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讲 以物质制备为主的综合实验
【复习目标】 1.掌握物质制备型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2.掌握解答物质制备型实验综合题的思维模型。3.能正确选用实验装置;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4.能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类型一 无机物的制备
一、物质制备实验的操作顺序
1.实验操作流程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1)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待产生的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其他需要加热的装置加热。
其目的: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2)完成实验后,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
3.防止物质变质或损失的措施
(1)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吸水。
(2)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3)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导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4)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4.仪器选用及连接顺序
【微思考】 某化学小组用下图实验装置模拟工业制备四氯化碳。
已知:CS2可与溴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CS2与Cl2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在85 ℃~95 ℃反应可生成四氯化碳;硫单质的沸点445 ℃,CS2的沸点46.5 ℃,CCl4的沸点76.8 ℃、密度1.6 g/cm3。
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 → → → → → → → →h。
提示:i j f g d e b c
二、实验条件的控制
1.排气方法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O2、CO2、水蒸气等干扰实验,常用其他稳定的气体(如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有时也可充分利用反应产物气体(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控制气体的流速及用量
学生用书 第337页
(1)用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和用量。
(2)观察气泡,控制气流速度,如图甲,可观察气泡得到N2、H2的体积比约为1∶3的混合气体。
(3)平衡气压,如图乙,用长玻璃管平衡气压,也可防堵塞。
3.压送液体
根据装置的密封性,让反应生成气体或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将液体压入或倒流入另一反应容器。
4.温度控制
(1)控制低温的目的: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物分解,如H2O2、NH4HCO3等;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物挥发,如盐酸、氨水等;防止某些物质水解,避免副反应发生等。
(2)采取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平衡移动,加速溶解等。
(3)常考的温度控制方式
水浴加热 均匀加热,反应温度在100 ℃以下
油浴加热 均匀加热,反应温度在100~260 ℃之间
冰水冷却 使某物质液化、降低产物的溶解度;减少其他副反应,提高产品纯度等
保温 如真空双层玻璃容器等
三、(固体)物质制备的三大原则
选择最佳 反应途径 如用铝制取氢氧化铝:2Al+2NaOH+6H2O2Na[Al(OH)4]+3H2↑、2Al+3H2SO4Al2(SO4)3+3H2↑、Al2(SO4)3+6Na[Al(OH)4]8Al(OH)3↓+3Na2SO4,当n(Al3+)∶n{[Al(OH)4]-}=1∶3时,Al(OH)3产率最高。
选择最 佳原料 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水,而不能选用强碱(如氢氧化钠)溶液;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选择适宜 操作方法 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所以要注意隔绝空气。
1.钴配合物[Co(NH3)6]Cl3溶于热水,在冷水中微溶,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CoCl2+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
具体步骤如下:
Ⅰ.称取2.0 g NH4Cl,用5 mL水溶解。
Ⅱ.分批加入3.0 g CoCl2·6H2O后,将溶液温度降至10 ℃以下,加入1 g活性炭、7 mL浓氨水,搅拌下逐滴加入10 mL 6%的双氧水。
Ⅲ.加热至55~60 ℃反应20 min。冷却,过滤。
Ⅳ.将滤得的固体转入含有少量盐酸的25 mL沸水中,趁热过滤。
Ⅴ.滤液转入烧杯,加入4 mL浓盐酸,冷却、过滤、干燥,得到橙黄色晶体。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使用的部分仪器如下。
仪器a的名称是 。加快NH4Cl溶解的操作有 。
(2)步骤Ⅱ中,将温度降至10 ℃以下以避免 、 ;可选用 降低溶液温度。
(3)指出如图过滤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
(4)步骤Ⅳ中,趁热过滤,除掉的不溶物主要为 。
(5)步骤Ⅴ中加入浓盐酸的目的是
。
答案:(1)锥形瓶 升温、搅拌等 (2)浓氨水挥发 双氧水分解 冰水浴 (3)玻璃棒末端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漏斗末端尖嘴部分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4)活性炭 (5)促进[Co(NH3)6]Cl3尽快析出
解析:(2)步骤Ⅱ中使用了浓氨水和双氧水,它们在高温下前者易挥发、后者易分解,所以控制温度在10 ℃以下,通常采用冰水浴。(4)钴配合物[Co(NH3)6]Cl3溶于热水,活性炭不溶于热水,所以趁热过滤可除去活性炭。(5)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o(NH3)6]Cl3尽快析出。
学生用书 第338页
2.(2023·山东卷)三氯甲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31.8 ℃,熔点为-126.5 ℃,易水解。实验室根据反应Si+3HClSiHCl3+H2,利用如下装置制备SiHCl3粗品(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SiHCl3时进行操作:(ⅰ)……;(ⅱ)将盛有硅粉的瓷舟置于管式炉中;(ⅲ)通入HCl,一段时间后接通冷凝装置,加热开始反应。操作(ⅰ)为 ;判断制备反应结束的实验现象是 。
图示装置存在的两处缺陷是 。
(2)已知电负性:Cl>H>Si,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采用如下方法测定溶有少量HCl的SiHCl3纯度。
m1 g样品经水解、干燥等预处理过程得硅酸水合物后,进行如下实验操作:① ,② (填操作名称),③称量等操作,测得所得固体氧化物质量为m2 g,从下列仪器中选出①、②中需使用的仪器,依次为 (填字母)。测得样品纯度为 (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答案:(1)检查装置气密性 管式炉中固体消失、蒸馏烧瓶中无液体滴入 C和D之间缺少干燥装置,没有处理氢气的装置 (2)SiHCl3 +5NaOHNa2SiO3 +H2 ↑+3NaCl+2H2O (3)灼烧 冷却干燥 AC ×100%
解析:(1)利用Si和HCl(气体)的反应制备SiHCl3,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密性,故操作(ⅰ)为检查装置气密性。制备反应结束时,Si完全反应,SiHCl3(常温下为无色液体)不再增加,则实验现象是管式炉中固体消失、蒸馏烧瓶中无液体滴入。SiHCl3容易水解,D中水蒸气容易进入C中,C和D之间应增加吸收水蒸气的装置,NaOH溶液吸收HCl,但不吸收H2,D装置后应增加处理H2的装置。(2)已知电负性:Cl>H>Si,则SiHCl3中Cl、H为-1价,Si为+4价,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H2、NaCl,配平化学方程式为SiHCl3+5NaOHNa2SiO3+ H2 ↑+3NaCl +2H2O。(3)由后续操作可知,SiHCl3水解得到的硅酸水合物要先在坩埚中灼烧(得到SiO2),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干燥SiO2,使用的仪器分别为A、C。根据原子守恒可得关系式SiHCl3~ SiO2,则m1 g样品中SiHCl3的质量为m2 g×,故样品纯度为m2 g×÷m1 g×100%=×100%。
解答无机物制备综合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类型二 有机物的制备
1.熟悉有机物制备实验的常用仪器
2.常见操作
(1)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 ℃,乙酸乙酯的制取、石油的蒸馏等实验选用酒精灯加热,若温度要求更高,可选用酒精喷灯或电炉加热。除上述加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加热的温度要求选择水浴、油浴、沙浴加热。
(2)蒸馏:利用有机物沸点的不同,用蒸馏方法可以实现分离。
学生用书 第339页
(3)冷凝回流:有机物易挥发,因此在反应中通常要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如图1、图3中的冷凝管,图2中的长玻璃管B的作用都是冷凝回流。
(4)防暴沸: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溶液暴沸;若开始忘加沸石(或碎瓷片),需冷却后补加。
3.提纯有机物的常见流程
1.对甲基苯胺可用对硝基甲苯作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 主要反应及装置如下:
主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化合物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密度 (g·cm-3)
对硝基甲苯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 51.4 237.7 1.286
对甲基苯胺 微溶于水, 易溶于乙醇、苯 43~45 200~202 1.046
对甲基苯 胺盐酸盐 易溶于水, 不溶于乙醇、苯 243~245 - -
苯 不溶于水, 溶于乙醇 5.5 80.1 0.874
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入50 mL稀盐酸、10.7 mL(13.7 g)对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维持瓶内温度在80 ℃左右,同时搅拌回流、使其充分反应;
②调节pH=7~8,再逐滴加入30 mL苯充分混合;
③抽滤得到固体,将滤液静置、分液得液体M;
④向M中滴加盐酸,振荡、静置、分液,向下层液体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⑤抽滤得固体,将其洗涤、干燥得6.1 g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反应装置如图,a处缺少的装置是 (填仪器名称),实验步骤③和④的分液操作中使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填字母)。
a.烧杯 b.长颈漏斗
c.玻璃棒 d.铁架台
(2)步骤②中用5%的碳酸钠溶液调pH=7~8的目的之一是使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另一个目的是 。
(3)步骤③中液体M是分液时的 层(填“上”或“下”)液体,步骤④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
(4)步骤④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 。
学生用书 第340页
(5)步骤⑤中,以下洗涤剂中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
a.乙醇 b.蒸馏水
c.HCl溶液 d.NaOH溶液
(6)本实验的产率是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球形冷凝管 ad (2)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 (3)上 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进入水层与有机层分离
(4)H++OH-H2O、
+OH-+H2O
(5)b (6)57.0
解析: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1)该反应中反应物沸点较低,加热反应过程中会挥发,需要在a处加装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分液操作需要烧杯、分液漏斗、铁架台,所以选ad;(2)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pH值升高会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3)根据分析步骤③中液体M为有机层,溶剂为苯,密度比水小,所以在上层;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从而实现与有机层的分离;(4)下层液体中有未反应的盐酸和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都与NaOH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OH-H2O、+OH-+H2O;(5)洗涤是为了洗去可能附着在固体表面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NaCl和NaOH等可溶于水的杂质,为降低对甲基苯胺洗涤过程的溶解损失,最好的洗涤剂应为蒸馏水,所以选b;(6)原料中有13.7 g对硝基甲苯,即=0.1 mol,所以理论上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应为0.1 mol,实际得到产品6.1 g,所以产率为×100%≈57.0%。
2.(2023·新课标卷)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如下: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物质 性状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安息香 白色固体 133 344 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
二苯乙二酮 淡黄色固体 95 347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
冰乙酸 无色液体 17 118 与水、乙醇互溶
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冰乙酸、5 mL水及9.0 g FeCl3·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 g安息香,加热回流45~60 min。
③加入50 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晶1.6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应加入 (填“水”或“油”)作为热传导介质。
(2)仪器B的名称是 ;冷却水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3)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
。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物为 ;某同学尝试改进本实验: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该方案是否可行?简述判断理由: 。
(5)本实验步骤①~③在乙酸体系中进行,乙酸除作溶剂外,另一主要作用是防止 。
(6)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填字母)洗涤的方法除去。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7)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字母)。
a.85% b.80%
c.75% d.70%
答案:(1)油 (2)球形冷凝管 a (3)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4)FeCl2 可行,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5)FeCl3水解 (6)a (7)b
解析:(1)水浴加热的温度范围为0~100 ℃,油浴加热的温度范围为100~260 ℃,水浴加热无法使溶液沸腾,故采用油浴加热。(2)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冷却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3)在液体沸腾时加入固体会引起暴沸,由安息香熔点可知其室温下为固体,故待沸腾平息后加入安息香,目的是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4)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可行,会依次发生反应:安息香+FeCl3二苯乙二酮+FeCl2+HCl,4FeCl2+O2+4HCl4FeCl3+2H2O,FeCl3可以循环利用。(5)FeCl3易水解,乙酸还可以防止Fe3+水解。(6)安息香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二苯乙二酮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酸,因此粗品中少量的安息香可用少量热水洗涤的方法除去。(7)该实验的理论产量为2.0 g×≈1.98 g,实际产量是1.6 g,产率=×100%=80.8%,因此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80%。
解答有机物制备类综合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1.(2024·湖南卷)亚铜配合物广泛用作催化剂。实验室制备[Cu(CH3CN)4]ClO4的反应原理如下:Cu(ClO4)2·6H2O+Cu+8CH3CN2[Cu(CH3CN)4]ClO4+6H2O
实验步骤如下:
学生用书 第341页
分别称取3.71 g Cu(ClO4)2·6H2O和0.76 g Cu粉置于100 mL乙腈(CH3CN)中反应,回流装置图和蒸馏装置图(加热、夹持等装置略)如下:
已知:①乙腈是一种易挥发的强极性配位溶剂;
②相关物质的信息如下:
化合物 [Cu(CH3CN)4]ClO4 Cu(ClO4)2·6H2O
相对分子质量 327.5 371
在乙腈中颜色 无色 蓝色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表示排风的是 (填标号);
(2)装置Ⅰ中仪器M的名称为 ;
(3)装置Ⅰ中反应完全的现象是 ;
(4)装置Ⅰ和Ⅱ中N2气球的作用是 ;
(5)[Cu(CH3CN)4]ClO4不能由步骤c直接获得,而是先蒸馏至接近饱和,再经步骤d冷却结晶获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6)为了使母液中的[Cu(CH3CN)4]ClO4结晶,步骤e中向母液中加入的最佳溶剂是 (填标号);
A.水 B.乙醇 C.乙醚
(7)合并步骤d和e所得的产物,总质量为5.32 g,则总收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D (2)球形冷凝管 (3)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4)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并隔绝空气,防止制备的产品被氧化 (5)防止蒸馏温度过高产物分解 (6)C (7)81.2%
解析: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1)表示需佩戴护目镜,表示当心火灾,表示注意烫伤,表示排风,表示必须洗手,故答案为D。(2)装置Ⅰ中仪器M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3)Cu(ClO4)2·6H2O在乙腈中为蓝色,[Cu(CH3CN)4]ClO4在乙腈中为无色,因此装置Ⅰ中反应完全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4)由于制备的[Cu(CH3CN)4]ClO4中Cu元素为+1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装置Ⅰ和Ⅱ中N2气球的作用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并隔绝空气,防止制备的产品被氧化,同时也可防止乙腈逸出。(5)若直接蒸馏可能会导致产物分解,因此需先蒸馏至接近饱和,再经步骤d冷却结晶,从而获得晶体。(6)为了使母液中的[Cu(CH3CN)4]ClO4结晶,可向母液中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扩大溶剂与[Cu(CH3CN)4]ClO4的极性差,进而使[Cu(CH3CN)4]ClO4析出,因此可选用的溶剂为乙醚,故答案为C。(7)3.71 g Cu(ClO4)2·6H2O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理论制得[Cu(CH3CN)4]ClO4的质量为0.01 mol×2×327.5 g·mol-1=6.55 g,总收率为×100%=81.2%。
2.(2024·新课标卷)吡咯类化合物在导电聚合物、化学传感器及药物制剂上有着广泛应用。一种合成1-(4-甲氧基苯基)-2,5-二甲基吡咯(用吡咯X表示)的反应和方法如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①中,搅拌。
待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回流20 min,趁热过滤。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2,5-己二酮应使用的仪器为 (填名称)。
(2)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③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是 。
(3)“搅拌”的作用是 。
(4)“加热”方式为 。
(5)使用的“脱色剂”是 。
(6)“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
用 洗涤白色固体。
(7)若需进一步提纯产品,可采用的方法是 。
答案:(1)20 mL量筒 (2)铁架台 球形冷凝管 (3)使固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4)水浴加热(5)活性炭 (6)防止产品结晶损失,提高产率 50%的乙醇溶液 (7)重结晶
解析: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1)2,5-己二酮的摩尔质量为114 g·mol-1,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可知,所需2,5-己二酮的体积为≈15.5 cm3=15.5 mL,故应使用20 mL量筒。(2)③为铁架台;仪器②用于冷凝回流,为球形冷凝管。(3)2,5-己二酮的熔点为-5.5 ℃,常温下为液体,4-甲氧基苯胺的熔点为57 ℃,常温下为固体,搅拌可使固液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4)由题给信息“加热至65 ℃”可知,应用水浴加热,这样便于控制温度,且受热更均匀。(5)“脱色剂”的作用是吸附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色物质,结合题中信息,加入脱色剂后回流,趁热过滤,保留滤液,即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所以可以选用活性炭作脱色剂。(6)由题给信息可知,产品吡咯X为白色固体,加热至65 ℃可溶解在50%的乙醇溶液中,所以需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防止产品结晶损失,提高产率;由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可知,常温下产品不溶于50%的乙醇溶液,所以为减少溶解损失,洗涤时可用50%的乙醇溶液。(7)由产品的分离提纯过程可知,若需进一步提纯,可采用的方法为重结晶。
课时测评62 以物质制备为主的综合实验
(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本栏目内容,在学生用书中以独立形式分册装订!)
1.(14分)某实验小组以BaS溶液为原料制备BaCl2·2H2O,并用重量法测定产品中BaCl2·2H2O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可选用试剂:NaCl晶体、BaS溶液、浓H2SO4、稀H2SO4、CuSO4溶液、蒸馏水。
步骤1.BaCl2·2H2O的制备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BaCl2溶液,经一系列步骤获得BaCl2·2H2O产品。
步骤2.产品中BaCl2·2H2O的含量测定
①称取产品0.500 0 g,用100 mL水溶解,酸化,加热至近沸;
②在不断搅拌下,向①所得溶液逐滴加入热的0.100 mol·L-1 H2SO4溶液;
③沉淀完全后,60 ℃水浴40分钟,经过滤、洗涤、烘干等步骤,得到白色固体,质量为0.466 0 g。
回答下列问题:
(1)Ⅰ是制取 气体的装置,在试剂a过量并微热时,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Ⅱ中仪器b的作用是 ;
Ⅲ中的试剂应选用 。
(3)在沉淀过程中,某同学在加入一定量热的H2SO4溶液后,认为沉淀已经完全,判断沉淀已完全的方法是 。
(4)沉淀过程中需加入过量的H2SO4溶液,原因是 。
(5)在过滤操作中,下列仪器不需要用到的是 (填名称)。
答案:(1)HCl H2SO4(浓)+2NaClNa2SO4+2HCl↑
(2)防止Ⅱ中溶液倒吸 CuSO4溶液
(3)静置,取上层清液于一洁净试管中,继续滴加硫酸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则已沉淀完全
(4)使钡离子沉淀完全
(5)锥形瓶
解析:(1)装置Ⅰ为浓硫酸和氯化钠共热制取HCl气体的装置,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2SO4(浓)+2NaClNa2SO4+2HCl↑,常温下为H2SO4+NaClNaHSO4+HCl↑。(2)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装置Ⅱ中b仪器的作用是防止倒吸;装置Ⅱ中氯化氢与BaS溶液反应会生成H2S,H2S有毒,对环境有污染,装置Ⅲ中盛放CuSO4溶液,用于吸收H2S。(3)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因此判断沉淀已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取上层清液于一洁净试管中,继续滴加硫酸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则已沉淀完全。(4)为了使钡离子沉淀完全,沉淀过程中需加入过量的硫酸溶液。(5)过滤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用不到锥形瓶。
2.(16分)硫酸亚铁在印染、医药、化肥等多个行业有广泛应用。某学习小组对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的热分解产物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石棉绒的作用为 ;
装置D中的仪器名称为 。
(2)按气流方向,上述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a→g→f→ → → →
→h(填装置口小写字母)。
(3)该小组同学按上述顺序连接各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为他们补全表格:
装置编号 填装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FeSO4·7H2O 绿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粉末
B 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分解产物中含有SO2
C 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
D 无水CuSO4粉末 白色固体逐渐变为蓝色 分解产物中含有水蒸气
E ④________
(4)硫酸亚铁晶体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5)设计实验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铁元素: (简述实验操作及现象)。
答案:(1)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管 (球形)干燥管 (2)e d c b
(3)①品红溶液 ②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③分解产物中含有SO3 ④NaOH溶液
(4)2FeSO4·7H2OFe2O3+SO2↑+SO3↑+14H2O↑
(5)取实验后反应管中少量固体,溶于稀盐酸后,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用硫酸溶解,酸性高锰酸钾检验Fe2+也可以)
解析: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1)装置A中石棉绒可以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管,装置D中的仪器为(球形)干燥管;(2)生成物应该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SO3,最后检验SO2,因为检验SO2和SO3时都有水溶液,会带出水蒸气,SO3极易溶于水且和水反应,所以连接顺序为a→g→f→e→d→c→b→h;(3)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后由绿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粉末,说明生成了Fe2O3;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SO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SO3;无水CuSO4粉末由白色固体逐渐变为蓝色,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4)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得到红色固体氧化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蒸气,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Fe2O3+SO3↑+SO2↑+14H2O↑;(5)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铁元素,需要取实验后反应管中少量固体,溶于稀盐酸后,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的铁元素。
3.(12分)乙醇酸钠(HOCH2COONa)又称羟基乙酸钠,它是一种有机原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8。羟基乙酸钠易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不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实验室拟用氯乙酸(ClCH2COOH)和NaOH溶液制备少量羟基乙酸钠,此反应为剧烈的放热反应。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向如图所示装置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32.3 g氯乙酸、50 mL水,搅拌。逐步加入40% NaOH溶液,在95 ℃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过程控制 pH在9至10之间。
步骤2:蒸出部分水至液面有薄膜,加少量热水,操作1,滤液冷却至15 ℃,过滤得粗产品。
步骤3:粗产品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加活性炭脱色,操作2,分离掉活性炭。
步骤4: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入适量乙醇中,操作3,过滤、干燥,得到羟基乙酸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填字母)。
A.球形冷凝管与直形冷凝管相比,冷却面积更大,效果更好
B.球形冷凝管既可以作倾斜式蒸馏装置,也可用于垂直回流装置
C.在使用冷凝管进行蒸馏操作时,一般蒸馏物的沸点越高,蒸气越不易冷凝
(3)步骤2中,三颈烧瓶中如果忘加磁转子该如何操作: 。
(4)上述步骤中,操作1、2、3的名称分别是 (填字母)。
A.过滤,过滤,冷却结晶
B.趁热过滤,过滤,蒸发结晶
C.趁热过滤,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5)步骤4中,得到纯净羟基乙酸钠1.1 mol,则实验产率为 %(结果保留1位小数)。
答案:(1)ClCH2COOH+2NaOH
HOCH2COONa+NaCl+H2O (2)BC (3)待溶液冷却后补加磁转子 (4)C (5)78.6
解析:(2)球形冷凝管内芯管为球泡状,容易积留蒸馏液,故不适宜作倾斜式蒸馏装置,多用于垂直回流装置,故B错误;在使用冷凝管进行蒸馏操作时,一般蒸馏物的沸点越高,蒸气越易冷凝,故C错误。(4)蒸出部分水至液面有薄膜,说明有固体开始析出,加少量热水趁热过滤;粗产品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加活性炭脱色,需要趁热过滤分离掉活性炭固体;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到适量乙醇中,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得到羟基乙酸钠。(5)132.3 g氯乙酸(ClCH2COOH)的物质的量为=1.4 mol,根据ClCH2COOH~HOCH2COONa可知,理论上可以生成14 mol羟基乙酸钠,步骤4中,得到纯净羟基乙酸钠11 mol,则实验产率为×100%≈78.6%。
4.(18分)席夫碱在有机合成、液晶材料、植物生长调节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用途。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由对甲基苯胺()与苯甲醛()在酸催化下制备对甲基苯胺缩苯甲醛席夫碱(,M=195 g·mol-1),有关信息和装置分别如表格和图像所示。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对甲基 苯胺 107 0.96 44 200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乙醇 46 0.78 -114 78 溶于水
苯甲醛 106 1.0 -26 179 微溶于水,与乙醇互溶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按图安装好制备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A中加入6.0 g对甲基苯胺、5.0 mL苯甲醛、50 mL乙醇和适量乙酸。其中分水器可接收并分离生成的水。乙醇的作用为
。
②控制反应温度为50 ℃,加热回流至反应结束,合适的加热方式为 ;
A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能说明反应结束的实验现象为 。
(2)纯化产品
①按图安装好水蒸气蒸馏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A中反应后余液转移至D中,在C中加入适量水,进行蒸馏,将产品中的乙醇、对甲基苯胺和苯甲醛蒸出。玻璃管a的作用为 ;仪器b的名称为 。
②蒸馏操作结束后,需先打开止水夹再停止加热的原因为 。
③实验后将装置D中固体洗涤、干燥后,进一步通过 (填操作名称)纯化后,得到纯品6.0 g。本实验的产品产率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答案:(1)①作溶剂,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②水浴加热 ++H2O 分水器中水不再增加
(2)①平衡压强,检验固体产品是否堵塞导管 牛角管 ②防止装置D中液体倒吸入装置C中 ③重结晶 65.2%
解析:(2)③晶体经重结晶可进一步纯化;5.0 mL苯甲醛的质量为1.0×5.0 g=5 g,对甲基苯胺过量,按苯甲醛的量计算。由关系式:
苯甲醛 ~ 对甲基苯胺缩苯甲醛席夫碱
106 195
5 g m
可知理论上制得产品的质量为m≈9.198 g,产率为×100%≈65.2%。
学生用书 第342页(共139张PPT)
第62讲 以物质制备为主的综合实验
第十二章 化学综合实验
1.掌握物质制备型实验方案设计的原则。
2.掌握解答物质制备型实验综合题的思维模型。
3.能正确选用实验装置;掌握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能预测或描述实验现象、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
复习目标
类型一 无机物的制备
类型二 有机物的制备
课时测评
内容索引
类型一
无机物的制备
一、物质制备实验的操作顺序
1.实验操作流程
必备知识 整合
2.加热操作先后顺序的选择
(1)若气体制备实验需加热,应先加热气体发生装置,待产生的气体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后,再给实验中其他需要加热的装置加热。
其目的:①防止爆炸(如氢气还原氧化铜);②保证产品纯度,防止反应物或生成物与空气中的物质反应。
(2)完成实验后,熄灭酒精灯的顺序则相反。
3.防止物质变质或损失的措施
(1)实验中反应物或产物若易吸水潮解、水解等,要采取措施防止吸水。
(2)易挥发的液体产物要及时冷却。
(3)易挥发的液体反应物,需在反应装置中加装冷凝回流装置(如长导管、竖直的干燥管、冷凝管等)。
(4)注意防止倒吸的问题。
4.仪器选用及连接顺序
某化学小组用下图实验装置模拟工业制备四氯化碳。
已知:CS2可与溴水反应生成硫酸和氢溴酸,CS2与Cl2在铁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在85 ℃~95 ℃反应可生成四氯化碳;硫单质的沸点445 ℃,CS2的沸点46.5 ℃,CCl4的沸点76.8 ℃、密度1.6 g/cm3。
上述装置的连接顺序为a→ → → → → → → →
→h。
i
j
f
g
d
e
b
c
二、实验条件的控制
1.排气方法
为了防止空气中的O2、CO2、水蒸气等干扰实验,常用其他稳定的气体(如氮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有时也可充分利用反应产物气体(如氨气、氯气、二氧化硫等)排尽装置中的空气。
2.控制气体的流速及用量
(1)用分液漏斗控制液体滴加的速度和用量。
(2)观察气泡,控制气流速度,如图甲,
可观察气泡得到N2、H2的体积比约为1∶3
的混合气体。
(3)平衡气压,如图乙,用长玻璃管平衡气压,也可防堵塞。
3.压送液体
根据装置的密封性,让反应生成气体或消耗气体,产生压强差,将液体压入或倒流入另一反应容器。
4.温度控制
(1)控制低温的目的: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物分解,如H2O2、NH4HCO3等;减少某些反应物或产物挥发,如盐酸、氨水等;防止某些物质水解,避免副反应发生等。
(2)采取加热的目的:加快反应速率或使平衡移动,加速溶解等。
(3)常考的温度控制方式
水浴加热 均匀加热,反应温度在100 ℃以下
油浴加热 均匀加热,反应温度在100~260 ℃之间
冰水冷却 使某物质液化、降低产物的溶解度;减少其他副反应,提高产品纯度等
保温 如真空双层玻璃容器等
三、(固体)物质制备的三大原则
选择最佳 反应途径
选择最 佳原料 如实验室用铝盐溶液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铝,应选用氨水,而不能选用强碱(如氢氧化钠)溶液;用铜盐与碱溶液反应制取氢氧化铜,应选用氢氧化钠溶液,而不能选用氨水(氢氧化铜可溶解在氨水中)等。
选择适宜 操作方法 如实验室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因氢氧化亚铁在空气中极易与氧气、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所以要注意隔绝空气。
1.钴配合物[Co(NH3)6]Cl3溶于热水,在冷水中微溶,可通过如下反应制备:2CoCl2+2NH4Cl+10NH3+H2O22[Co(NH3)6]Cl3+2H2O。
具体步骤如下:
Ⅰ.称取2.0 g NH4Cl,用5 mL水溶解。
Ⅱ.分批加入3.0 g CoCl2·6H2O后,将溶液温度降至10 ℃以下,加入1 g活性炭、7 mL浓氨水,搅拌下逐滴加入10 mL 6%的双氧水。
Ⅲ.加热至55~60 ℃反应20 min。冷却,过滤。
Ⅳ.将滤得的固体转入含有少量盐酸的25 mL沸水中,趁热过滤。
Ⅴ.滤液转入烧杯,加入4 mL浓盐酸,冷却、过滤、干燥,得到橙黄色晶体。
关键能力 提升
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Ⅰ中使用的部分仪器如下。
仪器a的名称是 。加快NH4Cl溶解的操作有 。
(2)步骤Ⅱ中,将温度降至10 ℃以下以避免 、 ;可选用 降低溶液温度。
锥形瓶
升温、搅拌等
浓氨水挥发
双氧水分解
冰水浴
步骤Ⅱ中使用了浓氨水和双氧水,它们在高温下前者易挥发、后者易分解,所以控制温度在10 ℃以下,通常采用冰水浴。
(3)指出如图过滤操作中不规范之处: .
。
玻璃棒末端没有紧靠三层滤纸处,
漏斗末端尖嘴部分没有紧靠烧杯内壁
(4)步骤Ⅳ中,趁热过滤,除掉的不溶物主要为 。
活性炭
钴配合物[Co(NH3)6]Cl3溶于热水,活性炭不溶于热水,所以趁热过滤可除去活性炭。
(5)步骤Ⅴ中加入浓盐酸的目的是 。
促进[Co(NH3)6]Cl3尽快析出
利用同离子效应,促进钴配合物[Co(NH3)6]Cl3尽快析出。
2.(2023·山东卷)三氯甲硅烷(SiHCl3)是制取高纯硅的重要原料,常温下为无色液体,沸点为31.8 ℃,熔点为-126.5 ℃,易水解。实验室根据反应Si+3HClSiHCl3+H2,利用如下装置制备SiHCl3粗品(加热及夹持装置略)。回答下列问题:
(1)制备SiHCl3时进行操作:(ⅰ)……;(ⅱ)将盛有硅粉的瓷舟置于管式炉中;(ⅲ)通入HCl,一段时间后接通冷凝装置,加热开始反应。操作(ⅰ)为 ;判断制备反应结束的实验现象是 .
。图示装置存在的两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
。
检查装置气密性
管式炉中固体消失、蒸馏烧瓶中无液体滴入
C和D之间缺少干燥装置,没有处理氢气的装置
利用Si和HCl(气体)的反应制备
SiHCl3,实验前要检查装置气
密性,故操作(ⅰ)为检查装置气
密性。制备反应结束时,Si完全
反应,SiHCl3(常温下为无色液
体)不再增加,则实验现象是管式
炉中固体消失、蒸馏烧瓶中无液
体滴入。SiHCl3容易水解,D中水蒸气容易进入C中,C和D之间应增加吸收水蒸气的装置,NaOH溶液吸收HCl,但不吸收H2,D装置后应增加处理H2的装置。
(2)已知电负性:Cl>H>Si,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SiHCl3 +5NaOHNa2SiO3 +H2 ↑+3NaCl+2H2O
已知电负性:Cl>H>Si,则SiHCl3中Cl、H为-1价,Si为+4价,SiHCl3在浓NaOH溶液中反应生成Na2SiO3、H2、NaCl,配平化学方程式为SiHCl3+5NaOHNa2SiO3+ H2 ↑+3NaCl +2H2O。
(3)采用如下方法测定溶有少量HCl的SiHCl3纯度。
m1 g样品经水解、干燥等预处理过程得硅酸水合物后,进行如下实验操作:① ,② (填操作名称),③称量等操作,测得所得固体氧化物质量为m2 g,从下列仪器中选出①、②中需使用的仪器,依次为
(填字母)。测得样品纯度为 (用含m1、m2的代数式表示)。
灼烧
冷却干燥
AC
×100%
由后续操作可知,SiHCl3水解得到的硅酸水合物要先在坩埚中灼烧(得到SiO2),然后在干燥器中冷却干燥SiO2,使用的仪器分别为A、C。根据原子守恒可得关系式SiHCl3~ SiO2,则m1 g样品中SiHCl3的质量为m2 g×,故样品纯度为m2 g×÷m1 g×100%=×100%。
解答无机物制备综合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练后归纳
返回
类型二
有机物的制备
1.熟悉有机物制备实验的常用仪器
必备知识 整合
2.常见操作
(1)加热:酒精灯的火焰温度一般在400~500 ℃,乙酸乙酯的制取、石油的蒸馏等实验选用酒精灯加热,若温度要求更高,可选用酒精喷灯或电炉加热。除上述加热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加热的温度要求选择水浴、油浴、沙浴加热。
(2)蒸馏:利用有机物沸点的不同,用蒸馏方法可以实现分离。
(3)冷凝回流:有机物易挥发,因此在反应中通常要采用冷凝回流装置,以减少有机物的挥发,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和产物的产率。如图1、图3中的冷凝管,图2中的长玻璃管B的作用都是冷凝回流。
(4)防暴沸:加沸石(或碎瓷片),防止溶液暴沸;若开始忘加沸石(或碎瓷片),需冷却后补加。
3.提纯有机物的常见流程
1.对甲基苯胺可用对硝基甲苯作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得。 主要反应及装置如下:
关键能力 提升
主要反应物和产物的物理性质见下表:
化合物 溶解性 熔点(℃) 沸点(℃) 密度(g·cm-3)
对硝基甲苯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 51.4 237.7 1.286
对甲基苯胺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苯 43~45 200~202 1.046
对甲基苯胺盐酸盐 易溶于水,不溶于乙醇、苯 243~245 - -
苯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 5.5 80.1 0.874
实验步骤如下:
①向三颈烧瓶中加入50 mL稀盐酸、10.7 mL(13.7 g)对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维持瓶内温度在80 ℃左右,同时搅拌回流、使其充分反应;
②调节pH=7~8,再逐滴加入30 mL苯充分混合;
③抽滤得到固体,将滤液静置、分液得液体M;
④向M中滴加盐酸,振荡、静置、分液,向下层液体中加入NaOH溶液,充分振荡、静置;
⑤抽滤得固体,将其洗涤、干燥得6.1 g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主要反应装置如图,a处缺少的装置是 (填仪器名称),实验步骤③和④的分液操作中使用到下列仪器中的 (填字母)。
a.烧杯
b.长颈漏斗
c.玻璃棒
d.铁架台
球形冷凝管
ad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该反应中反应物沸点较低,加热反应过程中会挥发,需要在a处加装球形冷凝管冷凝回流;分液操作需要烧杯、分液漏斗、铁架台,所以选ad;
(2)步骤②中用5%的碳酸钠溶液调pH=7~8的目的之一是使Fe3+转化为氢氧化铁沉淀,另一个目的是 。
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根据题目所给信息可知,pH值升高会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3)步骤③中液体M是分液时的 层(填“上”或“下”)液体,步骤④加入盐酸的作用是 .
。
上
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进入水层与有机层分离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根据分析步骤③中液体M为有机层,溶剂为苯,密度比水小,所以在上层;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易溶于水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从而实现与有机层的分离;
(4)步骤④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H++OH-
+OH-
+H2O
。
H2O、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下层液体中有未反应的盐酸和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都与NaOH发生反应,离子方程式为H++OH-H2O、 +OH- +H2O;
(5)步骤⑤中,以下洗涤剂中最合适的是 (填字母)。
a.乙醇
b.蒸馏水
c.HCl溶液
d.NaOH溶液
b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洗涤是为了洗去可能附着在固体表面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NaCl和NaOH等可溶于水的杂质,为降低对甲基苯胺洗涤过程的溶解损失,最好的洗涤剂应为蒸馏水,所以选b;
(6)本实验的产率是 %。(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57.0
首先向三颈烧瓶中加稀盐酸、对
硝基甲苯和适量铁粉加热进行反
应,生成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调
节pH=7~8,沉淀铁离子并使对
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加入苯溶解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和未反应的对硝基甲苯,抽滤、静置、分液,得到有机层,向有机层中加入盐酸使对甲基苯胺转化为对甲基苯胺盐酸盐,生成的对甲基苯胺盐酸盐易溶于水,静置,分液得到无机层,向无机层加入NaOH溶液,使对甲基苯胺盐酸盐转化为对甲基苯胺,对甲基苯胺常温下为微溶于水的固体,所以在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会有对甲基苯胺固体析出,抽滤得到固体,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原料中有13.7 g对硝基甲苯,即=0.1 mol,所以理论上生成的对甲基苯胺应为0.1 mol,实际得到产品6.1 g,所以产率为×100%≈57.0%。
2.(2023·新课标卷)实验室由安息香制备二苯乙二酮的反应式如下:
相关信息列表如下:
物质 性状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安息香 白色固体 133 344 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
二苯乙二酮 淡黄色固体 95 347 不溶于水,溶于乙醇、苯、乙酸
冰乙酸 无色液体 17 118 与水、乙醇互溶
装置示意图如图所示,实验步骤为
①在圆底烧瓶中加入10 mL冰乙酸、5 mL水及9.0 g
FeCl3·6H2O,边搅拌边加热,至固体全部溶解。
②停止加热,待沸腾平息后加入2.0 g安息香,加热
回流45~60 min。
③加入50 mL水,煮沸后冷却,有黄色固体析出。
④过滤,并用冷水洗涤固体3次,得到粗品。
⑤粗品用75%的乙醇重结晶,干燥后得淡黄色结
晶1.6 g。
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中应加入 (填“水”或“油”)作为热传导介质。
油
水浴加热的温度范围为0~100 ℃,油浴加热的温度范围为100~260 ℃,水浴加热无法使溶液沸腾,故采用油浴加热。
(2)仪器B的名称是 ;冷却水应从 (填“a”或“b”)口通入。
球形冷凝管
a
仪器B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冷却水应从下口进上口出。
(3)实验步骤②中,安息香必须待沸腾平息后方可加入,其主要目的是
。
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在液体沸腾时加入固体会引起暴沸,由安息香熔点可知其室温下为固体,故待沸腾平息后加入安息香,目的是防止沸腾时加入安息香固体引起暴沸。
(4)在本实验中,FeCl3为氧化剂且过量,其还原产
物为 ;某同学尝试改进本实验:采用催
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该方案
是否可行?简述判断理由: .
.。
FeCl2
可行,空气可以将还原产物FeCl2又氧化为FeCl3,FeCl3可循环参与反应
采用催化量的FeCl3并通入空气制备二苯乙二酮可行,会依次发生反应:安息香+FeCl3二苯乙二酮+FeCl2+HCl,4FeCl2+O2+4HCl4FeCl3+2H2O,FeCl3可以循环利用。
(5)本实验步骤①~③在乙酸体系中进行,乙酸除作溶剂外,另一主要作用是防止 。
FeCl3水解
FeCl3易水解,乙酸还可以防止Fe3+水解。
(6)若粗品中混有少量未氧化的安息香,可用少量 (填字母)洗涤的方法除去。若要得到更高纯度的产品,可用重结晶的方法进一步提纯。
a.热水 b.乙酸
c.冷水 d.乙醇
a
安息香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乙醇、乙酸,二苯乙二酮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酸,因此粗品中少量的安息香可用少量热水洗涤的方法
除去。
(7)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 (填字母)。
a.85%
b.80%
c.75%
d.70%
b
该实验的理论产量为2.0 g×≈1.98 g,实际产量是1.6 g,产率=×100%=80.8%,因此本实验的产率最接近于80%。
解答无机物制备综合实验题的思维流程
模型构建
1.(2024·湖南卷)亚铜配合物广泛用作催化剂。实验室制备[Cu(CH3CN)4]ClO4的反应原理如下:Cu(ClO4)2·6H2O+Cu+8CH3CN
2[Cu(CH3CN)4]ClO4+6H2O
实验步骤如下:
高考真题 感悟
分别称取3.71 g Cu(ClO4)2·6H2O和0.76 g Cu粉置于100 mL乙腈(CH3CN)中反应,回流装置图和蒸馏装置图(加热、夹持等装置略)如下:
已知:①乙腈是一种易挥发的强极性配位溶剂;
②相关物质的信息如下:
化合物 [Cu(CH3CN)4]ClO4 Cu(ClO4)2·6H2O
相对分子质量 327.5 371
在乙腈中颜色 无色 蓝色
回答下列问题:
(1)下列与实验有关的图标表示排风的是 (填标号);
D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表示需佩戴护目镜, 表示当心火灾, 表示注意烫伤,
表示排风, 表示必须洗手,故答案为D。
(2)装置Ⅰ中仪器M的名称为 ;
球形冷凝管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装置Ⅰ中仪器M的名称为球形冷凝管。
(3)装置Ⅰ中反应完全的现象是 ;
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Cu(ClO4)2·6H2O在乙腈中为蓝色,[Cu(CH3CN)4]ClO4在乙腈中为无色,因此装置Ⅰ中反应完全的现象是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4)装置Ⅰ和Ⅱ中N2气球的作用是 .
;
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并隔绝空气,防止制备的产品被氧化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由于制备的[Cu(CH3CN)4]ClO4中Cu元素为+1价,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容易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因此装置Ⅰ和Ⅱ中N2气球的作用是排出装置内的空气并隔绝空气,防止制备的产品被氧化,同时也可防止乙腈逸出。
(5)[Cu(CH3CN)4]ClO4不能由步骤c直接获得,而是先蒸馏至接近饱和,再经步骤d冷却结晶获得。这样处理的目的是 ;
防止蒸馏温度过高产物分解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若直接蒸馏可能会导致产物分解,因此需先蒸馏至接近饱和,再经步骤d冷却结晶,从而获得晶体。
(6)为了使母液中的[Cu(CH3CN)4]ClO4结晶,步骤e中向母液中加入的最佳溶剂是 (填标号);
A.水
B.乙醇
C.乙醚
C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为了使母液中的[Cu(CH3CN)4]ClO4结晶,可向母液中加入极性较小的溶剂,扩大溶剂与[Cu(CH3CN)4]ClO4的极性差,进而使[Cu(CH3CN)4]ClO4析出,因此可选用的溶剂为乙醚,故答案为C。
(7)合并步骤d和e所得的产物,总质量为5.32 g,则总收率为 (用百分数表示,保留一位小数)。
81.2%
将Cu(ClO4)2·6H2O和Cu粉以及乙
腈(CH3CN)加入双颈烧瓶中,经水
浴加热并回流进行充分反应,反应
结束后过滤除去未反应完全的Cu,
然后利用乙腈的挥发性进行蒸馏除
去乙腈,将剩余溶液进行冷却结晶分离出[Cu(CH3CN)4]ClO4。
3.71 g Cu(ClO4)2·6H2O的物质的量为=0.01 mol,理论制得[Cu(CH3CN)4]ClO4的质量为0.01 mol×2×327.5 g·mol-1=6.55 g,总收率为×100%=81.2%。
2.(2024·新课标卷)吡咯类化合物在导电聚合物、化学传感器及药物制剂上有着广泛应用。一种合成1-(4-甲氧基苯基)-2,5-二甲基吡咯(用吡咯X表示)的反应和方法如下: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57 ℃)放入①中,搅拌。
待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加热至65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回流20 min,趁热过滤。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回答下列问题:
(1)量取2,5-己二酮应使用的仪器为 (填名称)。
20 mL量筒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
涤、干燥得到产品。2,5-己二酮的摩尔质量为114 g·mol-1,根据题中所给数据可知,所需2,5-己二酮的体积为≈15.5 cm3=15.5 mL,故应使用20 mL量筒。
(2)仪器①用铁夹固定在③上,③的名称是 ;仪器②的名称是 .
。
铁架台
球
形冷凝管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
③为铁架台;仪器②用于冷凝回流,为球形冷凝管。
(3)“搅拌”的作用是 。
使固液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
涤、干燥得到产品。2,5-己二酮的熔点为-5.5 ℃,常温下为液体,4-甲氧基苯胺的熔点为57 ℃,常温下为固体,搅拌可使固液反应物充分接触,加快反应速率。
(4)“加热”方式为 。
水浴加热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
涤、干燥得到产品。由题给信息“加热至65 ℃”可知,应用水浴加热,这样便于控制温度,且受热更均匀。
(5)使用的“脱色剂”是 。
活性炭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
涤、干燥得到产品。“脱色剂”的作用是吸附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色物质,结合题中信息,加入脱色剂后回流,趁热过滤,保留滤液,即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所以可以选用活性炭作脱色剂。
(6)“趁热过滤”的目的是 ;用 .
. 洗涤白色固体。
防止产品结晶损失,提高产率
50%的乙醇
溶液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涤、干燥得到产品。由题给信息可知,产品吡咯X为白色固体,加热至
65 ℃可溶解在50%的乙醇溶液中,所以需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防止产品结晶损失,提高产率;由加入50%的乙醇溶液,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可知,常温下产品不溶于50%的乙醇溶液,所以为减少溶解损失,洗涤时可用50%的乙醇溶液。
(7)若需进一步提纯产品,可采用的方法是 。
重结晶
将100 mmol 2,5-己二酮(熔点:-5.5 ℃,密度:
0.737 g·cm-3)与100 mmol 4-甲氧基苯胺(熔点:
57 ℃)放入双颈烧瓶中反应,利用球形冷凝管进
行冷凝回流提高原料利用率,通过搅拌来提高
反应速率,反应完成后,加入50%的乙醇溶液,
析出浅棕色固体(即含杂质的产品),加热至65 ℃,
至固体溶解,加入脱色剂(脱色剂为不溶于水和乙醇等溶剂的固体,如:活性炭),回流20 min,趁热过滤,使产品尽可能多地进入滤液,滤液静置至室温,冰水浴冷却,有大量白色固体析出,经过滤、洗
返回
涤、干燥得到产品。由产品的分离提纯过程可知,若需进一步提纯,可采用的方法为重结晶。
课 时 测 评
1.(14分)某实验小组以BaS溶液为原料制备BaCl2·2H2O,并用重量法测定产品中BaCl2·2H2O的含量。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
可选用试剂:NaCl晶体、BaS溶液、浓H2SO4、稀H2SO4、CuSO4溶液、蒸馏水。
步骤1.BaCl2·2H2O的制备
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BaCl2溶液,经一系列步骤获得BaCl2·2H2O产品。
步骤2.产品中BaCl2·2H2O的含量测定
①称取产品0.500 0 g,用100 mL水溶解,酸化,加热至近沸;
②在不断搅拌下,向①所得溶液逐滴加入热的0.100 mol·L-1 H2SO4溶液;
③沉淀完全后,60 ℃水浴40分钟,经过滤、洗涤、烘干等步骤,得到白色固体,质量为0.466 0 g。
回答下列问题:
(1)Ⅰ是制取 气体的装置,在试剂a过量并微热时,发生主要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为 。
HCl
H2SO4(浓)+2NaClNa2SO4+2HCl↑
装置Ⅰ为浓硫酸和氯化钠共热制取HCl气体
的装置,发生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H2SO4(浓)+2NaClNa2SO4
+2HCl↑,常温下为H2SO4+NaCl
NaHSO4+HCl↑。
(2)Ⅱ中仪器b的作用是 ;Ⅲ中的试剂应选用 .
。
氯化氢极易溶于水,装置Ⅱ中b仪器的作用是防止倒吸;装置Ⅱ中氯化氢与BaS溶液反应会生成H2S,H2S有毒,对环境有污染,装置Ⅲ中盛放CuSO4溶液,用于吸收H2S。
防止Ⅱ中溶液倒吸
CuSO4
溶液
(3)在沉淀过程中,某同学在加入一定量热的
H2SO4溶液后,认为沉淀已经完全,判断沉淀
已完全的方法是 .
.
。
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因此判断沉淀已完全的方法是静置,取上层清液于一洁净试管中,继续滴加硫酸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则已沉淀完全。
静置,取上层清液于一洁净试管中,继续滴加硫酸溶液,无白色沉淀生成,则已沉淀完全
(4)沉淀过程中需加入过量的H2SO4溶液,原因是 。
为了使钡离子沉淀完全,沉淀过程中需加入过量的硫酸溶液。
使钡离子沉淀完全
(5)在过滤操作中,下列仪器不需要用到的是 (填名称)。
过滤用到的仪器有铁架台、烧杯、漏斗、玻璃棒,用不到锥形瓶。
锥形瓶
2.(16分)硫酸亚铁在印染、医药、化肥等多个行业有广泛应用。某学习小组对硫酸亚铁晶体(FeSO4·7H2O)的热分解产物进行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A中石棉绒的作用为 ;装置D中的仪器名称为 . 。
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管
(球形)干燥管
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装置A中石棉绒可以防止固体粉末堵塞导管,装置D中的仪器为(球形)干燥管;
(2)按气流方向,上述装置合理的连接顺序为a→g→f→ → → →
→h(填装置口小写字母)。
e
d
c
b
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生成物应该先检验水蒸气,再检验
SO3,最后检验SO2,因为检验SO2和SO3时都有水溶液,会带出水蒸气,SO3极易溶于水且和水反应,所以连接顺序为a→g→f→e→d→c→b
→h;
(3)该小组同学按上述顺序连接各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为他们补全表格:
装置编号 填装试剂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FeSO4·7H2O 绿色固体逐渐变为红色粉末
B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解产物中含有SO2
C BaCl2溶液 产生白色沉淀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 无水CuSO4粉末 白色固体逐渐变为蓝色 分解产物中含有水蒸气
E ④____________
品红溶液
溶液由红色褪为无色
分解产物中含有SO3
NaOH溶液
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后由绿色固体逐渐
变为红色粉末,说明生成了Fe2O3;品红溶液褪色,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SO2;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SO3;无水CuSO4粉末由白色固体逐渐变为蓝色,说明分解产物中含有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
(4)硫酸亚铁晶体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
。
2FeSO4·7H2OFe2O3+SO2↑
+SO3↑+14H2O↑
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得到红色固体氧化
铁,同时生成二氧化硫、三氧化硫和水蒸气,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2FeSO4·7H2OFe2O3+SO3↑+SO2↑+14H2O↑;
(5)设计实验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铁元素: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简述实验操作及现象)。
取实验后反应管中少量固体,溶于稀盐酸后,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不产生蓝色沉淀(用硫酸溶解,酸性高锰酸钾检验Fe2+也可以)
装置A为硫酸亚铁晶体煅烧分解的装置,分解生成Fe2O3、SO2、SO3和水,装置B盛放品红溶液,可以检验SO2,装置C盛放BaCl2溶液,可以检验SO3,装置D中为无水CuSO4粉末,可以检验水蒸气,装置E盛放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尾气处理。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铁
元素,需要取实验后反应管中少量固体,溶于稀盐酸后,向溶液中滴加K3[Fe(CN)6]溶液,无蓝色沉淀生成,证明A中得到的红色粉末不含+2价的铁元素。
3.(12分)乙醇酸钠(HOCH2COONa)又称羟基乙酸钠,它是一种有机原料,其相对分子质量为98。羟基乙酸钠易溶于热水,微溶于冷水,不溶于醇、醚等有机溶剂。实验室拟用氯乙酸(ClCH2COOH)和NaOH溶液制备少量羟基乙酸钠,此反应为剧烈的放热反应。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向如图所示装置的三颈烧瓶中,加入132.3 g氯乙酸、50 mL水,搅拌。逐步加入40% NaOH溶液,在95 ℃继续搅拌反应2小时,反应过程控制 pH在9至10之间。
步骤2:蒸出部分水至液面有薄膜,加少量热水,操作1,滤液冷却至
15 ℃,过滤得粗产品。
步骤3:粗产品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加活性炭脱色,操作2,分离掉活性炭。
步骤4: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入适量乙醇中,操作3,过滤、干燥,得到羟基乙酸钠。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1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
ClCH2COOH+2NaOH
HOCH2COONa+NaCl+H2O
(2)如图所示的装置中仪器B为球形冷凝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填字母)。
A.球形冷凝管与直形冷凝管相比,冷却面积更
大,效果更好
B.球形冷凝管既可以作倾斜式蒸馏装置,也可
用于垂直回流装置
C.在使用冷凝管进行蒸馏操作时,一般蒸馏物的沸点越高,蒸气越不易冷凝
球形冷凝管内芯管为球泡状,容易积留蒸馏液,故不适宜作倾斜式蒸馏装置,多用于垂直回流装置,故B错误;在使用冷凝管进行蒸馏操作时,一般蒸馏物的沸点越高,蒸气越易冷凝,故C错误。
BC
(3)步骤2中,三颈烧瓶中如果忘加磁转子该如何操作: .
。
待溶液冷却后补加
磁转子
(4)上述步骤中,操作1、2、3的名称分别是 (填字母)。
A.过滤,过滤,冷却结晶
B.趁热过滤,过滤,蒸发结晶
C.趁热过滤,趁热过滤,冷却结晶
C
蒸出部分水至液面有薄膜,说明有固体开始析出,加少量热水趁热过滤;粗产品溶解于适量热水中,加活性炭脱色,需要趁热过滤分离掉活性炭固体;将去除活性炭后的溶液加到适量乙醇中,冷却结晶,过滤,干燥,得到羟基乙酸钠。
(5)步骤4中,得到纯净羟基乙酸钠1.1 mol,则实验产率为 %(结果保留1位小数)。
78.6
132.3 g氯乙酸(ClCH2COOH)的物质的量为=1.4 mol,根据ClCH2COOH~HOCH2COONa可知,理论上可以生成1.4 mol羟基乙酸钠,步骤4中,得到纯净羟基乙酸钠1.1 mol,则实验产率为×100%≈78.6%。
4.(18分)席夫碱在有机合成、液晶材料、
植物生长调节等多个领域有重要用途。
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探究由对甲基苯
胺( )与苯甲醛( )
在酸催化下制备对甲基苯胺缩苯甲醛席夫
碱( ,M=195 g·mol-1),有关信
息和装置分别如表格和图像所示。
物质 相对分子质量 密度/(g·cm-3) 熔点/℃ 沸点/℃ 溶解性
对甲基苯胺 107 0.96 44 200 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
乙醇 46 0.78 -114 78 溶于水
苯甲醛 106 1.0 -26 179 微溶于水,与乙醇互溶
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步骤
①按图安装好制备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向A中加入6.0 g对甲基苯胺、5.0 mL苯甲醛、50 mL乙醇和适量乙酸。其中分水器可接收并分离生成的水。乙醇的作用为 。
作溶剂,使反应物充分混合
②控制反应温度为50 ℃,加热回流至反应结束,合适的加热方式为
;A中发生的主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_;能说明反应结束的实验现象为 。
水浴加热
+
+H2O
分水器中水不再增加
(2)纯化产品
①按图安装好水蒸气蒸馏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A中反应后余液转移至D中,在C中加入适量水,进行蒸馏,将产品中的乙醇、对甲基苯胺和苯甲醛蒸出。玻璃管a的作用为 ;
仪器b的名称为 。
②蒸馏操作结束后,需先打开止水夹再停止加热的原因为 .
。
平衡压强,检验固体产品是否堵塞导管
牛角管
防止装置D中液
体倒吸入装置C中
③实验后将装置D中固体洗涤、干燥后,进一步通过 (填操作名称)纯化后,得到纯品6.0 g。本实验的产品产率为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重结晶
65.2%
晶体经重结晶可进一步纯化;5.0 mL苯甲醛的质量为1.0×5.0 g=5 g,对甲基苯胺过量,按苯甲醛的量计算。由关系式:
苯甲醛 ~ 对甲基苯胺缩苯甲醛席夫碱
106 195
5 g m
可知理论上制得产品的质量为m≈9.198 g,
产率为×100%≈65.2%。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