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2025-2026学年六年级数学上册单元提升培优精练苏教版
第2单元 分数乘法 专项01 选择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1.m是一个大于0的数,下面几个式子中计算结果最小的是( )。
A. B. C. D.
2.红、黄两条彩带一样长。红彩带剪去米,黄彩带剪去,剩下的红彩带比黄彩带短,原来两条彩带都( )。
A.小于1米 B.大于1米 C.等于1米 D.无法确定
3.如图所示,如果用整个图表示总体,那么扇形( )表示总体的。
A.A B.B C.C
4.A的与B的相等(A、B不为0),那么A与B的关系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5.图中两个正方形拼成的大长方形的面积是“1”,则阴影部分面积占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下面算式正确的是( )。
A.+ B.+ C.+ D.1--
6.下面选项中,( )用表示是错误的。
A. B.
C. D.
7.甲、乙、丙是三个大于0的数,乙数是甲数的,丙数是乙数的。甲、乙、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丙>乙>甲 C.乙>丙>甲 D.乙>甲>丙
8.两根同样长的铁丝,第一根截去它的,第二根截去。剩下的铁丝相比,( )。
A.第一根更长 B.第二根更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9.下面各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5和2 B.12.5和 C.和2
10.有两根长均为2米的铁丝,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米。余下部分比较(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长度相等 D.无法比较
11.《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每天截取一半,永远也截取不完。照这样推算,第三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 )。
A. B. C. D.
12.沙漏是一种测量时间的装置。常见的沙漏由两个玻璃容器和一个狭窄的连接管道组成的。通过充满了沙子的玻璃容器从上面穿过狭窄的管道流入底部玻璃容器所需要的时间来对时间进行测量。有一个计时15分钟的沙漏,上部玻璃容器共装沙60克,小时可以漏下( )克沙。
A.9 B.20 C.48 D.180
13.六(1)班一共有40人,其中男生人数占总人数的,全班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共36人,这个班至少有( )名男生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
A.25 B.15 C.21
14.两根1米长的铁丝,甲剪去它的,乙剪去米,两根铁丝剩下的部分( )。
A.甲比乙长 B.乙比甲长 C.一样长 D.无法判断
15.《庄子·天下》中有这样一段话:“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一尺长的木棍,永远也截取不完。照这样推算,第三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 )。
A. B. C. D.
16.图中的斜线部分可以用算式( )表示。
A. B. C. D.
17.笑笑用如图表示了一个乘法算式的含义,这个算式是( )。
A.× B.× C.× D.×
18.下面的话正确的有( )。
①假分数的倒数不一定是真分数。
②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6倍。
③1.3除以0.3的商是4,余数是1。
④两个奇数的和肯定不是奇数。
A.1句 B.2句 C.3句 D.4句
19.11路公交车,开到中山公园站时,车上人数的先下车后,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上车和下车人数比较( )。
A.上车的多 B.下车的多 C.同样多 D.无法确定
20.图中的大长方形表示“1”,其中网状部分用算式可以表示为( )。
A. B. C.
21.图中网状阴影部分可以用算式( )表示。
A. B. C. D.
22.六(2)班有56人,其中的同学订阅了《数学报》,有的同学订阅了《语文报》。没有人没订报刊,两种报刊都订的有( )人。
A.19 B.27 C.35 D.48
23.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李萌萌尝试用图表示算式的意义,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24.下面几幅图中,不能用来表示的图是( )。
A. B. C.D.
25.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每个面上都填有一个数,且满足相对的两个面上的数互为倒数,那么△☆=( )。
A. B. C. D.
26.P×的积可能是下面直线上的数( )。
A.b B.c C.d D.都不可能
27.4位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有( )个。
A.1 B.2 C.3 D.4
28.直播带货现已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有效途径。王伯伯将今年收获的花生通过直播的形式销售。第一天卖出总量的,第二天卖出剩下的,两次卖出的比较,( )。
A.第一次卖的多 B.第二次卖的多
C.两次一样多 D.无法确定
29.下面对算式描述不正确的是( )。
A.26个相乘 B.的26倍 C.26个相加 D.26的
30.如图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分数表示是( )。
A. B. C. D.
31.一根钢管锯成2段需要分钟,锯成4段,需要( )分钟。
A. B. C.
32.3吨的与5吨的比较( )。
A.一样重 B.3吨的重些 C.5吨的重些
33.甲数比乙数小(甲数不为0),则甲、乙两数的倒数相比较( )。
A.甲数的倒数大 B.乙数的倒数大 C.无法比较
34.如果,那么a,b分别是( )。
A.8,3 B.8, C.,3
35.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哪根绳子用去得多?( )
A.第一根 B.第二根 C.无法确定
36.甲、乙、丙是三个大于0的数,乙是甲的,丙是乙的。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乙>丙>甲
37.下图得到算式为( )。
A. B. C. D.
38.下面三个大长方形都表示3平方米,( )中的涂色部分表示的是平方米。
A. B. C.
39.一根3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米,两次用去的长度相比,( )。
A.第一次长 B.第二次长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40.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第二根截去米。经过比较,发现第一根截去的长一些。那么原来两根绳子( )。
A.都比1米长 B.都等于1米 C.都比1米短 D.无法判断
41.①,②,③,这三道算式的结果相比,( )。
A.算式①的值最大 B.算式②的值最大
C.算式③的值最大 D.一样大
42.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从第一根上先剪去全长的,再剪去米;从第二根上先剪去米,再剪去余下的。这时把两根绳子所剩的长度比较,则(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两根同样长 D.无法确定
43.两根绳子都长2米,第一根用去,第二根用去米,( )根用去的多。
A.第一根 B.第二根 C.无法判断 D.两根一样
44.两根同样长的彩绳,一根用去米,另一根用去,两根彩绳剩下的部分相比,( )。
A.第一根剩下的多 B.第二根剩下的多 C.剩下的一样长 D.无法比较
45.将大长方形看作“1”,小萱进行如下四步操作,如果将这四步操作简化成一道算式应该是( )。
A. B. C. D.
46.如果篮球的单价是排球单价的,足球的单价是篮球单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球比足球贵 B.足球比排球贵
C.足球和排球一样贵 D.无法确定
47.下面四组数中,互为倒数的是( )。
A.0.2和 B.和 C.和0.01 D.5和0.2
48.如果(a、b均不为0),那么(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49.一根绳子截成相同的两段,第一段用去,第二段用去米,哪段绳子用去的多。( )
A.第一段 B.第二段 C.一样多 D.无法判断
50.一瓶果汁小花倒出它的,小明倒出余下的,( )倒出的多。
A.小花 B.小明 C.一样多 D.无法确定
51.在求是多少的过程中,画图表达不正确的是( )。
A. B. C.
52.甲数是20,______,乙数是多少?算式是,横线上补充( )。
A.甲数比乙数多 B.甲数比乙数少
C.乙数比甲数多 D.乙数比甲数少
53.李大爷家今年养了30只山羊,养的绵羊比山羊多,30×表示( )。
A.养的绵羊的只数 B.绵羊和山羊一共的只数
C.绵羊比山羊多的只数 D.山羊比绵阳多的只数
54.甲数乙数,则甲数( )乙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D.无法确定
55.一本书一共是150页。明明第一天看了,第二天应该从第( )页看起。
A.89 B.90 C.91
56.下面画图表示的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 B. C.
57.3公顷的与9公顷的相比较,( )。
A.3公顷的面积大 B.9公顷的面积大 C.一样大 D.无法确定
58.一根绳子,剪去后,又接上米,现在绳子变长了,则原来这根绳子( )。
A.比1米长 B.比1米短 C.正好1米 D.无法确定
59.为非零自然数,如果,那么不可能是( )。
A. B. C. D.
60.在装满了水的棱长1分米正方体玻璃缸里放一块石头,再取出石头后,缸里水还剩,石头的体积约是( )立方厘米(正方体玻璃缸壁厚忽略不计)。
A.300 B.400 C.600 D.700
61.下列算式( )可以表示下图的意义。
A. B. C. D.
62.下列两个数,不能“互为倒数”的一组是( )。
A.和0.8 B.1和1 C.和 D.0.125和8
63.食堂有煤吨,用去一部分后还剩,还剩( )吨。
A. B. C. D.
64.一桶油有10升,第一次倒出总数的,第二次倒出余下的,两次倒出的量相比,( )。
A.第一次多 B.第二次多 C.同样多
65.气象小组有12人,摄影小组的人数是气象小组的,航模小组的人数是摄影小组的。能正确表示各小组人数之间数量关系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66.下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展开图,已知相对两个面上的数互为倒数。则m表示的数是( )。
A. B. C. D.
67.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一根剪去米,另一根剪去它的,第一根绳子剪去的部分与第二根绳子剪去的部分相比,( )。
A.第一根长 B.第二根长 C.无法判断哪根长
68.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现在有水3升,结成冰后体积增加( )。
A.升 B.升 C.27升
69.甲数的等于乙数的(甲数、乙数均大于0),那么甲数( )乙数。
A.大于 B.小于 C.等于
70.儿童背负的质量最好不要超过体重的,小军体重40千克,他的书包重5千克,小军的书包( )。
A.不超重 B.超重 C.无法判断超不超重
71.聪聪和爸爸用玻璃制作了一个无盖的长方体鱼缸,长20分米,宽10分米,高5分米。爸爸将600升水倒入鱼缸中,聪聪又往水里放了一些鹅卵石和水草(完全浸入水中),此时水面的高度是鱼缸高度的。这些鹅卵石和水草的体积一共是( )立方分米。
A.100 B.140 C.700
72.两根1米长的绳子,第一根用去米,第二根用去,哪一根剩下的长?( )
A.第一根 B.第二根 C.一样长 D.无法比较
73.表示下图图意的正确算式是( )。
A. B. C. D.
74.如图,如果大长方形表示单位“1”,则阴影部分用小数表示是( )。
A.0.25 B.0.375 C.0.5 D.0.75
75.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有( )个。
①假分数的倒数都小于1。
②黄金比的比值等于0.618。
③两个真分数的积一定小于其中每一个真分数。
④若A×=B×(A、B≠0),则A和B互为倒数。
A.1 B.2 C.3 D.4
76.甲×=乙×=丙×,甲、乙、丙三个数均不为0,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大小关系是( )。
A.甲>乙>丙 B.乙>甲>丙 C.丙>乙>甲 D.丙>甲>乙
77.4位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有( )个。
涂色部分占 红丝带的长度是黄丝带的 4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 每人分得张 4米的
A.1 B.2 C.3 D.4
78.如图,用一张长方形纸遮住了甲乙两根彩带的右端,它们左端露出的长度相等,那么两根彩带原来的长度相比较,( )。
A.甲彩带长 B.乙彩带长 C.一样长
79.有一块长方形菜地,菜地总面积为4m2。王大叔现在需要种植面积为m2的胡萝卜,下列阴影部分表示的面积不正确的是( )。
A. B. C. D.
80.有一件商品,降价后,店主为了加大促销力度,在此基础上又降价,现在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 )。
A. B. C. D.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 让学习更有效 新课备课备考 | 数学学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A
【分析】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分数,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分数,积大于这个数;一个数加大于0的数,和大于这个数;据此逐一分析。
【解析】A.<1,所以m×<m;
B.>1,所以m×>m;
C.>0,所以m+>m;
D.>0,所以m+>m;
综上,几个式子中计算结果最小的是m×。
故答案为:A
2.A
【分析】可分别假设两条彩带的长度分别是1米、5米、米,用原来的长度减可得红彩带剩下的长度,由题意可知黄彩带剩下的占原来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求出黄彩带剩下的长度,通过比较长短,再找出符合题意的即可得解。
【解析】①假设红、黄两条彩带的长度等于1米,
剩下的红彩带的长度:1(米)
剩下的黄彩带的长度:
=1
(米)
,所以剩下的彩带一样长。
②假设红、黄两条彩带的长度等于5米,
剩下的红彩带的长度:5(米)
剩下的黄彩带的长度:
=
=4(米)
44,所以剩下的红彩带长。
③假设红、黄两条彩带的长度等于米,
剩下的红彩带的长度:(米)
剩下的黄彩带的长度:
(米)
,所以剩下的红彩带比黄彩带短。
可知原来两条彩带都小于1米。
故答案为:A
3.A
【分析】要判断哪个扇形表示总体的,需结合圆的角度(360°),计算对应的圆心角,再观察图形中各扇形圆心角大小。圆的圆心角是360°,总体的对应的圆心角为360°×=120°。以此观察图形分析。
【解析】A.扇形A的圆心角接近120°;
B.扇形B是半圆,是180°;
C.扇形C圆心角小于90°。
扇形A表示总体的。
故答案为:A
4.B
【分析】两个式子的积相等,则根据积的变化规律,两个式子中的一个因数分别是、,根据同分子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方法,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得出两个因数的大小关系;则两个式子中另外一个因数的大小关系相反。据此可得出答案。
【解析】A,两个式子相等
因为其中一个因数,所以另一个因数A<B。
故答案为:B
5.C
【分析】大长方形的面积是“1”,则正方形的面积是,将阴影部分看成左右两部分,即左边长方形和右边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即的;三角形的面积是正方形面积的,即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分别计算出长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是整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相加即可。
【解析】×+×=+
算式正确的是+。
故答案为:C
6.B
【分析】A.表示把公顷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求其中的4份是多少公顷,其中的4份表示,也就是求公顷的是多少,列式为×,原题表示正确;
B.由图可知,直角三角形的底是米,高是米,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列式为:×÷2,所以三角形的面积用×表示是错误的;
C.表示把大长方形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2份涂色,表示,再把看作一个整体,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4份涂色,表示的是多少,列式为×,原题表示正确;
D.根据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用这台脱粒机每小时脱粒的吨数乘即可求出它小时脱粒的吨数,列式为:×,原题表示正确。
【解析】
由分析可知:用表示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7.A
【分析】已知甲、乙、丙三个数的关系,要比较三个数的大小。我们可以通过假设法,快速求解,把其中一个数先假设出具体数值,然后求出另外两个数,再进行比较。
【解析】假设甲数是20(方便计算,能被4、5整除)
则乙数:,丙数:
因为201512,所以甲乙丙
8.D
【分析】第一根截去的是铁丝长度的(分率),第二根截去的是米(具体的长度)。因为铁丝原来的长度不确定,和米不能直接比较,所以要分情况讨论。
【解析】情况1:假设铁丝原来长是1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两根铁丝剩余部分一样长。
情况2: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大于1米,比如是2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二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情况3:假设铁丝原来长度小于1米,比如是米。
第一根剩余长度:(米)
第二根剩余长度:(米)
米米,所以第一根铁丝剩余部分长。
综上所述,由于铁丝原来长度不确定,会出现不同的结果,所以剩下的铁丝长度无法比较。
【点评】表示第一根铁丝截去部分的长度占铁丝总长度的分率;米表示第二根铁丝截去的具体长度,两者不能直接比较大小。
9.A
【分析】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分别计算各选项中两个数的乘积,判断是否为1。
【解析】A.0.5×2=1,因为这两个数的乘积是1,所以0.5和2互为倒数;
B.12.5×=×=×=≠1,所以12.5和不互为倒数;
C.×2=≠1,所以和2不互为倒数。
故答案为:A
10.B
【分析】把第一根铁丝的全长看作单位“1”,第一根截去,则余下的长度是全长的(1-),单位“1”已知,用全长乘(1-),求出第一根余下的长度;
第二根截去米,用全长减截去的长度,求出第二根余下的长度;
比较两根铁丝余下的长度,得出结论。
【解析】第一根余下:
2×(1-)
=2×
=(米)
第二根余下:
2-=(米)
>
余下部分比较,第二根长。
故答案为:B
11.C
【分析】根据题意,第一天截取它的一半,以后每天截取剩下部分的一半,把一尺木棍的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天截取它的一半,是,第二天截取剩下部分的一半,是;第三天截取的长度是第二天截取后剩下部分的,据此解答。
【解析】
第三天截取的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
故答案为:C
12.C
【分析】根据1小时=60分,得出小时=12分,是一个计时15分钟的沙漏,则12分钟就是占了总时间的,即漏下的沙子占上部玻璃容器沙子总量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
【解析】小时=12分
(克)
则小时可以漏下48克沙。
故答案为:C
13.C
【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据此用40×列式求出男生人数,全班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学生共36人,那么没参加兴趣小组的有40-36=4人,为了使参加兴趣小组的男生人数最少,假设没参加兴趣小组的全是男生,用男生人数减去没参加兴趣小组的人数就是至少有名男生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
【解析】40×-(40-36)
=25-4
=21(名)
所以这个班至少有21名男生参加了数学兴趣小组。
故答案为:C
14.C
【分析】根据题意,甲剪去它的,把全长看作单位“1”,那么剩下1米的(1-);乙剪去米,那么用全长-用去的长度=剩下的长度,再比较两根铁丝剩下的部分即可。
【解析】1×(1-)
=1×
=(米)
1-=(米)
米=米
所以,两根铁丝剩下的部分一样长。
故答案为:C
15.C
【分析】首先明确题目关键信息:“日取其半”,表示每天截取的都是前一天剩余长度的一半,把最初一尺长的木棒看作单位“1”。
第一天:从单位“1”出发,截取一半,即截取了1×,那么剩下的就是1-1×=1×(1-)=
第二天:此时以第一天剩下的为基础,再取其半,也就是截取×,剩下的为-×=×(1-)=
第三天:以第二天剩下的为基础,取其半,即截取×=,这个,就是第三天截取长度占最初木棒长度的比例。
【解析】第一天截取后剩下:
1×(1-)
=1×
=
第二天截取后剩下:
×(1-)
=×
=
第三天截取:×=
故答案为:C
16.D
【分析】根据图示,先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每一竖列为1份,涂色的部分占其中的3份,就用分数表示;再把涂色的部分这3份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每一横行为1份,再涂色其中的2份就用表示,求两次涂色的占大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析】第一次涂色占长方形的,第二次涂色占第一次涂色的,那么两次涂色就占长方形的。
故答案为:D
17.B
【分析】由图可知,先把大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涂色其中的2份,就用分数表示,再把涂色的部分平均分成5份,再涂色其中的2份就用表示,求两次涂色的占大长方形的几分之几,就是求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析】
由分析可得:表示的算式是×。
故答案为:B
18.B
【分析】①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做真分数;真分数<1。
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假分数≥1。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②根据圆的周长公式C=2πr,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可知,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圆的周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
根据圆的面积公式S=πr2,以及积的变化规律可知,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则圆的面积扩大到原来的32=9倍。
③计算1.3÷0.3时,根据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计算法则,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10,变成13÷3,商不变;商是4时,余数1要除以10才是1.3÷0.3的余数。
④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奇数和偶数的运算性质: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奇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解析】①假分数的倒数可能是真分数,也可能是假分数,不一定是真分数,原说法正确。
②圆的半径扩大到原来的3倍,周长扩大到原来的3倍,面积就扩大到原来的32=9倍,原说法错误。
③1.3÷0.3=4……0.1
1.3除以0.3的商是4,余数是0.1,原说法错误。
④根据奇数+奇数=偶数,可知两个奇数的和是偶数,肯定不是奇数,原说法正确。
综上所述,说法正确的是①④,有2句。
故答案为:B
19.B
【分析】把公交车原有的人数看作“1”,车上人数的先下车后,则下车的人数占原有人数的,这时车上人数占原有人数的(1-);已知又上来这时车上人数的,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可知又上来的人数是原有人数的(1-)×=;
比较下车的人数与上车的人数占原有人数的分率大小,得出结论。
分数大小的比较:分母相同时,分子越大,分数值就越大;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大,分数值反而越小;分子、分母都不相同时,化成同分母或同分子的分数进行比较。
【解析】把公交车原有的人数看作“1”。
下车的人数占原有人数的:1×=
又上车的人数占原有的人数:
(1-)×
=×
=
==
>,即>;
所以下车的人数比上车的人数多。
故答案为:B
20.B
【分析】将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取走的份数,先选取了大长方形的,又从选取的中选取了,即的,表示乘法算式,据此分析。
【解析】根据分析,网状部分用算式可以表示为。
故答案为:B
21.B
【分析】根据图可知,把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的意义,把整个长方形平均分成是3份,把其中的2份画斜线;之后再把这2份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再平均分成了4份,取其中的3份再画另一种方向斜线,然后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式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得:网状阴影部分可以用算式表示。
故答案为:B
22.B
【分析】把全班人数看作单位“1”,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用56分别乘和,分别求出订阅《数学报》和《语文报》的人数,再把它们相加求出订阅《数学报》和《语文报》的人数和,再减去全班人数就是两种报刊都订的人数。
【解析】56×+56×-56
=35+48-56
=83-56
=27(人)
所以两种报刊都订的有27人。
故答案为:B
23.B
【分析】
,把线段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再把这1份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的是多少,即表示×;
,把正五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涂色,表示;再去1份,表示,阴影部分为+,不表示×;
,把长方体看作的单位“1”,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再把这1份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表示的是多少,即表示×。
【解析】
根据分析可知,和表示×,正确的有2个。
李萌萌尝试用图表示算式的意义,正确的有2个。
故答案为:B
24.C
【分析】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先用斜线表示出单位“1”的,再将该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就表示的,列式是,据此解答。
【解析】A.把正方形看作单位“1”,斜线部分是单位“1”的,再将斜线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再涂成黑色,表示;
B.把圆看作单位“1”,斜线部分是单位“1”的,再将斜线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再涂成黑色,表示;
C.把长方形看作单位“1”,斜线部分是单位“1”的,再将斜线部分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再涂成黑色,表示,不能表示;
D.把等腰三角形看作单位“1”,左边斜线部分是单位“1”的,再将斜线部分平均分成4份,其中的1份再涂成黑色,表示。
故答案为:C
25.A
【分析】根据正方体的展开图知识,本题的正方体展开图属于“”型,折成正方体后,2与△相对,1与☆相对,结合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解答即可。
【解析】△
☆
所以△☆。
故答案为:A
26.A
【分析】一个非0数,乘大于1的数,积大于原数;一个非0数,乘小于1的数,积小于原数,据此分析解答。
【解析】p×;因为<1,所以p×<p;由此可知,p×的积在0~p之间,即p×的积可能是直线上的数b。
故答案为:A
27.D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别对4位同学的图示进行分析,据此判断
【解析】图1: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阴影部分占4份,用分数表示是;理解正确。
图2:黄丝带占3份,红丝带占4份,红丝带的长度是黄丝带的;理解正确。
图3:把4张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张饼;理解正确。
图4:把4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1份表示4米的。理解正确。
4位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了对“”的理解,其中正确的有4个。
故答案为:D
28.A
【分析】根据题意,把王伯伯收获的花生总量看作单位“1”, 第一天卖出总量的,还剩下总量的1-=,第二天卖出剩下的,以第一天剩下的为单位“1”,即的,也就是卖出总量的×=,比较两天占总量的分率,即可判断。
【解析】(1-)×
=×
=
>
两次卖出的比较,第一次卖的多。
故答案为:A
29.A
【分析】整数乘分数,表示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还表示几个相同分数的和或一个分数的几倍是多少,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A.26个相乘,是指,错误;
B.的26倍,用26×计算;
C.26个相加,用26×计算;
D.26的,用26×计算;
故答案为:A
30.D
【分析】把整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的3份,用表示,再把这3份平均分成2份,也就是求的是多少,用乘法计算。
【解析】
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用分数表示是。
故答案为:D
31.C
【分析】一根钢管锯成2段,需要锯1次,所以锯1次需要分钟。锯成4段需要锯3次,用乘3即可。据此解答。
【解析】×(4-1)
=×3
=(分钟)
所以,锯成4段,需要分钟。
故答案为:C
32.A
【分析】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先求出3吨的与5吨的分别是多少,再进行大小比较,据此解答。
【解析】3×=(吨)
5×=(吨)
=
因此3吨的与5吨的一样重。
故答案为:A
33.A
【分析】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做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分母的位置。分数比较大小:分子相同,分母较大的分数比较小,分母较小的分数比较大;据此解答。
【解析】甲数小于乙数,则。
所以甲数的倒数大于乙数的倒数。
故答案为:A
34.B
【分析】由题意知,和互为倒数,乘积为1,则有,根据可知,,,据此求出a,b的值即可。
【解析】
=1×8
=8
=1×
=
则a,b分别是8,。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倒数的认识,解答的关键是明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为1,即。
35.C
【分析】采用赋值法进行分析,将第一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根绳子的长度×用去的对应分率=第一根用去的长度,与第二根用去的长度比较即可。
【解析】假设两根绳子都是1米。
1×=(米)
两根绳子用去的都是米,用去的一样长。
假设两根绳子都是2米。
2×=(米)
>,第一根用去的长。
假设两根绳子都是米。
×=(米)
<,第二根用去的长。
因此无法确定哪根绳子用去得多。
故答案为:C
36.B
【分析】假设甲是1,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据此求出乙,再求出丙,最后比较大小,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假设甲是1
乙:
丙:
>1>,丙>甲>乙。
故答案为:B
37.C
【分析】由图可知,把长方形的面积平均分成7份,取其中的4份,用分数表示,再把这4份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3份,所以可以用算式表示为:=。
【解析】由分析可知:
下图得到算式为。
故答案为:C
38.C
【分析】分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分母是平均分的总份数,分子表示涂色部分的份数。把大长方形面积看作单位“1,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算出每个选项涂色部分的面积,即可解答。
【解析】A.从图中可知:涂色部分占大长方形的,3×=(平方米),涂色部分表示平方米;
B.从图中可知:涂色部分占大长方形的,3×=(平方米),涂色部分表示平方米;
C.从图中可知:涂色部分占大长方形的,3×=(平方米),涂色部分表示平方米;
故答案为:C
39.A
【分析】把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次用去,用绳子的长度×,求出第一次用去的长度,再和第二次用去的长度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解析】3×=1(米)
1>,第一次长。
一根3米长的绳子,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米,两次用去的长度相比,第一次长。
故答案为:A
40.A
【分析】可以分三种情况来讨论:①这两根绳子的长度都是1米;②两根绳子的长度都小于1米;③两根绳子的长度都大于1米;找出哪一种情况可以满足第一根截去的长一些即可。
【解析】①假设这两根绳子长度都是1米时
第一根截去:1×=(米);第二根截去米
因为米=米,所以当两根绳子长度都是1米时,两根绳子截去的长度相等,不符合题意。
②假设这两根绳子长度都是米时
第一根截去:×=(米),第二根截去米
=
因为米<米,所以当两根绳子长度都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截去的长度小于第二根绳子截去的长度,不符合题意。
③假设这两根绳子长度都是2米时
第一根截去:(米),第二根截去米
因为米>米,所以当两根绳子长度都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截去的长度大于第二根绳子截去的长度,符合题意。
因此原来两根绳子都比1米大。
故答案为:A
41.D
【分析】n个相加求和,即n;
=n;
×n=n;
即三个算式一样大。
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①=n
②=n
③=n
所以这三道算式的结果相比一样大。
故答案为:D
42.B
【解析】此题可以用假设法进行解答,假设两根同样长的绳子为5米,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分别用全长减去两次剪去的长度,通过计算再进行比较即可。
【解答】第一根绳子剩下,
5-5×-
=5-
=
=1(米)
第二根绳子剩下,
5--(5-)×
=5--×
=5-
=
=(米)
1<,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
故答案为:B
43.A
【分析】把第一根绳子的长度看作单位“1”,第一根用去全长的,单位“1”已知,用全长乘,求出第一根用去的长度,再与第二根用去的长度进行比较,得出哪根用去的多。
【解析】第一根用去:2×=1(米)
1>
所以,第一根用去的多。
故答案为:A
44.D
【分析】如果这两根绳子长都是1米,1米的等于米,这两根绳子剪去的相等,剩下的也相等;如果这两根绳子长都不足1米,它的小于米,第二根剪去的短,剩下的长;如果这两根绳子长都大于1米,它的也大于米,第二根剪去的长,剩下的短;据此解答。
【解析】当绳长=1米时,1×=米,剪去的相等,剩下的也相等;
当绳长<1米时,若绳长=米时,×=米,米<米,第二根剪去的短,剩下的长;
当绳长>1米时,若绳长=2米时,2×=米,米>米,第二根剪去的长,剩下的短。
由于这两根绳子的长度不确定,因此,两根绳子剩下的长度相比,无法比较。
故答案为:D
45.B
【分析】由图意可知,先把长方形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2份,再把这2份也就是一个长方形的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占其中的3份,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即求的是多少,据此解答。
【解析】根据分析,可列式为:
故答案为:B
46.A
【分析】设排球的单价是100元,把排球的单价看作单位“1”,篮球的单价是排球的,用排球的单价×,求出篮球的单价;再把篮球的单价看作单位“1”,足球的单价是篮球的,用篮球的单价×,求出足球的单价,再进行比较,即可解答。
【解析】设排球的单价是100元。
篮球:100×=80(元)
足球:80×=64(元)
100>80>64,即排球价格>篮球价格>足球价格。排球比足球贵。
如果篮球的单价是排球单价的,足球的单价是篮球单价的,说法正确的是排球比足球贵。
故答案为:A
47.D
【分析】根据若两个数的乘积是1,我们就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分别计算各选项中两个数的积,积是1的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解析】A.,,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所以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D.,5和0.2互为倒数,所以该选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48.B
【分析】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可以先假设这个算式的结果是1,从而求出a和b,再比较大小。
【解析】令=1,那么a==,b==,所以a>b。
故答案为:B
49.D
【分析】假设这两段绳子大于1米,等于1米和小于1米这三种情况分析即可解答。
【解析】假设这两段绳子是3米,
第一段用去的长度:3×=1(米)
第二段用去的长度:米
1>,所以第一段用去的多。
假设这两段绳子是1米,
第一段用去的长度:1×=(米)
第二段用去的长度:米
=,两段绳子用去的长度相等。
假设这两段绳子是米,
第一段用去的长度:×=(米)
第二段用去的长度:米
<,所以第二段用去的多。
也就是无法判断哪段绳子用去的多。
故答案为:D
50.A
【分析】把这瓶果汁的总量看作单位“1”,用1减去倒出的总量的,求出余下几分之几,再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用余下的(1-)乘,求出小明倒出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再和小花倒出的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1-=
×=
=
>
>
所以小花倒出的多。
故答案为:A
51.C
【分析】根据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可知,算式是表示求的是多少,这句话表示先把一个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先表示其中的一份,即得到,再把看作单位“1”,将它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这4份中的3份,就是是是多少,据此逐项分析即可解答。
【解析】A.把一个圆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先表示其中的一份,即得到,再把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这4份中的3份,就是求的的是多少,所以选项A符合求是是多少。
B.把一个纸条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即得到,再把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再表示这4份中的3份,就是求的的是多少,所以选项B符合求是多少。
C.把一个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2份,表示其中的一份,即得到,再把看作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3份,再表示这3份中的2份,就是求的是多少,图中阴影部分不符合求是多少。
所以画图表示是多少不正确的是C选项。
故答案为:C
52.C
【分析】分析算式可知,是把甲数看作单位“1”。此算式表示乙数比甲数多,所以,求乙数是多少,算式是,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由分析可知: 横线上补充为:乙数比甲数多。
故答案为:C
53.C
【分析】将山羊的只数看作单位“1”,题目中提到养的绵羊比山羊多,所以绵羊只数是山羊的(1+),已知山羊的只数,那么30×就是山羊只数乘绵羊比山羊多的分率,其结果表示的就是绵羊比山羊多的只数;据此解答。
【解析】30×=5(只),所以30×表示绵羊比山羊多的只数。
故答案为:C
54.D
【分析】由题意知,甲数×=乙数×,要比较甲乙两数的大小,可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根据“两个非0的因数相乘,积一定的情况下,一个因数小则另一个因数就大”来判断即可。
【解析】甲数乙数,当甲数、乙数均不为0时,因为>,所以甲数<乙数;
若甲乙两数都为0,则甲数=乙数;
所以甲乙两数的大小无法确定。
故答案为:D
55.C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这个数乘分率。将全书页数看作单位“1”,将全书页数乘,求出第一天看了多少页。将看了的页数加上1,即可求出第二天应该从第几页看起。
【解析】150×+1
=90+1
=91(页)
所以,第二天应该从第91页看起。
故答案为:C
56.B
【分析】“”先将长方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将其中的2份涂色。再将这2份看作单位“1”,将其平均分成5份,再将其中的1份涂色。最后涂色的这一份就是的积。
【解析】
A.左下角多涂色了1个小方格,不能表示的积;
B.能正确表示的计算结果;
C.两个涂色部分都不能表示整体的,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57.C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据此分别求出3公顷的与9公顷的,即可比较。
【解析】3×=(公顷)
9×=(公顷)
3公顷的与9公顷的一样大。
故答案为:C
58.B
【分析】一根绳子,剪去后,又接上米,现在绳子变长了,说明接上的米大于减去的,将绳子长度看作单位“1”,绳子长度×剪去的对应分率=剪去的长度,采用赋值法,分别计算出各选项剪去的长度,比米短即可。
【解析】A.比1米长,假设绳子长2米。
2×=(米)
米>米
剪去的比接上的长,现在绳子变短,排除;
B.比1米短,假设绳子长米。
×=(米)
米<米
剪去的比接上的短,现在绳子变长了,符合;
C.正好1米。
1×=(米)
剪去的等于接上的,绳子长度没变,排除。
原来这根绳子比1米短。
故答案为:B
59.A
【分析】根据一个数乘以一个小于 的数,积小于这个数;一个数乘以一个大于 的数,积大于这个数即可。
【解析】因为,
所以,
因为,
所以,
所以的取值在之间且不等于和,
所以不可能是,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熟练运用分数的乘法法则是解题的关键。
60.A
【分析】水面下降的体积就是石头的体积,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将正方体玻璃缸的容积看作单位“1”,,缸里水还剩,说明石头体积是玻璃缸容积的(1-),玻璃缸容积×石头对应分率=石头的体积,据此列式计算,根据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单位大变小乘进率,统一单位即可。
【解析】1×(1-)
=1×
=(立方分米)
×1000=300(立方厘米)
石头的体积约是300立方厘米。
故答案为:A
61.D
【分析】把长方形看作整体“”,将长方形分成份,取其中的份,表示,再将分成份,取其中的份,表示即可。
【解析】因为如图所示长方形先分成份,取其中的份表示,再将分成份,取其中的份,
所以图形表示的是的,
即,
故答案为: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是解题的关键。
62.A
【分析】互为倒数的两个数乘积为1,依次分析每个选项中两个数的乘积是否为1来判断它们是否互为倒数。
【解析】A.先将0.8化为分数0.8==,×=,和0.8不能互为倒数;
B.1×1=1,所以1和1互为倒数;
C.×=1, 和互为倒数;
D.先将0.125化为分数0.125==,×8=1,0.125和8互为倒数;
故答案为:A
63.C
【分析】食堂有吨煤,用去一部分后还剩,分数乘法的意义,用总吨数乘剩下部分占全部的分率,即得还剩多少吨。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吨)
所以,还剩吨。
故答案为:C
64.C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解答,据此用10乘第一次倒出总数的,求出第一次倒出的升数,用10升减去第一次倒出去的升数,求出余下的升数,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余下的升数乘求出第二次倒出去的升数,再把两次倒出的量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10×=2.5(升)
(10-2.5)×
=7.5×
=2.5(升)
2.5=2.5
所以两次倒出的量同样多。
故答案为:C
65.C
【分析】先把气象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3份,摄像小组有其中的1份。再将摄像小组的人数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航模小组有其中的3份。据此对比三幅图,从而解题。
【解析】①用小圆圈表示气象小组的人数,先平均分成3份,每份4个。摄像小组有其中的1份。再将摄像小组的4个平均分成4份,航模小组有其中的3份。所以①能正确表示各小组人数之间数量关系;
②同①理,②能正确表示各小组人数之间数量关系;
③将12人平均分成3份,摄像小组有其中的1份,再将摄像小组平均分成4份,航模小组占其中的3份。所以③也能正确表示各小组人数之间数量关系。
故答案为:C
66.B
【分析】根据正方体展开图的特征可知,b与 相对,a与相对,m与相对;再根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得出的倒数,即是m表示的数。
求一个真分数或假分数的倒数,只需要将分子、分母交换位置即可。
【解析】m与相对,则m与互为倒数;
的倒数是,所以m表示的数是。
故答案为:B
67.C
【分析】一根绳子减去米,是具体长度,另一根剪去它的,是减去的长度占绳子全长的分率,因为绳子全长不知道,两根绳子减去的长度无法比较长短,据此解答即可。
【解析】根据分析可知,第一根绳子剪去的部分与第二根绳子剪去的部分相比,无法判断哪根长。
故答案为:C
68.A
【分析】把水的体积看作单位“1”,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用水的体积×,即可求出结冰后体积增加的部分。
【解析】3×=(升)
水结成冰后体积增加,现在有水3升,结成冰后体积增加升。
故答案为:A
69.B
【分析】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甲数=乙数,根据积一定,一个数乘的数越大其本身越小,进行分析。
【解析】甲数=乙数,>,因此甲数小于乙数。
故答案为:B
70.A
【分析】将小军体重看作单位“1”,小军体重×=小军最高负重,与他的书包重量比较即可。
【解析】40×=6(千克)
6>5
小军的书包不超重。
故答案为:A
71.A
【分析】根据用排水法测量实物体积的方法,这些鹅卵石和水草的体积等于长20分米,宽10分米,高5×=3.5(分米)的长方体的体积减去600升水的体积,结合长方体的体积公式V=abh,解答即可。
【解析】5×=3.5(分米)
20×10×3.5
=200×3.5
=700(立方分米)
600升=600立方分米
700-600=100(立方分米)
这些鹅卵石和水草的体积一共是100立方分米。
故答案为:A
72.C
【分析】先用总长减去第一根用去的米,求出第一根剩下的绳子长度;把1米长的绳子的总长看作单位“1”, 第二根用去,则第二根剩下(),根据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求出第二根剩下长度,最后跟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长度进行比较即可。
【解析】(米)
(米)
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一样长。
故答案为:C
73.C
【分析】把大长方形看作单位“1”,大长方形被平均分成4份,3份划线,划线部分占大长方形的;把划线部分看作单位“1”,它又被平均分成2份,1份划线,第二次划线的部分占第一次划线部分的,占整个图形的。
【解析】图意的正确算式是。
故答案为:C
74.B
【分析】大长方形表示单位“1”,被平均分成了4份,阴影部分占3份中的,也就是的,列式为×,计算出结果,再把计算结果化成小数即可选择。
【解析】×==0.375
故答案为:B
75.A
【分析】根据题意,①当假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相等时,即假分数等于1时,其倒数也等于1;②黄金比的比值应约等于0.618;③真分数都小于1,所以这两个因数都小于1,且不为0,那么这两个数的积要比任一个因数小;④根据倒数的意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由A×=B×(A、B≠0),得A∶B=25∶16。据此判断即可。
【解析】①当假分数等于1时,假分数的倒数也等于1。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②黄金比的比值的近似值等于0.618。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③真分数都小于1,且不为0,所以两个数的乘积比任何一个因数小。所以原题说法正确;
④由A×=B×(A、B≠0),得A∶B=25∶16。所以原题说法错误。
正确的有1个。
故答案为:A
76.C
【分析】甲、乙、丙三个数均不为0,假设甲×=乙×=丙×=1,根据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是1,分别求出甲、乙、丙三个数的值,再比较大小即可。
【解析】假设甲×=乙×=丙×=1
则甲==1.2
乙==1.25
丙=≈1.33
1.33>1.25>1.2
所以丙>乙>甲。
故答案为:C
77.D
【分析】根据分数的意义:把一个整体平均分为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分别对4位同学的图示进行分析,据此判断。
【解析】同学1:把整个图形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阴影部分占4份,用分数表示是,该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同学2:黄丝带占3份,红丝带占4份,红丝带的长度是黄丝带的,该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同学3:把4张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分得张饼,该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同学4:把4米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了3份,1份表示4米的也就是米,该同学的说法是正确的。
因此4位同学用不同的方式表达了对“”的理解,正确的有4个。
故答案为:D
78.A
【分析】根据题意,两根彩带左端露出的长度相等,可知甲×=乙×,即两个乘法算式的积相等;
根据“积一定时,一个因数乘的数越大,这个数就越小”,比较与的大小,可得出甲与乙的大小关系。
【解析】甲×=乙×
=,=
<,即<,所以甲>乙。
两根彩带原来的长度相比较,甲彩带长。
故答案为:A
79.D
【分析】菜地总面积为4m2,需要种植面积为m2的胡萝卜,根据分数的意义及分数乘法计算,依次分析各选项得出答案。
【解析】A.将菜地平均分成5份,阴影部分表示1份即(m2),则选项正确;
B.将菜地平均分成4份,再将其中一份平均分成5份,阴影面积占其中的4份,即(m2),则选项正确;
C.将菜地平均分成2份,再将其中一份平均分成5份,阴影面积占其中的2份,即(m2),则选项正确;
D.将菜地平均分成4份,阴影部分占其中1份,即(m2),则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80.C
【分析】将原价格当作单位“1”,则第一次降价后的价格是原价的, 第二次在原价的的基础上又降价,即现在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据此解答。
【解析】
即现在的价格是原来价格的;
故答案为:C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