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岳阳楼记》知识点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0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8:1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岳阳楼记》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张,触动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罢免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的职务。昔日好友滕子京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并附上《洞庭晚秋图》。范仲淹一口答应。庆历六年(1046),他写下了著名的《岳阳楼记》。
二、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 1052),字希文,谥号文正,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他所作的文章富有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
三、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岳阳楼景色的描写以及“迁客骚人”观景时或喜或悲的“览物之情”的分析议论,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博大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宏大政治抱负,同时也借以劝勉好友滕子京。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百废具兴(“具”同“俱”,全、皆)
2.属予作文以记之(“属”同“嘱”,嘱托)
(二)古今异义
1.增其旧制 古义:规模; 今义:制度。
2.予观夫巴陵胜状 古义:指示代词,那; 今义:丈夫。
3.南极潇湘 古义:南面直到; 今义:地轴的南端,南半球的顶点。
4.浊浪排空 古义:冲向天空; 今义:把水等全部去除掉。
5.至若春和景明 古义:日光; 今义:景物。
6.沙鸥翔集 古义:停息; 今义:聚集。
7.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古义:曾经; 今义:品尝。
8.进亦忧 古义:在朝廷做官; 今义:向前移动。
9.微斯人 古义:如果没有; 今义:细小。
(三)一词多义
1.政通人和(顺利) 然则北通巫峡(通往)
2.政通人和(和乐) 至若春和景明(和煦)
3.予观夫巴陵胜状(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象)
4.一碧万顷(一片) 而或长烟一空(全)
5.南极潇湘(至、到达) 感极而悲者矣(极点) 此乐何极(尽头)
6.浊浪排空(天空) 而或长烟一空(消散)
7.而或长烟一空(有时) 或异二者之为(或许、也许,表示委婉的语气)
(四)词类活用
1.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名词作动词,做州郡的太守)
2.百废具兴(动词作名词,荒废了的事业)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形容词作名词,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词作状语,在……之前,在……之后)
(五)重要虚词
1.之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助词,的)
2.其
①增其旧制(代词,指岳阳楼)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代词,他的)
3.以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连词,来)
②不以物喜(介词,因为)
(六)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表示判断)
2.倒装句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高”和“远”均为定语后置)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宾语前置,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
(七)成语积累
1.政通人和: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形容国泰民安。
2.百废俱兴:许多原来荒废了的事情,都一下子兴办起来。
3.气象万千:形容事物、景象多种多样,壮丽美观。
4.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5.浩浩汤汤:水势浩大的样子。
6.先忧后乐:忧虑在天下人之先,安乐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先,享受在后。
7.波澜不惊:比喻局面平静、形势平稳,没有什么变化或曲折。
五、鉴赏品读
1.首段叙述滕子京“谪守”之事有何用意
①交代本文写作起因。
②“谪守”暗含作者对仕途浮沉的感慨,奠下本文写作基调——下文的写景、抒情、议论都是围绕着如何对待贬谪这一点展开的。
③反映了作者一种积极的政治态度: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也应奋发,而不能消沉下去。
2.“衔”和“吞”这两个词用得好在何处
洞庭湖是无生命之物,“衔”“吞”二字采用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把“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写得活灵活现,极力渲染洞庭湖的阔大气势,生动别致,绘成了一幅大气磅礴的画面。
3.“微斯人,吾谁与归 ”是一个反问句,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阔达胸怀和崇高情怀的肯定和赞美;
②具有自勉之意,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为学习榜样的决心;
③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滕子京的勉励之情;
④同时,慨叹当今世人具有这种胸怀和情操的人太少了。
六、全文翻译
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谪到巴陵做知州。到了第二年,巴陵郡政事通达百姓和顺,各种荒废的事业全都复兴了,于是再度修整岳阳楼,扩大其原有规模,在上面刻录唐朝贤人以及当代人的诗赋,嘱托我写文章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景,就在洞庭湖的风光上。它包含远处的山峦,吞吐壮阔的长江,水势浩大,无边无际,早晚明暗变幻,景色千变万化,这就是岳阳楼雄伟壮丽的景象,前人的记述已经非常详尽了。这样,那么(从这里)向北可以通到巫峡,向南到达潇湘,被贬职的官员和多愁善感的文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游览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还是有所不同吧
那雨水连绵纷纷而下,接连数月不放晴,寒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浪潮冲击天空,太阳和星星都隐藏起光辉,高大的山形也隐没在阴云中,商人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时分天色昏暗,猛虎长啸啼猿悲诉。登上这座楼,就油然生出离开国都怀念家乡,忧惧谗言与批评,触目萧条,感慨极深而悲伤的心情了。
到了春风和暖阳光明媚的时节,湖面平静水波不兴,天色与湖光上下呼应,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洲上的鸥鸟时而飞翔时而歇息,美丽的鱼自由自在地游泳嬉戏,湖岸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茂盛而青翠。有时大片烟雾全部消散,明亮的月光一泻千里,浮动的光就像跳跃的金子,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里会有穷尽啊!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心胸阔达神清气爽,荣耀和屈辱一齐忘掉,端着酒迎着风,那种喜气洋洋的感情了。
唉!我曾经探求古代品德高尚之人的心境,或许都不同于上述两种表现,为什么呢 (他们)不因外物和自己的处境而或喜或悲,处于高高的朝堂,就担忧那些人民,处在僻远的江湖,就为那国君担忧。这样进也忧虑,退也忧心。(既然)这样,那么究竟什么时候才能感到快乐呢 大概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唉!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又)同谁一道呢 写作时间为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北宋诗人陈师道曾经指出:“范文正公为《岳阳楼记》,用对语说时景,世以为奇。”这篇散文大量运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诗意,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其中的语言美,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提示:骈散结合是本文语言上的一个主要特色,作者吸收了骈文对仗精致的优点,句式富有气势,铿锵有力,如“衔远山,吞长江”“阴风怒号,浊浪排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同时避免了单纯骈体的单调,情感上难以深化的弊端,使用更便于内容表达、语气更丰富洒脱的散文的自由句式,形成了大气舒展、情绪活跃、潇洒自如的优美文风。
二:朗读课文第3、4段,结合具体语句谈一谈它们各自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其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这两段是拟写游人的“览物之情”。
第3段以转接连词“若夫”开始,含有假定意味,格调低沉。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风雨图”:“淫雨霏霏”,写阴雨连绵不断;“阴风怒号,浊浪排空”,写风大浪高,令人生畏;“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写风雨天的晦暗;“樯倾楫摧”,写舟船覆灭的景象;“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写环境的阴森恐怖。
第4段以转接连词“至若”开启,虽然也含假设意味,但格调转高。这一段描绘了一幅“洞庭春晴图”:“春和景明,波澜不惊”,写春风和煦,日光明亮,水面平静;“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写水天一色,浩瀚无边;“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写飞鸟与游鱼的欢快;“岸芷汀兰,郁郁青青”,写植物的茂盛;“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写湖上烟雾消散、明月朗照;“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写月映湖水,金色玉光;“渔歌互答”,写渔人之乐。
这两段景物描写,是作者在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虚拟体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作者的心境,呼应着景物,与游人共悲欢。
第3段,表现出远谪的悲苦、郁闷之情。
第4段,表现出心旷神怡、遗忘得失宠辱的乐观情怀。
三:这篇课文中的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结合具体语段,加以分析。
从全文看,本文写景、抒情和议论是融为一体的;具体而论,又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表现出写景的独立,和议论与抒情的融合。
如第2段概写洞庭景物后,以“然则”一转,接以提问式的议论;第3段写洞庭风雨、第4段写洞庭春晴,后面都接以抒情;第5段则以“嗟夫!”开头,表现出强烈的抒彩,然后又接以整段的议论,议论中含有抒情的色彩。文章最后又归于单纯而强烈的抒情,即“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这样,写景与议论抒情相互映衬,完美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四:“古仁人”与”迁客骚人”有什么不同 “先天下之优而优,后天下之乐而乐”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政治理想
“迁客骚人”的观物之情是阴风苦雨则悲,风和日丽则喜。
“古仁人”则不然,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无论是在还是在野,忧民忧君之心不改,具有“先忧后乐”的伟大襟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作者假托“古仁人”的政治理念,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自己的政治理想:以治国安邦为己任,忧在天下人之前,乐在天下人之后。这种“先忧后乐”的思想,是对儒家传统的“与民同乐”观念的发展,更具有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苦己为人的奉献精神。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属于作文以记之 同“嘱”,嘱托
2.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3.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至、到达
4.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迫近
5.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国都
六:岳阳楼是江南名楼,古往今来,无数文人登临揽胜,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如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杜甫《登岳阳楼》、陈与义《登岳阳楼》等。找来这些诗读一读,体会其中的思想感情。
点拨:借助图书馆、网络等工具搜集这些佳作,联系其写作背景,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体会所抒情感的不同。
示例:
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中,诗人先写登楼远跳,山水苍茫;再以灵动之笔,写“雁引愁心”“山衔好月”,进而想象醉卧云中,起舞翩翩,表现了乐观旷达的情怀。
杜甫的《登岳阳楼》中,诗人以“昔闻”起笔,引出“今上”,在今昔对比中,寄寓了无限感慨;再从地分吴楚、势吞星月方面写洞庭湖的浩瀚广大。诗歌后半部分抒发了漂泊无依、老病孤苦的情怀,读之令人怆然。
陈与义的《登岳阳楼》中,诗人先写眼前所见之景:洞庭之滨,江水之西,旌帘在望,夕阳迟迟;再写洞庭湖分割吴蜀的地理位置,抒发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之苦,表现了吊古伤今之悲,颇得杜诗神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