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2课《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8:22: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湖心亭看雪》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张岱出身于书香门第,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悠游的生活。明亡以后,他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消极避居于山中,坚守贫困,潜心著述。《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本文便选自《陶庵梦忆》
二、作者简介
张岱(1597 - 1689),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他的小品文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文中独树一帜。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等。
三、主题概述
本文记述了一次湖心亭赏雪的往事,描绘了西湖雪后的洁净之美,以及亭上的遇人之乐,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以及闲情雅致,隐含着淡淡的故国之思。
四、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是日更定矣 古义:这; 今义:用于判断,与“非”相对。
2.余拏一小舟 古义:我; 今义:剩下。
3.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今义:一种颜色。
(二)一词多义
1.是日更定矣(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更有痴似相公者(还)
2.余拏一小舟(数词) 上下一白(全)
3.上下一白(白色)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4.是日更定矣(这) 是金陵人(动词,表判断)
(三)词类活用
1.大雪三日(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客此(名词作动词,客居)
(四)重要虚词
1.其 问其姓氏(代词,他们的)
2.而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连词,表承接,可不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是”表示判断)
2.倒装句 更有痴似相公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更有似相公痴者”。)
五、鉴赏品读
1.开头第一句“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和地点。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作者在写此文时已是清朝初年,但仍使用明朝“崇祯”年号,含蓄地表达了他的故国之思。
2.大雪过后的寒冷夜晚,作者为什么独自一人去赏雪,他当时会有怎样的心情?
一个“独”字,写出了作者有着超脱尘世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波逐流的思想品格。当他一个人面对寂静广漠的雪景时,应该是有一种孤独寂寞的心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有对故国的怀念,和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独特情思。
3.“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句话连用了三个“与”有什么效果?
从总体形象入手,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山峦、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色。
4.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却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西湖的人,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
作者强调“金陵人”是“客”,有着与自己相似的经历。他乡遇知音,暗示这引起了他对故国的思念。本以为自己的怀恋之情、隐逸之趣是无人理解的,但遇到知己时的欢欣只有他自己明白。
六、全文翻译
崇祯五年(公元 1632 年)的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下三天,湖中人声与飞鸟声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寒气结冰,白汽弥漫,天和云以及山与水,上下全都雪白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长堤隐隐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缩成一个小点,以及我的一叶小舟,舟中如米粒般的两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只见有两人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格外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居然还有您这样的人!”拉着我一起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之后与他们道别。问他们的姓名,(才知道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课文是从哪几个角度写西湖雪景的?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描写很有特点,试作具体分析。
(1)概括式描写:即“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两句,没有正面写雪,而写“大雪三日”后人声鸟鸣断绝,寂雾法清。
(2)全景式描写,即“雾淞沉杨,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儿句,没有直接写雪,而是写出了雪后雾气弥漫、云天山水合而为一、完全成为雪与雾的世界。
(3)集合式描写,即“湖上影子,椎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齐、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由远及近,把雪后西湖仅能见到的景物收罗在一起,仿佛是一个逐渐拉近的长镜头,极写大雪造成的“艺术效果”。
“湖上影子”几句中,运用白描的手法,由远及近、由大及小,写出了雪后“湖上”最具代表性的景物,即长堤、湖心亭、舟、舟中人。这些景与人,在大雪的笼罩下全部变得虚无漂纳,模糊微小,一痕”“一点”一齐”之“一”字,“痕”“点”齐”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了视线的移动、小船的荡漾、景物的变化,着笔空灵,充满诗情画意。在前文“上下一白”的苍范之中,更加突出了长堤、湖心亭、舟及舟中人的小,表现了作者对人生范的深沉感概。
二:“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一语,与文中哪句话相互映衬?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两句话的表达效果。
这句话与“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句相互映衬。前者借“客”偶遇知音的惊喜,赞美作者之“痴”,后者借舟子之口,说“客”“痴”,为作者“痴”找到可以理解的理由。
作者超凡脱俗的行为和孤高自赏的情怀,不但在“客”那里引起了共鸣,也通过他与“客”的“合鸣”,仿佛让本无雅趣的舟子受到了“痴”的精神感染,让他若有所悟,若有所思。文章至此戛然而止,余音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三:阅读下面三副有关湖心亭的对联,说说你的理解。
四季笙歌,尚有穷民悲夜月;六桥花柳,浑无隙地种桑麻。
——〔明〕胡来朝
亭立湖心,俨西子载扁舟,雅称雨奇晴好;席开水面,恍东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风清。
——〔明〕郑烨
如月当空,偶以微云点河汉;在人为目,且将秋水剪瞳神。
——〔明〕张岱
(1)第一副对联写一年四季歌舞升平,但穷苦百姓却在月下悲伤;六桥种满了杨柳、鲜花,却没有一点儿空地让农民种桑麻,由此讽刺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体现了诗人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2)第二副对联写亭子立在湖中央,就像西施坐在一叶扁舟之上,令人赏心悦目。湖面微波荡漾,就像当年的苏东坡游赤壁,正好是月明风清。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的扁舟,把西湖想象为苏东坡所游的赤壁,新奇而又贴切,上联中“雨奇晴好”化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诗句,下联用《前赤壁赋》中“月白风清”,清新自然,体现了西湖之美。
(3)第三副对联中,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上联把西湖比作天上的月亮,下联把西湖比作美人的眼睛,新奇巧妙,生动传神,体现了西湖之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