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6 10:24: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5文言文阅读-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025七上·博罗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甲】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卷六)
【乙】
东郭先生适中山,遇狼奄至,引首顾曰:“事急,使我入囊。”先生许之。已而,先生出狼。狼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先生以手搏之,且搏且却。有丈人杖藜而来。先生拜跪啼泣,因述始末。丈人闻之,谓狼曰:“夫有恩而背之!”狼曰:“初,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丈人曰:“不足信也,试再囊之。”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曰:“禽兽负恩如是,而犹不忍杀,子愚甚矣。”
(选自马中锡《中山狼传》,有删改)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止有剩骨    其一犬坐于前    一狼洞其中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遇狼奄至/待君久不至
B.狼遂鼓吻奋爪以向先生/遂成枯落
C.不足信也/则是无信
D.丈人目先生使引匕刺狼/下车引之
4.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束 缚 我 足 闭 我 囊 中 压 以 诗 书 我 鞠 躬 不 敢 息
5.智慧,是蒲松龄笔下主角的共性。请结合【甲】【乙】两篇选文,分别概括屠夫和老人的“智慧”表现。
(2025七上·成都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蜘蛛制蛇
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去矣。蜘蛛忽悬丝而下,垂身半空,若将追蛇者;蛇怒,复昂首欲吞之;蜘蛛引丝疾①上。久之,蛇又将去矣。蜘蛛复悬丝疾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飙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鹽②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庸庵笔记》)
【注释】①疾:快。②鹽gǔ:吸饮,吸食。
6.下列语句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尝见一蜘蛛 曾经 B.久之,蛇将去矣 前往
C.蛇意稍倦 神情,状态 D.果腹而去 饱足
7.将文中划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
②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8.蜘蛛与蛇的交锋,令人慨叹。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结合文章内容,至少说出两点)
(2025七上·合江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B.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明确
C.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 D.淫慢则不能励精 励:鼓励
10.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淫慢则不能励精 则是无信
B.夫君子之行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静以修身 可以为师矣
D.将复何及 白雪纷纷何所似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于“志”与“学”的关系,作者认为“明志”是“成学”的前提。
B.作者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必须做到“淡泊”“立志”“惜时”。
C.“夫学须静也”中的“学”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还包含着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
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美好愿望。
1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2025七上·旌阳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天资美,不足以为功①,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②,虽学无成。人惰于进道③,无自得达。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④至从心所欲不逾矩,方可放下。德薄者,终学不成。
(宋《张子⑤全书·经学理窟》)
【注释】①为功:当作成功。②焉:相当于“之”,此处代学习。③进道:前进的道路。④勉勉:非常尽力(努力)。⑤张子,即张载,字子厚,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北宋教育家。
1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B.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C.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D.自非成德/君子必勉勉/至从心/所欲不逾矩
1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 不足以为功
B.非淡泊无以明志 人若志趣不远
C.意与日去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D.方可放下 方欲行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诸葛亮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互相联系,缺一不可。
B.【乙】文中张载则强调志向、天赋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其中拥有出众的天赋是第一位。
C.【甲】文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多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进行说理,逻辑严谨。
D.两篇文章都蕴含前辈对后辈的殷殷教诲,他们都强调人若要有所成就,必须明确志向。
16.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②惟矫恶为善,矫惰为勤,方是为功。
(2025七上·上城期末)阅读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丹穴之山,其山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名曰凤皇,首文①曰德,翼文曰顺,背文曰义,膺②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选自《山海经》,有删减)
【材料二】
帝服斋③于中宫,于洛水上,与容光④等观。忽有大鸟衔图置于帝前,帝再拜受之。是鸟状如鹤,龟颈龙形,骈翼鱼尾,体备五色。朝鸣曰登晨。有臣沮颂、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
(选自《云笈七签》,有删减)
【材料三】
火凤者,凤凰九雏之一,赤羽金瞳,身缠烈焰。幼时焰火微弱,长成则焰光烈如骄阳,所过之地百邪避退,万物生辉。每五百年,入火自焚,烈焰尽时灰中重生,其羽更炫,其威更盛,故有浴火而生之名。
(选自《华夏志怪录》,有删减)
【注释】①文:花纹。②膺:胸。③服斋:穿斋衣。④容光:与后文沮颂、仓颉同为人名。
17.根据学习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字词。
字词 方法 释义
丹水出焉 课内迁移法 迁移词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①   
见则天下安宁   迁移用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   
忽有大鸟衔图置于帝前 联系语境法 ③   
18.阅读材料,完成表格中的任务。
梳理凤凰特征 【花纹】凤凰的头部、翅膀、背部、胸口和腹部分别呈现“德顺义仁信”字样的花纹。 【外形】①翻译文中画线句。 ③神话的想象具备什么特点?请根据梳理探究,写出你的发现。
探究凤凰寓意 【神力】②古人借凤凰的神力,或解释事物起源,或寄托美好寓意,请结合材料分析。
(2025七上·鹿寨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郑人买履①
(《韩非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②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③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dù),无自信也。”
[注释]①履:鞋子。②度:读duó,意为测量,动词。下文读dù处,意为尺寸,名词。③反:同“返”,返回。
19.下列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闻之于宋君 求闻之若此 B.宋之丁氏 国人道之
C.求闻之若此 不若无闻也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20.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造成讹传的原因之一是丁氏撒谎欺骗了大家。
B.甲文里国人未经调查就传播导致消息传播范围扩大。
C.乙文写一个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而买不到鞋子。
D.乙文讽刺了那些墨守成规,不思变通的教条主义者。
2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市罢,遂不得履。
22.从甲文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23.对比甲乙两文,概括寓言有哪些特点。
(2025七上·东兰期末)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两篇文章,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
(选自《后汉书》 有删改)
【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与友期行 乃共克期日
B.请设馔以候之 下车引之
C.当为尔酿酒 可以为师矣
D.公欣然曰 若然,当为尔酿酒
25.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强调了“信”和“礼”的重要性;【乙】文通过范式和张劭遵守约定的故事,突出了诚信的主题。
B.【甲】文塑造了陈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的形象以及友人失信失礼后愧疚的形象;【乙】文则着重刻画了范式守信的形象以及张劭对朋友信任的形象。
C.【甲】文主要运用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发展,展现人物性格;【乙】文则更多地使用叙述的方式讲述故事,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较为简单。两文都能简洁明了地传达故事内容。
D.在文化传承方面,两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重视诚信和礼仪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通过故事的形式代代相传,对后人具有教育和启示意义。
26.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②巨卿信士,必不违约。
27.【甲】文中,当陈元方指出友人“无信”且“无礼”时,友人的态度有何变化?他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
28.结合【甲】【乙】两文,谈谈这两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做人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2025·游仙)阅读下面三则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 言语》)
【乙】
谢公①与人围棋,俄而谢玄淮上信至,看书竟,默然无言,徐向局②。客问淮上利害,答曰:“小儿辈大破贼。”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丙】
谢太傅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③,便唱④使还。太傅神情方王⑤,吟啸不言。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公徐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⑥而回。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选自《世说新语 雅量》)
[注释]①谢公:指谢安。死后追赠为太傅。②局:这里指棋局。③遽(jù):惶恐。④唱:叫喊。⑤王(wàng):同“旺”,指兴致高。⑥承响:应声附和。
2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而谢玄淮上信至”中的“俄而”与“俄而雪骤”中的“俄而”意思相同,都表示“不久,一会儿”。
B.“撒盐空中差可拟”中的“差”是“大体”的意思,与成语“差强人意”中的“差”意思相同。
C.“徐向局”“公徐云”与《周亚夫军细柳》中“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中的“徐”,都有“缓慢”的意思。
D.“色”有“面部表情、气色,颜色,品类”等义项,“意色举止”“色并遽”中的“色”都是“颜色”的意思。
30.借助下面的知识卡片,将短文【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说:1 shuō①解释,说明②主张,学说;2 shuì劝说,说服;3 yuè同“悦”,喜悦,高兴。
去:①离开;②距,距离;③前往;④过去的。
31.短文【乙】【丙】均出自《雅量》篇。任选一则,根据其中谢公的表现,说说将其归入《雅量》篇的原因。
32.在《晋书 谢安传》中,短文【乙】的故事有另外一个结尾:谢安下完棋,往屋里走,因为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过门槛时不小心把木屐上的齿踢断了。你觉得这个结尾好不好,为什么?
(2025七上·吉林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材料二: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材料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选自《西京杂记》,有删改)
【注释】①逮:及,达到。②邑人:同邑的人,同乡。
33.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家学说创始人。
34.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博学而笃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
B.静以修身 以刀劈狼首
C.夫君子之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太丘舍去 邻舍有烛而不逮
35.把下面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6.朗读有助于了解文意,体悟感情。材料三中“主人感叹,资给以书”应该用下列哪种语气来读?请说明理由。
A.平淡 B.祈使 C.感叹 D.反问
37.请结合材料二回答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哪几个条件?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38.上述三则材料都体现了安贫乐道这一思想,请从中任选一例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上·钱塘期末)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39.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③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①    ②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40.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41.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42.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43.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仅,只;像狗似的、像狗一样;挖洞
2.①骨头已经扔完了,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②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
3.A
4.束缚我足/闭我囊中/压以诗书/我鞠躬不敢息
5.[甲]文中,屠户善于把握时机,当机立断,暴起劈狼,又能保持警惕,发现另一只狼想偷袭他,就果断出手,断其大腿;[乙]文中,丈人将计就计,请君入瓮,再次设计让狼进入口袋将其刺杀。
【答案】6.B
7.①有一大蛇从蛛网下经过,抬起头想吞吃蜘蛛,它的力量却够不到蜘蛛。
②蜘蛛仍又回到网内。像这样三四次。
8.示例:蛇的角度:做人一味狂妄自大,急躁易怒,不懂策略,最终只能自取灭亡。蜘蛛的角度: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
【答案】9.D
10.A
11.D
12.①用宁静专一来提高修养,以自我约束来培养品德。
②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答案】13.C
14.B
15.B
16.①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②只有纠正恶习改为善行,纠正懒惰改为勤奋,才算是成功。
【答案】17.兼词,从这里;同“现”,出现;放
18.①这只大鸟的形状像鹤,颈像龟颈,身形像龙形,双翼像鱼尾,全身具备五种颜色。②材料二中,沮颂、仓颉二人观看大鸟的足迹创造了文字,这是文字的起源。材料三中,火凤能带来光明,浴火重生,象征了不畏艰难,义无反顾,不断追求,提升自我的意志。③示例:神话的想象奇特大胆,富有创造力。
【答案】
【答案】19.C
20.A
21.①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
②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22.要慎重对待传闻,不轻易相信传闻,没有证实过的消息不要传播。
23.①小故事(篇幅短小);②大道理(都说明一个道理);③故事都是虚构的;④通常用夸张手法;⑤通常先叙后议;⑥能给人启发。
【答案】24.B
25.C
26.①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范式是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约。
27.友人的态度由愤怒转为惭愧。他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是因为陈元方的指责有理有据,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同时也展示了他知错能改的美德。
28.启示:重诺言,守信用,是做人的美德。示例:学习中,答应了跟同学一起去打篮球,无论自己的时间多么紧张,一定要说到做到,守信用,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更好地相处。
【答案】29.D
30.船夫因为谢安神态安闲,心情舒畅,便仍然摇船向前。
31.乙 谢公在接到战报后依旧保持平静,继续下棋,展现了其内心的宽广、波澜不惊和镇定自若。丙 谢公在海上遇到风浪,仍能保持镇定、不慌不忙,最终使大家安心,这体现了他的雅量。
32.这个结尾不好,因为它与谢安在故事中一贯的镇定自若形象不符,破坏了人物形象的一致性。
【答案】33.儒
34.A
35.匡衡于是到他家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6.C
37.成才需具备立志、学习、惜时三个条件。关系为: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三者相互联系,志是成才前提,需砥砺品德。
38.示例一:材料一中孔子吃粗粮等仍乐在其中,视不义之财如浮云,体现安贫乐道。示例二:材料二中诸葛亮主张淡泊明志等,体现安贫乐道以实现抱负。示例三:材料三中匡衡凿壁借光、做工换书,体现安贫乐道坚持读书。
【答案】39.①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40.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41.第一处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在日本去世的外公的哀思;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42.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43.示例:《昆虫记》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科学性;同时,书中描写的昆虫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也是作品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文性来说,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