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九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7:17:20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的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 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1954年召
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
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文化大
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2. 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进行了社会主义
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成
功,也有失误,但仍然取得伟大成就。
3. 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
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取得进步,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
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
4. 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新
中国成立初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
交关系,通过出席国际会议,发挥大国作用;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
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举措 依据

治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
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
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
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专题二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
举措及依据
举措 依据

济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族 关
系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举措 依据

交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
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
共处五项原则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专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 剧烈的社会变革是重要社会背景。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
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
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专业化高等教
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 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
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
设以重工业为中心;中苏关系密切,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
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色彩。
3. 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新中
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
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也使
工业化建设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4. 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
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工
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
力、人力、物力。
1. (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
人民政权主要措施的是(  )
①土地改革 ②稳定物价 ③抗美援朝 ④开国大典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
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
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
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
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
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A项正确;开国大典属于庆祝活
动,不是措施,排除B、C、D三项。
2. (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合格考17题)土地改革后,农民得到了土
地,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
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当时(  )
A. 农民积极性提高 B. 农业机械化实现
C. 工业化成就突出 D. 三大改造已完成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
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A项正确;此时农业还
未实现机械化,排除B项;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C项不符
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3. (2022·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3题)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
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
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
隆会议(  )
A. 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 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 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 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解析:  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提高了
中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重
要国际会议,排除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日内
瓦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排除D项。
4. (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下面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
沿海与内地工业投资额占比简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
使我国(  )
年份 沿海 内地
1952年 43.4% 39.3%
1957年 41.6% 49.7%
A. 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 工业生产技术提高
C. 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D. 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解析:  据表格信息可知,通过“一五”计划,沿海的工业投资
额相对减少,内地的投资额相对增多,一定程度上使工业布局更趋
合理,D项正确;仅从投资额无法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
项;材料仅涉及投资额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生产技术的状况,排
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特点,并不能得出农村生产力的
变化,排除C项。
5. (2023·福建学业水平合格考17题)下表中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发展
具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分)
时间 事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 总结性作用 B. 纲领性作用
C. 普及性意义 D. 开创性意义
解析:  表格中反映的是我国在国防和航天方面的成就,是
第一次取得的成功,因此具有开创性意义,D项正确,排除A、
B、C三项。
6. (2023·新疆学业水平合格考18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
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
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
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  )
A. 缓和了中苏关系
B. 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C. 改善了工业布局
D. 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解析: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
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开展三线建设,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
北,三线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和促进我国内陆
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
系不断恶化,排除A项;1956年就已经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排
除B项;三线建设本身并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经济体系,而且其侧重
的是工业,排除D项。
感谢观看!专题一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的阶段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8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有成就,也有教训。
1.政治: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人民政权,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
2.经济:国民经济恢复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经济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有成功,也有失误,但仍然取得伟大成就。
3.思想文化:毛泽东思想继续发展,指导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教育、医疗取得进步,与军事和农业相关的科技发展较快;文化建设受政治运动影响较大,教训深刻。
4.外交: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新中国成立初期,加入社会主义阵营,积极发展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外交关系,通过出席国际会议,发挥大国作用;20世纪70年代重返联合国、中美关系缓和、中日建交等使中国外交取得重大突破。
专题二 1949—1956年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过程中的创造性举措及依据
举措 依据
政治 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实行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民族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民主党派在历史上与中国共产党有合作关系
经济 采用和平方式成功地完成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到公有制的过渡 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剥削性,但它是先进的经济成分,并且民族资产阶级拥护社会主义,愿意同共产党合作
民族 关系 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居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
外交 提出同邻近国家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美国推行“冷战”政策遏制共产主义;新兴民族国家独立;中国为打破外交孤立,寻求和平发展环境
专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业化建设的特点
1.剧烈的社会变革是重要社会背景。在工业化建设的同时,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与此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专业化高等教育的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外交环境深刻影响了工业化建设的方向和方式。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对华采取敌视政策,严重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使工业化建设以重工业为中心;中苏关系密切,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获得了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也充斥着苏联色彩。
3.群众运动式的经济建设模式对工业化建设产生了复杂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动人民群众进行工业化建设,调动了广大工人的生产积极性,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但是也使工业化建设忽视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
4.政府主导的计划经济模式促进了工业化进程。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国家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空前提升,工业化建设基本上是在国家主导下进行的,有利于国家集中全国的财力、人力、物力。
1.(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下列属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巩固人民政权主要措施的是(  )
①土地改革 ②稳定物价 ③抗美援朝
④开国大典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2023·黑龙江学业水平合格考17题)土地改革后,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早出晚归,积肥、修堤,到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说明当时(  )
A.农民积极性提高   B.农业机械化实现
C.工业化成就突出   D.三大改造已完成
3.(2022·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3题)美国记者鲍大可在《周恩来在万隆》一书中写道:“在亚非会议上发生的一切事件中,最重要的也许是共产党中国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据此可知,作者认为万隆会议(  )
A.扩大了新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B.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国际会议
C.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
D.使印度支那问题得以政治解决
4. (2023·甘肃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下面是“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沿海与内地工业投资额占比简表。据此可知,“一五”计划的实施使我国(  )
年份 沿海 内地
1952年 43.4% 39.3%
1957年 41.6% 49.7%
A.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工业生产技术提高
C.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
D.工业布局趋于合理
5.(2023·福建学业水平合格考17题)下表中的成就对于我国的发展具有(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分)
时间 事件
1964年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中国第一次成功进行了发射导弹核武器的试验
1970年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A.总结性作用   B.纲领性作用
C.普及性意义   D.开创性意义
6.(2023·新疆学业水平合格考18题)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将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这一战略决策的实施(  )
A.缓和了中苏关系
B.实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C.改善了工业布局
D.建立了完整的经济体系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A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党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经济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到1950年春,全国物价趋于稳定,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抗美援朝战争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土地改革、稳定物价、抗美援朝,是巩固人民政权紧迫而又必要的重大决策,A项正确;开国大典属于庆祝活动,不是措施,排除B、C、D三项。
2.A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1950年,新中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获得迅速发展,A项正确;此时农业还未实现机械化,排除B项;1953年开始“一五”计划,C项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无关,排除;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材料时间,排除D项。
3.A 亚非会议上,中国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A项正确;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排除B项;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排除C项;日内瓦会议并未讨论印度支那问题,排除D项。
4.D 据表格信息可知,通过“一五”计划,沿海的工业投资额相对减少,内地的投资额相对增多,一定程度上使工业布局更趋合理,D项正确;仅从投资额无法得出产业结构的变化,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投资额的变化,无法得出工业生产技术的状况,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布局的特点,并不能得出农村生产力的变化,排除C项。
5.D 表格中反映的是我国在国防和航天方面的成就,是第一次取得的成功,因此具有开创性意义,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
6.C 20世纪60年代前期,党中央、毛泽东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战略布局考虑,开展三线建设,将建设的重点放在西南、西北,三线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改善全国工业布局和促进我国内陆地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前期中苏关系不断恶化,排除A项;1956年就已经完成了向社会主义过渡,排除B项;三线建设本身并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经济体系,而且其侧重的是工业,排除D项。
3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