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第十单元 单元总结提升(课件+学案)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22:54:05

文档简介

(共22张PPT)
单元总结提升
专题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
1. 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
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
2. 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3. 外交:外交领域成就突出,全方位外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
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 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
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
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专题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
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 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
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
教训的前提
下,决定实行
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
提下,实行分户经
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
的生产积极性,推
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专题三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 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
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
对外交往的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
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 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
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
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
苏联马首是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
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
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 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承认,经济
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
响无从谈起。新时期,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 (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在国务
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
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
了2 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这反映出(  )
A. 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期
B. 农村经济形势最为严峻
C. 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
D.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解析:  根据材料“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
够吃,28年只搞了2 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可知,
1978年时,旧的经济体制无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出社会
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发展经济势在必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
性迫在眉睫,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
史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材料所述时间在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之前,排除A项;此时经济形势都很严重,材料无法说明
农村最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排除
D项。
2. (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
曾经流传许多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顺口溜“大
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描述的是(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农业生产合作社
C. 土地改革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  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可知,
1978年,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
承包责任制,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
期,劳动农民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组织起
来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大包干”不符,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废
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包干到户”中农
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排除C项;
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
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与“大包
干”不符,排除D项。
3. (2023·四川学业水平合格考18题)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
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其主要思想是
(  )
A.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 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 实施“走出去”战略
解析: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
济手段,促进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
项正确;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排除A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理论,排除B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
去”战略,排除D项。
4. (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20题)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
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
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  )
A.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 科学发展观
C.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
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
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B项正确;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理论,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
系的组成部分,排除C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
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D项。
5. (2023·云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6题)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20世纪60
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据此分析,该变化是由
于我国(  )
A.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B.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 “大跃进”持续推进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可得出,随着我
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消费能力
也得到提升,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主要与工业化有
关,发生在1953—1957年间,与21世纪初不符,排除B项;“大跃
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在改革开
放开始后逐渐被取消,都与21世纪初不符,排除C、D两项。
6. (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5题)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
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
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其内涵是
(  )
A. 海峡两岸扩大交往,广泛开展经贸合作
B. 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
C. 双方践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D.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九二共识”无
关,排除。
感谢观看!专题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阶段特征
1.政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港澳先后回归,两岸关系回暖。
2.经济: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范围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使中国的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3.外交:外交领域成就突出,全方位外交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4.思想文化: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代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专题二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原因 核心内容 意义
土地 改革 新解放区的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发展
农业 合作化 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把土地等生产资料变为公有制,实行集体经营 进一步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家庭联 产承包 责任制 党中央在总结教训的前提下,决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
专题三 新中国外交的“变”与“不变”
1.改变的是心态,不变的是姿态
1949年,新中国遭到西方各国的孤立和遏制,内外交困、举步维艰,打破外部封锁是当时形势的迫切需要,获得外交承认则是开展对外交往的前提。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有着密切的友好往来。
2.改变的是政情,不变的是政策
1949年,新中国的对外交往受到国际形势的制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外交上奉行“一边倒”,即使如此,在中苏关系最密切的时期中国也没有在国家主权独立、政策立场自主问题上向苏联让步或唯苏联马首是瞻。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主张“求同存异、合作共赢”,在与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携手合作的同时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
3.改变的是地位,不变的是定位
1949年,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政治上不被大多数西方国家承认,经济上一穷二白、千疮百孔,可谓积贫积弱、百废待兴,国际地位和影响无从谈起。新时期,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在重大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1.(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1978年3月10日,邓小平在国务院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它比资本主义好在哪里?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 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建设已进入新时期
B.农村经济形势最为严峻
C.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14题)在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曾经流传许多顺口溜,形象地描述了当时的社会现象,顺口溜“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描述的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业生产合作社
C.土地改革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2023·四川学业水平合格考18题)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其主要思想是(  )
A.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实施“走出去”战略
4. (2023·广东学业水平合格考20题)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科学发展观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5.(2023·云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6题)下面两幅漫画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和21世纪初人们日常生活发生的变化。据此分析,该变化是由于我国(  )
A.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持续推进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6.(2022·湖南学业水平合格考15题)1992年11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代表在香港会晤,达成了在处理两岸事务交涉中的重要共识,后被称为“九二共识”,其内涵是(   )
A.海峡两岸扩大交往,广泛开展经贸合作
B.国共两党对等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
C.双方践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D.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单元总结提升
真题演练
1.C 根据材料“每个人平均六百几十斤粮食,好多人饭都不够吃,28年只搞了2 300万吨钢,能叫社会主义优越性吗”可知,1978年时,旧的经济体制无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无法体现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此发展经济势在必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的必要性迫在眉睫,C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材料所述时间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排除A项;此时经济形势都很严重,材料无法说明农村最严重,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排除D项。
2.A 据材料“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可知,1978年,我国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包干到户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选A项;农业生产合作社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劳动农民在自愿和互利的基础上,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组织起来的集体经济组织,与“大包干”不符,排除B项;土地改革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私有制,“包干到户”中农民享有对土地的经营管理权,但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排除C项;1958年兴起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质上是一场生产关系的“大跃进”,企图通过人民公社,使中国早日过渡到共产主义,与“大包干”不符,排除D项。
3.C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促进中共十四大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C项正确;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排除A项;1987年,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B项;2000年,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走出去”战略,排除D项。
4.B 根据所学可知,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在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B项正确;中共十三大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排除C项;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中的“握着钱不知买啥东西”可得出,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因此消费能力也得到提升,A项正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主要与工业化有关,发生在1953—1957年间,与21世纪初不符,排除B项;“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都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人民公社在改革开放开始后逐渐被取消,都与21世纪初不符,排除C、D两项。
6.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二共识”的核心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项正确;A、B、C三项均与“九二共识”无关,排除。
3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