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散步》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①天气很好。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
②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③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④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要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⑤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⑥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
(1)下面是某同学对第⑥段中加点词“整个世界”的理解,请你依据选文为该同学续写理解内容。
①这是一个亲情洋溢的世界。 。
②这是一个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世界。 。
③这是一个充满温暖的世界。 。
(2)某同学对文章的主旨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请你从下面的看法中选择一个谈谈理由。
①本文营造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
②本文赞美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
③本文表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
④本文表达一种生命的感慨。
⑤本文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
我选 ,理由是:
2.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内涵丰富,主题解读可以多元,比如“亲情—关爱”“谦让—和谐”“孝道—伦理”“中年—责任”“生命—感慨”等。
B.第⑤段中人物语言描写,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
C.第⑥段的“分歧”和“领袖人物”可谓大词小用、小题大做,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
D.全文以写景为主,中间插入叙事,渲染了家庭氛围的温馨,烘托了一家人的和谐。
(2)下列对本文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的。
B.作者精心选材,以小见大。以“背”为线索反映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关系。
C.文章的第一人称叙事视角,既让读者感到真实亲切,又强化主体意识,突显使命感。
D.本文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给人自然怡人的印象,预示着前方是一片美好的前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②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我”儿子还小不懂事,对走大路还是小路无所谓。
B.第②段“我”的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因为小路菜花、桑树、鱼塘等美丽景色太吸引人。
C.第①段“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是因为“我”担心自己的决定会破坏一家和美的气氛。
D.第③段中“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是因为“母亲高大”“儿子很胖”背不动。
4.根据对第①段的理解,把“各得其所”在文中的意思具体地表述出来。
5.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死去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为了深入体验课文情境,我们配乐朗读《散步》,背景音乐选用哪种风格更适合?为什么?
A.舒缓轻柔
B.高亢激越
C.热烈庄重
(2)【旁白朗读】班级选择划线句作为旁白,请运用正确的朗读符号,从重音、停连等角度任选其一进行朗读设计,并写出你的理由。
设计提示 重音,是为传情达意的需要,对语句中某些词或短语以重读的形式加以强调,一般用“·”标示在词语下面。停连,是语流中声音的中断和延续。声音的中断即停顿,声音的延续即连接。停顿可以用“|”和“∧”来标示,前者用于较短停顿,后者用于较长停顿。连接可以用“⌒”来标示。
设计方案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理由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选自莫怀戚《散步》)
(1)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⑥段中的“严重关头”是大词小用,使读者感受到“我”当时的束手无策和左右为难。
B.文中的“我”是一个颇有担当、体贴孝顺、做事稳重的中年男人。
C.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清新明朗、舒缓从容的;有些语句也有含蓄未言的深意。
D.“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前后对称,结构整齐,读来亲切自然,属于“对称句”。
(2)如何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深层含义,并分析其作用。
7.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2)文中划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8.阅读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散 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⑧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动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梳理文章内容,完成下列填空。
“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 —— 于是“我”背着母亲走,妻子背起了儿子。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取题《散步》,不仅因为散步是整个文章的中心事件,还是全文线索。
B.在散步发生分歧时,文章重点描写的是“我”的心理活动。
C.第⑤段中画线句子反映了儿子的活泼机灵,体现了和谐亲密的家庭关系。
D.《散步》主要描写儿童的世界,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的题。
【甲】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节选自莫怀戚《散步》)
【乙】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
(节选自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丙】
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
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妈妈!”
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快乐。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做“人”。
(节选自袁珂《女娲造人》)
【丁】
②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口中骂道:“这泼猴!今日来了!”叫:“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随即取了披挂,拿两口青锋宝剑,整束出来。
那罗刹出门,高叫道:“孙悟空何在?”行者上前,躬身施礼道:“嫂嫂,老孙在此奉揖。”罗刹咄的一声道:“谁是你的嫂嫂!那个要你奉揖!”行者道:“尊府牛魔王,当初曾与老孙结义,乃七兄弟之亲。今闻公主是牛大哥令正(令是敬辞,正指妻子),安得不以嫂嫂称之!”那罗刹道:“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行者佯问道:“令郎是谁?”罗刹道:“我儿是号山枯松涧火云洞圣婴大王红孩儿,被你欺了。我们正没处寻你报仇,你今上门纳命,我肯饶你!”行者满脸陪笑道:“嫂嫂原来不察理,错怪了老孙。你令郎因是捉了师父,要蒸要煮,幸亏了观音菩萨收他去,救出我师。他如今现在菩萨处做善财童子,实受了菩萨正果,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与天地同寿,日月同庚。你倒不谢老孙保命之恩,反怪老孙,是何道理!”罗刹道:“你这个巧嘴的泼猴!我那儿虽不伤命,再怎生得到我的跟前,几时能见一面?”
(节选自吴承恩《西游记》)
9.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别概括四则文本中的母亲形象。
10.请根据括号里的要求赏析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请说说本句使用对称句式的好处。)
②那罗刹听见“孙悟空”三字,便似撮盐入火,火上浇油;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
11.下面是一位同学为【乙】【丙】两段设计的部分朗读脚本。请根据提示完成表格。
【注:重音号“·”,停顿号“∧”。】
朗读设计 表达情感
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①
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②
《《散步》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1) 一家人相互关爱,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其乐融融。 老一辈人舐犊情深,年轻一辈都敬老爱幼。 老年人明理通达,中年人勇于担当,小孩子聪明懂事。
(2) 答案示例:我选① 理由:本文选取家庭生活中的常见小事,描写了“我”和妻子带着儿子陪同“我”母亲一起散步的情景,表现了一家人相处的和谐美好和互敬互爱,体现了中华民族珍视家庭、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描写一家人在春日散步的经历,细腻地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爱与责任。文章开头描绘了春天到来的生机,与母亲熬过冬季的隐喻结合,突出了生命的脆弱与珍贵。家庭成员的选择与坚持反映了不同年龄阶段的思维特征,尤其是母亲的妥协与体贴表露出无私的母爱。最终,背负的场景将爱与责任形象化,传递出对亲情珍视的深刻主题。整体结构简洁但情感深厚,充满人文关怀。
【小题1】本题考查对主旨句的理解与续写语句。
根据第⑥段“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④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⑤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③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可知,在这个亲情洋溢的世界里,“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一家人在阳光下走向菜花、桑树和鱼塘,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同时,这个充满温暖的世界里,母亲为了孙子改变主意走小路,体现了老年人的明理通达;“我”在面对分歧时,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展现了中年人的勇于担当;小家伙的天真话语“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则显示出小孩子的聪明懂事。
示例:
①家人之间的爱如春风拂面,温暖而细腻。在这个世界里,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饱含着深情,让人感受到无尽的温馨。
②中年人肩负着家庭的重任,既要照顾老人,又要关爱孩子。他们用坚实的臂膀为家人撑起一片天空,传承着家庭的责任与担当。
③一家人在生活中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共同营造出一个和谐的氛围。
【小题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主旨分析。
开放性试题,作答时,明确选择的主旨看法。阐述理由时,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做到有理有据。可以引用文中的关键语句,分析其对主旨看法的支撑作用。
结合④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⑤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⑥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知,文章通过多个细节展现了一家人互敬互爱、互相谦让的和谐氛围。当“我”决定“走大路”以迁就母亲时,母亲却“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主意,选择走小路,体现了母亲对孙辈的疼爱与谦让;“我”因“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而决定委屈儿子,优先考虑母亲的需求,展现了对母亲的尊敬;最后“我”背起母亲、妻子背起儿子,一家人在阳光下共同走向菜花、桑树和鱼塘,画面温馨和睦,凸显了家庭成员间相互体谅、彼此关怀的深厚情感,整个场景充满了和谐的家庭氛围。
结合④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⑥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可知,文中多处细节体现了儿女对父母的孝心。当母亲与儿子在道路选择上产生分歧时,“我”考虑到“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决定“走大路”以迁就母亲,这一选择背后是对母亲需求的优先考量,体现了对长辈的体谅与孝顺;行进过程中,面对母亲可能无法走过的路段,“我”主动承担起背着母亲的责任,用行动践行对母亲的照料,将孝心落实在具体的举动中。这些细节都凸显了儿女对父母孝心的可贵。
结合④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⑥段“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文中“我”作为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面对母亲与儿子的道路选择分歧,“一切都取决于我”,此时“我”感到“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直接点明了中年人在家庭决策中的核心地位与责任压力;“我”最终决定委屈儿子而迁就母亲,是权衡家庭中两代人需求后的担当;文末“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将背上的母亲与儿子比作“整个世界”,形象地体现了中年人对家庭中老与少的守护责任,凸显了其在家庭中的担当。
结合②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⑥段“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慨。开头描写南方初春的田野,“新绿随意地铺着”“绿芽也密了”“冬水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些充满生机的景象“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直接关联到对生命的感知;家庭中三代人的同行,母亲代表着历经岁月的生命,儿子象征着蓬勃新生的生命,“我”和妻子则处于生命的中间阶段,三代人共同前行的画面,构成了一幅完整的生命链条;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将家庭中的老与少视为生命的全部重量,暗含着对生命传承与延续的感慨。
结合④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可知,文章围绕“选择”展开,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文中核心事件便是道路选择的分歧:母亲倾向平顺的大路,儿子偏爱有趣的小路,而“我”作为决策者,必须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这一具体的选择场景,正是人生中无数选择的缩影;“我”在选择时的纠结——“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想拆散一家人,终不愿意”,真实反映了人生选择中常有的两难处境;最终“我”选择委屈儿子走大路,母亲又为孙儿改变主意走小路,层层递进的选择过程,印证了“人生无处不在选择”,且每一次选择都关联着责任与情感的权衡。
示例1:我选①,理由是:母亲与儿子在道路选择上有分歧时,“我”决定走大路迁就母亲,母亲又改选小路迁就孙儿;最后“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同行,处处体现家人间的互敬互爱与谦让,氛围和谐。
示例2:我选②,理由:文中“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体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而母亲最后又为了孙子改走小路,这一情节展现了长辈对晚辈的关爱,也从侧面反映出晚辈对长辈的孝心难能可贵。
示例3:我选③,理由:在散步途中遇到分歧时,“我”感到责任重大,最终做出选择,体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既要照顾老人的感受,又要考虑孩子的需求。
示例4:我选④,理由:文章开头提到母亲“又熬过了一个冬季”,以及对初春田野生命景象的描写,与年老的母亲和幼小的儿子形成对比,蕴含着对生命的感慨,生命有衰老也有新生,循环不息。
示例5:我选⑤,理由:在散步过程中面临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选择,“我”经过思考做出决定,这一情节蕴含着“人生无处不在选择”的感悟,即使是生活中的小事,也需要我们做出选择,而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2.(1)D
(2)B
【导语】《散步》通过一家人春日田野散步的小事件,展现了浓浓的亲情与爱的责任。文本以第一人称叙事,赋予故事真实与亲切。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述景物,为人物关系的刻画做铺垫。文章的结构简洁却富含深意,小路与大路的选择,象征着生活的矛盾与平衡。最终一家人在分歧中选择谦让与和谐,体现了家庭的理解和包容。作品借平凡的日常活动,传达出生命的脆弱、时间的珍贵与人伦的美好。
【小题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D.全文是以叙事为主,中间插入写景。文章主要围绕一家人散步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展开叙述,如母亲的顺从、散步时的分歧以及最后母亲的让步等一系列事件,通过这些叙事来展现家庭关系和亲情。文中第④段的写景部分“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主要是起到烘托作用,用初春田野的勃勃生机来烘托生命的美好,为后文体现家庭的和谐温馨以及生命的延续等主题服务,而不是以写景为主。
故选D。
【小题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人称选用、语言特色。
B.在这篇文章中,并不是以“背”为线索。文章的线索是“散步”,全文围绕一家人散步的过程展开,从一开始决定出门散步,到散步过程中出现分歧,再到最后解决分歧继续散步。在散步这个过程中展现家庭关系、亲情等诸多内容。“背”这个动作只是在文章结尾部分出现,是在解决分歧后,作者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这个情节中的动作,它是用来深化主题,体现家庭责任和亲情的重量,而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故选B。
3.C 4.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一家人分成两路走。
【导语】这篇散文通过“走大路还是小路”的家庭分歧,展现了中年人在家庭中的责任担当与亲情温暖。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三代人的互动:母亲对孙子的疼爱、儿子对母亲的体谅、夫妻间的默契配合。文中“背起整个世界”的意象尤为动人,将家庭责任升华为生命重托。景物描写清新自然,与人物情感相得益彰。全文语言质朴却意蕴深厚,展现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分析。
A.根据①段“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可知,“我”决定走大路,是因为顺从母亲的意愿,委屈儿子;而非“儿子还小不懂事,对走大路还是小路无所谓”;
B.根据②段“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可知,母亲决定走小路,是因为疼爱孙子,而非“小路菜花、桑树、鱼塘等美丽景色太吸引人”;
D.根据第②段“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和③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可知,“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是因为承担起中年人的责任,而非“‘母亲高大’‘儿子很胖’背不动”;
故选C。
4.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第①段“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中的加点词“各得其所”,原指每个人都得到了满足。后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结合前文“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知,这里指母亲走大路,儿子走小路,一家人分成两路走。
5.(1)A.舒缓轻柔风格的音乐更适合。因为《散步》这篇文章的整体氛围是温馨、和谐且充满家庭亲情的。文章叙述了一家人在田野散步过程中的温馨场景,如欣赏初春田野的景色、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等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激昂的情绪。舒缓轻柔的音乐能够更好地配合文章的节奏,让读者在聆听朗读时更能沉浸在这种轻松、惬意的家庭氛围之中,与文中展现的亲情之美相得益彰。
(2)示例一:
设计方案: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理由:“我”和妻子走得小心仔细,怕有闪失带给老人孩子伤害,体现了“我和妻子”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故在“我和妻子”后面停顿。
示例二:
设计方案: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设计理由:重读“整个世界”,强调“我”作为中年人身上所肩负着的扶老携幼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导语】《散步》通过一次全家三辈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发了作者的一种“生命的感慨”,抒发了一种交织在母子、父子、祖孙三代之间浓浓的亲情。此文语言平易朴实,但内涵丰富,耐人寻味,使读者的心灵随着作者优美的文字在亲情、人性、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的一次愉悦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详解】(1)本题考查句子的理解和朗读。
《散步》一文描绘的是一家人在初春田野散步的温馨场景,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相互关爱,如母亲与“我”的相互体谅、祖孙之间的互动等情节,整体氛围轻松、惬意、充满亲情,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也没有激昂热烈的情绪。
根据文章第④段中“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以及第⑧段中描述的散步场景,“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可以感受到整篇文章营造了一种温馨、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以及对生命、亲情的珍视和呵护。因此,在选择配乐风格时,应该选择与文章情感基调相符合的音乐。A选项“舒缓轻柔”的音乐风格更符合文章所表达的温馨、宁静、和谐的家庭氛围,能够增强读者对文章情感的体验和共鸣。相比之下,B选项“高亢激越”的音乐风格过于激昂、热烈,与文章所表达的宁静、和谐氛围不符;C选项“热烈庄重”的音乐风格则显得过于庄重、正式,也不适合作为这篇文章的配乐。
综上所述,选择A选项“舒缓轻柔”的音乐风格作为《散步》的配乐更为合适。
(2)本题考查朗读设计。运用正确的朗读符号,从重音、停连等角度任选其一对选句进行朗读设计,并写出理由。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表现了“我”和妻子背起母亲和儿子越过难走的地方时的情景。“但我和妻子”后面较长停顿,强调出“我”和妻子勇于承担责任,背负生活的重责。“都是”表现了“我”和妻子在背人行走时小心翼翼的情态,在此表示强调与确定感,强调“我和妻子”走得慢、稳、仔细,体现了“我”和妻子对家人的关心与爱护;可在“都是”后面稍做停顿。“好像”后面较长停顿,这样能够更好地引出后面的内容,表示“我”和妻子背负的人很重要;“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这两个内容要连读,表明“我和妻子”是一个整体,体现了“我和妻子”两人背负的责任与使命。
“慢慢地”“稳稳地”“仔细”“整个世界”应重读。这些词,描述了作者在背负母亲和妻子背起孩子时的谨慎和责任感,因而这些词需要重读以体现这份慎重和认真。此外,“整个世界”表达了家庭在他心中的分量和意义,是情感的升华点,也应重读以突出全家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生命传承的重要性。这样重读强调不仅反映了对于家庭的责任,也表现了对生活的理解和使命感,能够更好地传达出文章的情感厚度和人物之间的深厚羁绊,传达出文本中对家庭责任的深刻理解和对生命的珍视。重读和停顿的处理尤其能突出中年人肩负的双重责任:赡养父母和抚养孩子,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使命感。
6.(1)A
(2)母亲给我们以生命,儿子是生命的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暗示了人到中年,肩负着赡养父母,抚养孩子的重任,对生活对家庭应当有一种使命感。此句作为结尾,收束全文,点明主旨。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表明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生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导语】《散步》通过描述一家四口在田野上散步的情景,表现了家庭成员间浓浓的亲情、理解与温馨。文章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人物的对话,展现了“我”对母亲的孝顺、“我”对家庭的责任感,以及“我”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成熟与稳重。尤其是背母亲和背儿子的行动,象征着家庭的重量和责任,也突显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文章情感真挚,基调温馨,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的美好与温暖。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有误,第⑥段中的“严重关头”是大词小用,增加了文章的幽默感和生活情趣,也表现了“我”在家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我”的强烈的责任感;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理解和作用分析。
根据第⑧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可知,出来游玩散步的是我们一家三代:母亲作为年长的一代,身体一天不如一天,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照顾;儿子还未成人,无法照顾自己,也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的养育。“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一句则表明“我”和妻子尊老爱幼,怕因闪失给孩子和老人带来伤害,他们就是“我们”为之努力奋斗的全部。所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整个世界”则是“我”和妻子肩上的重要责任,这是我们这一代义不容辞的使命。这带有象征性的句子,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表明了“我”和妻子对家庭、生活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7.(1)“熬”字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严冬里身体和精神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韧,也透露出“我”对母亲的担忧和关爱。
(2)环境描写。描绘了南方初春田野的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时温馨、和谐的氛围,也暗示了母亲熬过严冬后对生命新的希望,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导语】《散步》一文通过简单的家庭散步情节,巧妙地展示了温馨家庭关系和亲情的交错。作者以田野为背景,通过质朴自然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刻画,展现了母亲对子孙的关爱、子女对长辈的孝顺以及夫妻间的默契。文章中对春天生命力的描绘隐喻了家族生命的延续和交替,揭示出“责任与承担”的主题,透过几代人的互动反映出生命的传承,诉说了背负起的亲情就是生活的全部。
【详解】(1)本题考查赏析词语。
依据③段“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可知,“熬”一词通常用于形容经历艰难、煎熬的过程,这里指代了母亲在寒冷季节中身体与健康上的煎熬与遭受的痛苦,表现出严冬对她的挑战和磨难,突出母亲的坚韧意志。同时,通过提到有一些老人没能挺过这个冬天,间接加深了对母亲健康的担忧和关心。
(2)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依据④段“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可知,这些描写表现了南方初春田野新绿的铺展、嫩芽的密集、冬水的活跃的景象,突出初春生机勃勃的特点。这种生命和活力的描写也象征着母亲在艰难的冬天之后,迎来了生命的新希望。
依据⑤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可知,这写出一家四口的散步场景,与环境描写语句相互映衬,更显得温暖、有爱和和谐的家庭氛围。所以,划线语句为后续一家四口人散步的家庭温情场景和发生的故事情节起到了铺垫作用。
8.(1) 在散步中出现分歧 母亲决定走小路
(2)D
【导语】作者通过对一家人在田野散步的小事件,展现了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亲密关系和责任感。文中“我”作为儿子和父亲的角色,体会到需要在母亲与儿子之间找到平衡,体现出一种代际关怀和责任感。文章细腻捕捉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如南方初春的景致与生命的象征。母亲的体谅和“我”与妻子的承担,最终展示出一家人互相关心、相互依赖的温馨氛围,将散步这一简单的活动升华为深刻的生命哲思。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根据题干“‘我们’全家人一起散步”的提示,可知此部分对应文章第①段“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第⑤段“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即①至⑤段;
根据题干“于是‘我’背着母亲走,妻子背起了儿子”的提示,可知此部分对应文章第⑧段“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据此可知,①空和②空集中在第⑥至⑦段;
结合第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可概括为:在散步中出现分歧;
结合第⑦段“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概括为:母亲决定走小路;
据此可填写第①空:散步中出现分歧;第②空:母亲决定走小路。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
D.“主要描写儿童的世界”的说法有误:文中对儿童(儿子)的描写篇幅有限,仅为点缀。例如第⑤段儿子说“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第⑥段儿子想走小路,这些内容仅体现了孩子的天真,并非全文核心。文章的重心始终围绕“我”与母亲的互动展开:第②段写“我”劝说母亲散步,体现对老人的关怀;第⑥段“我”在分歧中优先考虑母亲,体现“尊老”;第⑧段“我”背起母亲,更是直接凸显对长辈的责任。此外,母亲的形象(从不愿出门到为孙儿改变主意)、妻子的配合(背起儿子)等内容,共同构成了“三代人”的家庭群像,而非以儿童为中心。
“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的说法有误:文中的“分歧”(母亲想走大路,儿子想走小路)并非“思想矛盾”,而是家庭成员间不同需求的自然呈现,且这一分歧很快被温情化解:“我”决定走大路是体谅母亲,母亲改走小路是疼爱孙儿,双方的出发点都是“爱”而非对立。因此全文贯穿的是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与包容:母亲听从儿子、儿子听从父亲、妻子配合丈夫,最终一家人在相互理解中同行,尤其结尾“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凸显的是家庭的责任与温情,而非矛盾冲突。
综上,《散步》通过散步这一日常场景,展现的是三代人之间互敬互爱、尊老爱幼的家庭伦理,而非以儿童为核心或强调矛盾;
故选D。
9.①甲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和蔼可亲、疼爱孙子的形象,从她面对分歧时选择放弃走大路可以看出;②乙文中的母亲是勤劳能干的形象,从母亲整日忙碌,干许多活可以看出;③丙文中的母亲是一个神通广大的形象,从她用泥捏人并赋予其生命可以看出;④丁文中的母亲是一个复仇心强,泼辣蛮横,爱护孩子的形象,从她为孩子冲冠一怒,挑战悟空可以看出。 10.①从语言形式上来看,句式整齐又富有变化,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韵律;从对文章主题的作用来看,强调“我”在家中的顶梁柱的地位。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罗刹女听得“孙悟空”三字时怒火中烧的情态,表现出她对悟空的怨恨,为下文二人斗法埋伏笔。 11. 表现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和敬佩; 表达出女娲创造出人的骄傲和开心。
【导语】这组文本选材多元。《散步》聚焦家庭抉择,展现亲情温暖;《回忆我的母亲》通过劳作场景凸显母亲勤劳。《女娲造人》塑造慈爱造物主形象,《西游记》借罗刹女展现母爱。四篇从不同角度,以细腻描写,生动刻画各异的“母亲”形象,传递丰富情感与多样主题。
9.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与概括。
根据甲文第二段中“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可知,起初母亲想走大路,因为大路平顺,但看到孙儿想走小路,便摸摸孙儿的小脑瓜改变主意,还提出“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体现出对孙儿的疼爱以及为他人着想的品质。可见文中的母亲善解人意、和蔼可亲、疼爱孙儿;
根据乙文第一段“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可知,母亲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干活,承担诸多繁重家务。由此可看出她的勤劳能干;
根据丙文中“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模样的小东西”“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可知,女娲是充满慈爱与创造力的母亲形象。她用黄泥创造了人类,当听到孩子喊“妈妈”时,满心欢喜、眉开眼笑,展现出对孩子的慈爱,创造人类这一行为体现了她强大的创造力。
根据丁文中“丫鬟,取披挂,拿兵器来”“你这泼猴!既有兄弟之亲,如何坑陷我子”等内容可以看出,罗刹女是一位爱子心切的母亲。当听到孙悟空的名字,她瞬间发怒,因为孙悟空导致她的儿子红孩儿被观音菩萨收去做善财童子,不能在身边,她对孙悟空的愤怒和指责,充分体现出她是一个复仇心强,泼辣蛮横,爱护孩子的母亲。
10.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该句使用对称句式,结构整齐,节奏明快。通过“我的母亲……我的儿子……妻子……”这样的对称表述,清晰地展现出家庭成员之间不同的关系和状态,突出了“我”在家庭中的关键地位,也强调了“我”所面临的抉择时的艰难,使读者更能体会到“我”在家庭责任面前的重大压力。
(2)该句运用了神态描写。“骨都都红生脸上;恶狠狠怒发心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罗刹女听到孙悟空名字时瞬间愤怒的神态,将她对孙悟空的极度怨恨表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她的情绪,为后文她与孙悟空的冲突做了有力铺垫。
11.本题考查朗读设计。
A句,两个“还”重读,第一个“还”强调母亲在煮完饭后,紧接着还要承担其他多项劳动,突出劳动的连续性和繁重;第二个“还”进一步强调母亲因身体强壮,除了前面那些劳动,甚至还能从事挑水挑粪这类重体力劳动,通过重读两个“还”,能让听众深切感受到母亲的勤劳和能干。由此也表现出了作者对母亲从事这么多繁重的劳动的心疼和敬佩之情。
B句:“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在“她”和“亲手创造的”后设置停顿,是为了制造一种期待感。停顿能让听众的注意力聚焦在“女娲”这一主体动作上,“看着她”稍作停顿,仿佛在引导听众和女娲一同凝视;“亲手创造的”后停顿,强化“亲手创造”这一关键行为,突出创造过程的独特意义,让听众更深刻感受到女娲创造人类的神圣;“亲手”重读,着重强调创造行为的亲历性,突出女娲亲自赋予人类生命这一核心要点,凸显女娲在创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聪明美丽”重读,旨在凸显女娲眼中自己创造出的人类所具有的美好特质,这是女娲对人类的初印象,体现出她对创造物的喜爱与满意;“满心欢喜,眉开眼笑”重读,直白且强烈地展现出女娲听到“妈妈”喊声时内心极度喜悦的状态,使听众能切实感受到女娲创造出人的骄傲和开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