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8张PPT)
单元质量检测(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 在明代,由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变成了皇帝—内
阁—六部的政治体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 中枢权力机构的精简 B. 宰相权力被分化
C. 六部权力进一步扩大 D. 君主专制的加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率六部,设
立内阁辅政,反映了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明代中枢权
力机构的层级和组成均未精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废除
而非分化宰相权力,排除B项;明代六部权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扩
大,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 下面为明代官员平均任期表。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
时期 中央官员 平均任期(年) 地方官员
平均任期(年)
洪武 1 6
成化 3.5 5.1
嘉靖 2 3.1
天启、崇祯 1.08 2.9
A. 官员任期制度完善 B. 大政方针朝令夕改
C. 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D. 行政效率极端低下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明代官员平均任期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不利于政
策的持续性,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会使国家治理能力下降,故
选C项;仅凭表格中的任期时间,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
是明代官员平均任期,不能说明“大政方针朝令夕改”,排除B
项;明代官员平均任期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不能说明“行政效
率极端低下”,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 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
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
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 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 消除了民族差异
C. 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 首创了册封制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夷为一家”,希望
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
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选A项;“消除了民族差异”说
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王朝疆域版
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
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4. 《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
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A. 社会秩序日趋混乱 B. 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 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 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解析: 政府严禁通倭,民间以“倭”为侮辱性称呼,这反映出
明朝时期倭寇之患较为严重,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
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5. 《哈佛中国史:元与明》一书中强调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
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1368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处于小
冰河期第一阶段的极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
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据此可以推断( )
A. 气候异常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B. 气候异常对朝代更替无实质影响
C. 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 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据材料可知,元明的灭亡和寒冷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
即气候变化对于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故选D项;朝代更替的根本
原因是封建私有制所导致的,气候异常是影响因素,排除A项;
“无实质影响”说法错误,排除B项;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发展
进程,“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6. 康熙帝时,“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
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
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康熙此举( )
A. 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
B. 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 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
D. 避免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提高了行政效
率,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排除A
项;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排除C项;D项“避免了”说法绝
对,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7. 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
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
其深远意义是( )
A. 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 推动了“改土归流”
C. 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 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
民族国家,故选C项;“开始”叙述错误,排除A项;B项是针对西
南地区,排除;D项不是深远意义,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8. 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
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
之利甲天下”。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
A. 清朝设置台湾府
B. 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C. 清朝时台湾盛产糖
D. 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置郡县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移民垦
荒促进台湾开发,不到四十年,台湾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说明国
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前提和保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
家统一促进台湾开发与繁荣,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前提是国家统一,所以材料突出的是国家的统
一,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9. 乾隆时期大臣王昶在《国朝彭树葵查私院滩地疏》中谈到乾隆五十
三年荆州万城堤溃的原因时说:“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密处,
今皆砍伐,为种包(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
日积,水势年增。”据此推测当时( )
A. 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 地方普遍轻视对河道的治理
C. 人口激增引发生态危机
D. 西南地区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乾隆年间,人口大量增长,为了种植高产农作物,湖北
等地民众大量开垦山地,毁坏林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了严
重的生态危机,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排除A项;由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对于河道治理的普遍态度,排除B
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0. 史书记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
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
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 进行朝贡贸易
B. 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
C. 传播先进技术
D. 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发生革命性的
转型,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故选
B项;进行朝贡贸易并非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目的,排除A项;C
项不是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目的,排除;D项是鸦片战争前后的
目的,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1. 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
物资产区 集中区域
粮食产区 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
棉布产区 南方地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物资产区 集中区域
丝绸产区 南方地区,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
食盐、茶叶 等产区 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
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
A. 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 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 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 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粮食、棉布、丝绸等物资产区集中分布,区域专业化
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分工,排除A项;
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没
有被政府废止,排除C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2. 明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和铜钱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同时禁止
民间用金银交易。这一货币政策的出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
A. 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 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 白银流通量初具规模
D. 中央财政体制完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元朝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纸币信誉下
降,又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民间使用金银交易较为普遍,
这一现象延续至明初,因此明初政府强制发行纸币,且禁止民间
金银交易,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上有大量白银流通,故选C
项;明初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迅速发展”表述有误,排除
A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时间与明初不符,
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3. 明朝中期思想家王守仁曾言:“夫学贵得之心……虽其言之出于
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明朝后期李贽甚至直言:“千百余
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由此可知,
二者都( )
A. 反对君主专制 B. 追求个性自由
C. 否定儒学传统 D. 强调道德修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王守仁和李贽都主张不能全以孔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作
为自己的标准,表明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体现了一定的叛逆色
彩,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王守仁和李贽虽然对传统
思想有一定突破,但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并没有否定儒
学传统,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非判断的标准问题,没有强调道
德修养,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4. 清朝初年,由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趋于消
沉,考据学兴起,专注于古代经典史籍的校勘、辑佚工作。这一
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B. 陆王心学在社会的流行
C. 统治者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D. 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清朝统一全国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对
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加强控制,导致了材料所述的变化,C项
正确;清朝确立全国统治是思想文化领域变化的前提,而不是主
要原因,排除A项;陆王心学造成空疏学风在社会的流行,是经
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排除B项;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不
是经世致用思想消沉、考据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5. 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已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
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
《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广泛流传。这反映了( )
A. 艺术化塑造脱离了人物原型
B. 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C. 通俗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 话本小说兴起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话本、杂剧、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发
展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体现了市民阶层壮大对世俗文化的推动作
用,故选B项;文化是时代的反映,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
活,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仍占据主导地
位,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6. 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
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
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部地理和地质
学名著。由此可推知,当时( )
A. 经世致用成为社会共识
B. 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
C. 西学东渐呈现出新面貌
D. 中国的科学技术依旧领先于世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明朝后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
等著作都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总结性著作,这说明
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故选B项;明清之
际,经世致用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和实践,并未成为社会普遍共
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情况,排除C项;明清时
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
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具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
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
之并独掌之。在封建社会晚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
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
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聩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
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摘编自韦庆远《中囯政治制度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
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
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
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
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
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加以评述。
(5分)
答案: 主要特点: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高度专制。
评述:有利于贯彻政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
易造成暴政与腐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得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高度专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得出有利于贯彻政令;根据材料“发挥国力,促进统一”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得出易造成暴政与腐败,加重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得出激化社会矛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表现。(4分)
答案: 表现:白银普遍使用;长途贸易兴盛;商帮出
现;商业市镇兴起。
解析:根据材料“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得出白银普遍使用;根据材料“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得出长途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得出商帮出现;根据材料“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得出商业市镇兴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政治体制与商业
发展的关系。(5分)
答案: 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维护社会经
济秩序,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明中后期商业繁荣,
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专制统治秩序,促使封建社
会走向衰落。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商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明中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等分析总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8. 自秦至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
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
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
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
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
百家,表章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
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
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
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共同经营的基础上,边疆
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这
一时期,清朝的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
蕙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西南达喜马拉雅
山脉,包括拉达克在内,陆地总面积1 300多万平方千米。清朝在
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
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
旗,并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
——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方
面的共同之处。(5分)
答案: 政治上:实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
上:统一货币;思想上:统一语言文字,统一思想;社会
上: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可知,在政治上,实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推行五铢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统一语言文字,统一思想;根据材料一“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上,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根据材料一“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可知,在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前期在边疆治理方面
的表现,并概述其意义。(9分)
答案: 表现: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表现:根据材料二“清朝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并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意义:根据材料二“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共同经营的基础上,
边疆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并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集权;促
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
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9.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
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
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
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
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
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
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
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
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
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
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秦
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
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在修德安民。民心
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
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
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6分)
答案: 原则:因地制宜。
积极作用: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推
动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
流和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可知,蒙恬根据地形地势来修补长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可知,长城有助于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的修筑有助于推动长城沿线经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依据材料“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可知,长城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
答案: 原因: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
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
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依据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可知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依据材料“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可知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依据材料“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康熙认为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定情人》(节选)
章回 内容(节选)
第一
回 双夫人道:“娶虽有待,若有门当户对的,早定下了,使我
安心,亦未为不可。”双星道:“若论门户,时盛时衰,何
常之有,只要其人当对耳”
第六
回 双星道:“贤妹既已底里悉陈,愚兄自应亲疏死守矣。但不
知死守中,可能别有一生机,乞贤妹再一为指迷。”小姐
道:“君无他,妾无他,父母谅亦无他。欲促成其事,别无
机括,惟功名是一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章回 内容(节选)
第十
四回 双星得知蕊珠小姐死节的信息,因哭说道:“此祸虽由遭谗
而作,然细细想来,总是我双星命薄缘悭,不曾生得受享小
姐之福。故好好姻缘,不在此安守。我若长守于此,得了此
信,岂不与小姐成婚久矣!却转为功名,去海外受流离颠
沛,以致贤妹香销玉碎。此皆我双星命薄缘悭,自算颠倒,
夫复谁尤”
——摘编自清代素政堂主人《定情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定情人》中塑造的“才子
佳人”形象,拟定一个符合明清社会变迁的论题,并对该论题进
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答案: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婚姻观。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阐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进一步推动
了文学的世俗化。在思想文化领域,虽然程朱理学仍然占主体
地位,但是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放潮流仍有所发展,冲破传统礼
教束缚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上追求自由恋爱的趋势有所增
强。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在选择婚姻对象上突破了门第观
念,追求情投意合;突破了父母之命,追求自主选择。在婚姻
与功名的取舍上,婚姻重于功名已经有所体现。明清时期才子
佳人小说的作者不满意封建婚姻对个人意愿的完全抹杀,因而
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强调婚姻中的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对封建婚姻观突破的表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解析:据材料“娶虽有待,若有门当户对的,早定下了,使我安
心,亦未为不可”“却转为功名,去海外受流离颠沛,以致贤妹
香销玉碎”,结合明清时期传统价值与婚姻观分析,得出明清时
期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婚姻观。阐述:首先,说
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其次,据材料“惟功名
是一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结合明清时期思想
文化,分析社会上自由恋爱的趋势增强,追求自由选择。最后,
结合小说作者对传统婚姻的批判分析即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感谢观看!单元质量检测(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在明代,由原来的皇帝—中书省—六部的政治体制变成了皇帝—内阁—六部的政治体制。这一变化反映了明代( )
A.中枢权力机构的精简 B.宰相权力被分化
C.六部权力进一步扩大 D.君主专制的加强
2.下面为明代官员平均任期表。可以用来说明明代( )
时期 中央官员 平均任期(年) 地方官员 平均任期(年)
洪武 1 6
成化 3.5 5.1
嘉靖 2 3.1
天启、崇祯 1.08 2.9
A.官员任期制度完善 B.大政方针朝令夕改
C.国家治理能力下降 D.行政效率极端低下
3.1571年,蒙古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册封为“顺义王”,明穆宗给俺答汗下诏说:“朕惟天地以好生德……视华夷为一家,恒欲其并生并育于宇内也。”由此可知,明朝中期民族政策( )
A.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B.消除了民族差异
C.开拓了明王朝的版图 D.首创了册封制度
4.《明史》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材料反映出明朝( )
A.社会秩序日趋混乱 B.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C.军事力量十分薄弱 D.倭寇之患较为严重
5.《哈佛中国史:元与明》一书中强调元明两代正值气候异常时期,历史学家称之为小冰河期。1368年,元朝衰亡,明朝建立,处于小冰河期第一阶段的极寒期;1644年,明朝灭亡,正值这400年历史上记载的最漫长的严寒期的尾声。据此可以推断( )
A.气候异常是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
B.气候异常对朝代更替无实质影响
C.地理环境决定人类历史发展进程
D.气候变化对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
6.康熙帝时,“御门听政”成为中枢决策的主要形式,也就是皇帝定期在乾清门听取内阁等各部院衙门官员的奏事,或即时裁决,或留给相关部门进行商定。康熙此举( )
A.防止了官员贪污腐败
B.提高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C.扩大了军机处的权力
D.避免了君主决策的失误
7.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义是( )
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
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因地制宜管理边疆
8.据《台湾府志》记载:清朝统一台湾时,“国家初设郡县,管辖不过百余里,距今未四十年,而开垦流移之众,延袤二千余里,糖谷之利甲天下”。这段材料的核心内容是( )
A.清朝设置台湾府
B.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保证
C.清朝时台湾盛产糖
D.大陆移民是开发台湾的重要力量
9.乾隆时期大臣王昶在《国朝彭树葵查私院滩地疏》中谈到乾隆五十三年荆州万城堤溃的原因时说:“四川、陕西、湖北山木丛密处,今皆砍伐,为种包(苞谷),地遇雨,浮沙随水下江,故江底沙淤日积,水势年增。”据此推测当时( )
A.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B.地方普遍轻视对河道的治理
C.人口激增引发生态危机
D.西南地区人居环境日益恶化
10.史书记载,清代顺治、乾隆年间,荷兰使节来华6次;康熙年间,葡萄牙使节来华2次;乾隆、嘉庆年间,英国使团来华2次。这一时期,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 )
A.进行朝贡贸易
B.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
C.传播先进技术
D.改变对中国的贸易顺差
11.下面为明清时期全国重要物资产区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
物资产区 集中区域
粮食产区 南方地区,特别是湖南、四川、江西、两广、台湾等地
棉布产区 南方地区太湖流域的苏州、松江、杭州,后起之地有河南、河北、湖北等地
丝绸产区 南方地区,尤其是嘉兴、湖州、杭州,还有广东、四川
食盐、茶叶 等产区 食盐:江苏扬州、山西运城、四川自贡。 茶叶:江浙、福建武夷山、云南普洱、陕西紫阳、湖南安化等地
A.社会经济分工得到了加强
B.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更加明显
C.重农抑商政策被政府废止
D.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12.明初,政府发行大明宝钞和铜钱作为国家的法定货币,同时禁止民间用金银交易。这一货币政策的出台,从侧面反映出当时( )
A.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 B.大量白银流入中国
C.白银流通量初具规模 D.中央财政体制完备
13.明朝中期思想家王守仁曾言:“夫学贵得之心……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明朝后期李贽甚至直言:“千百余年……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由此可知,二者都( )
A.反对君主专制 B.追求个性自由
C.否定儒学传统 D.强调道德修养
14.清朝初年,由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倡导的经世致用思想趋于消沉,考据学兴起,专注于古代经典史籍的校勘、辑佚工作。这一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清朝确立了在全国的统治
B.陆王心学在社会的流行
C.统治者严格控制思想文化
D.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15.与包公有关的笔记、话本在宋代已开始流传。元代出现了《陈州粜米》等多种包公题材的杂剧。清代小说《三侠五义》、戏剧《铡美案》等深入人心,广泛流传。这反映了( )
A.艺术化塑造脱离了人物原型
B.市民阶层壮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C.通俗文化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D.话本小说兴起冲击封建等级观念
16.明朝后期,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和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分别系统记载了中国古代医药学、农学、工艺学的相关知识,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是—部地理和地质学名著。由此可推知,当时( )
A.经世致用成为社会共识
B.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
C.西学东渐呈现出新面貌
D.中国的科学技术依旧领先于世界
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明代国家政治体制,以君主作为权力主体表现得更为明确,规定和安排得更为周详具体。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在封建社会晚期这样的特定时期,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发挥国力,促进统一,但也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甚至助长昏聩和腐败,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给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害。
——摘编自韦庆远《中囯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自明朝中期起,商品经济进入新的繁荣期。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也有利于商业资本的集聚。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商业活跃,人口密集,成为地区贸易网络的核心。
——摘编自朱汉国《简明中国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并加以评述。(5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明中后期商业发展的表现。(4分)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朝政治体制与商业发展的关系。(5分)
18.自秦至清,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变更“田畴异亩,车涂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旧状,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又“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完善郡县制,推行五铢钱,凿空西域,使天山南北首次与内地连成一体。汉武帝诏书曰“中国一统”,当是秦汉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为基本疆域的郡县制大一统。
——摘编自李治安《秦汉以降“大一统”
秩序的华夷交融演进》
材料二 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共同经营的基础上,边疆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这一时期,清朝的疆域“东极三姓所属库页岛,西极新疆疏勒至于蕙岭,北极外兴安岭,南极广东琼州之崖山”,西南达喜马拉雅山脉,包括拉达克在内,陆地总面积1 300多万平方千米。清朝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并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
——摘编自段红云《清代中国疆域的变迁
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在维护“大一统”方面的共同之处。(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前期在边疆治理方面的表现,并概述其意义。(9分)
19.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长城是中国古代最宏伟最系统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更是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象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215年,蒙恬北渡黄河,据守在今大青山一带,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形成著名的万里长城。长城的修建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由于长城的存在,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不可否认,长城曾是民族间的军事防御工程,但它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
——摘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康熙帝在上谕中指出:“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也。”“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摘自《清圣祖实录》
(1)根据材料一,指出蒙恬修建长城遵循的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长城在中国古代发挥的积极作用。(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康熙为什么不再修补长城?(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定情人》(节选)
章回 内容(节选)
第一回 双夫人道:“娶虽有待,若有门当户对的,早定下了,使我安心,亦未为不可。”双星道:“若论门户,时盛时衰,何常之有,只要其人当对耳”
第六回 双星道:“贤妹既已底里悉陈,愚兄自应亲疏死守矣。但不知死守中,可能别有一生机,乞贤妹再一为指迷。”小姐道:“君无他,妾无他,父母谅亦无他。欲促成其事,别无机括,惟功名是一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
第十四回 双星得知蕊珠小姐死节的信息,因哭说道:“此祸虽由遭谗而作,然细细想来,总是我双星命薄缘悭,不曾生得受享小姐之福。故好好姻缘,不在此安守。我若长守于此,得了此信,岂不与小姐成婚久矣!却转为功名,去海外受流离颠沛,以致贤妹香销玉碎。此皆我双星命薄缘悭,自算颠倒,夫复谁尤”
——摘编自清代素政堂主人《定情人》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依据小说《定情人》中塑造的“才子佳人”形象,拟定一个符合明清社会变迁的论题,并对该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单元质量检测(四)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1.D 废除宰相制度,裁撤中书省,由皇帝直接统率六部,设立内阁辅政,反映了明代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明代中枢权力机构的层级和组成均未精简,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明代废除而非分化宰相权力,排除B项;明代六部权力并未得到进一步扩大,排除C项。
2.C 明代官员平均任期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这不利于政策的持续性,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会使国家治理能力下降,故选C项;仅凭表格中的任期时间,不能得出A项结论,排除;材料是明代官员平均任期,不能说明“大政方针朝令夕改”,排除B项;明代官员平均任期总体上呈现降低的趋势,不能说明“行政效率极端低下”,排除D项。
3.A 明穆宗册封鞑靼首领,强调“华夷为一家”,希望各族长期“并生并育”等,反映出明朝中期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故选A项;“消除了民族差异”说法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王朝疆域版图有所扩大,排除C项;中国古代册封少数民族首领的制度并非明朝首创,排除D项。
4.D 政府严禁通倭,民间以“倭”为侮辱性称呼,这反映出明朝时期倭寇之患较为严重,故选D项;A、B、C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5.D 据材料可知,元明的灭亡和寒冷的气候有一定的关联,即气候变化对于历史进程有一定影响,故选D项;朝代更替的根本原因是封建私有制所导致的,气候异常是影响因素,排除A项;“无实质影响”说法错误,排除B项;地理环境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决定”说法绝对,排除C项。
6.B “御门听政”减少了处理政务的环节,提高了行政效率,故选B项;“御门听政”不一定能防止官员贪污腐败,排除A项;军机处是雍正时期设立的,排除C项;D项“避免了”说法绝对,排除。
7.C 清朝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与控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C项;“开始”叙述错误,排除A项;B项是针对西南地区,排除;D项不是深远意义,排除。
8.B 清朝统一台湾后,设置郡县加强对台湾的管理,移民垦荒促进台湾开发,不到四十年,台湾呈现一片繁荣景象,这说明国家统一是台湾发展繁荣的前提和保证,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家统一促进台湾开发与繁荣,A、C两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大陆移民开发台湾的前提是国家统一,所以材料突出的是国家的统一,排除D项。
9.C 乾隆年间,人口大量增长,为了种植高产农作物,湖北等地民众大量开垦山地,毁坏林木,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C项正确;材料无法证明玉米成为主要粮食作物,排除A项;由材料体现不出地方对于河道治理的普遍态度,排除B项;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0.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西方国家正在发生革命性的转型,多次遣使来华的主要目的是尝试建立顺畅贸易通道,故选B项;进行朝贡贸易并非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目的,排除A项;C项不是西方多次遣使来华的目的,排除;D项是鸦片战争前后的目的,排除。
11.D 粮食、棉布、丝绸等物资产区集中分布,区域专业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分工,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早在南宋就已经完成,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没有被政府废止,排除C项。
12.C 元朝大量发行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纸币信誉下降,又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高,民间使用金银交易较为普遍,这一现象延续至明初,因此明初政府强制发行纸币,且禁止民间金银交易,恰恰从侧面反映出市场上有大量白银流通,故选C项;明初经济处于恢复发展时期,“迅速发展”表述有误,排除A项;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是在新航路开辟后,时间与明初不符,排除B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3.B 王守仁和李贽都主张不能全以孔子判断是非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标准,表明他们追求个性自由,体现了一定的叛逆色彩,故选B项;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王守仁和李贽虽然对传统思想有一定突破,但仍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并没有否定儒学传统,排除C项;材料强调是非判断的标准问题,没有强调道德修养,排除D项。
14.C 清朝统一全国后,不断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对思想文化方面也进一步加强控制,导致了材料所述的变化,C项正确;清朝确立全国统治是思想文化领域变化的前提,而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陆王心学造成空疏学风在社会的流行,是经世致用思想兴起的原因,排除B项;城市商品经济繁荣发展,不是经世致用思想消沉、考据学兴起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15.B 话本、杂剧、明清小说属于市民文化,是商品经济发展在文化方面的反映,体现了市民阶层壮大对世俗文化的推动作用,故选B项;文化是时代的反映,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A项说法错误,排除;明清时期,儒家文化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未体现,排除。
16.B 明朝后期,《本草纲目》《农政全书》《天工开物》等著作都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某一领域的总结性著作,这说明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进入系统总结阶段,故选B项;明清之际,经世致用是部分思想家的主张和实践,并未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西学东渐的情况,排除C项;明清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开始落后于西方,排除D项。
17.(1)主要特点: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高度专制。
评述:有利于贯彻政令;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易造成暴政与腐败,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
(2)表现:白银普遍使用;长途贸易兴盛;商帮出现;商业市镇兴起。
(3)关系:中央集权的加强,有利于维护社会经济秩序,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条件;明中后期商业繁荣,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冲击了专制统治秩序,促使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举凡官制、人事、行政区划、立法、司法、财政、民政、军事各方面的主要权力均由皇帝亲掌之并独掌之”得出中央集权加强,君主高度专制。第二小问,根据材料“高度专制可能有助于贯彻政令”得出有利于贯彻政令;根据材料“发挥国力,促进统一”得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根据材料“必然造成专横暴虐,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和镇压”得出易造成暴政与腐败,加重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激化封建社会内部的矛盾”得出激化社会矛盾。第(2)问,根据材料“美洲等地的白银通过海外贸易大量流入,成为普遍使用的货币”得出白银普遍使用;根据材料“促进了长途和大额贸易的发展”得出长途贸易兴盛;根据材料“一些地方的人以经商闻名,形成实力雄厚的商人群体”得出商帮出现;根据材料“兴起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得出商业市镇兴起。第(3)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中央集权的加强为商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明中后期君主专制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等分析总结。
18.(1)政治上:实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经济上:统一货币;思想上:统一语言文字,统一思想;社会上: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
(2)表现: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
意义: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帝制中央集权,内而废封国,以郡县官僚制直辖编户”可知,在政治上,实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根据材料一“推行五铢钱”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上,统一货币;根据材料一“罢黜百家,表章六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思想上,统一语言文字,统一思想;根据材料一“西汉继续实行编户授田和军功爵奖励耕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社会上,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根据材料一“外而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可知,在民族关系上,北击匈奴。第(2)问,表现:根据材料二“清朝在全国设置了18个省,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5个将军辖区,以及驻藏大臣、西宁办事大臣和蒙古的盟旗,并通过改土归流等措施扩大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管辖范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蒙古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在西藏地区,派遣驻藏大臣;在新疆地区,设伊犁将军;在西南地区,实行改土归流;在中央,设理藩院掌管蒙古族、藏族等民族事务。意义:根据材料二“在历代封建王朝和边疆各民族共同经营的基础上,边疆地区经过清代前期的治理和开发,自然凝聚成中国古代疆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加强对边疆地区控制和管理,维护中央集权;促进边疆地区开发,促进内地与边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民族交融,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现代中国版图。
19.(1)原则:因地制宜。
积极作用: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推动长城沿线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2)原因: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利用地势,修缮、增补旧秦、赵、燕长城,并连接起来”可知,蒙恬根据地形地势来修补长城,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原则。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不仅有益于长城以南的农业民族,亦有益于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可知,长城有助于保护内地的农业生产;依据材料“民族间补充物质需求的方式逐步由暴力改纳入和平有序的轨道”并结合所学可知,长城的修筑有助于推动长城沿线经济,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依据材料“亦是民族间和平相处、友好往来的保证与象征”可知,长城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第(2)问,依据材料“我朝施恩于喀尔喀古诸部”可知清朝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蒙古部落与朝廷的关系更加密切;依据材料“可见守国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可知康熙认为修德安民方是守国之本;随着军事武器的变革,长城原有的防御作用降低;依据材料“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可知康熙认为修长城会增加百姓负担。
20.示例
论题:明清时期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婚姻观。
阐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进一步推动了文学的世俗化。在思想文化领域,虽然程朱理学仍然占主体地位,但是明清之际的思想解放潮流仍有所发展,冲破传统礼教束缚的思想日益活跃,社会上追求自由恋爱的趋势有所增强。明清时期的“才子佳人”在选择婚姻对象上突破了门第观念,追求情投意合;突破了父母之命,追求自主选择。在婚姻与功名的取舍上,婚姻重于功名已经有所体现。明清时期才子佳人小说的作者不满意封建婚姻对个人意愿的完全抹杀,因而对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强调婚姻中的情感因素。
综上所述,这些都是明清才子佳人小说对封建婚姻观突破的表现。
解析:据材料“娶虽有待,若有门当户对的,早定下了,使我安心,亦未为不可”“却转为功名,去海外受流离颠沛,以致贤妹香销玉碎”,结合明清时期传统价值与婚姻观分析,得出明清时期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影响了人们婚姻观。阐述:首先,
说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其次,据材料“惟功名是一捷径,望贤兄努力。他非小妹所知也”,结合明清时期思想文化,分析社会上自由恋爱的趋势增强,追求自由选择。最后,结合小说作者对传统婚姻的批判分析即可。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