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6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八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1.(2024八上·涟水期末)阅读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2)请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一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
(2025八上·上虞期末)阅读
天目山咏
明 袁宏道
高攀天目西,衣上云雾结。
独立响水岩,一听一回澈。
万壑竞雄流,岂与庐山别。
松生玉柱峰,根迸石纹裂。
夜色閒虚堂,朝晖乱云阙。
露出万峰尖,重重青点雪。
2.诗中加点异体字“閒”现已简化成两种形式:①xián同“闲”,空闲;悠闲;安静。
②jiàn同“间”,空隙;缝隙。请结合诗歌,分析此处哪种读音更合适。
3.从《天目山咏》这首诗可以想见诗人袁宏道的形象。请结合诗歌简要描述。
(2025八上·宁波期末)请阅读下面的一首古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入若耶溪
【南朝梁】王籍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4.这首诗前两联描写的景物有艅艎大船、天空、 、 等。
5.“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历来为人称道,请从写景手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2025八上·富川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首借古咏怀诗就前代历史中某一点生发开来,以小见大,抒写政治失意之情。
B.第二句借物以怀古、意思是说我把它拣起来,洗磨之后,还能辨出是三国时代遗物。
C.最后两句议论,告诫晚唐统治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语言含蓄,怀古之中又透伤今。
D.“铁未销”表明在赤壁大战中,埋在泥沙中的残破武器还没有来得及销毁。
7.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2025八上·梧州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8.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正面描写战争的惨烈。
B.“霜重鼓寒声不起”一句中,一个“鼓寒”的声音细节,渲染了悲壮的气氛。
C.最后两句运用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的典故,表现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D.这首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9.李贺作诗善用色彩描写事物,请分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两句中表现色彩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2025八上·泸县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题龙阳县青草湖①
(元)唐温如
西风吹老洞庭波,一夜湘君②白发多。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注释】①青草湖:位于洞庭湖的东南部,因湖的南面有青草山而得名。“青草湖”与洞庭湖一脉相连,所以,诗中又写成了“洞庭湖”。②湘君:尧的女儿,舜的妃子,死后化为湘水女神。
10.请联系“满船清梦压星河”一句的意境,赏析句中“压”的妙处。
11.宋代词人李清照在《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也有对“星河”的描述,请结合本诗简要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
(2025八上·温州期末)阅读诗歌《少年行》,丰富“群星诗汇”版块内容。
少年行
【唐】令狐楚
弓背霞明剑照霜①。秋风走马出咸阳。
未收天子河湟地②,不拟③回头望故乡。
(选自《唐诗三百首》)
【注释】①霞明:指良弓色明如霞。照霜:指利剑光照似霜。②河湟地:指当时的唐朝西北边境地区。③不拟:不打算。
12.根据诗歌画线句发挥想象,描绘少年出行的画面。
13.在【甲】处填写恰当的词语,并结合诗歌内容阐述理由。
(2025八上·鹿寨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4.对《蒹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节诗以景物起兴,展现出一幅苍茫凄清的秋色图。
B.三节诗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曲折、崎岖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C.诗中“白露”的变化,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主人公则在时间推移中进行着无尽的探寻与求索。
D.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怅惘的情感。
15.《蒹葭》的中心意象是什么?这一意象有什么象征意义?
(2025八上·宁明期末)古诗文阅读;诗词赏析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作者抓住“天、云、雾、星河、千帆”等景象,又嵌入了“接”、 “连”两个动词,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B.。一个“归”字,好像作者原来是从天上宫阙来到人间,经历千辛万苦后又回到天帝身旁。 “殷勤问我归何处”写出了天帝态度温和以及对作者的关心。
C.。 “我报路长嗟日暮”作者借用典故表白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日暮途远,茫然不知所措。
D.。 “谩”是“空,徒然”的意思,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 “惊人句”化用李白的典故,表现作者卓越的诗才。
17.“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2025八上·陆川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8.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了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19.请从炼字或修辞手法中任选角度赏析“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诗人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移情于物,写花、鸟的落泪、惊心,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优伤国事)的深沉感情。
【答案】2.读①xián:作者想表达夜晚的天目山安静的氛围;通过夜色中的虚堂,来说明自己留宿山中的悠闲和安宁。读②jiàn:天目山的晚上,夜色中,月光进入门缝,照亮了虚堂,形象而生动。
3.①热爱自然、热爱山水。在对天目山美景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山水的热爱之情。②向往隐居生活、颇有闲情雅致。云雾、万壑、松树、石头、夜色、虚堂等一系列意象在作者笔下都充满着情趣。③积极向上。作者诗中高度赞美了万壑竞流,松树根迸石裂的现象,这是他自身形象的写照。④充满哲思。作者独立响水岩,看着眼前美景,有的不是孤独,而是享受,享受对自然、对生命的思考。
【答案】4.溪水;阴霞、远岫、阳景、回流。
5.“蝉噪林逾静、乌鸣山更幽”句,用以声衬静(答以动衬静、衬托、反衬、对比也可)的手法写出山林的幽静。“蝉噪”“鸟鸣”空山传响,反而更使山林的寂静显得深沉。渲染出一种幽静恬淡的艺术境界。
【答案】6.D
7.不好,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更能体现诗句的形象性;能以小见大,感情表达更含蓄说明。
【答案】8.A
9.这两句诗中表现色彩的词语有“黑”“金”,这两个词语都有很强的表现力,“黑”极为准确地表现了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几乎要摧毁城墙的情形,渲染了战前的紧张气氛,“金”则写出了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金光闪闪的情形,显示出守城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意思对即可)
【答案】10.“压”将清梦化无形为有形(化虚为实),与“满船”相应,言清梦之多、之重。
11.相同之处:二者描绘的“星河”都是作者的梦境,充满浪漫主义色彩,都流露出对现实的失意与失望。不同之处:《渔家傲》还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答案】12.①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一位少年身背如霞光般明亮的良弓,腰间佩剑寒光闪闪如同秋霜。他迎着萧瑟的秋风,骑着骏马,英姿飒爽地从咸阳疾驰而出。
13.【甲】处可填“壮志”。理由:诗中的少年身背良弓,腰悬宝剑,迎着秋风离开京城,他的目的是去收复被异族占领的河湟之地,在没有完成这个任务之前,他连回头望故乡都不打算,可见他满怀壮志,一心只为报国,所以“壮志”这个词比较合适。
【答案】14.B
15.《蒹葭》的中心意象是在水一方的伊人,这一意象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事物。
【答案】16.D
17.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借助风力,像大鹏一样飞往理 想中的“三山”,摆脱现实的困境。
【答案】18.C
19.示例一:从炼字角度赏析:①“压”字,本意为“逼近”“压迫”。②这里揭示了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衬托守军将士士气高昂、严阵以待、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示例二:从修辞角度赏析:①运用比喻(或夸张)的修辞手法。②形容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③渲染出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