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3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3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8.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21: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3默写-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2025七上·衡山期末)古诗文默写。
咫尺天涯,情谊相牵。对真正的朋友而言,空间的变化,从来不会成为心灵上的距离。杨花飞扬的日子里,李白牵挂着左迁的王昌龄,写下了“我寄愁心与明月,①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名句,于困境中给对方以慰藉;李白外出远游,夜间乘船,离友人愈远,思念愈甚,用“②    ,③   ”(《峨眉山月歌》)抒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杜甫和李龟年在颠沛流离中于落花时节重逢,用“④   ,⑤   ”(《江南逢李龟年》)煞尾,虽黯然而收,但朋友间的情谊,无言也暖。
2.(2025七上·婺城期末) 下面是班级同学对“少年”理解的“每日一读”,请补充完整。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少年要树立志向,诚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少年要珍惜时间,正如《论语·子罕》所云:“   ,   ”;少年要修身养性,切忌心浮气躁,恰如诸葛亮《诫子书》所说:“   ,   ”;少年要胸怀祖国,就像陆游“   ,   ”,即使身在病榻,也想着守卫边关;少年要意气风发,就像谭嗣同“   ,   ”,渴望冲决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
可以说,少年是一种精神,一种风采,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境界。所以,奋斗吧,我中国少年,前进吧,我少年中国!
3.(2025七上·宁明期末)古诗文默写。
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渺,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漂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①   ,风正一帆悬”所呈现的美景;《潼关》中谭嗣同以大气浩然之笔抒发冲决一切人生羁绊的豪迈情怀的诗句是:河流大野犹嫌束,②   ;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直接赞扬秋景胜过春光的诗句是:③   ,④   ;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诗句是:⑤   ,⑥   。
4.(2025七上·富川期末)阅读古诗文,请你根据提示填写内容。
人生遇挫,读读刘禹锡的《秋词》(其一),从“①   ,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感受乐观豁达的意志;遭人误解,读读《论语》,从“②   ,不亦君子乎。”中了解对待误会的态度;阻滞不前,读读谭嗣同的《潼关》,从“③   ,山入潼关不解平。”中收获勇往直前的力量;天地狭小,读读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从“潮平两岸阔,④   。”中找寻开阔旷达的境界;久别思亲,读读⑤   (人名)的《夜雨寄北》,从“何当共剪西窗烛,⑥   。”中想象回家团聚后共话今宵的情景。
5.(2025七上·黔东南期末)根据所给信息默写相应内容。
①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   地响。朱自清《春》
②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③   ,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
④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⑤《次北固山下》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诗句是“   ,   ”。
⑥《<论语>十二章》中,阐述“学”和“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   ”。
⑦古代诗歌中提及“动物”的诗句有很多,本学期也学过与“动物”相关的诗句是:“   ,    。 ”
6.(2025七上·新兴期末)默写古诗文。
(1)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   ,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3)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4)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5)   ,不亦君子乎? (《〈论语〉十二章》)
(6)思乡怀人是古诗文中的永恒主题,如“   ,   ”(王湾《次北固山下》)用“雁足传书”的典故,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直抒胸臆,抒发了游子的漂泊之苦和思乡之愁,“   ,   ”(李商隐《夜雨寄北》)通过想象回家团聚后剪烛西窗,共话今宵的情景,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7.(2025七上·澄海期末)默写古诗文。
(1)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2)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3)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4)古人常借助意象来表达感情。如《次北固山下》中诗人王湾借“鸿雁传书”来表达思乡愁情的句子是:   ,   。
(5)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触景生情,把现实与梦想自然地联系起来以抒发强烈感情的句子是:   ,   。
(6)小语学习古诗后发现换个视角看问题有时会有不一样的收获,如“自古逢秋悲寥,   ”,萧瑟之秋顿时变得明朗刚健;又如审视别人的优缺点,反观自己可以让自己更加优秀,正如《〈论语〉十二章》中所说:“   ,   ”。
8.(2025七上·汇川期末)经典诗文默写。
(1)僵卧孤村不自哀,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2)   ,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3)自古逢秋悲寂寥,   。[刘禹锡《秋词(其一)》]
(4)   ,山入潼关不解平。(谭嗣同《潼关》)
(5)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   。(朱自清《春》)
(6)远远的街灯明了,   。(郭沫若《天上的街市》)
(7)江中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船帆顺着风直直高挂。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不禁想起诗句“   ,   ”。(王湾《次北固山下》)
(8)诸葛亮的家书寄托殷切的期望:“   ,   。”(《诫子书》)教诲儿子只有做到不慕名利、宁静专一才能达成远大目标。
(2025七上·叙永期末)默写。
9.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朱自清《春》)
10.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11.     ,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2.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3.在《次北固山下》,我们从日夜交替景象中感受到新旧事物更替规律的诗句是:   ,   。
14.《<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坚定志向对人的重要性的句子是:   ,   。
(2025七上·古蔺期末)根据课文内容,用规范汉字在下列横线上补写出相应的句子。
15.   ,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峨眉山月半轮秋,    。(李白《峨眉山月歌》)
17.《论语》中,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的句子是:   ,   
18.王湾《次北固山下》中,写白日黑夜,新年和旧年的交替,气象阔大,蕴含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哲理的诗句是:   ,   。
二、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上·钱塘期末)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9.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③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①    ②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20.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2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22.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23.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随君直到夜郎西;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正是江南好风界;落花时节又逢君
2.【答案】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3.【答案】潮平两岸阔;山入潼关不解平;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4.【答案】晴空一鹤排云上;人不知而不愠;河流大野犹嫌束;风正一帆悬;李商隐;却话巴山夜雨时。
5.【答案】嘹亮;秋风萧瑟;夜发清溪向三峡;我言秋日胜春朝;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答案】(1)闻道龙标过五溪
(2)遥怜故园菊
(3)日月之行;星汉灿烂
(4)我言秋日胜春朝
(5)人不知而不愠
(6)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7.【答案】(1)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2)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枯藤老树昏鸦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6)我言秋日胜春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答案】(1)尚思为国戍轮台
(2)东临碣石
(3)我言秋日胜春朝
(4)河流大野犹嫌束
(5)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6)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7)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8)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答案】9.欣欣然张开了眼
10.山岛竦峙
11.枯藤老树昏鸦
12.闻道龙标过五溪
1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答案】15.杨花落尽子规啼
16.影入平羌江水流
1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8.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答案】19.①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20.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21.第一处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在日本去世的外公的哀思;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2.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23.示例:《昆虫记》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科学性;同时,书中描写的昆虫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也是作品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文性来说,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