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课件+学案+练习)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13:32

文档简介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1927年,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接着“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这一系列事件表明(  )
A.中国无法抵抗日军进攻
B.国民革命军北伐加快了日本侵华
C.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2.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响起防空警报声,以铭记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标志着(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C.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D.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3.“豪杰举义丛林坡,驱逐倭寇挥金戈;浴血鏖战十四载,驰骋雪地苦作乐。”该诗歌颂的是(  )
A.十九路军  B.东北抗日联军
C.八路军  D.新四军
4.1935年,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号召(  )
A.“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打倒列强,除军阀”
C.“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5.如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指从此(  )
A.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B.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垮台
C.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D.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6.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
A.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
D.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7.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政治文件中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该政治文件的主旨在于(  )
A.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B.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缓解边区军事压力  D.适应全国抗战需要
8.“侵华日寇……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日寇(  )
A.在南京进行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
B.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三光”政策
C.进行重庆大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D.731部队实施细菌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政府的政策无关,是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政府和军部中央都不愿扩大事端,但关东军却不予理会,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并捐献220万元给陆军。
——摘自日本历史教科书(扶桑社2001年版)
材料二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
材料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摘自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
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科书陈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并结合所学进行驳斥。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两党的对日主张,并简评影响。
10.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蒙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11.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个纲领不提推翻国民党,也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它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还提出要建立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表明当时(  )
A.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族团结抗日
B.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C.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2.七七事变后,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保卫卢沟桥》等话剧,曲作家创造了《全民抗战》《干一场》《游击队之歌》《太行山上》等音乐,电影界拍摄了《华北的黎明》《北战场精忠录》等影片。这些创作(  )
A.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
C.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独裁的力量
D.促进了国民革命发展
13.据统计,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 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行量增至初发时的43万倍。“中储券”的面值也一再扩大,致使物价上涨了12 700多倍。这一现象折射了(  )
A.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
B.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
C.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
D.日本向中国转嫁经济困难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1.C 据材料可知日本对侵华进行多次谋划,说明日本侵华蓄谋已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知中国无法抵抗日军进攻,排除A项;国民革命军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利于日本侵华,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排除D项。
2.A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故选A项;B项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C项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排除;D项是在1938年10月,排除。
3.B 根据材料“浴血鏖战十四载,驰骋雪地苦作乐”及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日作战、条件最艰苦、抗战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经历了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十四年抗日斗争,B项正确;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本登陆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与“浴血鏖战十四载”不符,排除A项;193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排除C、D两项。
4.C 根据“1935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可知与抗日有关,C项符合题意;A项与五四运动有关,排除;B项与北伐有关,排除;D项体现不出抗日,排除。
5.A 图中将1936年的西安事变定位为历史的“拐弯”,是因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基本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面,初步形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故选A项;B项是在1949年,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早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27年,排除。
6.C 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起到了鼓舞军民抗战的决心,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抗战,并未涉及日军侵华,排除A项;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就已经转变为抗日,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不仅仅包括国共合作,排除D项。
7.D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国内革命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故选D项;据“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这一时期并不废除封建经济基础,排除A项;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排除B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可知,这一时期共产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并不是国民党政权,针对的不是边区军事压力,排除C项。
8.A 材料描述的是日寇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故选A项;B、C、D三项与题干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不符,排除。
9.(1)原因: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的自主行为;日本国民的狂热支持。
驳斥:日本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日本政府的国家意志;书中将九一八事变的发生归咎于关东军和普通民众,是为日本政府和军部开脱战争罪责;实质上蚕食、吞并中国,是近代日本统治集团制定的长久国策;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日本的发展;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掠夺中国资源,成为日本社会的共识;基于侵华战争失败的事实,日本教科书回避事件真相,反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尚未根除军国主义思潮,缺乏对战争的深刻反思,逃避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2)主张:国民政府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组织调停中日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抗日宣言,积极抗日。
影响:国民党对日军侵略东北,实行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陷;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不利于抗日斗争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抗日救国的强音,组织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成功钳制住大批日军入关南下的进程;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极大地提高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国抗战。
解析:第(1)问,原因:根据材料“是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可归纳出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的自主行为;根据材料“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可归纳出日本国民的狂热支持。驳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主张:根据材料“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可归纳出国民政府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组织调停中日矛盾;根据材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抗日宣言,积极抗日。影响:国民党态度的影响可从导致东北三省沦陷、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不利于抗日斗争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影响可从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成功钳制住大批日军入关南下的进程、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极大地提高和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国抗战等角度进行分析。
10.C 从材料中杨靖宇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并不是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民党爱国将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东北沦陷区的经济状况,排除D项。
11.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发,力主全民族抗战,A项正确;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北抗日运动,排除C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项。
12.B 据材料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后,文化界创作话剧、音乐、影片等进行抗战宣传,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变化,排除A项;七七事变后,民族危亡,材料体现的是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不是反抗国民党独裁,排除C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失败,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
13.B 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在沦陷区通过伪中央储备银行大量发行“中储券”,达到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侵略、掠夺资源的目的,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日本发行“中储券”的主要目的是“以战养战”,而不仅是转嫁经济困难,排除D项。
14.示例
解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向江南红军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随后江南红军与国民党达成此停战协议。
根据协议,当地国共双方结束对峙,停止内战;国民党取消对红军的经济封锁;共产党停止在农村的土地革命。
此协议的签订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了这一地区的国共合作,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创造了条件。
解析:据材料“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议”并结合所学得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向江南红军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随后江南红军与国民党达成此停战协议;据材料“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释放一切政治犯”并结合所学得出,当地国共双方结束对峙,停止内战;据材料“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并结合所学得出,国民党取消对红军的经济封锁;据材料“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并结合所学得出,共产党停止在农村的土地革命。最后再从落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这一地区的国共合作、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创造了条件三个角度入手总体阐述该协议的影响。
1 / 4(共87张PPT)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军国
主义的侵华罪
行。 2.感悟中华民族
英勇不屈的精
神,认识中国共
产党是全民族团
结抗战的中流砥
柱 1.唯物史观: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的原因以
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2.时空观念: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脉
络和空间格局。
3.史料实证:认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4.历史解释:探究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
因。
5.家国情怀: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中国
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
目录
基础知识·准落实
01
核心要点·快突破
02
学科素养·稳提升
03
教学效果·勤检测
04
01
基础知识·准落实
梳理归纳 高效学习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1. 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
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缓和国
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
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表现
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
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
占据整个东北
一·二八 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 挑起侵略战争
伪满洲国 建立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 在吉林长春建立
伪满洲国
华北事变 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
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
自治运动”
上海 
溥仪 
2. 中国各界回应
(1)国民政府:推行“ ”方针,实行不抵抗政
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
本撤兵。
(2)东北人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
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
牵制了大量日军。
(3)上海抗战: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
本侵略。
攘外必先安内 
(4)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
军队的顽强抵抗。
(5)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6)一二·九运动
①背景: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
会的主要矛盾)”。
②概况:1935年12月9日, 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③意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
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北平 
(7)西安事变
背景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
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经过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 发动“兵谏”,武力逼蒋
抗日
结果 ①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的主张
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②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杨虎城 
联共抗日 
拓展延伸
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
可能。
(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
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
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1.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 射击,炮轰卢沟
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影响: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宛平城 
(1)过程
(2)意义
①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 的建立、巩固和
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概念阐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
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力量。
它具有民族性、广泛性和爱国性的特点。
拓展延伸
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
要矛盾;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积
极推动两党合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 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
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1)政治:实行“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
权。1940年3月,日本扶植汪精卫在 成立伪国民
政府。
以华制华 
南京 
2. 殖民统治
(2)经济:实行“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
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
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
东北做苦力。
(3)军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
“治安强化运动”(屠杀与怀柔(奴化)相结合的政策和措
施),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
以战养战 
3. 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
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 践踏国际公法:实施 ,残杀中国军民。
5. 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细菌战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39“史料阅读”中的两则史料,思考:史料反映的事件
是什么?这些记载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
事件: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史料价值:这两则史料都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记录,是重要的
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和军国主义的罪恶行为有重要
的史料价值。
02
核心要点·快突破
精研史料 深化认知
主题一 共赴国难——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视角1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史料一 杨靖宇将军塑像
探究 杨靖宇将军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民族英雄?
提示:杨靖宇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率领东北军民英勇抗击日
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最后在战斗中壮烈牺
牲。正是他的这些英雄事迹,所以才被中国人尊称为民族英雄。
视角2 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
史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
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
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
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
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
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
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
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
的重大意义》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
特点。
提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
学生运动等多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
有自发性质。
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与地位
(1)特点
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地域广泛,波及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③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
④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
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2)地位: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
立和发展;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
力;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为全国抗战做了政治上、
思想上、军事上的准备。
1. 1933年3月,在喜峰口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29军500名大刀队员夜
袭敌营获得成功,中国军人用大刀战胜强敌的精神极其可贵,“大
刀神威”的形象被广为传颂。该形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 媒体对抗日民族英雄的塑造
B. 国人重建民族自信的强烈追求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
D. 民众深受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解析:  20世纪30年代,日本局部侵华,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
下,国人迫切需要重建民族自信,争取民族独立,这是“大刀神
威”形象形成并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大刀神
威”的形象被广为传颂,没有强调是媒体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
共产党正式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
上,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 如图是北平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的场景,他们高呼:“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整的书桌了。”这一事实表明(  )
A. 国民政府不抵抗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C. 九一八事变爆发 D. 华北危机空前严重
解析:  根据“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整的书桌了”并
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口号出现于一二·九运动中,一二·九运动的出
现是由于日本意图实现华北自治,华北危急空前严重,故选D项;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所谓的“消极政策”,不符合材料,排
除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不符合材料内
容,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发生于东北地区,不符
合材料,排除C项。
主题二 众志成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视角1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主张
史料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
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
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
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
员会之统辖……
——摘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
合作宣言》(1937年7月)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史料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合作抗
日的诚意?
提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改变农村土地革命政策;承认国民
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同意红军改编。
视角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史料二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
国防会议,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
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
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
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对宣言的
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摘编自张啸鹏等《抗战初期国际政治
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
的原因。
提示: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
日本企图灭亡中国,中国只能以全国抗战来图存,表现出较强的合作
意愿;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广泛
性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
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复杂
性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两党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
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
治纲领。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统一战线内部始
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
战线内存在着严重的斗争
长期
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
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有利
的国 际环
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的巩固和发展
1.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
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
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 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 国共内战结束实现和平建国
解析:  为早日促成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递交了《中共中
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旨在响应国共合作需要,推动全民族抗
战形势,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选B项;西安事变
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A项;七七事变后,
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此时处于抗战时期,无法和平建
国,排除D项。
2. 七七事变前后,海外华侨相继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等
社会团体,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 000余辆,物资总
数在3 000批以上。这体现了(  )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与支持
C. 救亡图存斗争进入新阶段
D. 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
解析:  海外华侨积极捐资捐物以助抗战,体现了在面对民族危
亡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故选D项;七七事
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时间是
在1942年,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救亡图存的阶段性,排除
C项。
03
学科素养·稳提升
内化知识 知能升华
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
材料 就在日本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两天之前,就是8月13日,
日本NHK电视台在夜间黄金时段放出一部长达48分钟的纪录片,立刻
引起轩然大波。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作《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
与人体实验》。之所以引起无数波澜,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真实残酷得
让人害怕,它详细揭露了日本731部队当年在中国进行细菌武器研究
和进行活人人体试验的种种滔天罪行,而且首次公布了原731部队成
员名单。
【思维升华】
1. 核心价值:牢记历史、珍视和平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
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
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
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
教训,维护世界和平。
2. 命题价值:日军侵华过程中残暴无比的原因
历史 原因 长期受军国主义的荼害和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轻生重死,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也不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出于实现侵略
目的的需要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政策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现实
原因 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动战争时,国内的物资并不能支持持久作战,因此,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就疯狂劫掠
1. 关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
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
耻,已经由十四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
A. 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 推动国两党再次合作
C. 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 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解析: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便提及十四年抗战,蒋介石晚年亦
承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由此可知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故
选C项;材料只涉及国内看法,与国外无关,排除A项;中共七大
时两党已经合作,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正面战场,排除D项。
2. 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方面不断制造蒋介石被杀的谣言,蒋介石活
着的消息公开后,依然没有停止。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日本
(  )
A. 情报搜集工作滞后 B. 意欲乘机占领东北
C. 为营救蒋介石造势 D. 企图加剧中国内战
解析: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结束了对峙局面,达成
了初步合作共同抗日,因此,日本不断散布蒋介石被杀的谣言就是
为了扰乱中国国内局势,加剧中国内战从而获取利益,故选D项;
日本是别有企图,而非情报搜集工作滞后和营救蒋介石,排除A、
C两项;此时的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排除B项。
3. 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同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共祭中华民族
的祖先黄帝,并发表了《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
A. 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步伐加快
B. 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 国共两党的革命宗旨达成一致
D. 蒋介石放弃反共的立场积极抗日
解析:  1937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国共两党共同在陕西
省黄陵县黄帝陵共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行为是为了唤醒中国人
的民族意识,反映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步伐加快,故选A项;1935
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受阶级利益不
同的影响,国共两党的革命宗旨并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
得出蒋介石放弃反共立场积极抗日的结论,排除D项。
4. 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
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它是
(  )
A. 全国抗战的开始 B. 国共合作的标志
C. 战略转移的完成 D. 扭转时局的枢纽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
战开始的标志,故选A项;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时间是1937
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国抗战,
不是战略转移,排除C项;扭转时局的枢纽的是西安事变的和
平解决,排除D项。
5. 抗战爆发后,泉州籍华侨或创设抗战组织,或创建宣传刊物,或为
抗战慷慨解囊,甚至回国奔赴抗日前线。这表明他们(  )
A. 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B. 率先举起抗战大旗
C. 为抗战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支持
D.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解析:  据材料“泉州籍华侨或创设抗战组织,或创建宣传刊
物”并结合所学可知,泉州华侨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精神支持,据材
料“或为抗战慷慨解囊,甚至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可知,泉州华侨
为抗日战争还提供了物质支持,故选C项;泉州华侨并不是全民族
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泉州华侨率先
举起抗战大旗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
无关,排除D项。
6.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
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下列反映这方面的历史真相的证据中,可
信度最高的是(  )
A. 日本学校教科书的介绍
B. 当时新闻报道中的照片
C. 当年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D. 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解析:  新闻照片具有客观性,最有说服力,故选B项;教科
书、口述材料、回忆录都具有一定主观性,排除A、C、D三项。
04
教学效果·勤检测
强化训练 查缺补漏
1. 1927年,日本一面策划“满蒙”独立,一面出兵济南阻止国民革命
军北伐。接着“东方会议”上制定了《对华政策纲领》,确立了先
占东北、内外蒙古,进而侵占全中国的扩张政策。这一系列事件表
明(  )
A. 中国无法抵抗日军进攻
B. 国民革命军北伐加快了日本侵华
C. 日本侵华蓄谋已久
D. 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已经开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对侵华进行多次谋划,说明日本侵华蓄
谋已久,C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知中国无法抵抗日军进攻,排除
A项;国民革命军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不利于日
本侵华,排除B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
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勿忘国耻,居安思危。每年9月18日,全国许多城市都会响起防空
警报声,以铭记九一八事变。该事变标志着(  )
A. 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
B. 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
C. 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实现
D.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到来
解析:  1931年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抗日战争的开始,故选A
项;B项是1937年的七七事变,排除;C项的标志是1937年9月国民
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排除;
D项是在1938年10月,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豪杰举义丛林坡,驱逐倭寇挥金戈;浴血鏖战十四载,驰骋雪地
苦作乐。”该诗歌颂的是(  )
A. 十九路军 B. 东北抗日联军
C. 八路军 D. 新四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根据材料“浴血鏖战十四载,驰骋雪地苦作乐”及
所学知识可知,东北抗日联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早对
日作战、条件最艰苦、抗战时间最长的一支抗日武装,经历了
最为漫长、最为悲壮的十四年抗日斗争,B项正确;1932年
一·二八事变,日本登陆上海,十九路军奋起抵抗,与“浴血鏖
战十四载”不符,排除A项;1937年8月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
的工农红军和游击队被国民政府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开展
敌后抗日游击战,排除C、D两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1935年,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
府和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名义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
书》,号召(  )
A.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B. “打倒列强,除军阀”
C.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D.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解析:  根据“1935年”“《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可知
与抗日有关,C项符合题意;A项与五四运动有关,排除;B项与北
伐有关,排除;D项体现不出抗日,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如图中“历史在这里拐弯”指从此(  )
A. 初步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作
B.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垮台
C. 南京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
D. 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
解析:  图中将1936年的西安事变定位为历史的“拐弯”,是因
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扭转了时局,基本结束了国共十年对峙局
面,初步形成了国共的第二次合作,故选A项;B项是在1949年,
排除;南京国民政府早在1928年“东北易帜”后,南京国民政府在
形式上基本统一了全国,排除C项;D项发生在1927年,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发表庐山谈话:“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
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皆应抱定
牺牲一切之决心。”这一谈话(  )
A. 认清了日军的侵华本质 B. 继续奉行对日妥协政策
C. 鼓舞了军民抗战的决心 D. 意识到国共合作重要性
解析:  材料强调全民族抗战的决心,起到了鼓舞军民抗战的决
心,故选C项;材料只提到抗战,并未涉及日军侵华,排除A项;
七七事变前蒋介石就已经转变为抗日,排除B项;材料强调全民族
抗战,不仅仅包括国共合作,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1937年,中国共产党的一份政治文件中称:“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
政权的暴动政策……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取消现在
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该政治文件的主旨在于(  )
A. 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B. 建立民主联合政府
C. 缓解边区军事压力 D. 适应全国抗战需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国内革
命的主要任务是团结一切力量进行抗日,故选D项;据“停止以暴
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可知,这一时期并不废除封建经济基础,
排除A项;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是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提出,排除
B项;据材料“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可知,这一
时期共产党的主要斗争目标并不是国民党政权,针对的不是边区军
事压力,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侵华日寇……劫掠黎庶,屠戮苍生。卅万亡灵,饮恨江城……”
这段文字描述的是日寇(  )
A. 在南京进行持续六周的烧杀劫掠
B. 在敌后抗日根据地推行“三光”政策
C. 进行重庆大轰炸,死者超过1万人
D. 731部队实施细菌战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日寇制造的南京大屠杀惨案,故选A项;
B、C、D三项与题干中“卅万亡灵,饮恨江城”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与日本政府的政策无关,是日本陆军先遣部
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政府和军部中央都不愿扩大事端,但关东
军却不予理会,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
军的行动,并捐献220万元给陆军。
——摘自日本历史教科书(扶桑社2001年版)
材料二 政府现在既以此案诉之于国联行政会,以待公理之解决,
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对于国民亦一致告诫,务
必维持严肃镇静之态度。
——摘自国民政府《告全国民众书》(1931年9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材料三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
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反对帝国主义进攻苏联,
武装拥护苏联!反对帝国主义国民党进攻苏区与红军,拥护苏区与
红军!反对世界第二次大战!打倒各派国民党,打倒一切军阀!
——摘自1931年9月20日,中国共产党中央
委员会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
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教科书陈述九一八事变发生的原因,
并结合所学进行驳斥。
答案: 原因: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的自主行为;日
本国民的狂热支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驳斥:日本教科书的编写体现了日本政府的国家意志;书中将九
一八事变的发生归咎于关东军和普通民众,是为日本政府和军部
开脱战争罪责;实质上蚕食、吞并中国,是近代日本统治集团制
定的长久国策;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的爆发,严重影响日本
的发展;日本为摆脱困境,急于掠夺中国资源,成为日本社会的
共识;基于侵华战争失败的事实,日本教科书回避事件真相,反
映了战后日本社会尚未根除军国主义思潮,缺乏对战争的深刻反
思,逃避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原因:根据材料“是日本陆军先遣部队关东军所发动的战争”可归纳出九一八事变是关东军的自主行为;根据材料“对政府弱势外交方针不满的国民却热烈地支持关东军的行动”可归纳出日本国民的狂热支持。驳斥: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九一八事变后,
国共两党的对日主张,并简评影响。
答案: 主张:国民政府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组织调停中日矛盾;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抗日宣言,积极抗日。
影响:国民党对日军侵略东北,实行妥协退让,导致东北三省沦陷;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不利于抗日斗争的开展。
中国共产党率先发出抗日救国的强音,组织领导了艰苦卓绝的东北抗战,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成功钳制住大批日军入关南下的进程;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极大地提高和鼓舞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国抗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答案:主张:根据材料“故以严格命令全国军队,对日避免冲突”可归纳出国民政府对日军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国际组织调停中日矛盾;根据材料“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立刻撤退占领东三省的海陆空军!自动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可归纳出中国共产党及时发表抗日宣言,积极抗日。影响:国民党态度的影响可从导致东北三省沦陷、刺激了日本侵华的野心,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不利于抗日斗争的开展等角度进行分析;中国共产党态度的影响可从成为中国人民抗战的起点、成功钳制住大批日军入关南下的进程、有力地打击了侵华日军、极大地提高和鼓舞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有力地支援配合了全国抗战等角度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1940年,抗日名将杨靖宇在吉林蒙江县被捕后,敌人残忍地铡下
他的头、剖开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里面竟全是未消化的草根、
树皮和棉絮,却没有一粒粮食。这可用于佐证(  )
A. 日军对抗日根据地的残酷扫荡
B. 国民党爱国将领的抗日情怀
C. 东北抗日联军艰难的斗争环境
D. 东北沦陷区经济的全面瘫痪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从材料中杨靖宇的悲惨遭遇可以看出东北抗日联军艰
难的斗争环境,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日本对东北的侵略,并
不是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国民党爱国将
领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出东北沦陷区的经济
状况,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1934年4月,中共中央制定《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这
个纲领不提推翻国民党,也放弃了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口号,它
号召工农兵学商大联合,还提出要建立全国抗战的总领导机关—
—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这表明当时(  )
A. 中国共产党力促全民族团结抗日
B. 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高潮
C. 共产党始终支持东北抗日运动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不断
加紧侵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中国共产党从民族利益出
发,力主全民族抗战,A项正确;1935年一二·九运动掀起了全国
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东北抗日运动,
排除C项;当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七七事变后,中国剧作者协会创作了《保卫卢沟桥》等话剧,曲
作家创造了《全民抗战》《干一场》《游击队之歌》《太行山
上》等音乐,电影界拍摄了《华北的黎明》《北战场精忠录》等
影片。这些创作(  )
A. 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B. 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
C. 壮大了反抗国民党独裁的力量
D. 促进了国民革命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据材料可知,日本全面侵华后,文化界创作话剧、音
乐、影片等进行抗战宣传,激发了民众抗战精神,故选B项;材
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的变化,排除A项;七七事变
后,民族危亡,材料体现的是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不是反抗国
民党独裁,排除C项;国民革命在1927年失败,时间与材料不
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据统计,日本在沦陷区成立的伪中央储备银行发行的“中储
券”,1941年年初的发行量为1 370万元,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发
行量增至初发时的43万倍。“中储券”的面值也一再扩大,致使
物价上涨了12 700多倍。这一现象折射了(  )
A. 中国人民拒绝使用“中储券”
B. 日本大肆掠夺中国的财富
C. 社会环境混乱造成货币贬值
D. 日本向中国转嫁经济困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  日本在侵略中国期间在沦陷区通过伪中央储备银行大
量发行“中储券”,达到在中国沦陷区进行经济侵略、掠夺资源
的目的,故选B项;A、C两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日本发行“中
储券”的主要目的是“以战养战”,而不仅是转嫁经济困难,排
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交界
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山协
议。以下是某纪念馆关于此协议内容的展板:
舍会山协议
  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
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
行无阻。
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释放一切政治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红军游击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
可以自由买卖。
结合所学,为展板内容撰写一份解说词。(要求:多角度提取信
息,分析全面,解释合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说: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共
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向江南红军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国共
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随后江南红军与国民党达成此停
战协议。
根据协议,当地国共双方结束对峙,停止内战;国民党取消对
红军的经济封锁;共产党停止在农村的土地革命。
此协议的签订落实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了这一地
区的国共合作,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创造了条件。
答案:示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解析:据材料“1937年12月,陈毅来到舍会山(位于安徽和江西
交界处),传达中共中央决议,随后国共双方经协商达成了舍会
山协议”并结合所学得出,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国共实现
第二次合作,共同抗日。1937年12月,陈毅向江南红军传达了党
中央关于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方针政策。随后江南红军与国民
党达成此停战协议;据材料“国民党当局停止向游击队进攻,撤
退在根据地周围的一切驻军。准许游击队派人联络各地红军人
员。红军人员过境应通行无阻”“释放一切政治犯”并结合所学
得出,当地国共双方结束对峙,停止内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据材料“国民党当局解除‘移民并村’的封锁,恢复群众生产自由”
并结合所学得出,国民党取消对红军的经济封锁;据材料“红军游击
队停止打土豪,停止对当局的敌对行动。全部给养可以自由买卖”并
结合所学得出,共产党停止在农村的土地革命。最后再从落实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实现这一地区的国共合作、为红军游击队改编为
新四军创造了条件三个角度入手总体阐述该协议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感谢观看!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本课目标定位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 2.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1.唯物史观:分析抗战必须民族团结的原因以及走向团结抗战的基本过程。 2.时空观念: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脉络和空间格局。 3.史料实证:认识日本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 4.历史解释:探究分析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5.家国情怀:牢记历史,不忘国难,认识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利益为重的高风亮节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1.日本局部侵华
(1)背景
①1929年秋,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日本为缓和国内矛盾,摆脱困境,急于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
②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国东北的殖民机构加紧进行武装侵略的部署。
(2)表现
九一八 事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制造了九一八事变,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随后,日军进一步扩大侵略,占据整个东北
一·二 八事变 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    挑起侵略战争
伪满洲 国建立 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废帝    在吉林长春建立伪满洲国
华北 事变 1935年,日本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了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2.中国各界回应
(1)国民政府:推行“        ”方针,实行不抵抗政策,寄希望于英美等国出面调停,幻想依赖国际联盟迫使日本撤兵。
(2)东北人民: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下坚持抗战。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牵制了大量日军。
(3)上海抗战:1932年1月28日,驻守上海的十九路军奋起抵抗日本侵略。
(4)长城抗战:1933年,日军由东北向长城沿线进犯,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
(5)中国共产党: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年底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6)一二·九运动
①背景:日本制造“华北事变(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②概况:1935年12月9日,    学生大规模游行示威。
③意义: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促进了中华民族的新觉醒,抗日救亡运动掀起高潮。
(7)西安事变
背景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经过 1936年12月,张学良和    发动“兵谏”,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①中共中央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②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    的主张
意义 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 ②它促进了中共中央联蒋抗日方针的实现。 ③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拓展延伸
华北事变的影响
(1)促使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改变了国共两党的关系,为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3)加深了美英与日本的矛盾。日本在华北经济势力的扩张,损害了美英帝国主义在华北的经济利益,英美通过支持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亲美英派来抵制日本。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1.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向    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影响:全国抗战由此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1)过程
(2)意义
①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正式形成。
②中国共产党在推动          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概念阐释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以及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抗日力量。它具有民族性、广泛性和爱国性的特点。
拓展延伸
国共第二次合作得以实现的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不断侵略,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中国共产党以民族大义为出发点,积极推动两党合作;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与调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1.南京大屠杀:1937 年 12 月,日军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殖民统治
(1)政治:实行“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日本扶植汪精卫在    成立伪国民政府。
(2)经济:实行“    ”,对占领区大肆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沦陷区工矿、金融、交通业;实行“粮食统制”,强行“征购”和“配给”;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3)军事: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在华北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屠杀与怀柔(奴化)相结合的政策和措施),对抗日根据地疯狂“扫荡”。
3.重庆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重庆进行了长达5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4.践踏国际公法:实施    ,残杀中国军民。
5.推行“慰安妇”制度:约20万中国女性遭受蹂躏。
【教材开发】
 阅读教材P139“史料阅读”中的两则史料,思考:史料反映的事件是什么?这些记载有什么史料价值?
我的思考:                                            
                                             
主题一 共赴国难——中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视角1 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
史料一 杨靖宇将军塑像
探究 杨靖宇将军为什么被后人尊称为民族英雄?
我的思考:                                            
视角2 中华民族的局部抗战
史料二 九一八事变后,面对日军侵略,东北地区的爱国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要力量;《松花江上》《义勇军进行曲》等文艺作品鼓舞着仁人志士走向抗日前线。一·二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上海军民、长城一线和察哈尔、绥远等地的爱国军民展开了英勇抗战,北平学生发动了一二·九运动,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救亡图存的意识。中共中央主张“联蒋抗日”,力促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为国共两党合作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
——摘编自张从田《确立“十四年抗战”
的重大意义》
探究 根据史料二,概括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时期中国抗战的特点。
我的思考:                                            
                                             
中国局部抗战的特点与地位
(1)特点
①中国共产党发挥了重要作用。
②地域广泛,波及全国;工农商学兵各界群众广泛参与。
③有武装斗争、游行示威、抵制日货等多种形式。
④抗日与反蒋相结合;缺乏国民政府的组织和支持;主要抗日力量未能有效地联合起来。
(2)地位:促使国共两党调整政策,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发展;激发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了民族凝聚力;积累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为全国抗战做了政治上、思想上、军事上的准备。
1.1933年3月,在喜峰口战役中,国民革命军第29军500名大刀队员夜袭敌营获得成功,中国军人用大刀战胜强敌的精神极其可贵,“大刀神威”的形象被广为传颂。该形象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媒体对抗日民族英雄的塑造
B.国人重建民族自信的强烈追求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感召
D.民众深受传统武术文化的影响
2.如图是北平学生同反动军警搏斗的场景,他们高呼:“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整的书桌了。”这一事实表明(  )
A.国民政府不抵抗
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
C.九一八事变爆发
D.华北危机空前严重
主题二 众志成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视角1 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主张
史料一 (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
(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
(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
——摘自《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
合作宣言》(1937年7月)
探究 根据史料一,指出史料从哪几个方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合作抗日的诚意?
我的思考:                                            
视角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史料二 1937年8月,国民党邀请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到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同时开展两党进一步谈判。由于蒋介石急于调动红军开赴抗日战场,谈判在红军改编等问题上进展比较顺利。国民党放弃了一些不合理要求,表现出比较多的合作愿望。随后蒋介石政府接受中共中央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发表对宣言的谈话,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摘编自张啸鹏等《抗战初期国际政治
环境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影响》
探究 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共合作谈判进展比较顺利的原因。
我的思考: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广泛性 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除极少数汉奸和卖国贼以外,各阶级阶层都包括在统一战线内
复杂性 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两党没有一个统一的正式的组织机构,也没有一个为国共两党所共同承认和正式公布的政治纲领。国共两党都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统一战线内部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国民党政策的变化,使统一战线内存在着严重的斗争
长期性 中日民族矛盾以及中日两国的特点,决定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就长期存在
有利的国 际环境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线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和发展
1.《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中指出:“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该《宣言》的发表标志着(  )
A.十年内战基本结束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全国抗战正式开始
D.国共内战结束实现和平建国
2.七七事变前后,海外华侨相继成立“全欧华侨抗日救国联合会”等社会团体,捐献飞机217架、坦克23辆、救护车1 000余辆,物资总数在3 000批以上。这体现了(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B.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援助与支持
C.救亡图存斗争进入新阶段
D.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和使命感
对待日本侵华罪行的正确态度
材料 就在日本无条件投降72周年纪念日两天之前,就是8月13日,日本NHK电视台在夜间黄金时段放出一部长达48分钟的纪录片,立刻引起轩然大波。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作《731部队的真相:精英医者与人体实验》。之所以引起无数波澜,是因为这部纪录片真实残酷得让人害怕,它详细揭露了日本731部队当年在中国进行细菌武器研究和进行活人人体试验的种种滔天罪行,而且首次公布了原731部队成员名单。
【思维升华】
1.核心价值:牢记历史、珍视和平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决不能重演。
(2)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维护世界和平。
2.命题价值:日军侵华过程中残暴无比的原因
历史原因 长期受军国主义的荼害和武士道精神的影响,轻生重死,连自己的生命都不珍惜的人也不会珍爱别人的生命
出于实现 侵略目的 的需要 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旨在灭亡中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因而用屠杀政策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现实原因 日本是一个岛国,发动战争时,国内的物资并不能支持持久作战,因此,日本侵略者所到之处,就疯狂劫掠
1.关于“十四年抗战”的说法,毛泽东在中共七大已提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1931年就开始了。”蒋介石晚年回顾:“第一大耻,已经由十四年抗战成功而洗雪。”上述说法(  )
A.具有广泛的海内外共识
B.推动国两党再次合作
C.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
D.赞扬了正面战场的功绩
2.西安事变发生后,日本方面不断制造蒋介石被杀的谣言,蒋介石活着的消息公开后,依然没有停止。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日本(  )
A.情报搜集工作滞后
B.意欲乘机占领东北
C.为营救蒋介石造势
D.企图加剧中国内战
3.1937年4月5日,国共两党共同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共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并发表了《祭黄帝陵文》。这反映出(  )
A.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步伐加快
B.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C.国共两党的革命宗旨达成一致
D.蒋介石放弃反共的立场积极抗日
4.1937年7月7日晚,日军借口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竟然向宛平城射击,炮轰卢沟桥,中国守军奋起还击。它是(  )
A.全国抗战的开始  B.国共合作的标志
C.战略转移的完成  D.扭转时局的枢纽
5. 抗战爆发后,泉州籍华侨或创设抗战组织,或创建宣传刊物,或为抗战慷慨解囊,甚至回国奔赴抗日前线。这表明他们(  )
A.成为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B.率先举起抗战大旗
C.为抗战提供了精神与物质的支持
D.促进民族经济发展
6.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军对战时陪都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下列反映这方面的历史真相的证据中,可信度最高的是(  )
A.日本学校教科书的介绍
B.当时新闻报道中的照片
C.当年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D.侵华日军老兵的回忆录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基础知识·准落实】
知识点一
1.(2)上海 溥仪 2.(1)攘外必先安内 (6)②北平 
(7)杨虎城 联共抗日
知识点二
1.宛平城 2.(2)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知识点三
2.(1)以华制华 南京 (2)以战养战 4.细菌战
教材开发
 提示:
事件: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史料价值:这两则史料都是南京大屠杀亲历者的记录,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和军国主义的罪恶行为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核心要点·快突破】
主题一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杨靖宇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总指挥,率领东北军民英勇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日本关东军以沉重打击,最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正是他的这些英雄事迹,所以才被中国人尊称为民族英雄。
视角2 提示: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形式多样,包括武装斗争、文艺创作、学生运动等多种形式;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及上海等局部地区;带有自发性质。
活学活用
1.B 20世纪30年代,日本局部侵华,因此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国人迫切需要重建民族自信,争取民族独立,这是“大刀神威”形象形成并迅速传播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材料中“大刀神威”的形象被广为传颂,没有强调是媒体的作用,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正式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是在1935年的瓦窑堡会议上,排除C项;D项材料未涉及,排除。
2.D 根据“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整的书桌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口号出现于一二·九运动中,一二·九运动的出现是由于日本意图实现华北自治,华北危急空前严重,故选D项;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采取所谓的“消极政策”,不符合材料,排除A项;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是在1937年的七七事变,不符合材料内容,排除B项;九一八事变爆发于1931年,发生于东北地区,不符合材料,排除C项。
主题二
史料探究
视角1 提示:取消武装反抗国民党政权;改变农村土地革命政策;承认国民党的领导地位;取消苏维埃政府;同意红军改编。
视角2 提示:日本侵华加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蒋介石已深刻认识到日本企图灭亡中国,中国只能以全国抗战来图存,表现出较强的合作意愿;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努力。
活学活用
1.B 为早日促成国共合作抗日,中国共产党递交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旨在响应国共合作需要,推动全民族抗战形势,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故选B项;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排除A项;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正式开始,排除C项;此时处于抗战时期,无法和平建国,排除D项。
2.D 海外华侨积极捐资捐物以助抗战,体现了在面对民族危亡的情况下,中华民族高度的认同感和使命感,故选D项;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排除A项;反法西斯同盟成立时间是在1942年,排除B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救亡图存的阶段性,排除C项。
【学科素养·稳提升】
精练提能
1.C 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便提及十四年抗战,蒋介石晚年亦承认“十四年抗战”的说法,由此可知肯定了局部抗战的价值,故选C项;材料只涉及国内看法,与国外无关,排除A项;中共七大时两党已经合作,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正面战场,排除D项。
2.D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结束了对峙局面,达成了初步合作共同抗日,因此,日本不断散布蒋介石被杀的谣言就是为了扰乱中国国内局势,加剧中国内战从而获取利益,故选D项;日本是别有企图,而非情报搜集工作滞后和营救蒋介石,排除A、C两项;此时的日本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北,排除B项。
3.A 1937年,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国共两党共同在陕西省黄陵县黄帝陵共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行为是为了唤醒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反映国共两党团结抗战的步伐加快,故选A项;1935年华北事变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排除B项;受阶级利益不同的影响,国共两党的革命宗旨并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无法得出蒋介石放弃反共立场积极抗日的结论,排除D项。
4.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卢沟桥事变,是全国抗战开始的标志,故选A项;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的时间是1937年9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全国抗战,不是战略转移,排除C项;扭转时局的枢纽的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排除D项。
5.C 据材料“泉州籍华侨或创设抗战组织,或创建宣传刊物”并结合所学可知,泉州华侨为抗日战争提供了精神支持,据材料“或为抗战慷慨解囊,甚至回国奔赴抗日前线”可知,泉州华侨为抗日战争还提供了物质支持,故选C项;泉州华侨并不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排除A项;仅凭材料信息无法得出泉州华侨率先举起抗战大旗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近代民族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D项。
6.B 新闻照片具有客观性,最有说服力,故选B项;教科书、口述材料、回忆录都具有一定主观性,排除A、C、D三项。
7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