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邹城市峄山中学2016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检测试题(附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襁褓(qiáng)
沉湎(miǎn)
恣睢(suī)
孜孜不倦(zī)
B.亵渎(xiè)
拮据(jí)
恁地(nèn)
周道如砥
(dǐ
)
C.
抽噎(yē)
嗔怒(chēn)
腆着(tiǎn)
吹毛求疵(zī)
D.聒噪(guō)
煞白(shà)
狡黠(xiá)
豁然贯通(huò)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组是(
)
(2分)
A、狼籍
水波粼粼
锋芒必露 鳞次栉比
B、旁骛
充耳不闻
翻来覆去 莫衷一是
C、媲美
姗姗来迟
锐不可挡 张皇失措
D、蓦然
荒草凄凄
一视同仁 一反即往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B.个别人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通常不会受欢迎。
C.“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D.峰环水抱的小镇,高高低低的房屋鳞次栉比,庄严肃穆的修道院坐落在绿树浓阴中。
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本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各场演出的上座率超高,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
B.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
C.中国科技创新成果交流会永久落户羊城,这是广州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硕果。
D.能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让他们快乐成长,是我国中小学教学工作的当务之急。
5.下列有关语法的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心情愉快”是主谓短语。
B.“弯腰不是屈辱,而是一种人格精神”是选择关系的复句。
C.“‘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子’的活动已列入每一天的教育教学管理之中”一句中“管理”是名词。
D.“对别人的话,不经过思考,都不打折扣地承认,是思想上的懒惰”一句中画横线部分的句子成分是主语。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2分)
《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国王,他思想深邃,主张和平,但受环境限制,对外界所知不多。
B.《简 爱》中的简 爱出身贫寒,从小就极具反抗精神。她毕业后到桑菲尔德庄园做家庭教师,最终以独立的人格和勇敢的个性赢得了罗切斯特的爱情。
C.剧本通常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剧作家的舞台提示,一是人物自身的台词。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莎翁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7.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①下面四幅“秋”字书法属于隶书的一项是(
)
(1分)
②金秋九月学生进入新的学校,开始新的人生旅途。展开想象,描绘那时你心中的情景秋色。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70字)(2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阅读(共20分)
8.默写填空(5分)
①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二章》)
②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
③杨炯在《从军行》中抒发强烈的爱国激情的句子
,
。
④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表明自己效忠朝廷的态度和决心的句子是
,
。
⑤夏完淳在《别云间》中表达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悲愤之情的句子是
,
。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9一14题。
(一)夜
坐
文天祥
淡烟枫叶路,细雨蓼花时。
宿雁半江画,寒蛩①四壁诗。
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
终有剑心在,闻鸡坐欲驰。
①蛩,蟋蟀。
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
。(1分)
10.诗的尾联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古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①必败。举趾②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③,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莫敖使徇④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⑤,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
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
军:进攻,夹击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其乡人曰
还,谓其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
莫敖使徇于师曰
D.公将鼓之
斗伯比送之
13.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14.【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
的建议;(1分)【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2分)
三、现代文阅读(共25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5-21题。
(一)让阅读回归为享受
熊建
①前两天,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曾两度提及阅读话题。一次是网购图书,一次是全民阅读。在以经济、环保、外交等硬话题为主的总理记者招待会上,这种情形并不多见。实际上,从全社会来看,我们的全民阅读量长期低迷。形不成氛围,究竟是什么原因?
②说到底,是对阅读的认知、需求发生了扭曲。
③我们现在很多时候看书,不是为了享受,而是为了享用。阅读不再是看书,而是查书。前者是闲来无事,随手翻书,兴之所至,悦而受之;后者是火急火燎,急用先学,要啥找啥,追求速成。结果,一种是长期积淀,成为精神财富,受益终身;一种是狗熊掰棒子,一次性消费,舟过水无痕。阅读层次的高下立判。
④要命的是,这一深一浅两种阅读路径,并没有随着传播技术的提升、书籍载体的变迁而并轨,而是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渐行渐远。甚至,浅阅读更胜一筹了,阅读碎片化就是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比如,长篇深论不受待见,“微言大义”颇有市场。大部头的论著不时兴了,人们只愿意读简短的信息,喜欢段子,热衷看“一张图读懂……”我们最爱用的微博每条只有140字,常上的微信,转发量很大的也多非万字平戎策。如果想了解一下基因的相关知识,很多人只会百度一下,不会专门去阅读《自私的基因》这样的科普著作。
⑤诚然,零珠散玉也有价值,但阅读求知若一味追求省事的话,大脑沟回会变浅的。因此,给阅读做好加减法,势在必行。
⑥加什么呢?增加深阅读的比例。其实,用什么阅读不是核心,真正的读书人是不在乎书的形式的,不管是印在纸上,还是映射在手机屏幕上,只要它还是《论语》。电子化不一定让阅读变浅,关键是所读文本浅不浅。抱着纸书看穿越小说,跟捧着手机看人文经典,收获能一样吗?
⑦减什么呢?减掉附加在阅读上的功利性、实用性目的。虽然不必尽除,但起码别一看《孙子兵法》就想着怎么拿它赚钱。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就是针对我们太奔着实用而去、碎片化截取信息的时弊。多看无用之书,方成大用,这也是辩证法。
⑧做到这两点,让阅读真正回归为一场享受,全民阅读才有可能形成无处不在的氛围,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创新力量的增加、道德力量的增强,也就不在话下了。
(选自2015年3月1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16.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文中提到“有学者呼吁大家多读无用之书”,什么是“无用之书”?联系自己的读书实际,谈谈你对“多读无用之书”的认识。(4分)
(二)落叶是疲倦的蝴蝶
朱成玉
(1)夕阳老去,西风渐紧。
(2)叶落了,秋就乘着落叶来了。秋来了,人就随着秋瘦了,随着秋愁了。
(3)但金黄的落叶没有哀愁,它懂得如何在秋风中安慰自己,它知道,自己沉睡是为了新的醒来。
(4)落叶有落叶的好处,可以不再陷入爱情的纠葛了;落叶有落叶的美,它是疲倦了的蝴蝶。我甚至能感觉到落下来的叶子们轻轻的叫喊。
(5)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们的一枚。
(6)我看到了故乡,看到了老家门前那棵生生不息的老树,看到了炊烟因为游子的归来而晃动。对于他乡的脚,对于飞上天空的翅膀,炊烟是永不能扯断的绳子。就像路口的大树,它的枝干指着许多路,而起点只有一个,每个离开村庄的人,都带走一片绿叶,却留下了一条根。
(7)我看到了故乡的山崖,看到石头在山崖上,和花朵一起争着绽放;看到了羊在山崖上,和云一起争着飘荡。
(8)我看到了我的屋檐,冬天时结满冰凌,夏天时蓄满鸟鸣,一串红辣椒常常被看作是穷日子里的火种。守着屋檐上下翻飞的麻雀,总是那么和谐的与庄户人家好好地过着日子。时时刻刻缠绕着那颗在路上的心的,就是那个屋檐。
(9)我看到了母亲,为了不让我们在冬天里挨冻,她拾起一节节的枯枝,犹如把那些破碎的日子一一点缀,然后,把温暖交到我们的手上。柴垛越码越高,母亲却越来越矮。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10)叶落归根,是我老了吗?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去争取财富,却很少有时间享受;我们有越来越大的房子,但却越来越少地住在家里;到月球然后回来,却发现到楼下邻居家都很困难;征服了外面的世界,对自己内心世界却一无所知。
(11)远行的人,是什么声音使你隐姓埋名?是什么风将你吹往他乡?秋天就是这样,把叶子纷纷抖落,把人的思念纷纷挂上枝头。是该回去了,去看看那棵生下我、让我因成长而绿又让我因成熟而黄的大树,还有落叶里沉睡着的母亲。母亲,我匆匆的脚步就是你密密缝合的针脚。母亲,背着破烂行李的我要归来,找到了天堂的我也要归来。
(12)一层层落叶铺在回家的路上,我要踩着温暖的地毯去看望母亲。母亲也像这落叶,从灿烂的枝头缓缓落下来,只是,她没有再醒来。
(13)这个世界,能留住人的不是房屋,能带走人的不是道路。岁月无法伸出一只手,替你抓住过往的云。如果一切还能重新拾捡回来,母亲,我要去拾取你的笑容、脚步和风,用你的爱做灯油,用你的善良做捻儿,我要点燃它,放到心里,一辈子不忘回家的路。
(14)天冷了,树的叶子落下来,树离我很近。我似乎听见了它们在缓缓凝固。
(15)天冷了,它们一排排的站着,心中坚守着的秘密一阵阵地疼痛起来。但叶子落下来掩盖了一切。
(16)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可是大风一直在刮,把故乡周围的尘土刮了个干净。我小小的故乡正在被秋天所包裹。
(17)母亲的坟上有一棵树,那是我写给母亲的诗。每到秋天,叶子纷纷落下,把母亲的坟头遮盖得严严实实。那些在风中微微呻吟着的落叶,远远望去,像一群疲倦了的蝴蝶,静静地收拢着它们一生的美丽瞬间:一朵红晕,一个誓言,或者是简单的一声叹息。
18.通读全文,说说题目“落叶是疲倦的蝴蝶”中的“落叶”的具体含义及作用?(4分)
19.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请从下列两句中任选一句作简要的赏析)(4分)
(1)那一刻,我的心微微一颤,仿佛众多纷纷下落的叶子中的一枚。
(2)我看到了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母亲在灶炕里点燃的红色的昏暗的火焰,成了那些夜里我们唯一可以依靠的肩膀,唯一可以握住的暖暖的手。
20.怎样理解第(16)段中所说的“母亲去了,心灵没有了依靠,一下子就有了那种到处漏风的感觉” (3分)
21.文章最后一段意蕴深长,读来令人掩卷沉思,请谈一谈你的理解,并结合你的生活积累谈谈受到的启发。(4分)
四、写作(40分)
22.
在陈权重的《大地上的读书人》一文里,一个贫穷的孩子为什么在山路上读着借来的书而不觉其苦?一群面带菜色的学者为什么埋首于卷册间却能自得其乐?因为她们找到了隐藏其间的趣味。
其实,生活中做许多事情都是如此,发现趣味,就是发现事物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发现了趣味,艰苦的生活就有了快乐。在你的学习、生活中,肯定也有过这样的事情,也有过苦和乐的体验,请以“是苦也是乐”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文体特征鲜明;3.要有真情实感,不得抄袭和套作;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
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5分)
1.D
(A.“襁褓(qiáng)”应为“襁褓qiǎng”
B“拮据(jí)”应为“拮据(jié)”
C.“吹毛求疵(zī)”应为“吹毛求疵(cī)”)
2.B(A.“狼籍”应为“狼藉”“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C.“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D.“一反即往”应为“一反既往”。)
3.B(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4.C(A选项“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两种句子格式混在了一起;B选项“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后面缺少了宾语中心词;D选项属于“二对一”的问题,前面“是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讲得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后面的“当务之急”是一个方面,搭配不当。)
5.B(B项表述有误,“不是......而是......”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
6.D.
(《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7.答案示例:①B
②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20分)
8.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⑤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9.五言侓诗
10.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1分),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的的感情(2分)。
11.
C
12.
A
13.(1)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
(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
14.必济师;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
15.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或:要使我们的全民阅读形成氛围。)
16.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深阅读不受待见,浅阅读更胜一筹”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7.“无用之书”是指不过分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能使人受益终身的书。示例一:青少年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多读“无用之书”,以拓宽视野、丰富精神和净化心灵。如我读了《鲁宾孙漂流记》,鲁宾孙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激励我面对并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我将坚持多读“无用之书”。示例二:我们平时读书,不爱读文学名著,就连读教材也是功利性太强,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读了多年书,收获很小。因此,我们要多读“无用之书”。(理解“无用之书”2分,联系实际谈认识2分)
(二)
18.落叶的含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4分,含义、作用各2分)
(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见到落叶时心有所感的情态;(2分)这句话承上启下,紧承上文落叶而来,又引出了下面对家乡的想象和思念。(2分)(2)这个句子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作讨饭的碗,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哺育孩子的不易;(2分)把
“火焰”
比作“肩膀、暖暖的手”,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2分)
20.“我”生活的境况不太好,现在又失去母亲的保护,感到没有了依靠,生活得不踏实,不自在。母亲健在的时日,我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母爱;现在失去母亲,我才觉出母爱的宝贵和重要。(3分)
21.
文章最后一段既表现了“我”充分地意识到当失去母亲之后母爱的宝贵和重要,同时用“疲倦的蝴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2分)启发围绕亲情的可贵,留住人的是内心的感情,带走人的岁月、时间,因而要珍惜亲情,回报父母,常回家看看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四、写作(40分)评分标准同中考标准。
2015—2016学年度九年级下册语文期末检测试题
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
一、基础知识积累运用(15分)
1.D
(A.“襁褓(qiáng)”应为“襁褓qiǎng”
B.“拮据(jí)”应为“拮据(jié)”
C.“吹毛求疵(zī)”应为“吹毛求疵(cī)”)
2.B(A.“狼籍”应为“狼藉”“锋芒必露”应为“锋芒毕露”。C.“锐不可挡”应为“锐不可当”。D.“一反即往”应为“一反既往”。)
3.B(当仁不让: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用在这里显然不合适。)
4.C(A选项“显示出市民对传统戏剧的热情可见一斑”,两种句子格式混在了一起;B选项“可以有效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营养不良”后面缺少了宾语中心词;D选项属于“二对一”的问题,前面“是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讲得是两个方面的内容,而后面的“当务之急”是一个方面,搭配不当。)
5.B(B项表述有误,“不是......而是......”用在复句中表示并列关系,而非选择关系。)
6.D.
(《诗经》,收录的是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的诗歌。)
7.答案示例:①B
②示例:九月一到,秋意在一个多雾的黎明溜来,它踮起脚尖掠过树顶,染红几片叶子,然后乘着一簇风飘过校园。在这醉人的季节里,我也将迎来金色的收获。(酌情给分。)
二、古诗文积累与运用(20分)
8.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关关雎鸠
君子好逑③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④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⑤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错字、添字、漏字均不得分。)
9.五言侓诗
10.尾联借“闻鸡起舞”的典故(1分),抒发了诗人在国家危亡之际,要力挽狂澜、忠君报国的的感情(2分)。
11.
C
12.
A
13.(1)祭祀神灵用的猪、牛、羊等及玉器和丝帛,不敢虚报,一定按照实情(上报)。
(2)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斗伯比大夫难道不知道楚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去了?
14.必济师;①曹刿深谋远虑,细心从容,能及时把握战机;②屈瑕自大专横,轻视敌人,指挥无方。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一)
15.让阅读回归为享受(或:要使我们的全民阅读形成氛围。)
16.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中,深阅读不受待见,浅阅读更胜一筹”这一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论证方法1分,作用2分)
17.“无用之书”是指不过分追求功利性与实用性,能使人受益终身的书。示例一:青少年正是读书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多读“无用之书”,以拓宽视野、丰富精神和净化心灵。如我读了《鲁宾孙漂流记》,鲁宾孙勇敢、顽强、乐观的精神激励我面对并努力克服学习和生活上的一切困难。我将坚持多读“无用之书”。示例二:我们平时读书,不爱读文学名著,就连读教材也是功利性太强,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读了多年书,收获很小。因此,我们要多读“无用之书”。(理解“无用之书”2分,联系实际谈认识2分)
(二)
18.落叶的含义: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
在结构上的作用:“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4分,含义、作用各2分)
(1)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我”见到落叶时心有所感的情态;(2分)这句话承上启下,紧承上文落叶而来,又引出了下面对家乡的想象和思念。(2分)(2)这个句子把母亲干瘪的乳房比作讨饭的碗,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写出了母亲的艰难,哺育孩子的不易;(2分)把
“火焰”
比作“肩膀、暖暖的手”,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2分)
20.“我”生活的境况不太好,现在又失去母亲的保护,感到没有了依靠,生活得不踏实,不自在。母亲健在的时日,我没有充分地意识到母爱;现在失去母亲,我才觉出母爱的宝贵和重要。(3分)
21.
文章最后一段既表现了“我”充分地意识到当失去母亲之后母爱的宝贵和重要,同时用“疲倦的蝴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2分)启发围绕亲情的可贵,留住人的是内心的感情,带走人的岁月、时间,因而要珍惜亲情,回报父母,常回家看看等方面来谈。言之成理即可。(2分)
四、写作(40分)评分标准同中考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