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11.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25: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025八上·上虞期末)古诗文阅读
天目游诗纪序
王思任①
尝欲佞②吾目,每岁见一绝代丽人,每月见一种异书,每日见几处山水。逢阿堵③举却,遇纱帽则逃入深竹,如此则目著吾面④,不辱也。
徐伯鹰铁脊万丈,突中时魔,大纛⑤出镇,短后削归⑥,绝无矜⑦拂之意。每至我草亭,谈谐索酒玄对会稽千万峰辄半响痴去。无何,伯鹰出走,两月不晤,忽从天目言旋,以记绘其像,以诗绣其神;吾读之若瀑落冰壶,若霞飞鹤背,若半夜招提⑧。妙香清梵,梦魂犹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嚼梅蕊,嗅雪兰,时有山鸟赠舌;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⑨也。伯鹰曰:“色易衰,书易倦,无斁⑩无妒,世间惟山水。吾偶思天目,即抽胫 诣之,以雨濛故,仅放只眼。”嗟乎!造物何常,人心不足。伯鹰曰:“然,吾第 欲还我双眼。所愿一眼如天,一眼如海。”问曰:“何须恁底睁大?”曰:“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
(选自《王思任小品全集》,有删减)
【注释】①王思任:字季重,绍兴人,明代文学家,性好谐谑。②佞(nìnɡ):逢迎讨好。③阿(ē)堵:代称钱。④目著吾面:指眼睛长在脸上。⑤纛(dào):指军中大旗。⑥削(xuē)归:即隐居。⑦矜:自负贤能。⑧招提:寺院。⑨谡谡(sù)溶溶:谡谡,风声;溶溶,水流貌,指月色。⑩斁(yì):厌弃。 胫:此处指腿。 第:但,且。
1.联系文章,完成下表加点字有关的内容。
原句 知识迁移 意思解释和用法
逢阿堵举却 写出加点字意思相同的成语:    解释:推辞
如此则目著吾面,不辱也 选择加点字用法相同的词句: 1 ①猛浪若奔 ②互相轩邈 ③劳其筋骨 选择:   
绝无矜拂之意 联结课内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 解释:   
忽从天目言旋 选择字典义项:①转,旋转。②归,回还。③顷刻,随即。④通“璇”,美玉。 选择: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2处)
谈 谐 索 酒 玄 对 会 稽 千 万 峰 辄 半 响 痴 去 。
3.从画波浪线的句子看,王思任认为徐伯鹰的《天目游诗纪》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内容分析。
4.文末徐伯鹰说睁大眼睛“不但看山水,亦看伊也”,“伊”在文言中一般指“你,他(她,它),这个,那个”等。你认为这个“伊”在此文中最有可能指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段简要阐释。
(2025八上·安州期末)文言文阅读。
文天祥传(节选)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①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②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
德祐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其友止之,曰:“今大兵三道鼓行,破效畿③,薄内地,君以乌合万余赴之,是何异驱群羊而搏猛虎!”天祥曰:“第④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⑤为军费。
明年正月,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⑥,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崖山破,弘范道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
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⑦拜而死。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
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注释】①咸淳:宋度宗年号,下文的“德祐”是宋恭帝的年号。②愀然:忧愁的样子。③效畿:京城郊区。④第:连词,但。⑤家赀:家财。⑥父母:父母之邦,祖国。⑦乡:同“向”。
(选自《宋史 文天祥传》,有删改)
5.解释加点词。
①因见故相江万里   
②天祥捧诏涕泣   
③天祥方饭五坡岭   
6.断句。(限断两处)
天 祥 在 燕 凡 三 年 上 知 天 祥 终 不 屈 也 召 入 谕 之。
7.下面加点字意思和用法一致的一项是(  )
A.起为湖南提刑 为人谋而不忠乎
B.君以乌合万余赴之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君其勉之 以其境过清
D.乃以所书《过零丁洋》诗与之 念无与为乐者
8.翻译句子。
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崖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9.下列关于文章内容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历史人物传记往往在文章开头介绍传主的姓名、字号、籍贯;字一般是男子在行冠礼之后为师长所取,号一般为自取,比如陶渊明自取为“五柳先生”。
B.文章中“咸淳”“德祐”为南宋朝廷的年号,而“至元”则是元朝的年号。传记前文使用南宋年号,后文使用元朝年号,说明行文至此,南宋朝廷已经投降,既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又侧面表现了文天祥坚持抗元,对国家的忠诚。
C.传记文学选材除了真实之外,还要典型,即作者要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本文作者选取了二十岁中状元、与元丞相伯颜抗论、兵败仓皇出逃、书写《过零丁洋》来表现文天祥高尚的志向和节操。
D.传记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除了直接记叙传主生平事迹之外,往往还通过间接
记叙他人言行来表现人物形象,比如江万里的评价、友人的劝阻、张弘范“以客礼见之”,都能间接展现人物形象。
10.引用,是传记常用的表现手法。请你从文中选取一处引用的文字,谈谈它在塑造文天祥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什么作用。
(2025八上·宁波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古人之社会
【材料一】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材料二】宗泽,字汝霖,婺州义乌人,泽自幼豪爽有大志。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①托故不行,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磁经敌骑蹂躏之余,人民逃徙,泽至,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始为固守不移之计。
有诏以泽为副元帅,从王起兵入援。泽言宜急会兵李固渡②,断敌归路,众不从,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泽威声日著,北方闻其名,常尊惮之,对南人言,必曰宗爷爷。泽疏言:“丁进数十万众愿守护京城,李成愿扈从还阙,即渡河剿敌,杨进等兵百万,亦愿渡河,同致死力。臣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陛下及此时还京,则众心翕然,何敌国之足忧乎?”上乃降诏择日还京。
(选自《宋史·宗泽传》,有删改)
【注释】①率:大多,大都。②李固渡:地名。
11.在阅读古人的作品时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字词,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帮助理解,请参考表格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
方法 文言字词 解释
查阅字典法:从,①跟随。②附属的;次要的。③指堂房(亲属)。④听从;依顺。 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 ①   
断敌归路,众不从 ②   
课内迁移: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③   
语境推断法:联系上下文推断 常尊惮之 ④   
12.古代典籍没有标点符号,请你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方便理解。
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②乃自将兵趋渡,道遇北兵,遣秦光弼、张德夹击,大破之。
14.阅读小贴士,试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传记,分析人物塑造的共同点。
小贴士 传记是记述人物生平事迹的作品。传记要求真实,凡是文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都必须是准确的。但是,传记又不是枯燥的生平简介或履历表,作者可以发挥想象,以填补事实的空隙,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在记述事件时,要具体表现人物的言行,让人物“自行”展现他们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小说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记录典型语言和重要行为,往往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
(2025八上·东莞期末)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
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连,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
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①不能容。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于是且步且负各半。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节选自袁枚《游黄山记》)
【注释】①兜笼:即兜子,一种只有座位而没有轿厢的便轿。
1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自非亭午夜分   ②不见曦月   ③或王命急宣   
16.把甲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②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引五六壮佼者来/属引凄异 B.幸有土人惯负客者/负势竞上
C.公步行良苦/良多趣味 D.路绝矣/绝 多生怪柏
18.用三条“/”给【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
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19.【甲】【乙】都写到了“山”,所写的“山”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相关语句具体分析。
(2025八上·潮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kuài)稽①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节选)
20.解释【甲】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百里奚举于市   
②行拂乱其所为   
③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1.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2.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探究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开头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磨炼的好处,最后总结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B.【乙】文故事恰好印证了【甲】文“生于忧患”的道理。
C.【乙】文中的“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主要体现了【甲】文的“劳其筋骨”:【乙】文中的“身自耕作、与百姓同其劳”主要体现了[甲]文的“苦其心志”。
D.【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逆境造就人才。经得起艰苦的磨炼,终能成就不平凡的事业。
23.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三处)。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24.回答下列问题。
①请你根据【乙】文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②【甲】【乙】两文都是阐明“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而当代中学生大多处于“顺境”之中,在这样的“顺境”中怎样才能避免“死于安乐”呢?请谈谈你的看法。
(2025八上·广东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而后作;征于色,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②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再者,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③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既妨政事,又扰生民。”贞观六年,其耳目皆为敝,不知时政得失,亦不见过④,不能尽见天下事,故卿等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⑤。”
(选自《贞观政要 君道》,有删改)
【注释】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②存:抚恤。③耽:沉溺。④九重:深宫之内。⑤存意:用心操劳国事。
2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曾益其所不能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C.其耳目皆为敝 天子为动(《周亚夫军细柳》)
D.故卿等为朕之耳目 往送之门(《富贵不能淫》)
26.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②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2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开篇运用一系列排比句,论证了艰苦的环境可以造就人才这一道理,富有说服力。
B.乙文唐太宗认为古代的昏庸帝王听信身边近臣或者小人的谗言,因此导致国家的灭亡。
C.甲文第②段运用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阐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D.乙文唐太宗从抚恤百姓和杜绝纵逸等方面论证为君之道,强调治国需要了解时政得失。
28.【甲】【乙】两文在治国之道上有哪些相同的观点?请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分析。
(2025八上·富川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选自《孟子译注》)
【乙】刘豫①举济南来寇,大名孤城无援,永②率士昼夜乘城,伺间则出兵狙击。攻围益急,俘东平、济南人,大呼城下曰:“二郡已降。降者富贵,不降者无噍类③。”益谦④辈相顾色动,永大言曰:“今日正吾侪报国之时。”良久城陷,永坐城楼上,或掖⑤之以归,诸子环泣请去。永曰:“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然巢倾卵覆,汝辈亦何之?兹命也,奚惧。”……金人奇永状貌,且素闻其贤,乃自相语,欲以富贵啖⑥永,永嗔目唾曰:“无知犬豕,恨不醢⑦尔以报国家,何说降乎?”怒骂不绝。金人讳其言,麾之使去,永复厉声曰:“胡不速杀我死?当率义鬼灭尔曹。”大名人在系者⑧无不以手加额,为之出涕,金人怒断所举手。乃杀之,一家皆遇害。虽素不与永合者皆面恸,金人去,相与负其尸瘗⑨之。
【注】①刘豫:北宋叛臣,原济南知府。投降后,协助金人攻宋。②永:郭永,大名府元城人,北宋抗金官吏。③噍类:指活着的或活下来的人。④益谦:指张益谦,北宋将领,此役中降金。⑤掖:拽着别人的胳膊。⑥啖(dàn):用利益引诱人。⑦醢(hǎi):古代的一种酷刑,指把人杀死后剁成肉酱。⑧在系者:指被俘虏的人。⑨瘗(yì):埋葬。
2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降者富贵
B.行天下之大道 已而之细柳军
C.金人去 太丘舍去
D.告知于帝 孙叔敖举于海
30.下列加点词解释的有误一项是(  )
A.独怆然而涕下(眼泪) B.此之谓大丈夫(称作)
C.贫贱不能移(移动) D.相与负其尸瘗之。(背)
31.以甲、乙两文为据,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行文流畅,富有气势。
B.甲文是篇驳论文,开篇摆出景春的观点,然后针对其“论点”和“论据”展开批驳。
C.甲文孟子认为权倾天下、能够左右时局的能力并不是成为大丈夫的必要条件。
D.乙文从“兹命也,奚惧。”可以看出郭永面对死亡还是会产生害怕的心理。
3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得志,与民由之。
②吾世受国恩,当以死报。
33.阅读甲乙两篇文章,结合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论断,说说郭永能够称得上“大丈夫”的理由。
(2025八上·河池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③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④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4.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列举了历史上六个历经磨难而成就大业的贤君名臣,这是事实论据。
B.第③段从个人和国家两方面,对上文的观点进一步加以阐述。
C.“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结论对于个人成才与国家大治都适用。
D.本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更多是从“死于安乐”的角度展开的。
35.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举于市 举一反三 举足轻重
B.人恒过 过目不忘 悔过自新
C.衡于虑 不足为虑 深思熟虑
D.征于色 声色俱厉 眉飞色舞
3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所以动心忍性。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7.2010年中国西部发生两次地震,最高震级7.1级,同样的事情在2008年上演过,真可谓“多难兴邦”,这与本文表达的什么观点相类似?
38.孟子的文章以雄辩著称,请从文中举一个例子(从句式和气势等方面)加以说明。
(2025八上·泸县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节选《愚公移山》)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①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节选清代袁枚《卖蒜老叟》)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39.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叩石垦壤 叩头曰:“晚生知罪矣。”
B.年且九十 且焉置土石
C.跳往助之 旁睨而揶揄之
D.杂然相许 陷入尺许
4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用箕畚装土石)
B.始一反焉(始:开始)
C.观者如堵(堵:墙)
D.老人鼓腹纵之(纵:放开)
4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段中画线句“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C.甲乙两文段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4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②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
(2025八上·上城期末)对科学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歇。阅读下面两则文言短文,感受古代科学的光芒。
(甲)
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选自李时珍《本草纲目》)
(乙)
阳燧照物皆倒,中间有碍故也。如人摇橹,臬①为之碍故也。若鸢飞空中,其影随鸢而移,或中间为窗隙所束,则影与鸢遂相违,鸢东则影西,鸢西则影东。又如窗隙中楼塔之影,中间为窗所束,亦皆倒垂,与阳燧一也。阳燧面洼,以一指迫而照之则正,渐远则无所见,过此遂倒。故举手则影愈下,下手则影愈上,此其可见。岂特物为然,人亦如是,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小则利害相易、是非相反,大则以己为物、以物为己,不求去碍而欲见不颠倒,难矣哉。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减)
【注释】①臬(niè):指安装在船侧以支撑橹的木桩。
4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以艾承之    
②中间不为物碍者鲜矣    
44.乙文按照逻辑顺序介绍阳燧成像的原理。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45.乙文最后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思?
46.甲乙两文真实记录了古代的科学研究,体现了古人的智慧。根据你的积累,结合上文向大家介绍蕴含其中的一种科学现象。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盛情难却;却之不恭;望而却步;③;同“弼”,辅佐;②
2.谈 谐 索 酒 / 玄 对 会 稽 千 万 峰 / 辄 半 响 痴 去 。
3.瀑落冰壶——(肆意洒脱);若霞飞鹤背——(美好积极);若半夜招提,妙香清梵——(安静祥和);梦魂犹冷——(清冷);若坐我于老岩古壁之下——(悠闲惬意);嚼梅蕊,嗅雪兰——(志向高洁,清雅脱俗);时有山鸟赠舌——(赋予我语言的灵感);又若松风溪月,谡谡溶溶——(清朗高洁)
4.①指王思任。徐伯鹰和王思任相互调侃戏谑之语。②指世间的美好事物。比如美女,美文和山水等,与第一段王思任的想法相呼应。③指自己写的诗文。徐伯鹰是为诗文作序而找的王思任。④指自我的心灵。从文中可见徐伯鹰性格直爽,喜从山水中悟玄理。
【答案】5.于是,就;流泪;正,刚
6.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
7.B
8.张弘范以礼相待,带他一起到崖山,让他写信去招降张世杰。
9.C
10.示例一:引用了《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句,表明了自己舍生忘死、忠贞不屈的情怀。示例二:引用“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表明了文天祥坚守人格、取义成仁的高贵品格。
【答案】11.①;④;极点;忌惮,害怕
12.缮城壁/浚隍池/治器械/募义勇
13.①披甲戴盔的将士不行跪拜礼,请容许我用军礼参见。
②(宗泽)于是独自领兵直奔李固渡,在路上遇到金兵,宗泽派遣秦光弼、张德进行夹击,大败金兵。
14.①两文都用到了准确的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如材料一的“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材料二中的“靖康元年,命知磁州时,太原失守”都准确的指明了时间和历史事件。
②两文都用了生动传神的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如材料一中“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用周亚夫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其刚正不阿的品格。材料二中的“泽曰:‘食禄而避难,不可也。’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十余人。”用宗泽的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其忠勇无畏的品质。
③两文都运用对比的手法,侧面衬托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材料一中通过写霸上、棘门军营的松懈、逢迎,来侧面衬托出细柳营的戒备森严,从而体现出周亚夫的治军严明、刚正不阿。材料二中通过写太原失守时“官两河者率托故不行”,来侧面衬托出宗泽的忠勇善战。
【答案】15.如果;太阳;有时
16.①即使骑上飞奔的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船快。
②在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声音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17.C
18.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19.甲文的三峡连绵不断、雄奇险拔,从“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和“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可知;乙文的黄山险仄、奇雄,从“虽兜笼不能容”“路绝矣”“蹑木梯而上,万峰刺天”可知。
【答案】20.集市;违背;了解、明白
21.①通过这些办法来让他内心惊动,性格坚强,不断增加他的才干。
②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的外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22.C
23.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
24.①示例:勾践是一个能够忍辱负重、发愤图强的人。关键词:发愤图强、忍辱负重、礼贤下士、与百姓同甘共苦、吃苦耐劳······
②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挫折与磨难有时会不期而至。所以生活在“順境”中的我们要拥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的磨炼自己,让自己的性情变得坚韧起来,自立自强,勤奋进取,使自己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中学生,只有这样,当危难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死于安乐”。
【答案】25.C
26.①这样以后,才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
②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抚恤百姓。
27.C
28.都强调了治国需要贤臣辅佐这一内因。【甲】文强调朝廷要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谏的贤士。【乙】文强调贤臣犹如君主的耳目,要用心操劳国事。
【答案】29.C
30.C
31.D
32.①能够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
②我世代享受着国家的恩惠,应当以死报国。
33.①强敌压境,郭永秉承为国尽忠之心,亲率士卒倾力抗击;②城破之时,郭永下定以死报国的决心,内心坚定,目标明确;③面对富贵的诱惑毫不犹豫地拒绝,面对死亡的威胁毫不屈服,大骂敌军,最后献出宝贵的生命。郭永的所作所为,符合孟子提出的关于大丈夫的三方面的标准,因此郭永能称得上是“大丈夫”。
【答案】34.D
35.D
36.①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韧起来。
②内心困惑,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37.生于忧患(或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38.【示例1】第①段用排比句,列举六个事例,气势磅礡,增强了说服力。
【示例2】第②段运用短句,从人的主观因素(内心和外表)论述,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增强语言气势。
【答案】39.C
40.B
41.C
42.①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
②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尽力气向老人打去。
【答案】43.承接;少
44.①以 “鸢飞空中影子因窗隙约束而方向相反” 和 “窗隙中楼塔影子倒垂” 等现象,类比说明阳燧照物成像倒立是因为中间存在类似窗隙这样的障碍。②阳燧镜面是凹面的,当用手指靠近镜面去照,影子是正的;逐渐远离镜面就看不到影子了;超过一定距离,影子就会倒立,且手举得越高影子越往下,手放得越低影子越往上。
45.人就像阳燧照物一样,在生活中常常会被各种外物所阻碍,导致在利害关系、是非观念上出现颠倒,甚至混淆自我和外物的关系。人们应该努力去除这些阻碍,否则难以看清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46.文中蕴含的科学现象是凹面镜成像原理。阳燧是一种凹面镜,根据光的反射原理,当光线照射到凹面镜上时,会被反射并汇聚到一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