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质量检测(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31年10月3日,关东军以辽、吉两省为基地,开始向黑龙江省省会齐齐哈尔方向进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代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当地驻军顽强抵抗。据此可推知,当时( )
A.中国局部抗战大幕已逐渐展开
B.马占山坚决执行局部抗战命令
C.日本侵华迅猛势头被有效遏制
D.马占山率先举起全国抗战大旗
2.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B.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八一宣言”的号召动员
D.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3.抗战时期,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怀。与如图所示他的作品《关山月》直接相关的是( )
A.日军进攻华北 B.南京沦陷
C.全国抗战爆发 D.东北沦为殖民地
4.周恩来曾在《解放》刊文中指出:“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 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页。根据民主主义的根基,来召集国民大会,则将是这一页新历史的起首。”周恩来撰写该文的背景是( )
A.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B.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5.史载民国二十六年,“战衅一起,来自东北和日本本岛的日军增援部队便涌至华北,占领了北平周边的所有战略要点”。此“战衅”引发的结果是( )
A.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B.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
C.直接推动《国民政策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
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6.1937年9月2日,一二○师在陕北庄里镇举行誓师大会。师长贺龙说:“现在国难当头,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我们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贺龙的动员讲话( )
A.调动了根据地民众抗战热情
B.有利于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坚定八路军持久抗战的信念
D.顺应了合作抗日的时代潮流
7.下表是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某个沦陷城市的描述。据此推断与该城市沦陷相关的战争是( )
·这个城市太大、太复杂、人口密度太高,以至于无法进行简明扼要的概括。
·日本人控制苏州河以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块公共租界地盘。
·此外,公共租界北面是闸北和真如区……与外国人居住区隔黄浦江相望。
A.太原会战 B.淞沪会战
C.枣宜会战 D.武汉会战
8.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被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这个评价是基于民族工业内迁( )
A.使近代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B.改变了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面貌
C.保存了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D.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9.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朱自清评价说:“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朱自清旨在( )
A.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增强中国广大民众民族意识
C.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虐行径
D.浇灭日本继续侵略中国野心
10.下表反映了1939—1943年日军在“敌后战场”部署兵力的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间( )
时间 数量(不含关东军) 占中国派遣军比重
1939年 54万人 62%
1940年 47万人 58%
1941年 46万人 75%
1942年 33.2万人 63%
1943年 35万人 58%
A.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
C.正面战场面临更大压力
D.敌后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11.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同古战役中,戴安澜将军率领第200师阻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鏖战12个昼夜,歼灭敌军5 000余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A.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2.下面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抗战胜利,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C.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D.实现了国内和平,限制了国民党专制独裁
13.如图是创作于1947年的漫画《后备空虚,败局已定》。这一漫画创作的主要背景是( )
A.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B.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结束
C.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兴起
D.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4.1948年10月2日,上海发生抢购风潮,呢绒纱布、大米都是抢购对象。10月下旬,抢购风遍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这说明当时( )
A.国统区经济出现了危机
B.金融危机浪潮蔓延全国
C.民族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D.爱用国货运动蓬勃开展
15.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后,中共中央发给前线指挥部的电文指示: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没收官僚资本要有明确的界限;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等。这些政策的实施( )
A.立足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体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有利于稳定新解放区社会秩序
D.奠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16.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县以下普遍设立区、乡(村)政府。与此同时,在区、乡(村)各级亦相应地建立了党组织。据此可知,上述政权建设( )
A.保障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B.有利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发展
C.表明农村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
D.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材料二 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速地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
任务的指示》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西安事变的史料价值。(5分)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清晰。)(9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人民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
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材料二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惨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要得不到保障。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
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设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洛川举行。会议指出,只有全民族的全国抗战,才能获得抗战胜利。会议确定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明确提出红军战略由国内的正规战转为对日的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二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为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势,为我军作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向各解放区进攻的敌人分别引诱到解放区内部来打,以空间换取敌人的有生力量,分散和削弱敌人,扩大并加重敌人军事上的弱点,从而争取在全局上改变敌强我弱、敌攻我防的战略形势。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坚决执行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使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有利的重大变化,为我军结束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姚杰《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积极
防御的作战方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抗战战略的内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放战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目标,并分析实现该目标的有利因素。(8分)
20.《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
报道主题 报道内容
国共合作 (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贡献 (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钧鉴,平型一役,已佩神威,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军民关系 (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事变 (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
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
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
单元质量检测(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1.A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就此开始,材料所述马占山率当地驻军顽强抵抗体现了这时期中国局部抗战逐渐开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马占山执行局部抗战命令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局部抗日的结果,排除C项;全国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排除D项。
2.B 据材料可知,瓦窑堡会议中提出用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变这个口号是因为日本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能性,故选B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排除A项;“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号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这一变化有一定的关联性,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937年9月23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3.A 由漫画信息“日本国旗”“天下第一关”等可知,山海关已经沦陷,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日本局部侵华中攻陷山海关,即日军进攻华北,故选A项;南京沦陷是在全面侵华时期,地点是华东,排除B项;全国抗战爆发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地点是在北平,排除C项;山海关不是东北地区,排除D项。
4.A 中国十年内战停止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开始,故选A项;重庆和谈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页”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5.B 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战衅”指卢沟桥事变,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故选B项;1931年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排除A项;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项;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贺龙所说穿国民政府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得出当时红军被整编到国民政府下,是因为全国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是主要矛盾,因此贺龙讲话顺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时代潮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现民众的抗战热情,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形成是在1937年8月洛川会议上,排除B项;全国抗战刚刚开始,持久抗战是在进入相持阶段后,排除C项。
7.B 根据“城市太大”“黄浦江”可知,该城市是上海,结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上海陷落,故选B项;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武汉会战与“黄浦江”无关,排除A、C、D三项。
8.C 国民政府为了坚持抗战,保存抗战实力,遂鼓励民族企业内迁,故选C项;民族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的布局,但不能证明“趋向合理”,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9.B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体现的是朱自清强调重庆大轰炸增强中国广大民众民族意识,B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D 据材料可知,敌后战场始终牵制了超过半数的日军兵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又是中国战场的主战场,故选D项;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于1942年,无法涵盖1939—1941年,排除B项;1941年以后日军转移了大量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相持阶段正面战场的压力要小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C项。
11.D 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同盟国军队,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太平洋战场爆发,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以中、美、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形成,排除B项;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为沿海工业西迁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间,排除C项。
12.C 1946年初,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参加的重庆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民主建国成为各阶级的共同愿望, 故选C项;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而材料强调的是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1945年重庆谈判,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3.D 漫画创作于1947年,主要反映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变化,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已被派至内战前线,另有一部分已出局的“被歼灭的美械蒋军”,以此说明国民党“后备空虚,败局已定”。该漫画的创作背景与“双十协定”无关,排除A项;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起的三大战役才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排除B项;图中信息主要不是针对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而是基于1946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C项,故选D项。
14.A 国统区出现抢购风潮,说明当时国统区经济出现了危机,故选A项;B项中“蔓延全国”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爱用国货运动,排除D项。
15.C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注重新解放区的秩序稳定,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看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新解放区的秩序,排除D项。
16.A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设立基层政权以及对应层级的党组织,这种做法为解放区各项事业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有助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故选A项;B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的,排除;这一时期建立的政权不是苏维埃政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7.(1)材料一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2)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角度:
从时代背景角度作答: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中共中央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从影响角度作答: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从责任担当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大义,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救亡领袖的爱国热情和壮举彪炳史册。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报纸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第(2)问,可从西安事变的背景、影响及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8.(1)原因: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制度政策不完善,根据地干部成分较为复杂;有些干部出现贪污腐化行为;廉政建设始终是党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2)政策:联合抗日各阶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意义: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可知,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制度政策不完善,根据地干部成分较为复杂;根据材料一“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可知,有些干部出现贪污腐化行为;根据材料一“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知,廉政建设始终是党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可知,联合抗日各阶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9.(1)内容:开辟和依托抗日根据地抗战;配合友军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打击日军与发展自己相结合;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发动和依靠群众抗战;坚持持久抗战。
(2)目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有利因素:党的正确领导;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解放军战斗力增强;解放区覆盖农村大片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作战缺乏协同;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可分析得出开辟和依托抗日根据地抗战;根据材料“牵制和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可分析得出配合友军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打击日军与发展自己相结合;根据材料“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可分析得出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根据材料“广泛发动群众”可分析得出发动和依靠群众抗战;根据材料“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可分析得出坚持持久抗战。第(2)问,目标:根据“我军坚决执行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可分析得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利因素:根据材料“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可分析得出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解放战争第一年……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有利的重大变化”可分析得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改,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战斗力增强。除了从共产党角度外,还可从国民党角度思考,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作战缺乏协同;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20.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申报》报道总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正面的形象,但其个别负面报道也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报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形象;高度赞扬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形象;报道呈现了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的形象;皖南事变发生后,报道为国民党发声,对新四军加以指责,有失偏颇。《申报》在呈现共产党形象的报道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共产党形象的呈现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共产党抗战胜利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解析:根据材料“《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象”“《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节选)”可得出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申报》报道总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正面的形象,但其个别负面报道也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根据材料“(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可得出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报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形象;根据材料“(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钧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及所学可得出高度赞扬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形象;根据材料“(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可得出报道呈现了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的形象;根据材料“(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可得出皖南事变发生后,报道为国民党发声,对新四军加以指责,有失偏颇。综上所述,《申报》在呈现共产党形象的报道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共产党形象的呈现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共产党抗战胜利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1 / 3(共57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八)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1931年10月3日,关东军以辽、吉两省为基地,开始向黑龙江省省
会齐齐哈尔方向进攻,黑龙江省代主席兼代军事总指挥马占山率当
地驻军顽强抵抗。据此可推知,当时( )
A. 中国局部抗战大幕已逐渐展开
B. 马占山坚决执行局部抗战命令
C. 日本侵华迅猛势头被有效遏制
D. 马占山率先举起全国抗战大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
就此开始,材料所述马占山率当地驻军顽强抵抗体现了这时期中国
局部抗战逐渐开展,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马占山执行局部抗战
命令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局部抗日的结果,排除C
项;全国抗战开始于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后,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议。会议提出了用人民共和国的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的口号。这一
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全国抗战局面的初步形成
B. 中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
C. “八一宣言”的号召动员
D.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瓦窑堡会议中提出用人民共和国代替工农
共和国的口号,改变这个口号是因为日本的侵略改变了中国的阶级
关系,不但小资产阶级,而且民族资产阶级有了参加抗日斗争的可
能性,故选B项;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全国抗战局面
的初步形成,排除A项;“八一宣言”是1935年8月1日发表的,号
召全国人民动员起来,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与这一变化有一定的
关联性,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1937年9月23日国共第二次
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抗战时期,丰子恺先生创作的漫画具有浓郁的爱国情怀。与如图所
示他的作品《关山月》直接相关的是( )
A. 日军进攻华北
B. 南京沦陷
C. 全国抗战爆发
D. 东北沦为殖民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漫画信息“日本国旗”“天下第一关”等可知,山海
关已经沦陷,与此直接相关的是日本局部侵华中攻陷山海关,即日
军进攻华北,故选A项;南京沦陷是在全面侵华时期,地点是华
东,排除B项;全国抗战爆发的标志是卢沟桥事变,地点是在北
平,排除C项;山海关不是东北地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周恩来曾在《解放》刊文中指出:“十年来中国统治阶级与革命的
民众之间的长期战争是停止了, 现在正将进入中国政治历史新的
一页,即在民主统一的基础上,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一
页。根据民主主义的根基,来召集国民大会,则将是这一页新历史
的起首。”周恩来撰写该文的背景是( )
A.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
B. 重庆和谈达成民主建国共识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D.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国十年内战停止的标志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揭开
了国共两党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的开始,故选A项;重庆和谈
发生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1937年9月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与材料“巩固国内团结,加速准备抗战的
一页”不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史载民国二十六年,“战衅一起,来自东北和日本本岛的日军增援
部队便涌至华北,占领了北平周边的所有战略要点”。此“战衅”
引发的结果是( )
A.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就此开始
B. 日本帝国主义开始全面侵华
C. 直接推动《国民政策自卫抗战声明书》发表
D.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民国二十六年即1937年,“战衅”指卢沟桥事变,卢沟
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故选B项;1931年中华民族的抗
日战争开始,排除A项;国民政府于1937年8月14日发表《国民政
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排除C项;1935年华北事变标志着中日民族
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1937年9月2日,一二○师在陕北庄里镇举行誓师大会。师长贺龙
说:“现在国难当头,我愿带头穿国民政府发的衣服,戴青天白日
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看起来我们的外表是白的,但我们
的心却是红的,永远是红的。”贺龙的动员讲话( )
A. 调动了根据地民众抗战热情
B. 有利于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C. 坚定八路军持久抗战的信念
D. 顺应了合作抗日的时代潮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贺龙所说穿国民政府的衣服,戴青天白
日帽徽,和国民党部队统一番号,得出当时红军被整编到国民政府
下,是因为全国抗战爆发后,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是主要矛盾,因此
贺龙讲话顺应了国共合作抗日的时代潮流,故选D项;材料没有体
现民众的抗战热情,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形成是在1937年8月
洛川会议上,排除B项;全国抗战刚刚开始,持久抗战是在进入相
持阶段后,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下表是卜正民在《秩序的沦陷》一书中对近代中国某个沦陷城市的
描述。据此推断与该城市沦陷相关的战争是( )
·这个城市太大、太复杂、人口密度太高,以至于无法进行简明扼
要的概括。
·日本人控制苏州河以北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一块公共租界地盘。
·此外,公共租界北面是闸北和真如区……与外国人居住区隔黄浦
江相望。
A. 太原会战 B. 淞沪会战
C. 枣宜会战 D. 武汉会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城市太大”“黄浦江”可知,该城市是上海,结
合所学可知,淞沪会战坚持了三个多月,最终上海陷落,故选B
项;太原会战、枣宜会战、武汉会战与“黄浦江”无关,排除A、
C、D三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抗战时期民族工业内迁被平民教育家晏阳初比喻为“中国实业史上
的敦刻尔克”。这个评价是基于民族工业内迁( )
A. 使近代民族工业布局趋向合理
B. 改变了西部地区工业落后的面貌
C. 保存了民族工业,为抗战胜利奠定基础
D. 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国民政府为了坚持抗战,保存抗战实力,遂鼓励民族企
业内迁,故选C项;民族工业的内迁,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族工业
的布局,但不能证明“趋向合理”,排除A项;B、D两项不符合
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
炸。朱自清评价说:“轰炸使得每一个中国人,凭他在那个角落儿
里,都认识了咱们的敌人;这是第一回,每一个中国人都觉得自己
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朱自清旨在( )
A. 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 增强中国广大民众民族意识
C. 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暴虐行径
D. 浇灭日本继续侵略中国野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日本利用空中优势对重庆实施无差别轰炸”“每一个
中国人都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民族,有了一个国家”体现的是朱自清
强调重庆大轰炸增强中国广大民众民族意识,B项正确;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建立于1937年,排除A项;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不符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下表反映了1939—1943年日军在“敌后战场”部署兵力的情况。
据此可知,这段时间( )
时间 数量(不含关东军) 占中国派遣军比重
1939年 54万人 62%
1940年 47万人 58%
1941年 46万人 75%
1942年 33.2万人 63%
1943年 35万人 58%
A. 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 B. 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建立
C. 正面战场面临更大压力 D. 敌后战场是东方主战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敌后战场始终牵制了超过半数的日军兵
力,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主战场,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敌后战场又是中国战场的主战场,故选D项;
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是在1938年10月,排除A项;世界反法西
斯战线建立于1942年,无法涵盖1939—1941年,排除B项;1941
年以后日军转移了大量兵力投入太平洋战场,相持阶段正面战场
的压力要小于战略防御阶段,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1942年,日军进攻英国殖民地缅甸,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同
古战役中,戴安澜将军率领第200师阻击数倍于己的日军,鏖战12
个昼夜,歼灭敌军5 000余人。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 )
A. 刺激了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地
B. 推动国际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C. 赢得了沿海工业西迁的宝贵时间
D. 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沉重地打击了日军,有力地支
援了同盟国军队,为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提高了中国
的国际地位,故选D项;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基
地,太平洋战场爆发,排除A项;1942年1月1日,以中、美、
英、苏四国为首的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形成,排除B项;国民党军队
在正面战场上浴血奋战,为沿海工业西迁赢得了极其宝贵的时
间,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下面是1940—1947年中国报刊上“民主”出现频率统计图。其中
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抗战胜利,民众渴望和平民主
B. 国共重庆谈判,确立了和平民主的建国方针
C. 重庆政协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
D. 实现了国内和平,限制了国民党专制独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46年初,各党派和无党派代表参加的重庆政治协商
会议召开,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协议,民主建国成为各阶级
的共同愿望, 故选C项;1945年,抗日战争已经胜利,而材料强
调的是1946年“民主”出现频率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排除A项;
1945年重庆谈判,排除B项;D项说法错误,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如图是创作于1947年的漫画《后备空虚,败局已定》。这一漫画
创作的主要背景是( )
A. 国共双方达成“双十协定”
B. 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结束
C. 反对美蒋的爱国民主运动兴起
D. 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漫画创作于1947年,主要反映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变
化,国民党军队大部分已被派至内战前线,另有一部分已出局
的“被歼灭的美械蒋军”,以此说明国民党“后备空虚,败局
已定”。该漫画的创作背景与“双十协定”无关,排除A项;
1948年秋,人民解放军发起的三大战役才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
战,排除B项;图中信息主要不是针对国统区的第二条战线,
而是基于1946年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排除C
项,故选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948年10月2日,上海发生抢购风潮,呢绒纱布、大米都是抢购对
象。10月下旬,抢购风遍及国民党统治区各大城市。这说明当时
( )
A. 国统区经济出现了危机
B. 金融危机浪潮蔓延全国
C. 民族工业生产陷入停滞
D. 爱用国货运动蓬勃开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国统区出现抢购风潮,说明当时国统区经济出现了
危机,故选A项;B项中“蔓延全国”的说法在材料中未体
现,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未涉及爱用国货运
动,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1948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占洛阳后,中共中央发给前线指挥部的
电文指示:极谨慎地清理国民党统治机构;没收官僚资本要有明
确的界限;不要轻易提出增加工资减少工时的口号等。这些政策
的实施( )
A. 立足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恢复
B. 体现了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C. 有利于稳定新解放区社会秩序
D. 奠定了新中国的经济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依据材料可以看出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中央注重新解
放区的秩序稳定,C项正确;国民经济的恢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之后,排除A项;从材料不能看出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排除B
项;材料体现的是稳定新解放区的秩序,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迅猛发展,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县以下普
遍设立区、乡(村)政府。与此同时,在区、乡(村)各级亦相
应地建立了党组织。据此可知,上述政权建设( )
A. 保障了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开展
B. 有利于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发展
C. 表明农村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
D. 说明中国共产党注重动员农民参加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在各解放区设
立基层政权以及对应层级的党组织,这种做法为解放区各项事业
的开展提供了支持,有助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顺利开展,故选A
项;B项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建立的,排除;这一时期建立的
政权不是苏维埃政权,排除C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
的报道。
材料二 或者由于这一发动结束了“剿共”的
内战,使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反而得到早日的
实现,使全国的抗日救亡的统一战线反而更迅
速地实际建立起来,这一前途,是国际和平阵
线,全国人民,全国一切愿意抗日救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所竭诚拥护并要使之实现的。
——《中共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说明材料一对研究西安事变的史料价值。(5分)
答案: 材料一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解析:可从西安事变的背景、影响及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等角度进行分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谈谈你对中共中央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
针的认识。(要求:表述成文,持论有据,论述充分,逻辑
清晰。)(9分)
答案: 作答内容应包括以下角度:
从时代背景角度作答: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后,中华
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日益尖锐,日本帝国主义妄
图灭亡中国。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对
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面对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
中共中央为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确定了和平
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从影响角度作答: 经过各方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
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的局面
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
形成。
从责任担当角度作答:中国共产党坚持民族大义,在抗
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救亡领袖的爱国热情和壮
举彪炳史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报纸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抗日人民政权的建设,始终把廉政
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
正、廉洁的政府。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首要目标是扩充力
量、扩大武装,而非“阶级纯化”,因而,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
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根据地的一些
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
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为遏制贪污腐败
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
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
得了良好的效果。
——摘编自夏文华、孙凡闵《太行抗日根据地
廉政宣传的实践及其特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1942年,日军对抗日根据地实行以军事“扫荡”为主的
毁灭性打击政策,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承受着空前巨大的军事压
力,面临严重困难的局面。一方面,军事上战斗频繁,伤亡惨
重,干部牺牲大;另一方面,根据地面积缩小,生产遭到严重破
坏,财政经济状况极端困难,有些地方军民的吃穿等基本生活需
要得不到保障。面对这样的困难局面,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
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
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
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
——摘编自石仲泉《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核心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共产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廉政建
设的原因。(6分)
答案: 原因: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制度政策不完善,
根据地干部成分较为复杂;有些干部出现贪污腐化行为;廉
政建设始终是党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一“太行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根据地的阶级成分较为复杂,制度政策尚不完善,干部整体数量不足”可知,抗日根据地成立初期制度政策不完善,根据地干部成分较为复杂;根据材料一“根据地的一些干部自身革命意志不坚定,有了思想懈怠和不良作风,违背了廉洁从政规范,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贪污腐化行为”可知,有些干部出现贪污腐化行为;根据材料一“为遏制贪污腐败与浪费等不良风气,打造根据地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保持党自身的纯洁性,太行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机关采取了多项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可知,廉政建设始终是党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
实行的阶级政策,并简评其实行的意义。(6分)
答案: 政策:联合抗日各阶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
意义: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
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为争取抗日
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共中央强调在新的残酷斗争中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充分发动群众,依靠根据地广大军民,正确处理各抗日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努力战胜困难”可知,联合抗日各阶级,巩固和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阶级政策有利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政权建设,有利于团结抗日力量,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1937年8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陕西洛川举
行。会议指出,只有全民族的全国抗战,才能获得抗战胜利。会
议确定的基本战略任务是: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牵制和消耗日
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战略方针是:独立自主的
山地游击战,明确提出红军战略由国内的正规战转为对日的游击
战,广泛发动群众,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全国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党中央、中央军委为
了粉碎国民党军的大举进攻,从根本上改变战争形势,为我军作
战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把向各解放区进攻的敌人分别引
诱到解放区内部来打,以空间换取敌人的有生力量,分散和削弱
敌人,扩大并加重敌人军事上的弱点,从而争取在全局上改变敌
强我弱、敌攻我防的战略形势。解放战争第一年,我军坚决执行
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为主的积极防御
战略方针,使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有利的重大变化,为我军结束
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摘编自姚杰《论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积极
防御的作战方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全国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
制定的抗战战略的内容。(6分)
答案: 内容:开辟和依托抗日根据地抗战;配合友
军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打击日军与发展自己相结
合;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发动和依靠群众抗战;
坚持持久抗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创造敌后抗日根据地”可分析得出开辟和依托抗日根据地抗战;根据材料“牵制和消耗日军;配合友军作战,保护与扩大自己”可分析得出配合友军与坚持独立自主相结合,打击日军与发展自己相结合;根据材料“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可分析得出以游击战为主要作战方式;根据材料“广泛发动群众”可分析得出发动和依靠群众抗战;根据材料“在战略的持久战中转变敌我力量对比”可分析得出坚持持久抗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制定的解放战
争战略防御阶段的作战目标,并分析实现该目标的有利因
素。(8分)
答案: 目标: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有利因素:党的正确领导;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
施;解放军战斗力增强;解放区覆盖农村大片地区;广大人
民群众的支持;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作战缺乏协同;
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目标:根据“我军坚决执行了以歼灭国民党有生力量为主”可分析得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有利因素:根据材料“党中央、中央军委……制定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可分析得出党的正确领导;根据材料“解放战争第一年……战争形势发生了于我有利的重大变化”可分析得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制定和实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47年中国共产党进行土改,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解放军战斗力增强。除了从共产党角度外,还可从国民党角度思考,如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激烈,作战缺乏协同;国民党发动内战不得人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纸。全国抗战爆发
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呈现了共产党形
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
(节选)
报道主题 报道内容
国共
合作 (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而不懈奋斗”
抗战
贡献 (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钧鉴,平型一役,已佩神威,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 谨电驰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报道
主题 报道内容
军民
关系 (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
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军队捐款捐物”
皖南
事变 (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
叛变,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将
该军全部解散,编遣竣事”
——摘编自陈鸿《抗战时期<申报>
中的中国共产党形象研究》
评述《申报》对中国共产党形象的呈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申报》报道总体呈现了共产党
积极正面的形象,但其个别负面报道也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全
国抗战爆发后,《申报》报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
形象;高度赞扬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共产党积极抗战
的形象;报道呈现了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的形象;皖南事变发生
后,报道为国民党发声,对新四军加以指责,有失偏颇。《申
报》在呈现共产党形象的报道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对
共产党形象的呈现提升了共产党的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共产
党抗战胜利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申报》是近代中国具有较高影响力的民营报
纸。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作为第三方报纸,其报道多角度
呈现了共产党形象”“《申报》关于共产党的报道(1937年7月至
1941年12月)(节选)”可得出1937年7月至1941年12月,《申
报》报道总体呈现了共产党积极正面的形象,但其个别负面报道
也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关于红军改编的报道)‘第八路军现在已经改编完成,
朱德等愿真诚跟随蒋委员长,与全国友军一起……为中国的自由独立
而不懈奋斗’”可得出全国抗战爆发后,《申报》报道呈现了共产党
积极推动国共合作的形象;根据材料“(关于社会各界贺电的报道)
‘第八路军朱总指挥、彭副总指挥,暨前线诸将士钧鉴,平型一役,
已佩神威, 捷报传来……此后出奇制胜’”及所学可得出高度赞扬八
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树立了共产党积极抗战的形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记者报道)晋察冀边区人民政府在与日本人进行游击战
时,常得到民众的帮助……社会各界人士愿意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
队捐款捐物”可得出报道呈现了共产党得到人民支持的形象;根据材
料“(刊登国民政府下发的通告)‘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抗命叛变,
袭击友军,已由顾司令长官紧急处置,绳以军法, 将该军全部解散,
编遣竣事’”可得出皖南事变发生后,报道为国民党发声,对新四军
加以指责,有失偏颇。综上所述,《申报》在呈现共产党形象的报道
中基本保持了中立客观的态度。对共产党形象的呈现提升了共产党的
政治地位和影响力,也为共产党抗战胜利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舆论
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