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智取生辰纲》知识点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1课《智取生辰纲》知识点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38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08:25: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智取生辰纲》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本文节选自《水浒传》第十六回。《水浒传》是一部以北宋末年宋江起义为题材的长篇白话小说。节选这一部分背景是:杨志受大名府(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留守梁中书的派遣,押送生辰纲前往汴梁(今河南开封),为梁中书的岳丈、当朝太师蔡京祝寿。
二、作者简介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主要著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
三、字音词义
嗔chēn:怒,生气。
歇息:休息;住宿。
干系:牵涉到责任或能引起纠纷的关系。
怨怅chàng:怨恨。
分晓:事情的底细或结果。
逞chěng能:显示自己能干。
颠diān倒:反倒、反而。
勾当gòu dàng:事情,今多指坏事情。
聒guō噪:早期白话小说中江湖人物打招呼的常用语,相当于“打扰了”“麻烦了”。
面面厮sī觑qù:互相望着发愣。
诺诺nuò连声:恭敬地连连答应。
四、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失败经过的细致描绘,刻画了杨志精明能干、小心谨慎、蛮横急躁、急功近利的性格特征,生动地塑造了晁盖、吴用等梁山好汉的形象,讴歌了他们的智慧、胆识以及协作一致的精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7):写杨志与老都管、虞候及众军士的矛盾,为后面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伏笔。
第二部分(8-14):写杨志与晁盖等人的斗智斗勇,杨志等人最终丢失生辰纲。
六、鉴赏品读
1.“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的动作描写有什么作用?
运用动作描写,写出了杨志的粗暴蛮横,唯恐有闪失,对部下非打即骂。这种粗暴的态度必然会让军汉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为下文杨志与众军汉的矛盾激化埋下伏笔。
2.文中第③段是如何写众人对杨志的不满的?写这些有何作用?
“搬口”,而老都管则也是“心内自恼他”,众人的表现虽不同,但埋怨对象却一致。众人对杨志的不满,表明杨志一行人已失去了内部的团结,黄泥冈“生辰纲”被劫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同时,这也预示了矛盾必然会被激化,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3.“七个人脱得赤条条的……拿一条朴刀,望杨志跟前来。”为什么要如此写晃盖等人出场的情况?
这是晁盖等人的第一次出场,他们扮作商人,把自己放在暗处,摆出一副不容置疑的模样,让对手放松警惕,同时因为天热脱得赤条条的,既照应了前文,也为下文口渴喝酒,证明酒中无药做铺垫,从而成功地劫取生辰纲。
4.第⑨段,写卖酒人的唱词有怎样的作用?
第⑨段卖酒人的唱词,目的在于吸引众军汉的注意力,好卖酒行计。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点明了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不是太平盛世,照应了前文杨志所说的“如今须不比太平时节”。还暗示了来者不善,使读者更关心情节的发展。在结构上巧妙地联系了上下文,成为课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并引出故事的另一个主要人物——白胜。
5.白胜“不卖酒”的情节,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包含两层含义:表面上是说杨志说话刻薄,在生意人面前说人家的酒里下了药,这如同打人的脸。白胜装着很生气,做足了“生意人”的样子;实质上白胜“不卖酒”是对杨志等人的“欲擒故纵”,他的目的是为了打消杨志的猜疑和顾忌,他的“不卖”是为了“卖”。这样安排情节,看似无关紧要,实则更进了一步。
6.“饶酒”这个细节中“饶”“劈手”“倾”“盖”“丢”等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再来“饶”一瓢吃,目的在于麻痹杨志等人,让他们觉得酒是没有问题的,好来中计买酒。“劈手”“倾”是为了向酒里倒蒙汗药。“盖”“丢”体现了生意人的特征和对偷酒的不满,这些是做给杨志等人看的,丝毫不露破绽,显然是经过周密计划的。这是智取生辰纲的关键,同时也紧扣题目中的“智”。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阅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说说吴用等人是怎样一步步智取生辰纲的。
一、吴用等人先是巧用天时和地利,再运用杨志与其随行人员的矛盾和个人计谋,一步步“智”取生辰纲。
天时:杨志抑送生辰纲正赶上酷热的季节,暑热加上一路疲惫,使杨志的随从几乎无还击之力。而晁盖、吴用等人早已等候在此,以逸待劳,可以说是掌握了智取的首要有利因素。
地利:晁盖等人选择了山冈和树林作为劫取生辰纲的地点。黄泥冈可以作为掩护,松林既可以引诱急欲避暑歇息的杨志一行人进入,又可以模糊敌人的视线,使他们看不清松林内的真切情况。
矛盾和计谋: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晁盖等人发现了杨志一行人内部的矛盾,并且利用了这一矛盾。矛盾使内部分裂,给了晁盖等人可乘之机。
前面所有“智”的最终实现靠的就是“半瓢酒”。在对方众目睽睽之下,晁盖等人巧施妙计,使杨志等人喝下了混有蒙汗药的酒。杨志等人在“倒也”声中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而动弹不得。
二:杨志是课文中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路上,他处处小心,时时留意,最终是中了吴用等人的计,丢失了生辰纲。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杨志言行的语句,说说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丢失生辰纲的原因又有哪些。
语句:五七日后,人家渐少,行客又稀,一站站都是山路。杨志却要辰牌 f 起身,申时便歇。
杨志赶着催促要行,如若停住,轻则痛骂,重则藤条便打,逼赶要行。
杨志也嗔道:“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你们不替洒家打这夫子,却在背后也慢慢地挨。这路上不是耍处。”
杨志道:“你这般说话,却似放屁。前日行的须是好地面,如今正是尴尬去处。若不日里赶过去,谁敢五更半夜走?”
……
杨志的性格特点:精明能干,蛮横粗暴。接受任务后,为了预防“强人”,他将众人伪装成客商;选择行路时间、路线十分谨慎;不许众军健在黄泥冈歇息。同时,他一意孤行,不顾天气酷热,山路难行,担子沉重,强迫众军健赶路,不许歇息,不许喝酒,动辄打骂。与老都管、虞候也不好好沟通,不得人心。
丢失生辰纲的原因:有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客观原因:梁中书的生辰纲,本质上就是搜刮民脂,不义之财,被江湖人盯着打劫实属正常。从晁盖、吴用智取的经过可以看出,他们准备充分,团队协作好,客观上基本决定了杨志失败的结局。
主观原因:杨志尽管精明、谨慎,但自视武艺高强,使他至少有以下儿点失误:一是过于相信依靠自己的武功即可打遍天下,没有亲自挑选精兵强将;二是不做沟通,听取意见;三是不讲策略,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借力于队伍中的关键人物老都管和虞候;四是不坚持行事原则,盲目从众。
三:小说围绕着生辰纲的争夺,采取了明暗结合的双线结构。同学之间讨论:明线是什么?暗线又是什么?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明线:杨志等人押送生辰纲;
暗线:晁盖、吴用一行智取生辰纲。
好处:暗线是主线,明线是次线。作者用明线来衬托暗线,明线写杨志的精明和周密防范,对这条明线刻画得越细致,就越能衬托出暗线一方人物的智慧。暗线在文末转为明线,给人恍然大悟之感。这篇小说在描写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时,一直没有亮明他们的身份,直到最后才揭示谜底,交代出八位好汉的姓名和用药的过程。这种先暗后明的变化,让读者由疑惑不解到恍然大悟,趣味横生,引人入胜。两条线索交织展开故事情节,揭示了护送和智取双方的矛盾冲突,为人物性格塑造和发展服务,更好地表现了主题。
四:这篇课文用的是元明期间的白话,还夹杂着当时的一些方言,其中有的词语,字面上跟现代汉语完全一样,但意思不同,如“计较”“谢”等。试从课文中找几个这类词语,比较它们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这里正是强人出没的去处。
强人——古:强盗。今:强有力的人,坚强能干的人。
去处——古:地方。今:去的地方,也有地方的意思。
连累我们也吃你说了几声。
吃——古义:被,让。今义:吃东西。
五贯使依你五贯,只饶我们一瓢吃。
饶——古:(买卖场合)多给,让人占点儿便宜。今:饶恕,觉容。
五:课外阅读《水浒传》中有关杨志的其他回目,结合本文,写一篇《杨志小传》。
杨志,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子孙,绰号青面兽,又称天暗星。
命运屡次和他开玩笑,杨志先是运送花石纲丢官,再是赴京城请罪途中遇到了被“投名状”所逼而下山劫人的林冲,两人大打出手,杨志又险些丢了行李。到了京城,好不容易打点买通各处,总算见到了高俅高太尉,却还是谋求复职不果。此时他已经身无分文,万般无奈下只得变卖祖传宝刀。可是,没想到又碰上泼皮牛二。忍无可忍之下,他杀了牛二。
杀人之后,杨志立刻去报官自首,被发配到梁中书处。梁中书看他武功上乘,遂委以运送生辰纲的重任。在押运生辰纲途中,他尽管千般小心,万般谨慎,但还是在吴用的计谋下栽了跟斗。此时的杨志已对前路心灰意冷,遂和鲁智深一起打上了二龙山,杀了邓龙,落草为寇。后在三山聚义时与众英雄上了梁山。
杨志最后在征讨方腊时病故。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