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范进中举》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明清时期科举制度下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二、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 - 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全椒(今属安徽)人,清代小说家。他出身于科举世家,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南。他反对封建科举制度,鄙薄一味追求功名富贵不择手段、放弃自尊的八股学士。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集》。
三、字音词义
作揖yī:两手抱拳高拱,身子略弯,向人敬礼。
见教jiào:指教。
盘缠chan:旅费。
心窍qiào:指认识和思维的能力。
星宿xiù:我国古代指星座,共分二十八宿。
桑梓zǐ:家乡。
侥jiǎo幸:偶然得到成功或意外地免于不幸。
不省xǐng人事:指人昏迷,失去知觉。
不由分说:不容人分辩解释。
四、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对比手法,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社会、经济地位的变化,着重刻画范进中举后癫狂的丑态以及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有力地抨击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五、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写范进中举前贫困的家庭生活和卑微的社会地位,以及他不顾一切参加乡试的情况。
第二部分(3-11):写范进中举后高兴得发了疯以及他中举后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
六、鉴赏品读
1.课文前两段有哪些地方能表现范进的社会地位与经济状况?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如“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几句可见范进家境贫寒,面对屠户的训骂,他竟然“唯唯连声”,可见他社会地位低下。在这种情形下,他仍偷偷赴试,更表现出他对功名的热衷。
2.课文第②段用大量的篇幅来写胡屠户对范进的辱骂,有什么用意?
作者这样安排情节,一方面表现了范进的地位低下,另一方面和后文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后的态度形成对比,从而更形象地刻画胡屠户前倨后恭的市侩形象,增强讽刺效果。
3.发榜之日,家中断炊,范进奉母之命到集上去卖鸡。这一情节的安排有何用意?
首先,中举前一刻范进家中贫困至极与中举后的富贵形成鲜明对比;其次,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有趣;再次,因为卖鸡,范进中举的消息才会由邻居去告知,才会有范进的不相信,由此出现了范进喜极而疯的闹剧。
4.“那邻居飞奔到集上,一地里寻不见;直寻到集东头,见范进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分析句中的“飞奔”“一步一踱”“东张西望”这些词语的作用。
“飞奔”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邻居卖力的劲头和急于巴结范进的心情,与后文众邻居的行为构成了一幅世态炎凉、趋炎附势的市井图。“一步一踱”的动作描写和“东张西望”的神态描写,生动地刻画出范进卖鸡时的可怜相,为后文中举喜极而疯的情节做铺垫。
5.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这一情节,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运用了夸张的写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普遍,却也是会有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具有尖刻的讽刺效果。
6.作者借报录人之口,设计治疗疯病的灵丹妙药是狠狠打他一个嘴巴,这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打他一个嘴巴”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极端痛恨的情感流露。范进热衷于功名,以致发疯。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信奉者。这一巴掌打在范进脸上,却印在科举制度的“心”上。这正是作者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鞭挞。
7.课文最后三段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刻画胡屠户,并对张乡绅拜会进行详细描写,有何用意?
作品通过描写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七、教材课后习题
一: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结合课文的相关描写,谈谈你的看法。
示例一: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
①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②揭露了当时士人热衷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③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示例二: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理由:
①从人物命运的角度来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②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二: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变化?这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胡屠户对范进态度的变化可用“前倨后恭”四个字概括。
这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
三:《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阅读时,把你认为可笑的地方画出来,想一想可笑的背后隐含着什么。
示例:写范进的疯态的片段: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这些描写尘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和外形的矛盾:就内心而言,他是个胜利者,他感到扬眉吐气,因而拍着手大笑;他要向周围的人宣布自己的夙愿已经实现,所以往门外飞跑。但在外形上,他是个失败者,头发跌散,两手黄泥,遍身是水,如同落汤鸡一样。强烈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
四: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写出了他丑态百出,可悲可叹,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迫害。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扯了几十回”这一细节描写,强化了讽刺效果,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恶嘴脸。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语言和动作上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他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五:发挥想象,添加细节,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
参考示例:
范进出场念:不知今年我…
胡屠户出场:老汉今年六十八,全靠杀猪来养家。见到穷人我抖一抖,见到富人我笑哈哈。可恨当年没眼光,把个女儿嫁给个穷叮当。
[一间破旧的茅草屋外,一个妇人(范进之妻)焦急地向远处张望着。过了一会儿,范进从远处走来。那妇人的脸上露出笑容。]
范妻:(高兴)相公,你可回来了!
范进:(拱手)让娘子久等了。
范妻:娘还在屋里等着你呢。(面对屋里,声音略提高)娘,相公回来了。
(从屋里缓缓走出一位老人,老人扶住门边,眼含泪花。)
范母:(声音颤抖)儿啊,你可回来了。娘等你等得好苦啊!
范进:(上前扶住母亲)娘,孩儿不孝,让您担心了。
(胡屠户提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上。)
范妻:(惊喜)爹,您怎么有空来这儿?
胡屠户:(把肠子与酒交给女儿)我听说范进回来了,就来看看。(对范进)唉,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穷鬼,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如今不知因我积了什么德,带挈你中了个相公,我所以带个酒来贺你。
范进:(唯唯连声)有劳岳父大人。岳父大人请内坐。(对妻子)娘子,你把这副肠子拿去煮了,再把这酒给烫好。
(范进的妻子与母亲去做饭,胡屠户与范进坐下。)
胡屠户:你如今既然中了相公,凡事就要立起个体统来。比如我这行事里都是些正经有脸面的人,又是你的长亲,你怎敢在我们跟前装大?若是家门口这些做田的、扒粪的,不过是平头百姓,你若同他们拱手作揖,平起平坐,这就是坏了学校规矩,连我脸上都无光了。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范进:(点头)岳父见教的是。
胡屠户:(对范母)亲家母也来这里坐着吃饭。老人家每日小菜饭,想也难过。我女孩儿也吃些,(对范进)自从进了你家门,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哩!可怜!(摇头)可怜!
(婆媳二人端来饭菜与酒,四人开始吃饭。吃过饭后,胡屠户醉醺醺地站起来,准备离去。)
范进:(作揖)多谢岳父大人前来祝贺。
范母:亲家走好。
(胡屠户抹抹嘴,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