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0张PPT)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教学目标
熟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相关文学知识。
1
理解寓意,联系现实,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
2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中国的寓言故事?
导入
预设:两小儿辩日、愚公移山等
这两个故事都出自《列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杞人忧天》这篇课文也出自于《列子》。
1.列子(约公元前450年-公元前375年),名御寇,亦作圄寇,又名寇,字云。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古帝王列山氏之后。先秦天下十豪之一,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归同于老庄,被道家尊为前辈。创立了先秦哲学学派贵虚学派(列子学),对后世哲学、美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
作家作品
2.《列子》内容形式多为民间传说、寓言故事和神话等,都带有足以警世的教训,包含深刻的哲学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以《天瑞》《力命》《杨朱》三者为最。主旨为万物产生于无形,并变化不居,任何事物都不一定是完美的,包括天地及圣人,人要掌握并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基本上以寓言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是战国早期列子、列子弟子以及列子后学著作的汇编。
作家作品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无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无处/无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无处/无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初读感知
2.重点字词解释。
亡(wú):同“无”,没有。
晓:告知,开导。
积气:聚积的气体。
若:你。
行止:行动,活动。
奈何:为何,为什么
只使:纵使,即使。
中(zhòng)伤:伤害
积块:聚积的土块。
四虚:四方。
躇(chú)步跐(cǐ)蹈:这四个字都是踩、踏的意思。
舍(shì)然:消除疑虑的样子。舍,同“释”,解除、消除。
初读感知
3.疏通文意。
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塌地会陷,自身没有安全居住的地方,乃至于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忧而担忧,就前去劝慰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当真是气体积聚的,那日月星辰不会掉下来吗?”
劝慰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积聚的,只不过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即使掉下来,也不会对人有所伤害。”
那个人又说:“那地塌陷下去怎么办?”
劝慰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面八方的空虚之处,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那个杞国人放下思想包袱,非常高兴;劝慰他的人也如释重负,非常高兴。
初读感知
4.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读出语气。
朗读提示:
杞人——语气忧虑恐惧。
晓之者——语气真诚耐心。
初读感知
探究任务:理清情节,分析人物
深入探析
探究方法:
1.默读课文,找到描写忧天者的语句,分析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忧虑。
2.找到忧人者解忧的句子,思考他的解释是否科学。
3.小组讨论本文给你的启示。
(1)为什么而忧?——“忧天地崩坠”“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奈地坏何”
忧成什么样?——“废寝食”
是否解忧了?——“舍然大喜”
他担忧的情况会发生吗?——不会
(2)产生忧虑的原因
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还没有完全认识自然,缺乏起码的常识和经验,好多现象无法用科学来解释。
(3)评价杞人
无端忧虑,徒然自扰。
成果展示:
1.忧天者
深入探析
(1)如何解忧
“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2)评价开导者
这个解释不科学。这是一个热心人,他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是代表了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开导的方法,还是值得肯定的。
成果展示:
2.忧人者
深入探析
在古时候,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的阶段,此刻如果有人能够对自然存在的状态产生疑问,表现了这个人善于思考、勤学好问的优秀品质。但这个杞国人因为思考这些问题而导致自己整天处于忧虑状态,因此影响到自己的现实身心生活就不妥当了。在这个世界,未知的事情还有很多,我们应该做到去认识、去思考、去探索,而非自顾自的忧虑。从现阶段看,晓之者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成果展示:
3.启发
深入探析
成果展示:
深入探析
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种害怕不可能发生的灾祸、徒然自扰的庸人。
成果展示:
深入探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杞人与浑浑噩噩的人有所不同,他关心到了人类生存的问题。他意识到,以前没有发生过的灾难并不等于以后不会发生,一些未知的问题需要探求。
有人认为,这则寓言其实并不是讥讽杞人,而是传达一种忧患意识。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成果展示:
深入探析
比如,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对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接踵而至,已影响到了人类的生活。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不懂得保护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会受到更大的破坏,人类可能会遇到生存危机。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看,可以说“杞人忧天”传达出了一种对自然的忧患意识。
拓展延伸
1.有人认为“杞人忧天”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2.有人认为看问题要与时俱进,当今社会还真要有“杞人”那样的忧患意识。
思考下列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言之有理即可。
课堂小结
杞人之忧独立成篇是一则简短寓言,启示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放置历史语境,关注杞人之忧背后的忧患意识。联系作者背景勾通连贯,感悟作品背后的深意。“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杞人之忧的背后闪烁着先人智慧的光芒。
课后作业
必做:积累有趣的寓言故事,并在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1
选做:以《<杞人忧天>后传》为题,展开想象,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
2
再 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