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7课 百家争鸣(主题情境:从著作看百家争鸣)

文档属性

名称 【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第7课 百家争鸣(主题情境:从著作看百家争鸣)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1:16: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人教新版 七上 历史
同步课件
2025年秋统编新版七上历史情境课堂课件含视频
第7课 百家争鸣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主题情境·从著作看百家争鸣
核心情境
任务线
知识线
从著作看百家争鸣
任务一:阅读《道德经》、《庄子》,了解道家思想
知识内容:
老子——道;庄子——追求精神自由
任务二:阅读
《论语》、《孟子》、《荀子》,了解儒家思想
任务三:阅读《墨子》,了解墨家
思想
任务四:阅读《韩非子》,了解法家思想
任务五:阅读
《孙子兵法》,了解兵家思想
知识内容:
孔子——仁;
孟子——仁政;
荀子——礼治
知识内容:
兼爱、非攻;选举贤能;
提倡节俭
知识内容: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知识内容:
阐述战争制胜的军事理论
学习目标
2
情境串新知
3
课堂小结
4
随堂练习
5
前课回顾
1
1.“战国七雄”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战国时期各国凭借强大的军力进行战争,战争的性质已由春秋时期的争霸转变为______。
3.战国时期,各国都十分注重兴修水利,秦国_____主持修筑的________就是伟大的创举,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_”。
齐、楚、秦、燕、赵、魏、韩
前课回顾
李冰
兼并
都江堰
天府之国
知识填空
4.请说出商鞅变法有哪些影响?
【答案】积极:变法使秦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面貌有了根本的改变,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而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消极:商鞅变法鼓吹轻罪重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广大人民所受的剥削与压迫,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
课堂提问
1.◎史料实证 阅读史料,观察图片,讲述老子与孔子的生平、著作和主要思想;知道史料的多种类型,提高对史料的解读能力;
2.◎历史解释 列表归纳儒、墨、道、法、兵家等学派的代表人物、著作及主要主张;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百家争鸣作为社会思想与这一时期其他领域变动之间的关系;
3.◎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通过史料分析,从多角度指出百家争鸣的影响,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
学习目标
重点
难点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七年级1班历史老师为了让学生进一 步了解各学派的思想体系,特地选取了 一些代表著作,从著作内容带领学生进 行学习,请你参与……
情境串新知
概念辨析
子:是一种尊称。春秋前期,一般称卿大夫为“子”。春秋后期,由于学者著书立说和讲学之风兴起,人们也用“子”来尊称著名的学者和老师。
诸子:指的是中国先秦时期老子、孔子、孟子、荀子、墨子、庄子等学术思想的代表人物。
百家:原指先秦时代各种思想流派所具有代表性的家族,后指各种政治、学术派别。
争鸣:各种学术流派的自由争论互相批评。
百家争鸣
(2)政治大变革:
①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②“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
(1)经济大发展:
铁农具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为学术文化繁荣提供物质条件。
先秦诸子皆为忧世之乱而思以拯济之,故其学皆应时而生。
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
视频:稷下学宫
时长:3分13秒
道家经典著作:《道德经》
春秋时期老子所著的哲学作品,又称《老子》,是道家的经典。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思想核心:“道”。他认为“道”是孕育万物的总根源,也是万事万物运行的总规律,人们要顺应事物内在规律来行事。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哲学主张:善于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够互相转化。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而莫能行。
处世主张:提倡安于柔弱的地位,主张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为无为,则无不治……
小国寡民。……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政治主张: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互动问题:结合材料,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吗?对此你有何认识?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人民之所以饥饿,是因为统治者要的税太高,因此人民陷于饥饿。
人民之所以难治,是因为统治者强作妄为,因此难以统治。
人民之所以轻死,是因为统治者使人民无法生存,因此不怕犯死罪。
认识:无为并非放任不管,而是不妄为,让万物按自然规律发展,顺应自然,不过多干预,充分发挥民众的创造力。
不是什么都不做
简介 老子姓李,名丘,字聃(dan),春秋后期楚国人
地位 _____学派创始人
思想 哲学 主张 ①思想核心“___”,人们要________________
来行事。
②一切事物都有_______,对立的双方能够________。
处世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政治主张 ___________
著作 __________(《道德经》)
老子
道家
安于柔弱
无为而治
顺应事物内在规律
对立面
相互转化

以退为进
以柔克刚
《老子》
归纳小结
由庄子所著,继承老子学说而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而倡言逍遥自由。
道家经典著作:《庄子》
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
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士尚志,圣人贵精。
主张:强调要顺应自然和民心,认为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人格独立。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成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
儒家经典著作:《论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①即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②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思想核心:“仁”。提出仁者爱人。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政治主张:提出“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认为统治者只有实行德政,使民众心悦诚服,社会才会稳定
子曰:“自行束脩(xīu)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教育主张: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主张有教无类,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教育主张: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小故事:苛政猛于虎
记载孔子和弟子子路路过泰山时,遇到一名身世凄惨的妇女的故事。当地虎患严重,可就是因为其他地方有国君的苛捐杂税,所以她和亲人宁愿一直住在这里,以至于后来竟有多人连同她的亲人也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对着亲人的坟墓哭泣。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教育原则: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教育原则:举一反三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教育原则:温故知新
曲阜孔庙康熙手书万世师表匾
截至2023年年底,284家中方合作机构和1266家外方合作机构在160个国家和地区共建孔子学院496所、孔子课堂757所。
互动问题:孔子及其儒家思想为何会受到如此敬仰?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值得我们敬仰。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儒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影响深远,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简介 名丘,字仲尼,春秋后期鲁国人
地位 _______家、_______家、_____学派创始人
思想 核心思想 ____(仁者爱人)
政治主张 __________
教育 主张 兴办_____,_____无类,注重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提出一系列_______________。
思想 典籍 《______》(弟子及再传弟子整理)
孔子
思想
教育
儒家

为政以德
私学
有教
道德教育和文化
教学原则和方法
论语
至圣
知识教育
归纳小结
儒家经典著作:《孟子》
儒家经典著作,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
与孔子并称“孔孟”,鲁国人。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主张一: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民众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主张二: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得民心才能得天下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皆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
主张三:拥护正义之战,强调“仁者无敌”
儒家经典著作:《荀子》
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保存了荀子的思想。
战国后期赵国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欲近四旁,莫如中央,故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主张:主张实行礼治,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先秦时期墨家学派的著作总集,一般认为是由墨子的弟子及其后学在不同时期记述编纂而成,集中保存了墨子的思想。
墨家经典著作:《墨子》
名翟,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今以攻战为利,则盖尝鉴之于智伯之事乎?此其为不吉而凶,既可得而知矣。
主张:兼爱、非攻,要求人们互爱互利,反对各国相互攻伐兼并、残害生命。
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
有去大人之好聚珠玉、鸟兽、犬马,以益衣裳、宫室、甲盾、五兵、舟车之数,于数倍乎,若则不难。
主张: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主张统一思想,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
法家学派的代表著作,韩非撰。其学说的核心是以君主专制为基础的法、术、势结合思想,对秦汉以后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法家经典著作:《韩非子》
战国时期韩国人,与李斯同学于荀子,喜好刑名法术之学,为法家学派代表人物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威势者,人主之筋力也。
主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孙武撰。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基础。
兵家经典著作:《孙子兵法》
战国时期,由于战争持续不断,军事理论有了进一步发展,兵家著述丰硕,如吴起、孙膑等都撰有兵法著作。
春秋末期齐国人,兵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兵圣”
著作内容及思想主张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震。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主张:阐述了战争制胜的规律、战略原则、临阵战术及军队的后勤保障等,内容丰富,文字精炼,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拓展延伸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道家 庄子 要______________;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的人格。
儒家 孟子 (亚圣) ①主张实行“______”;
②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
③拥护__________,强调“仁者无敌”。
荀子 主张实行_____,提倡礼法并用,明确尊卑等级,以维系社会秩序。
墨家 墨子 _____、_____,提出要选贤能的人治理国家,提倡节俭
法家 韩非 ①反对空谈仁义,强调__________;
②树立君主权威,建立_________________。
兵家 孙武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兼爱
非攻
仁政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正义之战
礼治
顺其自然和民心
以法治国
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归纳小结
兼爱是不分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是一视同仁的博爱。这种爱没有任何附加条件,源于人性本善的大爱。
仁爱是有等级的爱。先爱父母子女,再爱他人,是一种有秩序的关爱。意在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和社会秩序。
仁爱
兼爱
孔子讲“仁爱”,墨子主张“兼爱”,二者有区别吗?
(战国)学术异常发达。中国数千年来,凡哲学、文学、各种科学以及美术技艺等,除去自外国输入者外,大抵皆发端于此时。
——王桐龄《中国史》
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你是否认同?结合材料及课本说出你的理由。
观点:中国各方面的文化大多发源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理由:认同,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诸子百家中的思想主张对我们现代生活和文明建设具有哪些借鉴意义?
儒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以人为本,以德治国,构建和谐社会。
仁政—
辩证的看待生活中的困难。
辩证法思想—
与时俱进,变法革新,依法治国。
变革、法治—
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兼爱、非攻—
古今联系
法家的以法治国。
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赋税繁重,阶级矛盾尖锐;
②法家的以法治国、中央集权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符合了统治者要树立君主权威,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求。
请选择
仁政
无为而治
兼爱非攻
以法治国
假如你是战国时期的君主,你觉得哪一家的思想对你最“有用”?
说说理由。
经济发展
影响
政治变革
百家争鸣
流派
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课堂小结
儒家
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
墨子
道家
老子、庄子
法家
韩非
兵家
孙武、吴起、孙膑
记忆口诀
春秋战国乱纷纷,百家争鸣智慧传。儒家仁义礼乐治,道家无为顺自然。
墨家兼爱讲节俭,法家思想治国严。兵家兵法谋胜算,思想文化耀千年!
原因
随堂练习
1.(2024·江苏)朱熹这样评价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他,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为万世师表,道贯古今。“他”是
(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B
孔子创办私学,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被尊称为“万世师表”。
→道家学派创始人
→墨家学派创始人,提倡兼爱、非攻
→法家的集大成者
基础练习
2.战国时期某思想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并批判贵族的奢侈生活,提倡节俭。该思想学派是(  )
A.道家
B.法家
C.墨家
D.儒家
→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
→以“仁”“礼”为核心
C
A.都认可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B.都宣扬了以法治国的主张
C.都满足了当时统治阶级的需求
D.都提出了自己的治国方略
3.(2024·山东)某同学在读书时做了如下摘要。据此可知,这四位思想家(  )
→韩非
→并非所有思想家的主张都能被当时统治阶级完全接受
D
老子
主张:为无为,则无不治 孔子
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墨子
主张:夫尚贤者,政之本也 韩非
主张:圣人之治也,审于法禁
进阶练习
4.(2024·广东)孔子认为“为仁由己”,每个人都能成为弘道者;孟子认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将人的活动看做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这体现了儒家( )
A.对以法治国的推崇
B.对人精神自由的追求
C.对贵族生活的背判
D.对人自身力量的坚信
D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全面了解历史人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之一,请选择材料一中两个历史人物中的任意一位做一下介绍。
①审设问
做答角度:人物介绍
数量要求
②析材料
图一:老子
图二:孔子
(1)全面了解历史人物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素养之一,请选择材料一中两个历史人物中的任意一位做一下介绍。
【答案】
图一老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为“道”,主张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等,他的学说集中在《道德经》,是道家经典。(时期、身份、主张、著作写对三点即可)
③规范答
图二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思想核心为仁,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高行为规范,反对苛政,主张“为政以德”。作为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垄断局面,主张有教无类,促进教育在民间发展;提出的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等教学原则和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思想被整理成《论语》一书。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时期:身份、主张、影响任三条即可)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孟子认为“王如施仁政……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韩非认为“以法为教”“法不阿贵”。……诸子学说的不少命题成为后代学说的萌芽状态,后来的学者大都从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论形式,进行改造和发展的工作。
——摘编自侯外庐《中国思想史纲》
(2)“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指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韩非两位思想家的治国主张?
①审设问
答案来源
做答角度
依据材料表述简单概括即可
②析材料
【答案】
①现象:百家争鸣。②治国主张:孟子——实行“仁政”;韩非:主张以法治国。
(2)“各家学派纷纷提出自己的治国主张”指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历史现象?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韩非两位思想家的治国主张?
③规范答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