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1:09: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单元时序概览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5年
夏朝建立
商汤灭夏
商朝建立
周平王东迁洛邑,进入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开始
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大概念:社会变革
单元导学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社会革新
经济变革
政治变革
1.世袭制
2.分封制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1.战国七雄
2.商鞅变法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单元大概念:社会变革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思想变革
科技文化发展
1.孔子
2.老子
3.百家争鸣
1.天文、历法和医学
2.甲骨文与青铜器
3.《诗经》和“楚辞”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前课回顾
1
课堂小结
5
随堂练习
6
1.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________、______、_____的产生。
2.良渚古城位于_____余杭,贵族墓地随葬着精美玉器,和城外随葬品稀少的普通墓地对比鲜明,说明当时的社会_________明显;陶寺古城位于_____襄汾,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
3.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的考古发现,表明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________的特征。
私有制
浙江
前课回顾
阶级分化
阶级
国家
山西
多元一体
5.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依次成为首领。当时实行________,将首领传位给贤德之人。
禅让制
4.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近代以来,海内外华人也以“_________”自称。
人文初祖
炎黄子孙
知识填空
1.◎时空观念 通过阅读教材等,梳理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初步了解我国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发展进程;通过图示,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
2.◎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 观察相关文物图片与地图,说出夏商西周时期的文明成就,树立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初步认识并总结历史上王朝更替的基本规律,理解民心向背在朝代更替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学习目标
重难点
三字经
【宋朝 ·王应麟】
夏有禹,商有汤。周武王,称三王。
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
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
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武王
约800年
约600年
约400年
夏、商、周三朝是怎样更替的?西周时期建立了什么样的制度呢?
新课引入
阅读教材P22-28,结合《中国历史纪年表》,完成小组任务:
1.选好本组代表的朝代(夏商西周三选一);
2.介绍该朝代的兴衰史(涉及时间、人物、事件等);
3.找出该朝代为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发展所打下的基础要素(可以典型成果为例进行分析)。
思考探究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统治措施

相传在阳城(今河南登封)
约公元前2070年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戴冠冕的夏禹
1.夏朝的建立与统治
新知学习
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建制度、世袭制、建军队、定刑法、设监狱
征三苗、修阳城
夏朝形势图
概念辨析
奴隶社会:一种社会形态,是指在原始社会解体的基础上产生的第一个阶级对抗的社会;基本特征是奴隶主占有奴隶和生产资料,奴隶没有自由,为奴隶主进行生产劳动。
原始社会:亦称原始公社、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社会生产力的主要标志是使用石器工具。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实行平均分配。
禹继位之后,征伐作乱的三苗,稳定统治。他还“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以提高自己的威望。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加强王权和国家统一。
相关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
相关史事
思考:二里头遗址考古发现说明什么?
宫殿区
作坊区
墓葬区
平民
生活区
阶级分化等级界限
青铜器和镶嵌绿松石的龙形器的出土反映了在夏朝时期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技术,反映出夏朝的文明发展水平。
方格纹铜鼎
是迄今为止已知的我国最早的青铜鼎,被誉为“华夏第一鼎”。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
青铜爵
是我国目前已发现最早的青铜酒器之一。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
龙形器
长60多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镶嵌而成。
由石器时代向青铜时代过渡
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
2.世袭制
根据材料,禹最初想把王位传给谁 最终是谁继承了王位?
禹的儿子启拒不接受传统的举贤禅让做法,取代禹生前推举的继承人伯益,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
启继父位使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指王位、爵号和财产按照宗族内部血缘关系世代继承。
公:指原始社会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贫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劳动和消费。
家:帝王把天下当作自己一家的财产进行统治,世代相传。
材料中“天下为公”“天下为家”的“公”和“家”,分别指的是什么?
材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
——《礼记·礼运》
3.夏朝的衰落
山东武梁祠汉刻拓片
手持戟,把女仆当椅凳坐的桀
夏朝前后经历了400多年,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末代君主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
相传桀有才力,性暴虐,嗜酒好声色。伐有施氏(今山东滕州),得美女妺(mò)喜,宠之。殚百姓之财,建倾宫,修瑶台。民不堪其苦,常指太阳而咒:“时日曷(hé)丧,予及汝偕亡!
太阳啊(指夏桀)你什么时候要灭亡,我们愿意跟你一起灭亡。
商朝的统治
1.商汤灭夏
(1)背景
(2)时间:
①夏桀统治残暴,夏朝面临崩溃;
②商人逐渐强大。
约公元前1600年
(4)战役:
鸣条之战示意图
(3)人物:
商汤
鸣条之战
鸣条之战
2.商朝的建立与统治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统治措施

亳(bó)(今河南商丘)
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殷
商汤,宅心仁厚,重用贤臣伊尹,领导四方诸侯运用战争的暴力手段,推翻夏朝。
商汤统一中原,控制黄河中下游地区。建立商朝后,对内减轻征敛,鼓励生产,安抚民心,扩展了统治区域,奠定了商王朝疆域基础。
任用贤才、发展经济、监狱刑罚、加强控制
材料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求见)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陪嫁男仆),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隐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汤举任以国政……
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史记·殷本纪》
材料二:汤夙兴夜寐,以致聪明。轻赋薄敛,以宽民氓。布德施惠,以振困穷。吊死问疾,以养孤孀。百姓亲附,政令流行。
——《淮南子·修务训》
根据下列材料,分析商朝强大起来的原因。
③关心人民、发展经济
①任用贤才
②普施仁德
盘庚
盘庚迁殷
3.盘庚迁殷
商朝形势图
受战乱和环境等因素影响,商朝曾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
安阳殷墟
殷墟位于今河南安阳,是商王盘庚迁徙后的都城遗址。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型宫殿、宗庙建筑遗迹和墓葬区。墓葬区有13座王陵、超过3000个祭祀坑、大量贵族和普通民众的墓葬。都城内有专门铸造铜器和制造玉器、骨器、陶器的作坊,说明当时手工业很发达。殷墟还出土了大量的铜器、玉器、石器,其中有礼器、武器、装饰品等,最有名的当属大量刻有占卜记事文字的甲骨。
知识拓展
河南安阳殷墟宫殿宗庙遗址
牛尊
4.商朝的灭亡
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商朝灭亡的原因。
材料一:“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
——《墨子·节葬》
①奴隶地位低下,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材料二:“纣为长夜之饮,欢以失日,问其左右尽不知也。乃使人问箕子,箕子谓其徒曰:‘为天下主而一国皆失日,天下其危矣。一国皆不知而我独知之,吾其危矣。’辞以醉而不知。”
——《韩非子·说林上》
②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
酒池肉林
炮烙之刑
于是纣乃重刑辟,有炮烙之法,炊炭其下,使罪人步其上。
——《史记·殷本纪》
③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
商纣为黎(地名)之搜(军事演习),东夷叛之;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左传》
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jù)桥之粟。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益广沙丘苑台,多取野兽蜚鸟置其中。
——《史记·殷本纪》
材料三:
1.牧野之战
利簋(ɡuǐ)及铭文拓片
利簋腹内的铭文记载了周武王在牧野伐纣的时间,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西周的兴衰
(1)背景:
(2)时间:
公元前1046年
(3)人物:
周武王姬发
①周人以农业立国,不断拓展疆土,发展迅速
②周文王在吕尚等人辅佐下,积极作灭商的准备
(4)结果:
周军占领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商朝灭亡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视频:牧野之战
时长:1分58秒
2.西周的建立与统治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重大事件
统治措施
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今陕西西安)
分封制
周武王,周文王次子。因其兄伯邑考被商纣王所杀,故得以继位。他继承父亲遗志,消灭商朝,夺取全国政权,建立西周王朝,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政治才能,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死后谥号“武”,史称周武王。
国人暴动、烽火戏诸侯
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周易·革》
对商王汤、周武王通过战争推翻王朝,这则材料持什么立场与态度?
这则材料认为商汤灭夏,周武灭商上应天命,下顺人心,是势在必行的,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
材料研读
结合材料,说说商汤灭夏与武王伐纣为什么都会取得胜利?有何启示?
原因:
暴君亡国:夏王桀和商纣王都是有名的暴君,他们奢侈享乐,压迫人民,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
明君兴国:商汤和周武王重用人才,关心百姓,有功于民,所以得到人民的支持。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是讨伐暴政的正义战争,是民心所向,这是取得胜利的关键。
启示:①统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政策应该符合人民心愿;用人应做到唯才是举,广纳谏言;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
材料: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孟子



夏商周三朝版图的变化呈现怎样的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特点:版图越来越大。
原因:西周采用分封制,使国家在疆域规模、统治管理上,达到了很高水平。
3.分封制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
周王
诸侯
(宗亲和功臣)
授予管理土地和民众的权力,可在封地内再次分封
进献贡赋、服从周王调兵
西周贵族等级示意图
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左传》
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西周主要诸侯国示意图
材料一:经过周初大分封,形成了以周天子为天下共主,各地诸侯共同拱卫王室的众星拱月般的政治格局。王室通过分封诸侯,加强了中央王国与地方诸侯的纵向联系。同时,由于西周诸侯国之间多有同宗共祖的宗亲关系或互为婚姻的姻亲关系,也使得诸侯国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强。从强化中央统治及促进与地方诸侯间的联系来讲,分封制无疑发挥了积极作用。
——郭炎
分析下列材料,正确评价西周的分封制。
积极影响:保证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同时稳定政局,扩大统治范围,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材料二:西周分封制本质上是松散的邦盟,诸侯国具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到了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之间的疆域变化,以及诸侯国内部卿大夫的实力消长,王室衰微,诸侯称重,分封制开始解体。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分封的目的是封建诸侯,“以藩屏周”,形成对“天子”的拱卫和保护。其分封制的基础不是“契约”,而是“血缘”,而由血缘引申出来的私人权利属于道德上的义务,而不是法律上的权利。
消极影响: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随着血缘关系的日益疏远、周王室的逐渐衰落以及诸侯国势力的日渐增强,会出现诸侯纷争、割据争霸的局面,影响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分封制 目的 作用 弊端
内容 对象
依据 权力 义务 为稳定周初政治形势,巩固疆土,扩大统治范围
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
①管理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②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可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
①向周王进献贡赋
②服从周王调兵
巩固了周王对全国的统治
诸侯力量强大,会威胁周天子的统治,到了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从周天子的命令
宗亲和功臣
归纳小结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
到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
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后来,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4.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
西周末年,周幽王为博褒姒(bāo sì)一笑,点燃烽火台(烽火是古代敌寇侵犯时的紧急军事报警信号),戏弄了诸侯。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周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烽火。公元前771年,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多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最终犬戎攻破镐京,杀死了周幽王。
烽火戏诸侯
朝代 都城 建立 时间 灭亡 时间 开国 君主 亡国 君主 重要
事件


西周
阳城
约公元前2070年
约公元前1600年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亳→殷
约公元前1600年
公元前1046年


镐京
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771年
武王
幽王
盘庚迁殷
分封制
课堂小结
记忆口诀
禹传子,家天下。汤伐夏,国号商。
周武王,始诛纣。分封制,定等级。
A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1.(2024·贵州)随着禅让制被打破,中国历史进入王位世袭的“家天下”时代。这一时代始于(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东周
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据引文,夏商灭亡的共同原因是( )
A. 洪水泛滥
B. 丧失民心
C. 分封诸侯
D. 战乱频繁
B
3.(2024·广西)西周时期,天子封给诸侯土地和臣民,要举行授土授民的仪式,与此现象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行省制
D. 三省六部制
B
进阶练习
4.大盂鼎是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鼎内有铭文291字,其中记录了康王命盂帮助他掌管军事和统治人民,并且赏赐给盂礼服、酒、车马、仪仗和奴隶等,叮嘱盂要恭敬办政,莫违王命。这件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
A. 华夏族的形成过程
B. 分封制下周王与臣属的权利义务关系
C. 郡县制的产生原因
D. 周王室的衰微与诸侯争霸的历史进程
B
周康王对盂进行封授
盂要服从周王命令
5.(2024·山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中国之中国】
材料一
①人面鱼纹彩陶盆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
②镶嵌绿松石的铜牌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
③青铜器利簋陕西西安临潼零口镇出土
(1)将材料一中三个文物按出现的时间先后排序。(只填序号)(1分)
【答案】①②③(1分)
①审设问
限定条件
②析材料
原始社会
夏朝
西周
③规范答
(2)材料一中图③青铜器利簋内底刻有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尚书·牧誓》中也记载:“时甲子昧爽,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利簋和《尚书》共同记载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从史料运用的角度,谈谈这两段记载对我们学习研究历史的启示。(2分)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答题角度
怎么做
②析材料
【答案】历史事件:牧野之战(武王伐纣)。(1分)启示:文物史料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增加史料的可信度。(言之有理即可)(1分)
文物史料
文献史料
③规范答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