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太阳2026届高三8月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西壮族自治区金太阳2026届高三8月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0:24:23

文档简介

绝密★启用前
高三语文考试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材料一:
晨曦初露,太阳从东方缓缓升起,新的一天悄然开启。古人凭借卓越的才智,以一种近乎诗
意的方式,将一日的光阴精心雕琢成十二个各具风貌的章节一十二时辰。这一时间划分制度
在汉代已经萌芽,当时人们开始采用“十二地支”的顺序来标识一天中的各个时段。随着时间的
推移,这一制度逐渐发展完善,并在唐宋时期广泛普及,最终成了中国人普遍使用的时间计量
方法。
在十二时辰制度形成之前,古人采用的是殷商时期就已经出现的时称计时法。这种计时方
法巧妙地结合了太阳的运行、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规律,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夜半、鸡
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跌、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十二个时段。“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夜半(子时,23:00一1:00)人静、万籁
俱寂之时,张继难以入眠,却意外地从寺中传来的钟声中寻得一丝心灵的慰籍,灵感迸发,创作
出千古名句。
除了时称计时法,古人还使用漏刻计时法。“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春色恼人
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王安石以漏刻计时法为背景,描绘了香炉烟尽、漏声将残的静夜景
象。温度筠在《更漏子》中说:“柳丝长,春雨细,花外漏声迢递。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鸿鸪。
香雾薄,透帘幕,惆怅谢家池阁。红烛背,绣帘垂,梦长君不知。”漏声迢递,与春夜的细雨、柳丝、
塞雁、城乌等意象相互呼应,共同构建出一幅寂寞与惆怅的深闺春夜图。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二时段,不仅是中国古代时间的诗意表达,更是中国人生活哲学的
深刻体现。
(摘编自邵凤丽《十二时辰:古人的时间之美》)
材料二:
漏刻在中国起源时间很早。古人曾把漏刻起源时间追潮到黄帝时代,《隋书·天文志》说:
“昔黄帝创观漏水,制器取则,以分昼夜。”南北朝时的《漏刻经》也说:“溺刻之作,盖幸于轩辕之
日,宣乎夏商之代。”如采说古人在黄帝时代通过观察漏水受到启发,把水的流失与时间的流逝
联系起来,经过长期积累逐步发明了漏刻,漏刻在夏商时代得到了比较大的发展,也未必完全是
【高三语文第1页(共8页)】高三语文考试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材料与解读图表的能力。根据材料二“只要把木箭移到这个受水壶
中,随着漏壶中水的流失,受水壶的水面不断上升,木箭露出壶口的部分也逐渐增加,观察起
来就直观多了。这种设想的付诸实施,就导致了另一种漏壶一一浮箭漏的诞生”可知,该漏刻
为浮箭漏。按照序号依次为供水壶、时刻木箭、受水壶。
2.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观点的能力。“缺乏资料考证”错误。材料提到《隋书·天文
志》和《漏刻经》上的记载:
3.A【解析】本题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全文按时间顺序行文”错误,材
料一全文并非按时间顺序行文。
4.①满足计时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时间计量精度等的要求不断提高。②技术探索创
新。古人善于观察和思考,在漏刻发展过程中,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结构。③文化传承与交
流。漏刻计时法起源早,古人在传承中不断完善。
评分参考:每点2分,答对两点给满分。从本身的需求、技术的进步、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
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筛选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先梳理材料二的内容,找出跟中国古代漏刻
计时法不断发展相关的内容,再分析出发展原因,最后分点概括。
5.①计时原理:时称计时法结合太阳运行、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规律划分时段;漏刻计时法通过
观察壶中水位变化来判断时间,秤漏则是称量流水重量来显示时间。②文化意义:十二时段
的时称计时法是中国古代时间的诗意表达,体现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漏刻计时法更多体现在
科技层面的不断创新,反映了古人在计时技术上的探索精神和当时科技的综合发展水平。
评分参考:“计时原理”2分,“文化意义”4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的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比较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比较时称计时法与漏刻计时法在
计时原理和文化意义上的不同,要注意找准比较点,不能简单罗列各自的内容。
6.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项,“当人们询问他对这幅画
感兴趣的原因时,他都不予作答”错误,由“庆云为什么对这幅画感兴趣?一般人问,庆云自然
不作答,要是对得上话的人问,庆云会回答一二”可知。B项,“使文章艰涩难懂”错误,应为
“表现了庆云绘画技法的纯熟、高超,使文章充满艺术气息”。D项,“类比”错误,应是“比较”;
“提倡小小说要模仿其他文学样式”错误,由“而小小说立足于文坛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它需要
我们向其他文体学习并汲取营养,壮大小小说创作的队伍”可知。
7.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重要句子的能力。“运用联想手法”“传神地描绘出了庆
云在桂花树下作画时入迷入定、如痴如醉的状态”错误。此句中并没有运用联想手法;另外,
并非描绘出了庆云在桂花树下作画时人迷入定的状态,而是强调他沉思时的一种异常的
痴迷。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