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0张PPT)
沁园春·雪
九年级上学期
第一单元
目录
上阕揽胜·壮美意境
04
知人论世·背景深潜
02
艺情升华·拓展延伸
06
声律入境·诵读感知
03
风雪初见·导入激趣
01
下阕论史·千古评说
05
CHAPTER
风雪初见·导入激趣
壹
你见过最壮观的雪景是怎样的?
你见过最壮观的雪景是怎样的?
若用文字描绘壮阔雪景,你会如何落笔?
伟人眼中的雪景是何等气象?
伟人眼中的雪国气象
Moving on to the next point
陕北雪景
CHAPTER
知人论世·背景深潜
02
Part.
诗人毛泽东的多维身份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1921年参加中共一大,成为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1935年遵义会议确立其领导地位,率领红军完成长征。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49年领导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1976年于北京逝世。他是中国现代史上影响深远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生平简介
青年毛泽东
诗人毛泽东的多维身份
毛泽东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与政治家,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词创作与其革命实践紧密结合,以古典形式承载现代精神,形成了气势磅礴、豪迈奔放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如《沁园春·雪》《七律·长征》等,将壮阔的自然意象与宏大的历史叙事相融合,抒发了改天换地的革命理想与斗争精神,展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他的诗作是中国革命的艺术记录,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的璀璨瑰宝。
诗人毛泽东
青年毛泽东
1936年2月,陕西省清涧县袁家沟,红军东征抗日先锋军即将东渡黄河。
时间地点
1936年的历史风云
长征胜利结束,新的革命局面即将开启,毛泽东面对北国山河,胸中激荡着对未来的无限展望。
历史局势
毛泽东挥笔写下《沁园春·雪》,将个人情感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
创作背景
文体知识巩固
词牌溯源
东汉沁水公主园林被夺,后人咏其事而得牌名‘沁园春’。
01
格局开阔,宜抒壮阔之情,双调114字,为本词情感表达提供广阔空间。
02
体式特点
词牌规定了词的曲调、格律、句数和字数,是格式框架,如同乐曲的固定曲谱,例如《沁园春》决定了特定的韵律和平仄结构。而词的题目则表明这首词的具体内容或创作缘由,是文辞主旨的概括,例如《雪》点明了所咏对象。通常情况下,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有词牌。二者结合,恰如“用既定的旋律,谱写当下的心声”,实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03
词牌与题目
CHAPTER
声律入境·诵读感知
03
Part.
无标点挑战语感断句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试一试
提示:关注四字句、领字
认识生字词
沁园春( ) 惟余莽莽( )
分外 ( ) 妖娆( )
稍逊 ( ) 成吉思汗( )
俱往矣( ) 还看今朝( )
qìn
mǎng
fèn
ráo
xùn
hán
yǐ
zhāo
标准文本与名家范读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领字
望 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望”和“惜”这两个领字(读时可稍作停顿,如“望——”、“惜——”),如同交响乐的指挥棒,一气贯注地领起后面数个四句,极大地拓展了词的容量和气势,使画面和议论如江河奔涌,酣畅淋漓。
领字引领,四言为骨,长短交错
节奏韵脚密码解析
2、四言句式的雄浑力量: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密集的四字短句,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如鼓点般敲击,奠定了全词雄浑壮阔的基调。
3、长短句的交错变化:
在四言骨架中,穿插了“欲与天公试比高”(七言)、“须晴日”(三言)、“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六言)等句式。这种长短交错避免了单调,使节奏在整齐中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气韵流动。
这首词押的是洪亮级“ao”韵(属于“十三辙”中的“遥条”辙),这个韵母开口度大,发音响亮、开阔,与词作的磅礴气势和豪迈情感完美契合。
韵脚解析
节奏韵脚密码解析
找一找韵脚字
飘、滔、高、娆(上阕)
娇、腰、骚、雕、朝(下阕)
CHAPTER
上阕揽胜·壮美意境
04
Part.
上阕写了哪些景物?构成怎样一幅画面?
北国雪景全景扫描
上阕选取了极具北方代表性的雄浑意象,依次铺开:总写“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辽阔雪原;分写“惟余莽莽”的长城与“顿失滔滔”的黄河;特写如“银蛇”般舞动的连绵群山与如“蜡象”般奔驰的秦晋高原;最后虚写雪霁天晴后“红装素裹”的绚丽景象。
这些景物共同构成了一幅雄奇瑰丽、动静相生的北国乾坤图。 画面视野极阔,气势磅礴,冰封雪飘的静穆世界因“舞”、“驰”、“试比高”而被赋予昂扬的生命力。结尾红日与白雪交辉的想象,更为这片壮阔山河注入了娇艳绚丽的色彩,展现了诗人对祖国河山炽热的赞美与浪漫的豪情。
北国雪景全景扫描
「LOGO」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1、互文
两句诗应结合起来理解,不能机械地分割。它的完整含义是:千万里辽阔的北国大地,都被坚冰封冻,漫天大雪飘飞。 “千里”和“万里”互文见义,交错使用,极大地拓展了空间的辽阔感,强调了整个天地都处于冰封雪飘的笼罩之下,共同构成了一个无比壮观的冰雪世界。
2、对偶与动静结合
从句式上看,“千里冰封”与“万里雪飘”构成了工整的对偶。
“冰封”是静景,凝练而厚重,写出了大地的静穆与苍茫。
“雪飘”是动景,轻灵而飘逸,写出了飞雪的动感与生机。
这一静一动,相映成趣,既描绘出画面的立体感,又避免了单调,使壮阔的景色显得生动而富有气势。
为何特意选取“长城”和“黄河”这两个意象?它们有何深意?
1
2
“长城”“黄河”
「LOGO」
诗人选取“长城”和“黄河”是极具匠心的。它们绝非普通的地理名词,而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是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文化符号。
长城:代表着中华民族的坚韧、智慧和抵御外侮的精神,是固态的历史。
黄河:被誉为“母亲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象征着民族的摇篮、血脉与奔腾不息的生命力,是流动的文明。
将它们置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宏大背景下,瞬间将词的意境从自然空间提升到了民族历史的维度,赋予了北国风光以厚重无比的历史文化内涵。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LOGO」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手法分析。
运用比喻、对偶、化静为动,赋予雪山高原以奔腾的动感和生命力。
结构上,这是由上阕写实转向想象的巧妙过渡。意境上,它为壮阔雄浑的冰雪世界增添了一抹温暖绚丽的色彩(红装与素裹对比),在雄壮之美外更添娇艳之美,使祖国河山的画面更加丰富多姿,表达了诗人对这片土地深沉的赞美与热爱。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在结构上和意境上起到什么作用?
红装素裹虚景想象
CHAPTER
下阕论史·千古评说
05
Part.
历史英雄群像速览
下阕开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有何作用?
此句是全词的“枢纽”,承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一句总括上阕对壮丽河山的描绘,“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则顺势开启下阕对历代英雄的评点,将写景与抒情、议论完美结合,转折自然,气势贯通。
历史英雄群像速览
下阕提及哪些历史人物?作者如何评价?
秦始皇 (嬴政):扫灭六国,首次统一中国。
汉武帝 (刘彻):开疆拓土,奠定汉朝盛世格局。
唐太宗 (李世民):开创“贞观之治”,被尊为“天可汗”。
宋太祖 (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乱局,建立宋朝。
元太祖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部落,建立横跨欧亚的庞大帝国。
作者对他们的评价是:褒中有贬,惜其不足。
作者用一个“惜”字总领评价,奠定了惋惜、批判的基调。
历史英雄群像速览
“惜”字意为“惋惜”,奠定了评古的基调。它至少包含三层情感:其一,肯定这些帝王是历史上的英雄,有其功绩;其二,更惋惜地指出他们在文治(文化成就与思想境界)上的不足;其三,隐含了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俯瞰历史、点评千古的自信与气魄。
“惜”包含了哪些情感?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如何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深刻含义?
这三句是全词的点睛之笔,实现了主题的升华。
“俱往矣”一笔带过千年历史,宣告旧时代的终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豪迈地指出,真正开创历史的“风流人物”,是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和伟大人民。这体现了超越前人的空前自信和开创未来的宏伟抱负。
过渡折腰—惜古不足—颂今风流
作为一首咏雪词,它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哪里?
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超越了传统咏雪诗词或咏物言志、或抒发个人情怀的格局。它将咏雪与描绘祖国江山、评点千年历史、歌颂革命理想紧密结合,意境之宏大、气象之开阔、情怀之豪迈,前所未有,是一首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现代史诗。
△△△探究
CHAPTER
艺情升华·拓展延伸
06
Part.
艺术手法总结
Moving on to the next point
1. 写景、抒情与议论的完美结合
2.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
3. 虚实相生,想象瑰丽
4. 巧用比喻、对偶与夸张
5. 遣词造句,精炼传神
6. 对比手法,突出主旨
情感脉络分析
1. 豪迈赞叹(上阕开篇)
词作开篇便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起笔,情感基调直接定格在雄浑豪迈之上。诗人面对辽阔壮丽的冰雪世界,内心涌起的是对大自然伟力和祖国山河壮美的无限惊叹与由衷赞美。此时的情感是开阔的、奔放的。
2. 沉醉神往(上阕结尾)
随着描绘的深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动态奇景将豪迈之情推向高潮,仿佛山河也具备了与人一样的昂扬斗志。至“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一句,情感在豪迈中又融入了对山河极致之美的沉醉与神往。这时的情感是热烈的、带着浪漫色彩的爱恋。
情感脉络分析
3. 慨叹惋惜(下阕转折)
下阕以“江山如此多娇”承上启下,情感自然过渡。但一个“惜”字,笔锋陡然一转,情绪由赞叹沉醉变为深沉的历史感怀。在点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时,情感是复杂而深刻的:既有对历史英雄功业的肯定,更有对其“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的深深惋惜与批判。这是一种居高临下的、带着历史辩证法的冷静审视。
4. 自信昂扬(全词结尾)
“俱往矣”三字,如斩钉截铁,将所有的历史遗憾一扫而空,情感迎来最剧烈的升华。最终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情感达到巅峰,喷薄而出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超越前古的磅礴自信、无比豪迈的壮志和开创未来的伟大抱负。这是一种坚定的、乐观的、充满历史主宰感的昂扬激情。
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这首词在今天告诉我们什么?
1、文化自信:对祖国山河和文化的深情与自信。
2、英雄情怀:真正的“风流人物”是心系天下、为人民奋斗的人。
3、时代精神:激励每一代青年树立远大理想,争做“今朝”的“风流人物”。
今朝风流人物
拓展阅读
毛泽东其他诗词选读。
课后任务
1、完成课后习题。
2、写作练习:模仿本词手法,试填一首《沁园春·[你喜欢的景]》(字数可不拘)。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谢谢您的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