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5.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1:1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学习目标
2
新课引入
3
新知学习
4
前课回顾
1
课堂小结
5
随堂练习
6
1.___建立夏王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直接继承了禹的王位,从此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2.夏___统治残暴,商汤灭夏,建立商王朝,商汤以___为都城,之后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商王盘庚时迁徙到____。
3.商纣严刑酷法,导致民不聊生,周武王通过_________灭掉商朝,定都_____。
世袭制

前课回顾



镐京
牧野之战
4.简述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答案】积极: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
消极:诸侯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影响国家的统一与稳定。
知识填空
课堂提问
学习目标
1.◎史料实证 通过材料分析,梳理周平王东迁洛邑后,周王室走向衰微的具体表现,初步了解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动荡变化的历史趋势;
2.◎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通过阅读地图、材料等,梳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基本史实,分析王室衰微与诸侯争霸之间的联系,理解争霸战争对当时政治格局的影响。通过分析材料,知道春秋时期是我国民族交融的重要时期,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形成;
3.◎史料实证 尝试运用多种史料,说明春秋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基本发展状况,了解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与深远意义,认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重点
重点
难点
西周
东周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
春秋
战国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
西周灭亡,周平王迁都洛邑
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
因孔子编订的编年体史书《春秋》而得名
新课引入
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luò),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史记》卷四十《楚世家》
思考:楚王问鼎的故事反映了周天子的权威到春秋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王室衰微
新知学习
楚庄王随着势力的强大,已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
王室衰微
西周分封制
授民授疆土
春秋
周天子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定期纳贡
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周天子仅管辖洛邑一带
不听从王命,各自为政
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
权弱
地少
钱少
权弱
分封制逐步瓦解
周王室地位下降,权力被诸侯取代
1.原因
周王室
领地
周王室
领地
①周王室地位下降;②大的诸侯国势力崛起。
从以下两张周王室领地的图片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西周形势图
春秋初期形势图
春秋时期郑国九鼎八簋
按照周礼规定,诸侯最多只能使用七鼎六簋。郑国国君使用九鼎八簋,是僭(jiàn)越礼制的行为。
2.表现
(1)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也不再定期朝觐(jìn)天子和向周王室缴纳贡赋;
(2)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影响,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3)大国诸侯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平王之时(周平王统治时期),周室衰微(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强并弱(诸侯变强,兼并弱小国家),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政权在诸侯手中)。”
——《史记·周本纪》
材料中的“方伯”指一方诸侯之长。想一想:从周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之后,整个政治格局开始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周王室衰微,诸侯各自为政,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材料研读
1.原因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春秋末期吴王阖闾(hé lǘ)、越王勾践。
(1)王室衰微,出现强大的诸侯国;
(2)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从事结盟和军事讨伐活动。
诸侯争霸
3.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霸主
2.旗号:
“尊王攘夷”
春秋争霸形势图
1.了解春秋时期诸侯国的分布。
2.找到曾经成为霸主的诸侯国所在位置。
读地图
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成为春秋第一霸主?
材料二:齐国是东方一个大国,临海,盛产鱼盐矿藏,经济富庶。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人和: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对内进行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立威信)
地利:背山面海,位置比较安全,资源丰富,经济富庶
天时:周王室衰微,群龙无首
3.春秋第一个霸主——齐桓公
材料一:管仲原先辅佐公子纠,帮助他与公子小白争夺齐国国君的宝座。在争斗中,管仲用箭射中小白。小白假装身亡,趁机抢先归国即位,史称“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管仲有才能,让他主持国政。管仲不负重托,治国有方,辅佐齐桓公成就大业。齐柜公这种不计前嫌、唯才是举的做法,受到后人的称颂。
相关史事
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齐。齐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于孤竹而还。燕庄公遂送桓公入齐境。桓公曰:“非天子,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无礼於燕。”於是分沟割燕君所至与燕,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诸侯闻之,皆从齐。
……
二十八年,卫文公有狄乱,告急於齐。齐率诸侯城楚丘而立卫君。
——《史记·齐太公世家》
分析以下材料,说说什么是“尊王攘夷”。
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实际利用周天子影响号令诸侯。
攘夷:指抵御周边少数民族的袭扰。
4.晋文公
成语典故:退避三舍
春秋争霸形势图
晋楚城濮之战
视频:退避三舍成语动画
时长:1分48秒
5.楚庄王称霸
晋楚邲(bì)之战,楚庄王跃升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再次围攻郑国,晋国派荀林父再次救郑,双方在邲地(今河南郑州北)展开争夺。楚军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
成语典故:一鸣惊人
楚庄王于公元前614年继位。登位三年,终日郊游围猎,沉迷于酒色,并下命:“有敢谏者,死无赦!”大夫伍举冒死进谏,楚庄王很不高兴。伍举请他猜谜语“有一只鸟停在宫殿内,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啊?”庄王答:“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 于是,庄王罢淫乐,亲理朝政。
齐桓公
晋文公
楚庄王
秦穆公
越王勾践
问鼎中原
一鸣惊人
老马识途
退避三舍
一箭之仇
竭泽而渔
厉兵秣马
秦晋之好
兵不厌诈
管鲍之交
止戈为武
卧薪尝胆
兔死狗烹
成语典故知多少
思考探究
结合材料,分析归纳春秋争霸战争所带来的影响有哪些?
材料一: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大量人口失去生命或流离失所,生产被破坏,田地荒芜。
消极:社会动荡不安,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痛苦。
思考探究
6.影响
春秋初期有140多个国家
春秋后期只有十几个
积极:
①出现局部地区统一趋势,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材料二:
材料三:春秋时,居住在周边的蛮、夷、戎、狄不断袭扰中原;中原霸主也以“攘夷”号令诸侯抵抗……打破了各族间固有的地域界限,为各族的交往、融合创造了十分有利的前提。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
材料四:诸侯国在争霸战争的过程中不断扩展自己的辖地,吞灭了周围的戎狄部族。这些地区的戎夷部族,迅速与华夏文化融合,成为华夏族的一员,对华夏文明的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简明春秋史》
②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
“蛮”“夷”等长期交往,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①要一分为二,客观评价;
②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评价。
弭(mǐ)兵大会
发起国
宋国
参与国
晋、楚、齐、秦、宋、鲁、郑、卫、曹、许、陈、蔡、邾、滕
地点
宋国国都商丘
弭兵大会后,作为争霸中心的中原地区战争大大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比较和平安宁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时间
公元前546年
知识拓展
视频:弭兵大会
时长:1分48秒
材料一: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
——《盐铁论·水旱》
材料二:宗庙之牺(牛),为畎(quǎn)亩之勤。
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农具
春秋时期青铜牺尊
驯服牛的有力例证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表现
(1)农业: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
春秋铁农具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商周时期的青铜铲
青铜虽硬,韧性不好,易断
笨重,使用不方便
硬度不够,不够锋利
不耐用
锋利、韧性好、耐用、造价
低廉
耕作工具的改进
拓展延伸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
楚国漆器
(2)手工业
铸铜业
漆器制造
冶铁业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勾践剑(左)与夫差矛(右)
纺织业
煮盐业
(3)商业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金属货币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
夫令商群萃而州处,察其四时,而监其乡之资,以知其市之贾(价),负、任、担、荷,服牛轺马,以周四方,以其所有,易其所无,市(买)贱鬻(卖)贵。
——《战国策》
刀币和布币
春秋时期商业活动想象图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商业活动逐渐活跃,金属货币被广泛使用
王室衰微
表现
结果
诸侯争霸
原因
旗号
霸主
课堂小结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社会动荡、各种制度破坏、分封制瓦解
诸侯争霸
王室衰微,出现强大的诸侯国;诸侯国为了追逐自身利益,从事结盟和军事讨伐活动
“尊王攘夷”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积极
消极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
给人民带来灾难和痛苦
影响
农业
手工业
商业
记忆口诀
东周分两段,春秋与战国。礼崩与乐坏,诸侯各为战。
齐秦晋楚霸,交融促华夏。牛耕与铁器,生产发展大。
1.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联系不断加强,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以加强。这反映出春秋时期的战争客观上( )
A.加速了民族交融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推动了政治变革
D.促进了思想发展
A
随堂练习
基础练习
2.(2024·北京)在江苏、湖南等地的春秋时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些人工冶炼的生产工具。它们是1146℃以上高温冶炼的产物,其冶炼过程的主要化学反应为Fe2O3——→Fe。这类工具的出现表明(  )
A. 我国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 七国之间兼并战争激烈
D. 变法推动分封制的瓦解
B
C
→陶寺古城的发现
→战国时期
→未体现
3.下图是一位同学绘制的思维导图,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B.动荡的春秋时期
C.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D.早期国家的产生
B
进阶练习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材料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此次农业革命的影响。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作答角度
作答角度
②析材料
材料 到了公元前5世纪,中国也开始普遍用铁了。铁制兵器代替了青铜兵器,而铁制农具和用牛拉犁则给中国带来一场农业革命。于是华北有更多的土地得到开垦……谷物产量得到大幅提高……大量长途运输税粮及其他商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随生产发展而来的是商业的快速发展及财富的惊人增长。
——《中国:传统与变革》
根据材料指出公元前5世纪中国的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概括此次农业革命的影响。
【答案】
变化:出现了铁制农具和牛耕。
意义:使垦地面积大量增加;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推动商业快速发展;使财富出现惊人增长。
③规范答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