒;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2)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先进中国人的努力。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从技术到政治再到伦理问题层层递进”可归纳出由表及里,不断深入;根据材料“再发展到五四时期实现‘全面觉醒’”可归纳出实现全面觉醒;根据材料“从近代初期少数先驱者的被动惊醒,发展到五四时期对民族命运的自觉反省”可归纳出从被动接受到自觉反省;根据材料“对外不许列强侵害主权的民族主义觉悟与对内不许军阀把持政权的民主主义觉悟”可归纳出民族意识觉醒和民主意识觉醒相结合;根据材料“通过创办报刊进行启蒙宣传是五四思想家非常重视的传播渠道、觉悟途径”可归纳出以报刊宣传为重要觉醒途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十月革命的影响及先进中国人的努力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
(2)国内: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第六号上连续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系统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得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根据材料“1920年3月,李大钊同志在北京大学发起并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得出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根据材料“同年秋,他领导建立北京的早期共产党组织和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并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得出建立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第(2)问,国内:根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孤立于全世界民族解放运动之外的局面”并结合所学可得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国际:根据材料“从革命的阵线上来说……而改变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战线的同盟军了”得出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
19.(1)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李立三:城市中心论。
(2)举措:开展土地革命;武装斗争;根据地建设(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影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独立自主的新中国。
(3)经验: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现了道路创新;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国民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历经艰难探索出了革命新道路”“主张城市中心论的李立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由南昌起义等城市起义的相继受挫以及中国的国情决定的;李立三则主张城市中心论,这是由苏联城市暴动的成功经验、共产国际的指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经典论述决定的。第(2)问第一小问,毛泽东为实现“生存和发展”实践举措即为工农武装割据的具体内容,包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土地革命、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第二小问,从促进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方面展开分析。第(3)问,由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来看,要尊重中国国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
20.示例一
情节:20世纪30年代初,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
历史现象:这一情节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概述和评价: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同一时期,广大群众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示例二
情节:民族资本家吴荪甫根本不把赵伯韬放在眼里,要和他决一高低,但当他得知赵伯韬有美国老板撑腰时,却又产生了“有条件投降”的想法。
历史现象:近代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双重性特点。
概述和评价: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过程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从一开始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与剥削。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以及官僚资本主义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这体现了其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革命性要求;但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等,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存在着一定的依赖关系,故缺乏彻底的反侵略、反封建精神,即斗争具有妥协性,这决定了他们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情节:根据题干要求,任意选择一个情节,如根据材料“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他热心于发展家乡双桥镇的实业,并打算以双桥镇为基地建筑起他的‘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的‘双桥王国’”可知,20世纪30年代初,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对当时中国的工业充满了信心。历史现象: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情节反映了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民族工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概述和评价:根据所学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相关知识可知,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为巩固统治,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同一时期,广大群众掀起抵制洋货、提倡国货的运动,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