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世说新语二则》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阅读下面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
六岁时,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①,遇眉公先生②跨一角鹿,为钱塘游客,对大父曰:“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指屏上《李白骑鲸图》曰:“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余应曰:“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③。”眉公大笑起跃曰:“那得灵隽若此,吾小友也。”
(节选自张岱《自为墓志铭》)
【注】①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张岱祖父字雨若。张岱出身富贵世家,眉公所跨角鹿即张岱祖父所赠。②眉公先生:指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③打秋风:向有钱人讨财物,有占人便宜的意思。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儿女双全 B.俄而雪骤 暴风骤雨
C.公大笑乐 乐此不疲 D.吾面试之 吹面不寒杨柳风
2.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闻文孙善属对,吾面试之。
3.下列对【甲】【乙】两文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这一家人是在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氛围下聚会的,从“内集”“欣然”“大笑”可看出。
B.甲文中“俄而雪骤”中的“骤”字描写出大雪的急促,衬托出屋内的温馨。
C.乙文中“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正确的停顿是“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
D.乙文作者张岱六岁时因擅长对对子,得到眉公夸赞,可谓灵隽神童。
4.甲乙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文段内容加以解说。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咏雪》)
【乙】
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①;不妆散粉,点点糁②原宪③之羹。飞霰④入林,回风折竹。徘徊凝览,以发奇思。画冒雪出云之势,呼松醪⑤茗饮之景,拥炉煨芋,欣然一饱,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节选自陈继儒《小窗幽记》)
【注释】①子瞻之壁: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之句。②糁:散开,散落。③原宪:孔子的弟子,安贫乐道,甘于淡泊。④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⑤醪(láo):浊酒,汁渣混合的酒。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不义而富且贵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吾日三省吾身
C.画冒雪出云之势/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欣然一饱/公欣然曰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2)随作雪景一幅,以寄僧赏。
7.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乙】文中的“徘徊凝览,以发奇思”句,生动形象表现作者沉醉雪景、流连观赏的情态。
B.【甲】文最后一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补充点明了谢道韫的身份。
C.【甲】文“兄子胡儿”把雪描述为“不如柳絮因风起”,谢太傅对“兄子”的答案很满意。
D.【乙】文中“絮起风中”,化用了才女谢道韫咏雪之典故。
8.阅读【甲】【乙】两文,说说【甲】文“公欣然”和【乙】文作者“欣然”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9.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2)太丘舍去 舍:
(3)去后乃至 乃:
(4)下车引之 引: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2)元方入门不顾。
咏雪
《世说新语》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俄而雪骤( )
(2)撒盐空中差可拟( )
(3)未若柳絮因风起( )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B.胡儿和兄女的比喻都抓住了雪花的特点,各有妙处。
C.谢太傅对兄女的回答更为赞赏,从“大笑乐”可以看出。
D.文章结尾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突出她的才华。
(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兄子胡儿的比喻“撒盐空中”重形似。
B.文章的结尾部分中补充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示作者对她才华的赞赏。
C.文章主要通过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来刻画谢安及其子侄辈的形象。
D.柳絮一喻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
【甲】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丙】
谢安怜翁
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4.【甲】文出自《 》(书名)。【乙】文题目“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意思是 。
15.根据要求完成题目。
(1)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相比。
B.相委而去 委:舍弃。
C.谢以醇酒罚之 以:用。
D.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 着:看着。
(2)推断【丙】文“遂遣之”的“遣”的意思正确一项是( )
A.打发 B.派遣 C.遣送 D.排解
16.下列对【丙】文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哥哥,老人家可以想念,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
B.哥哥,老人家多可怜啊,怎么可以做这种事呢!
C.哥哥,老人家多可怜啊,你怎么可以乱作为呢!
D.哥哥,老人家可以想念,你怎么可以太过分呢!
17.【甲】文谢太傅“大笑乐”的原因是 ;【乙】文元方“入门不顾”的原因是 ;【丙】文谢奕“改容”的原因是年幼的弟弟谢太傅指出了他的错误。
18.小李同学读了三篇短文以后,与同学小丁、小陈讨论起有关家庭教育话题,请你根据内容完成横线上的填空。
小芳:我从《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中读出 很重要。
小丁:我认为一个人的品行更需要从小抓起,七岁的元方就懂的道理,离不开陈太丘的耳濡目染,从“ ”中可以看出。
小陈:你说得对,我从时年七八岁的谢太傅劝告兄长就可以看出谢安从小就是一个 的人。
19.阅读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李士衡为馆职,使高丽,一武人为副。高丽礼币赠遗之物,士衡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时船底疏漏,副使者以士衡所得缣帛垫船底,然后实己物以避漏湿。至海中,遇大风,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不尔船重,必难免。副使苍惶,取船中之物投之海中,便不暇拣择。约投及半,风息船定。既而点检所投,皆副使之物,士衡所得在船底,一无所失。
(节选自《梦溪笔谈》)
【注释】币:丝织品礼物。
(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去后乃至/至海中
B.相委而去/委于副使
C.使高丽/副使者
D.意暇甚/不暇拣择
(2)请翻译【甲】【乙】文画横线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约投及半,风息船定。
(3)请用“/”为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通过AI检索发现,元芳与李世衡都体现了为人方正的品质。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阐释。
20.阅读下面的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相委而去
③元方入门不顾
④尊君在不
⑤宁读如故
⑥又尝同席读书
(2)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有 乘 轩 冕 过 门 者 宁 读 如 故 歆 废 书 出 看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4)通过阅读甲、乙两文,可以看出陈元方和管宁分别是怎样的人?
《《世说新语二则》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参考答案
1.B 2.(1)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
(2)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 3.C 4.
两文中,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先生“大笑”的相同原因是对晚辈的才华和机智的赞赏,在甲文中,谢太傅对兄女将雪比作柳絮的比喻感到满意和欣赏;在乙文中,眉公先生对张岱的对联才华感到惊喜和赞赏。
【导语】这两篇文言文通过生活片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趣与才情。【甲】文《咏雪》以家庭聚会为背景,通过“撒盐”“柳絮”的比喻,生动描绘雪景,体现谢氏家族的文学氛围;【乙】文则通过张岱幼年妙对,展现其聪慧机敏。两文均以“大笑”作结,前者因诗意比喻而乐,后者因巧对机锋而喜,共同呈现了古代文人重视才思敏捷的审美趣味。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
A.名词,泛指小辈,包括侄子侄女/名词,儿子和女儿;
B.相同,都是形容词,急;
C.形容词,高兴/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D.副词,当面/名词,脸;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词有:
(1)差,大体;可,可以;拟,相比。
(2)闻,听说;文孙,对他人孙子的美称;善,擅长;属对,诗文对仗;面试,当面试一试。
3.本题考查文章分析。
C.乙文中“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意思是: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大父雨若翁”是主语;“携余”是谓语和宾语,是一个动作行为;“之武林”是补语,应断为“大父雨若翁/携余/之武林”。本项断句错误;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
【甲】文中“公大笑乐”是因为听到兄女回答“未若柳絮因风起”,谢道韫这一比喻,形象地写出大雪纷纷的样子,不仅形似还神似,富有诗意,谢太傅为她的才华而高兴。“未若”二字体现了谢道韫孩童的天真,表明谢太傅对她的赞赏;
【乙】文中,眉公大笑是因为听到“我”很快对出下联“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这一对联既工整又巧妙。“打秋风”意思是向有钱人讨财物,占人便宜。这一下联以眉公为对象,取眼前“眉公跨鹿”之景,又暗含着眉公占“我”祖父便宜的意思,“我”的对联工整让眉公非常欣赏,“我”的童言无忌又让眉公非常赞赏,因此“大笑起跃”,为“我”的才思敏捷而惊叹。
因此引起谢太傅和眉公“大笑”的共同原因,既有对晚辈聪颖才华的欣赏,也有看到晚辈天真可爱的喜欢之情。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给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
六岁时,祖父雨若公带着我到了钱塘,遇到眉公先生骑着一只驯鹿,他是钱塘游客,对祖父说:“我听说你的孙子擅长诗文对仗,我今当面试一试他。”他指着屏上的《李白骑鲸图》说道:“太白骑鲸,采石江边捞夜月。”我回答道:“眉公跨鹿,钱塘县里打秋风。”眉公先生大笑,起身跳下来,说道:“哪里能找到像这样聪明隽秀的,(当然)是我的小友了。”
5.D 6.(1)兄长的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
(2)于是创作了一幅雪景图,来寄给僧人欣赏。 7.C 8.甲文“公欣然”是因为下雪触发了谢太傅赏雪写诗的雅兴和乐趣;乙文作者“欣然”是因为在美丽的雪景中围着火炉烤山芋的乐趣。
【导语】这两篇文言小品均以雪景为题材,展现了古代文人的雅趣与审美。【甲】文《咏雪》通过家庭雅集场景,以“撒盐”“柳絮”的意象对比,凸显谢道韫的才情,笔调清新灵动;【乙】文则铺陈雪中登眺所见,化用苏轼词意与谢女典故,以“堆玉”“铺银”等工笔描绘,体现文人寄情山水的闲适。两文皆以“欣然”作结,前者见名士家风,后者显隐逸情怀,共同构成中国古代雪景书写的双璧。
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义理/道义;
B.日子/每天;
C.结构助词“的”/代指学问;
D.高兴、愉快/高兴、愉快;
故选D。
6.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注意重点字词:
(1)兄子,兄长的儿子;差,大体;拟,相比。
(2)随作:于是创作了。以:来。赏:欣赏。
7.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C.根据“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兄子胡儿”把雪描述为“撒盐空中差可拟”,而谢太傅对兄女谢道韫的回答更为赞赏;
故选C。
8.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理解。
根据甲文中“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可知,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召集家人讨论诗文,雪骤的景象触发其雅兴,询问雪花像什么,兄子、兄女的回答增添乐趣,尤其是兄女“未若柳絮因风起”获赞赏,故“公欣然”因下雪触发赏雪写诗的雅兴与乐趣。
根据乙文中“四林皆雪,登眺时见。絮起风中,千峰堆玉;鸦翻城角,万壑铺银;无树飘花,片片绘子瞻之壁;不妆散粉……”可知,作者描绘雪覆四林的美景,如“絮起风中,千峰堆玉”等,登高处眺望被雪景吸引,同时享受围炉烤山芋的乐趣。冬日赏美景、享美食的悠闲生活,让作者满足愉悦,其“欣然”包含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生活美好的享受。
【点睛】参考译文:
甲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
四周的树林都是积雪,登高远眺时时可见。(看到白雪如同)柳絮一样在风中起舞,山峰积雪如同堆砌的白玉;寒鸦在城角翻飞,山中万壑都铺上了一层银色。没有树木,却在飘花,片片如同苏子瞻所描绘的赤壁景色;不用装点,散落之粉点点如同原宪藜羹中的糁。飞散的雪花飘入林中,强劲的回风折断竹子,徘徊其间,仔细凝视观览,以萌生奇思异想。描绘雪飘云出的景致,还有仆人拿来松花酒及喝茶的景致。围着火炉烤山芋,美美地吃饱,随后画了一幅雪景,以便寄给名僧评赏。
9. 约定 舍弃 才 拉,牵拉 10.(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2)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导语】全文以“期行”为矛盾焦点,通过友人失约、元方辩驳、友人惭悔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揭示了“信”与“礼”的伦理规范。七岁孩童元方的对答如流,既体现了古代家庭教育成果,又以童言无忌反衬成人失礼。结尾“入门不顾”的细节,既彰显孩童的率真,又引发关于“礼”的边界思考。
9.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2)句意: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舍:舍弃。
(3)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乃:才。
(4)句意:(友人)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引:拉,牵拉。
10.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
(1)非,不是;委,舍弃;去,离开。
(2)入,进入;顾,回头看。
【点睛】参考译文:
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11. 不久,一会儿 相比 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12.(1)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和子侄辈谈论文章的义理。
(2)谢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导语】这篇《咏雪》选自《世说新语》,通过谢安与子女咏雪对话的日常片段,展现了东晋名士的清雅情趣。文中“撒盐”“柳絮”两个比喻形成精妙对比,前者直白后者灵动,暗含对才情的品评。结尾补叙谢道韫身份,既收束场景又凸显其家学渊源。全文语言简净,以雪喻才,以笑传神,在生活细节中渗透着魏晋人物品藻的风尚。
11.本题考查文言文字义。
(1)句意: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俄而:不久,一会儿。
(2)句意: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3)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未若:不如,不及。因:趁、乘。
1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要求:翻译完整,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展现出来,注意语序的变化,整体要流畅。重点词语如下:
(1)寒:寒冷。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与:和。儿女:子女,这里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讲论:谈论。文义:文章的义理。
(2)公:指谢太傅。乐:高兴。即:是。大兄:大哥。无奕:谢奕,字无奕。
【点睛】参考译文:
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谢安大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3.(1)C
(2)C
【导语】这篇文言短文《咏雪》通过谢太傅与子侄辈赏雪论诗的雅集场景,展现了东晋士族的文学生活情趣。文章以“白雪纷纷”设喻为契机,对比胡儿“撒盐空中”的形似与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神韵,后者以动态美和诗意联想更胜一筹。结尾补叙谢道韫身份,暗含对其才情的推崇。全文语言简练,通过对话描写生动呈现人物形象,雪景与诗意的交融体现了魏晋文人崇尚自然的审美趣味。
【详解】(1)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
C.“公大笑乐”这里的笑乐,更多的是对孩子们富有创意的回答感到开心,文中并没有明确的信息表明谢太傅对兄女的回答更为赞赏,这种说法属于过度解读,该选项错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C.联系文章内容可知,文中对谢安及其子侄辈,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如“白雪纷纷何所似”“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等对话),但没有外貌描写;
故选C。
【点睛】参考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们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一会儿,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高兴地大笑起来,(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14. 《世说新语》 陈太丘和朋友约定一同出行 15. D A 16.B 17. 对侄女谢道韫咏雪名句的赞赏(或“晚辈才华出众”) 友人无礼失信,不值得理会 18. 家庭文化熏陶(或“长辈对子女的教育”)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富有同情心(或“明辨是非”“敢于直言”)
【导语】这三篇文言短文均选自《世说新语》,通过三个生活片段展现了魏晋时期士族家庭的教育风貌。甲文《咏雪》以诗意的雪景描写展现谢氏家族的文化修养;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凸显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丙文《谢安怜翁》则以谢安幼时劝谏兄长的故事,体现其仁爱之心。三篇文章语言简练,人物形象鲜明,共同反映了魏晋时期重视家风家教、注重品德培养的社会风尚。
1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及题目理解。
(1)【甲】文《咏雪》出自南朝刘义庆编写的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又名《世说》《世说新书》,中国志人小说集,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编著,主要记录汉末至东晋名士言行。
(2)“期行”意为“约定同行”,题目意为陈太丘与友人约定一起出行。
15.(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D.“着青布绔”指“穿着青布裤子”,“着”是“穿”的意思,非“看着”;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
结合“奕于是改容曰:‘阿奴欲放去邪?’遂遣之”可知,谢奕听从弟弟劝告,最终放走老翁,“遣”在此处为“打发”;
故选A。
16.本题考查翻译能力。
“可念”在古汉语中意为“可怜、值得同情”;“作此”指谢奕用烈酒惩罚老翁的行为。B项准确传达同情之意与责备语气。
故选B。
17.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结合甲文中“‘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比喻飞雪,生动雅致,这个比喻远超“撒盐”之俗,谢安赞赏谢道韫的精妙比喻,欣慰于晚辈展现的才华,享受家庭论学的融洽氛围,因而开怀大笑。
(2)结合乙文中“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可知,友人先失信迟到,又“对子骂父”,元方认为其言行无信无礼,拒绝接受其道歉,转身入门以示原则。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1)由“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可知,谢家聚会讲论文义,体现家庭重视文化教育。
(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句话是元方对友人说的话,体现了元方对“信”和“礼”的理解。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陈太丘平时对元方的教育,符合“耳濡目染”的说法。
(3)由“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可知,谢安幼年即能体恤老翁困境,劝兄仁慈,可见其心地善良、明辨是非。
【点睛】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给子侄辈们讲解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丙】谢奕做剡县县令的时候,有一个老头儿犯了法,谢奕就拿烈性酒罚他喝,甚至到醉得很厉害,却还不肯罢手。谢太傅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他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于是就把那个老人送走了。
19.(1)A
(2)①别人约定好一起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离开了。
②大约把物品扔到一半的时候,风停了,船也稳定下来。
(3)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同意。元方面对友人的无信无礼,直言指责其过错,维护父亲尊严,体现正直不阿;李士衡对高丽赠送的财物毫不在意,全权委托副使,面对副使的自私自利不争执,始终保持清廉淡泊,彰显方正品格。
【导语】这篇阅读材料通过两则文言故事展现了古代人物的品格智慧。甲文以陈太丘与友人的冲突为核心,通过元方的机智对答,凸显诚信与礼仪的重要性;乙文则以李士衡与副使的海上遭遇,暗讽自私行为的自食其果。两文均采用对比手法(守信vs失信/无私vs自私),语言简洁而寓意深刻。叙事结构上,甲文侧重对话推进,乙文则以事件发展为主线,共同体现了“德行为本”的传统价值观。
【详解】(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相同,都是“到”;
B.不同,舍弃/委托;
C.不同,出使/使者;
D.不同,悠闲/空闲;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注意句中的关键词。
①重点词:期行,约定同行(期:约定;行:出行);相委,丢下别人;去。离开。
②重点词:约,大约;投及半,扔到一半;息,停止;定,稳定。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结合句意、结构等分析。
句意:船即将倾覆,船夫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载的物品全部丢弃。
“船欲倾覆”(主谓结构,描述船的状态);“舟人大恐”(主谓结构,船夫的反应);“请尽弃所载”(动宾结构,船夫的请求)。逻辑关系:先写“船将倾覆”的危机,再写“船夫恐惧”的反应,最后写“请求弃物”的行为,符合事件发展顺序。
故断句为:船欲倾覆/舟人大恐/请尽弃所载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
在甲文中,陈太丘与友人约定日中出行,友人过了中午还未到,陈太丘便先行离开。友人到来后不仅没有反思自己的失信行为,反而怒骂陈太丘“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则毫不畏惧地回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直接指出友人失信的错误,坚守了信用的原则,展现出方正耿直的性格。友人不仅失信,还当着元方的面辱骂他的父亲,这是极其无礼的行为。元方当即义正言辞地指出“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力地维护了父亲的尊严,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元方在面对不合理的指责时,能够勇敢地站出来维护正义,体现了他的方正和有原则。
在乙文中,李士衡作为馆职出使高丽,高丽赠送的礼币等财物,他“皆不关意,一切委于副使”。这表明李士衡并不看重这些财物,没有贪图私利之心,展现出他方正、淡泊名利的品质。由于船底疏漏,副使将李士衡所得的缣帛垫在船底,后来遇到大风,船要倾覆,副使慌乱中将船中物品投入海中,结果投的大多是自己的东西,而李士衡的物品一无所失。但李士衡在整个过程中并没有因为财物可能受损而表现出焦急或计较,始终保持坦然的态度,这也体现了他方正豁达、不拘小节的性格。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约定好一同出行,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离开了,他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您很久您都没到,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时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乙】李士衡担任馆职时,奉命出使高丽,一位武官做他的副使。高丽赠送的礼品财物,李士衡都不在意,一切都委托给副使处理。当时船底有漏水的地方,副使就把李士衡所得的丝绵绸缎垫在船底,然后把自己的财物放在上面,来避免被水浸湿。航行到海中,遇到大风,船即将倾覆,船夫非常恐惧,请求把所载的物品全部丢弃,否则船太重,必定难以幸免。副使十分慌张,拿起船上的物品就扔到海里,也来不及挑选。大约扔到一半时,风停了船也稳定了。不久检查丢弃的物品,发现都是副使的财物,而李士衡所得的东西因为垫在船底,一点也没有损失。
20.(1) 约定 丢下,舍弃 回头看 同“否” 原来 曾经
(2)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3)①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4)从元方对友人的回话中,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聪明、机智、正直的人;从管宁与华歆发现金子和豪车经过门前时两个人的态度,可以看出管宁是一个淡泊名利、热爱学习、爱憎分明的人。
【导语】《陈太丘与友期行》(甲文),围绕陈太丘与友的约定展开,友人失信又无礼,七岁元方机智回应,展现其聪慧正直;《管宁割席》(乙文),讲述管宁、华歆锄菜见金、见轩冕过门的不同表现,管宁因华歆言行不符自己对交友的准则,割席断交,体现管宁淡泊名利、爱憎分明,两篇短文借事塑造人物,传递为人处世的道理。
【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理解。
①句意: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丢下,舍弃。
③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④句意: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句末语气词,表疑问。
⑤句意: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故:原来。
⑥句意:又曾经(和华歆)一起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尝:曾经。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有乘坐华贵车辆从门前经过的人,管宁像原先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望。
从语义和句子结构看,“有乘轩冕过门者”是事件背景描述,可独立成部分;“宁读如故”是管宁的行为表现,单独表意;“歆废书出看”是华歆的行为,与管宁行为形成对比。
所以按照语义和结构,断句为: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翻译关键词,再整合通顺语句。
①过中:过了正午。至:到。舍去:舍弃,离开。乃:才。
②惭:感到惭愧。引:拉,牵拉。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需结合文言文中人物的言行表现来总结。
分析陈元方:在甲文中,友人迟到还对子骂父,元方回应“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从这简短有力的话语,能看出元方聪慧,抓住“信”和“礼”的点反驳友人;面对长辈无礼,勇敢且正直地指出问题,所以元方聪明、机智又正直。
分析管宁:乙文中,锄菜见金时,管宁“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歆却“捉而掷去之”;豪车载着高官路过,管宁“读如故”,华歆“废书出看”。管宁对金钱、权贵无贪慕,专注读书,因华歆行为与自己追求不同,果断“割席分坐”,可见他淡泊名利,热爱学习且在交友上爱憎分明,坚守自己的原则。
【点睛】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管宁和华歆同在园中锄草。看见地上有一片金,管宁仍依旧挥动着锄头,像看到瓦片石头一样没有区别,华歆高兴地拾起金片,然而看到管宁的神色后又扔了它。曾经,他们同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有个穿着礼服的人坐着有围棚的车刚好从门前经过,管宁还像原来一样读书,华歆却放下书出去观看。管宁就割断席子和华歆分开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