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故乡》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1912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家属去北京。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他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1921年1月,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深刻隽永的人物形象。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 - 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是他在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其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三、字音词义
阴晦huì:阴沉,昏暗。
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祭祀sì:旧俗备供品向神佛或祖先行礼,表示崇敬并求保佑。
伶líng俐:聪明,灵活。
愕è然:形容吃惊。
鄙bǐ夷:轻视,看不起。
嗤chī笑:讥笑。
应酬chou:交际往来,以礼相待。
惘wǎng然: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东西的样子。
隔膜:隔阂;情意不相通,彼此不了解。
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
四、主题概述
小说以“我”回乡迁居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描写旧时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际与精神痛苦,揭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表达了作者渴望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5):交代了“我”回故乡的时间和原因,描写了故乡萧条破败的景象和“我”见到故乡时复杂的心情。
第二部分(6-77):写“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以及故乡的变化,着重刻画了闰土与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封建思想对贫苦人民的毒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第三部分(78-88):写“我”离开故乡时的种种感触,表达了“我”追求新生活的执着信念。
六、鉴赏品读
1.简析本文第②段故乡给人的印象是怎样的。
“阴晦”“冷风”“苍黄”“横”等字词形象地渲染出故乡沉寂、荒凉、死气沉沉的景象。“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仿佛使我们置身于深冬季节的原野,“苍黄的天”已使人感到压抑,远近村落又那么荒凉,更令人产生忧虑不安的感觉,而一个“横”字则更把一片荒凉的景象尽现,它们个个如同僵卧在严寒中一样,突出了故乡的“没有一些活气”。作者只寥寥几笔就写出了旧中国农村日益凋敝的面貌。
2.“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这句话中的“迎”“飞”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迎”“飞”用词准确,符合人物各自的特点,写出了两种不同年龄层次人物生命活力的差异。“迎”字写出了母亲盼望“我”归来的急切心情,“飞”字既写出了孩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了侄儿见到亲人的喜悦心情。
3.“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母亲又高兴又凄凉的心情是否矛盾 为什么
不矛盾,“高兴”与“凄凉”这两个词写出了母亲内心复杂的情感,“高兴”是因为见到了久别的儿子,“凄凉”是因为要离开故乡远行了。
4.写“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运用了什么叙述方式 有什么作用
插叙。这部分文字塑造了少年闰土活泼健康、动作干炼、能言善说、见多识广、有勇有谋、热情纯真的小英雄形象。插入少年闰土和“我”友谊片断,表现了“我”和闰土纯真亲密的朋友关系,与下文两人的隔膜关系形成鲜明的对比。
5.闰土脸上“欢喜”和“凄凉”两种不同的神情同时出现是否矛盾 这里对闰土的描写刻画出闰土怎样的形象
不矛盾。闰土见到阔别多年的儿时好友,自然高兴,所以“欢喜”,但二十多年的世态炎凉,以及贫困、窘迫的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所以脸上又现出“凄凉”的神情,体现闰土见到儿时朋友的复杂心情。“动着嘴唇”“终于恭敬起来”说明闰土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封建等级观念最终战胜了少年时的纯真友情。一个满含愁苦、愚钝麻木的中年闰土的形象出现在读者眼前。
6.为什么“我”听了闰土的称呼后“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老爷”这一称呼表明“我”与闰土少年时代建立起来的纯真友谊已被森严的封建等级观念所取代。“我”内心感到悲凉、凄冷,因此“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7.你认为这“厚障壁”指什么 为什么是“可悲”的
“厚障壁”指的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文中是借喻的说法。“可悲”在于这样的“厚障壁”在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
8.中年闰土与“我”对话中,多次使用省略号,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什么作用
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作者连用四处省略号,不仅写出了中年闰土反应呆滞,头脑已被痛苦塞满,讲话吞吞吐吐,更有助于刻画中年闰土——木偶人的形象。这与口齿伶俐的少年闰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9.“他只是摇头,脸是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这段文字运用了什么描写 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了神态描写。“石像一般”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刻画出闰土内心的不平却又无力反抗,在看不到希望中变得迟钝、麻木的形象。生活的重担将闰土压得沉默寡言了,这与“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少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
10.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两句话的理解。
作者把希望比作路,意思是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去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这两句话升华了主题思想,给人以鼓舞。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这篇小说写故乡,主要是写故乡的变化。通读课文,梳理这些变化,并用一张示意图表示出来。
二十年前 二十年后
故乡 神异的图画 萧索荒凉
闰土 健康可爱、朝气蓬勃 苍老贫困、饱经风霜
杨二嫂 年轻美丽、安分守己 细脚伶仃、尖酸刻薄
闰土对“我”的称呼 迅哥儿 老爷
闰土和“我”的关系 无话不说 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
二:曾经亲密无间的一对小伙伴,现在却变得那样“隔膜”,让“我”感到“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这“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同学们之间讨论。
“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由于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而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使人与人之问无法交流、理解,思想与感情互不相通。
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旧中国的现实,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这样的压力使人们不得不在精神上、肉体上屈服,在封建秩序中寻找并最后苟安于既定的位置,成为麻木、机械的顺民。“厚障壁”是封建统治者维护封建秩序的需要和必然。
三:画出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体会作者以此营造的氛围,说说这些描写对表达主题所起的作用。
1.例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
作用:表现了中国旧社会农村的衰败与悲凉。
2.例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作用:衬托出少年闰土“小英雄”的形象,也写出了作者对故乡的美好印象。
3.例句:“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颜色,连着退向船后梢去。”
作用:这是黄昏时故乡的景物,衬托了“我”的伤感和悲哀。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1.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闰土见到童年好友非常高兴,因此脸上现出“欢喜”的神情;但二十几年的贫苦生活使他感到痛苦、难堪,见到儿时好友,他又无话可说了,因此脸上现出“凄凉的神情”。一声“老爷”,道尽了闰土在封建等级制度下所遭受的精神压迫和痛苦,也表现出作为农民的闰土与作为知识分子的“我”之间的隔膜。
2.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与其他人的隔膜比作高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因为“我”对故乡的期望与故乡的现实相差太远,记忆巾故乡的美好形象被现实击碎,“我”与故乡的人们有了很深的隔膜,所以故乡使“我”感到气闷,又使“我”非常悲哀。
3.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走”是行动的象征。“我”通过回乡的经历,认识到要追求新的生活,仅仅具有美好的意愿、崇高的理想是不够的,需要创造新的社会现实,需要尤所畏惧地行动。“走的人多了”,更表明作者认识到,要打破旧社会、创造新社会,仅靠个别的少数人也是不够的,需要许许多多人共同的努力。
五:文中说:“我想:我竟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发挥想象,续写宏儿和水生长大后见面的情景。300字左右。
示例:三十年之后的某一天,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中年男子徘徊在昔日周家旧宅的门口,若有新思。
突然,他听到后面有人问:“你是宏儿吗?”他转过身,愣了几秒钟,惊喜地叫道:“水生!”
两个人都很兴奋,他们来到街边的一个茶馆里交谈起来。
宏儿说:“白从那天一别,已经三十年了。这次回乡,我就是想找到你,应当年之约啊。”
水生听了非常高兴:“是啊,我也总盼着你来呢!现在时代不同了,咱们再也不用像我父亲当年那样受苦了,日子也变得好起来了。你来得正是时候,等会儿响们回去,我带你去海边,请你吃我们种的西瓜。”
宏儿感慨地说:“当年大伯十分痛惜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对故乡人的转变感到无奈。所幸大伯的希望实现了,我们这一代,没有重演上一代的悲剧。”
水生点点头:“是啊,人民当家成了主人,我们农民也获得了新生!以后,日子会越来越好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