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
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
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
A. 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 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 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 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
信任和拥护”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政协能够代表人民,因此具
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
权机构尚未完善,排除A项;1949年的政协只是代行全国人大职
权,并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并不是代议
机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最直接最热烈地折射着时代精
神。下表中的标语口号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灭土匪;我们应该
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对于农村阵地
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 向社会主义过渡
C.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 改革开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
灭土匪”“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
占领”可知,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历史,B项正确;A、C、D三项与“各兄弟民族团结
起来,消灭土匪”不符,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
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
%,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 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B. 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 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D. 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调配物资等手段打击不法商贩哄
抬物价的行为,这一活动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掌控市场领导权,
故选C项;“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
乱,赢得民众对新生政权具备经济管理职能的信任,而不是促进经
济发展,排除A项;当时采用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当时并没
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电影《长津湖》重现了抗美援朝中长津湖血战的一幕。中国人民志
愿军浴血奋战,经过五次战役,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
利。这场胜利( )
A. 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全胜利
B. 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
C. 为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D. 确立了中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
宣言书,故选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
全胜利,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使得亚非部分国家对我国造成误
解,排除C项;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从联合国创立之时就是五大
常任理事国之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据下表分析,影响当时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指数变化表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 收入(亿元) 100.0 127.6 162.6 186.7
A. 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 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 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D. 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土地改革,废
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变了农业生产关
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农民收入增加,故选A项;社
会主义制度是通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排除B
项;苏联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我国更需要援助的工业方面,不可能直
接去帮农民提高收入,排除C项;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但
是农业经营方式和之前比并无本质变化,主要还是小农经济,甚至
还是自给自足,不存在经营方式的革命,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
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
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
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 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 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
D. 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
知此事件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
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颁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法治相关
内容,排除C项;由“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材料涉及的是人
民代表大会制度而非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
《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
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 )
A. 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 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
C. 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 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
门”可知,此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戏曲先后在民主德国、朝
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社会
主义阵营,这一做法有助于其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契合新中国初期
外交形势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但
并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艺
术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就此进行说明,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
合史实,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1950年,我国出台计划草案,计划四年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但建
设过程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1953年,中共中央指示“责成
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
成”。该厂建设速度加快,1956年建成投产。该厂建成投产表明
( )
A. 新中国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B. 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
D. 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众多
的困难,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长春汽车制造厂建设速
度加快并成功投产,体现了当时我国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项正
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排除B
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在某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周恩
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此次
大会( )
A. 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政治基础
B. 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 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D. 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二五”计划从1958年开始,可知此次大会是中共八
大,八大正确分析了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的变化,故选C项;A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影响,
排除;B项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关,排除;1992年中共十
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1956年毛泽东说,“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1957
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究竟多少时候叫过渡时期,现在
也还很难定。大体上我看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还要多一点时
间。”毛泽东提出这些观点旨在( )
A. 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 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C. 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
D. 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
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全面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些观点旨在推动全
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故选B项,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
旨,排除;材料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如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该
画作意在( )
A. 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 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 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 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工农站在腾空喷火的巨龙龙头上,展现了工农斗志昂扬的状态,由标语“为1959年生产更多更好的钢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以宣传画的形式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故选B项;宣传画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建设热情,是“鼓励”不是“批判”,并且从宣传画上无法得出“违背经济规律”,排除A项;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这幅宣传画主要目的是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而不是侧重对于“双百”方针的响应,排除C项;这幅宣传画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展示出工业化的成就,而且“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
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
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 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 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C. 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1963—1965年中国农业产值、燃料和原料
工业建设均有增加,这归功于1961年提出的八字方针,故选B项;
20世纪60年代经济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人民公社
化运动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
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得到改善,但没有解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王进喜是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他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
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
气、顶天立地的英雄。王进喜的“铁人”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 )
A. 崇尚劳动,求真务实 B. 吃苦耐劳,勇于担当
C. 精益求精,视死如归 D. 重视科技,敢于创新
解析: “铁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
喜的称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
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风
貌,故选B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1966年4月,彭德怀看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写
道:“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
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
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从侧面体现党和国家( )
A. 对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
B. 根据“八字”方针调整工业
C. 对经济客观规律的尊重
D. 致力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6年,彭德怀的诗描绘了攀枝花钢铁
生产基地繁忙而活跃的工作场景,展示了对三线建设的坚定信心
和殷切期望,故选A项;B项与三线建设无关,排除;三线建设是
国家大力推行的结果,且材料强调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排除C
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与东
西部发展的平衡无关,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
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
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
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
A. 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C. 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D. 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由“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
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
广”可得,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
神,故选C项;A项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客观条件,排除;B项不符
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客观现实,排除;D项是科技成就取得的客
观条件,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
并放宽了去中国旅行的限制,还决定停止美国舰队在台湾海峡的
巡逻。1970年,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
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以上表明
( )
A. 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B. 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 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
D. 美国对华政策根本转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尼克松上台后取消不利于中美关系的相关
措施,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故选C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
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标志着美国孤立
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A、B两项;1970年中美关系还未缓和,说
明美国对华政策并未根本改变,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政治现代化指政治民主化过程,主要内容是为国家提供
群众支持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以及促进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制度
的建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示意图,从材料中选
取与之相关联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关系及对中
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阐释。(要求:价值观正确,
阐释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答案: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确立了我国三大民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
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释: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
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治
协商制度形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
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
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所学,可选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释:可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
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
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
法》,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
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巨大民
主政治建设成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以下为1951年馆藏档案《宁夏日报》中的一则通讯《银川
市各族各界爱国公约》。
附录:宁夏省各族各界同胞们:
愿我们在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中,共同遵守下列公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一、拥护毛主席、拥护人民政府、拥护共产党、拥护解放军、拥
护《共同纲领》。
二、全市人民团结起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贡献一切
力量。
三、积极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彻底打败美国
侵略者。
四、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解放西藏,肃清美国在华侵
略势力。
五、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争取全面地公正的对日和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六、协助政府肃清匪特,消灭反动谣言。
七、努力生产,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八、巩固金融物价,发展城乡贸易,反对投机倒把。
九、尊敬军属,帮助军属。
十、爱护国家财产,保守国家机密。
——银川市各族各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反对
美帝重新武装日本大会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请为材料中的“爱国公约”添加两条公约内容。(7分)
答案: 示例1:加强民族大团结,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
政策。
示例2:坚决支持土地改革,增加粮食生产。
示例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爱国公约”可知,公约中的内容都是为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服务,因此,材料中的“爱国公约”可添加加强民族大团结,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决支持土地改革,增加粮食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通讯中的“爱国公约”的理解。(7分)
答案: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美
国等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反革命分子活动猖獗,部
分地区尚未解放,经济有待恢复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群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与实际工作生活相
结合,形成了爱国公约。
《爱国公约》的提出和实施,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推动国家各
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奠定了基础。当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
容,仍需我们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愿我们在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中,共同遵守下列公约”和具体的公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美国等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反革命分子活动猖獗,部分地区尚未解放,经济有待恢复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群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提出和实施,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当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仍需我们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等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
以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
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
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
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
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
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
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
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6年6月毛泽东题写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
正式通车。1962年4月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
因素。(6分)
答案: 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
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解析: 据材料一“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结合所学得出“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据材料一“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援助;据材料一“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的原因。(6分)
答案: 原因: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
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促进了武
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沟通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
发展;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由材料一“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得出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由材料一“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和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得出沟通南北,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材料一“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和“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可以得出武汉长江大桥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
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
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
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
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
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
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
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
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
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
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
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
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
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
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
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
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6分)
答案: 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
倒”方针。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打破了西方国
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
生的人民政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特点:据材料“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及所学可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意义:据材料“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可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据材料“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个建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等角度进行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6分)
答案: 变化: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
交关系。
原因: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极深;美国坚持推
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
差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变化:据材料“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及所学可知,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
原因:据材料“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
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
隐患”及所学可知,中美两国关系脆弱的原因可以从中美双方在台湾
问题上的矛盾极深、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
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等角度进行说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单元质量检测(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1949年,毛泽东在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上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这表明1949年新政协( )
A.标志着国家政权机构走向完善
B.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C.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
D.是由选举产生的代议机关
2.标语口号是党史文化的重要载体,最直接最热烈地折射着时代精神。下表中的标语口号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灭土匪;我们应该相信群众,我们应该相信党,这是两条根本的原理;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向社会主义过渡
C.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D.改革开放
3.1949年11月25日,在上海物价上涨最猛的时候,全国各大城市按统一部署,同时按国家牌价敞开抛售,使粮、棉等价格下降30%—40%,给了投机资本以沉重打击。这一活动的实质是( )
A.通过稳定物价以促进经济发展
B.通过政治力量巩固新生政权
C.通过经济手段掌握市场领导权
D.通过政府干预挽救经济危机
4.电影《长津湖》重现了抗美援朝中长津湖血战的一幕。中国人民志愿军浴血奋战,经过五次战役,最终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场胜利( )
A.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全胜利
B.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
C.为开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合作创造了条件
D.确立了中国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地位
5.据下表分析,影响当时农民净货币收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49—1952年中国农民净货币收入指数变化表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农民净货币 收入(亿元) 100.0 127.6 162.6 186.7
A.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社会主义苏联的援助
D.农业经营方式的革命
6.日记作为记录当事人生活经历的一种史料,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下面是一段日记:“今天是选举大会,张健、红旗、林阳都来了,大家围着红旗的新车子,议论纷纷……节日的标语到处张挂着,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1953年11月26日)由此可以看出,这一时期(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化
D.政治协商制度覆盖面广
7.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如《三岔口》《闹龙宫》《雁荡山》《追韩信》《武松打虎》等京剧经典剧目先后赴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这体现了( )
A.文化交流是外交的主要手段
B.传统艺术得到世界人民喜爱
C.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需要
D.为工业化建设奠定文化基础
8.1950年,我国出台计划草案,计划四年建成长春汽车制造厂,但建设过程遇到了许多难以预料的困难。1953年,中共中央指示“责成各有关部门对长春汽车厂的建设予以最大的支持,力争三年内完成”。该厂建设速度加快,1956年建成投产。该厂建成投产表明( )
A.新中国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B.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苏联政府提供大量无偿援助
D.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9.在某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毛泽东致了《开幕词》,刘少奇作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政治报告》,周恩来作了《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报告》。此次大会( )
A.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政治基础
B.制定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C.正确分析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D.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1956年毛泽东说,“我怀疑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得早了”,1957年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指出:“究竟多少时候叫过渡时期,现在也还很难定。大体上我看要三个五年计划,或者还要多一点时间。”毛泽东提出这些观点旨在( )
A.加速社会主义改造进程
B.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
C.借鉴苏联的经验和教训
D.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11.如图为195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创作组创作发行的宣传画。该画作意在( )
A.批判“大跃进”违背经济规律
B.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C.响应“双百”方针进行艺术创作
D.展示社会主义工业化伟大成就
12.1963—196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约11%;轻工业产值从404亿元增加到703亿元;燃料、原材料工业建设的步伐加快。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A.经济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改变
B.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
C.人民公社化运动促进了生产力发展
D.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已经解决
13.王进喜是新中国石油战线的“铁人”。他不仅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为国家分忧解难,为民族争光、争气、顶天立地的英雄。王进喜的“铁人”精神的主要内涵是( )
A.崇尚劳动,求真务实 B.吃苦耐劳,勇于担当
C.精益求精,视死如归 D.重视科技,敢于创新
14.1966年4月,彭德怀看到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火热的建设场面写道:“天帐地床意志强,渡口无限好风光。江水滔滔流不息,大山重重尽宝藏。悬崖险绝通铁道,巍山恶水齐变样。党给人民力无穷,众志成城心向党。”这从侧面体现党和国家( )
A.对三线建设的殷切期望
B.根据“八字”方针调整工业
C.对经济客观规律的尊重
D.致力于实现东西部平衡发展
15.20世纪60年代初,袁隆平根据玉米、高粱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先例,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由此可见,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 )
A.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B.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C.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
D.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
16.1969年,尼克松就任总统后不久即宣布取消部分对华贸易管制,并放宽了去中国旅行的限制,还决定停止美国舰队在台湾海峡的巡逻。1970年, 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在宣布恢复中美华沙大使级会谈时第一次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称。以上表明( )
A.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
B.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破产
C.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
D.美国对华政策根本转变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政治现代化指政治民主化过程,主要内容是为国家提供群众支持的政治民主化过程,以及促进更广泛的政治参与制度的建立。
根据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的示意图,从材料中选取与之相关联的两个历史事件,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其关系及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影响,进行合理的阐释。(要求:价值观正确,阐释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成文。)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 以下为1951年馆藏档案《宁夏日报》中的一则通讯《银川市各族各界爱国公约》。
附录:宁夏省各族各界同胞们:
愿我们在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中,共同遵守下列公约:
一、拥护毛主席、拥护人民政府、拥护共产党、拥护解放军、拥护《共同纲领》。
二、全市人民团结起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贡献一切力量。
三、积极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彻底打败美国侵略者。
四、支援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解放西藏,肃清美国在华侵略势力。
五、反对美国重新武装日本,争取全面地公正的对日和约。
六、协助政府肃清匪特,消灭反动谣言。
七、努力生产,努力工作,努力学习。
八、巩固金融物价,发展城乡贸易,反对投机倒把。
九、尊敬军属,帮助军属。
十、爱护国家财产,保守国家机密。
——银川市各族各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及反对
美帝重新武装日本大会制
(1)请为材料中的“爱国公约”添加两条公约内容。(7分)
(2)结合材料,谈谈你对通讯中的“爱国公约”的理解。(7分)
19.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体现了中国人民积极自信、锐意进取的精神以及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力量。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 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因此,这个工程也将是我国一座最好的桥梁建设学校,将为我国培养出一批桥梁建设人才。
——摘自《人民日报》社论《努力修好武汉
长江大桥》(1954年2月6日)
材料二
武汉长江大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6年6月毛泽东题写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1962年4月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汉长江大桥建成的有利因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武汉长江大桥图案入选第三套人民币的原因。(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以前的100多年间,中国的对外交往史是一段备受欺凌的历史,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的外交。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赢得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实现独立必须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断绝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遗产”的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制定和执行了“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另起炉灶”和“一边倒”的三大政策。根据上述政策,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摘编自张清敏《当代中国外交》
材料二 20世纪60年代末以来,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两国关系正常化为两国进一步发展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同时,中美建交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有利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关系的发展。但两国关系的基础是脆弱的,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
——摘编自颜声毅《当代中国外交》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两国关系基础脆弱的原因。(6分)
单元质量检测(九)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1.C 据材料“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届政协能够代表人民,因此具备代行全国人大职权的功能,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机构尚未完善,排除A项;1949年的政协只是代行全国人大职权,并不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排除B项;第一届政协并不是代议机关,排除D项。
2.B 根据“增产节约;勤俭建国;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灭土匪”“对于农村阵地社会主义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可知,这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巩固政权,恢复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B项正确;A、C、D三项与“各兄弟民族团结起来,消灭土匪”不符,排除。
3.C 新中国成立初期,利用调配物资等手段打击不法商贩哄抬物价的行为,这一活动的实质是通过经济手段掌控市场领导权,故选C项;“米棉之战”的主要目的是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赢得民众对新生政权具备经济管理职能的信任,而不是促进经济发展,排除A项;当时采用的是经济手段,排除B项;当时并没有发生经济危机,排除D项。
4.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站起来后屹立于东方的宣言书,故选B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第一次抗击外敌赢得完全胜利,排除A项;抗美援朝战争使得亚非部分国家对我国造成误解,排除C项;中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从联合国创立之时就是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排除D项。
5.A 1949—1952年,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土地改革,废除了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改变了农业生产关系,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所以农民收入增加,故选A项;社会主义制度是通过1953—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的,排除B项;苏联的援助主要集中在我国更需要援助的工业方面,不可能直接去帮农民提高收入,排除C项;土地改革改变了土地所有制,但是农业经营方式和之前比并无本质变化,主要还是小农经济,甚至还是自给自足,不存在经营方式的革命,排除D项。
6.B 由材料“这是一个大喜日子,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此事件为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标志是1954年宪法颁布,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法治相关内容,排除C项;由“人民要选自己的代表”可知材料涉及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非政治协商制度,排除D项。
7.C 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走出国门”可知,此时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传统戏曲先后在民主德国、朝鲜和罗马尼亚进行演出,结合所学可知,这些国家与中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这一做法有助于其加强对中国的了解,契合新中国初期外交形势的现实需要,故选C项;文化交流是外交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手段,排除A项;从材料无法得知世界人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态度如何,材料并未就此进行说明,排除B项;D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8.D 根据材料可知,长春汽车制造厂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众多的困难,在中央政府的统筹规划和支持下,长春汽车制造厂建设速度加快并成功投产,体现了当时我国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D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社会主义制度在1956年建立,排除B项;C项材料没有涉及,排除。
9.C “二五”计划从1958年开始,可知此次大会是中共八大,八大正确分析了在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背景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故选C项;A项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影响,排除;B项与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有关,排除;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10.B 1956年底,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新时期,因此,毛泽东提出这些观点旨在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展,故选B项,排除A项;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与“左”倾错误无关,排除D项。
11.B 根据图片可以看出工农站在腾空喷火的巨龙龙头上,展现了工农斗志昂扬的状态,由标语“为1959年生产更多更好的钢而奋斗”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人民急于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以宣传画的形式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故选B项;宣传画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建设热情,是“鼓励”不是“批判”,并且从宣传画上无法得出“违背经济规律”,排除A项;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提出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但这幅宣传画主要目的是激发人民的建设热情,而不是侧重对于“双百”方针的响应,排除C项;这幅宣传画运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并没有展示出工业化的成就,而且“一五”计划只是为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1963—1965年中国农业产值、燃料和原料工业建设均有增加,这归功于1961年提出的八字方针,故选B项;20世纪60年代经济所有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排除A项;人民公社化运动不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排除C项;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得到改善,但没有解决,排除D项。
13.B “铁人”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送给石油工人王进喜的称号,而“铁人精神”是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也集中体现出我国石油工人吃苦耐劳、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故选B项。
14.A 据材料可知,1966年,彭德怀的诗描绘了攀枝花钢铁生产基地繁忙而活跃的工作场景,展示了对三线建设的坚定信心和殷切期望,故选A项;B项与三线建设无关,排除;三线建设是国家大力推行的结果,且材料强调人民的主观能动性,排除C项;三线建设是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与东西部发展的平衡无关,排除D项。
15.C 由“大胆提出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通过对470多个不同品种测交,直到1973年成功培育出南优二号,并试种、推广”可得,取得科技成就的主观条件是科学家坚持不懈的科学精神,故选C项;A项是取得科学成就的客观条件,排除;B项不符合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客观现实,排除;D项是科技成就取得的客观条件,排除。
16.C 据材料可知尼克松上台后取消不利于中美关系的相关措施,中美关系面临改善契机,故选C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打开了中国外交新局面,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A、B两项;1970年中美关系还未缓和,说明美国对华政策并未根本改变,排除D项。
17.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我国三大民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阐释:1949年9月,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政治协商制度形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
解析:根据所学,可选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阐释:可从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宪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取得的巨大民主政治建设成就。
18.(1)示例1:加强民族大团结,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
示例2:坚决支持土地改革,增加粮食生产。
示例3: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2)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美国等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反革命分子活动猖獗,部分地区尚未解放,经济有待恢复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群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爱国公约。
《爱国公约》的提出和实施,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当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仍需我们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爱国公约”可知,公约中的内容都是为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服务,因此,材料中的“爱国公约”可添加加强民族大团结,拥护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坚决支持土地改革,增加粮食生产;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等。第(2)问,根据材料“愿我们在抗美援朝的爱国运动中,共同遵守下列公约”和具体的公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美国等威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国内反
革命分子活动猖獗,部分地区尚未解放,经济有待恢复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广大群众将党和国家的工作与实际工作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爱国公约。《爱国公约》的提出和实施,增强了社会凝聚力,推动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新政权的巩固,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奠定了基础。当今,爱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仍需我们落实到自己的工作、生活中去,等等。
19.(1)有利因素:“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苏联的援助;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
(2)原因: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武汉长江大桥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沟通南北,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三年来,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得到国家大力支持”并结合所学得出“一五”计划的实施(或国家的大力支持);据材料一“又得到苏联专家的无私援助”并结合所学得出苏联的援助;据材料一“工程技术人员选择了最合理的线路和桥式”并结合所学得出技术人员因地制宜勘测设计。第(2)问,由材料一“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通车”得出武汉长江大桥是“一五”计划的主要成就,是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重要标志;由材料一“1957年10月 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开辟了我国南北交通和桥梁建设的新历史”和材料二“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得出沟通南北,促进了武汉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由材料一“中国从来没有完全用自己的力量建设一座规模巨大的铁路桥梁”和“全部工程用自己的材料由自己的人力来建设”,可以得出武汉长江大桥还增强了民族自信心,振奋了民族精神。
20.(1)特点: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
意义: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变化: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
原因: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极深;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
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从此,维护国家独立,维护领土、主权的完整,成为新中国外交的首要目标”及所学可知,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执行“一边倒”方针。意义:据材料“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特权”可知,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与领土主权的完整;据材料“毛泽东访问了苏联,并于1950年2月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及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迎来了第一个建交高潮,打破了西方国家对我国的孤立与封锁;结合所学,还可以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等角度进行说明。第(2)问,变化:据材料“共同的战略利益促使中美关系缓和,两国关系逐步实现正常化。中美建交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两国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及所学可知,由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到积极同包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原因:据材料“由于双方在美国售台武器问题上没有达成协议,美国也没有放弃干涉中国内政的图谋,这也为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埋下了隐患”及所学可知,中美两国关系脆弱的原因可以从中美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的矛盾极深、美国坚持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中美两国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巨大差异等角度进行说明。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