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重点专题突破训练:06诗歌鉴赏-2025-2026学年语文七年级上册统编版(2024)
(2025七上·安州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怎样的环境特点?
2.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2025七上·衡山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小培同学总是将“海日生残夜”中“生”误写成“升”,请你解释“生”字的妙处,使他产生深刻的印象。
(2025七上·富川期末)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动静结合,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草木生机勃发的特点。
B.“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描绘诗人亲眼目睹的景象,生动地展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磅礴气势。
C.这首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的时候所加的套语,跟此诗的内容没有直接的关系。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
5.这首诗的开头“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2025七上·黔东南期末)阅读
新 晴①
【宋】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注释】①选自《彭城集》。
6.下列选项中,诗中可能出现的场景是( )
A.连绵细雨 B.友人畅谈 C.微风拂面 D.挑灯夜读
7.诗人写“风”写得活泼有趣,请结合诗歌内容赏析。
(2025七上·龙马潭期末)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春雪
唐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8.“二月初惊见草芽”中的“惊”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9.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传神。试简要赏析。
(2025七上·叙永期末)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0.用生动的语言说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小桥流水人家”描绘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025七上·古蔺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春
唐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2.这首诗主要采用了哪些意象?
13.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对你这两句诗作赏析。
(2025七上·仁寿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下题。
上汝州郡楼①
【唐】李 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注】①本诗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战乱留下的藩镇割据局面却积重难返。汝州虽为中原腹地,却军阀混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登上了汝州城楼,看见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悲凉的鼓角声音。
B.诗人追忆自己从前登楼的情景,在怀念友人的同时抚今思昔,百感交集。
C.诗人面对眼前的大唐ft川,内心思绪万千,感慨无限,不由得怆然涕下。
D.本诗以“伤心不独为悲秋”作结,戛然而止,意味深长,引发读者思考。
15.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2025七上·浏阳期末)古诗鉴赏。
梦至苍溪①
〔宋代〕陆游
骑驴夜到苍溪驿,正是猿啼月落时。
三十五年如电掣,败墙谁护旧题诗?
【注释】①诗序:“自春来,数梦至苍溪,五月十四日又梦。”苍溪在四川,杜甫曾在此题诗。作此诗时作者八十二岁,与苍溪相隔万里。
16.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序中“数梦”“又梦”等字眼可以看出诗人对苍溪深深的怀念。
B.头两句诗人回忆自己第一次骑着毛驴到苍溪的场景,35年后依然记忆犹新。
C.第三句“电掣”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D.结尾句诗人借问句说出自己对苍溪念念不忘是因为担心自己所题的诗词会被人损坏。
17.人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本诗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都描写了梦境。两次梦境所蕴含的情感有何不同?
二、现代文阅读
(2023八上·钱塘期末)班级开展文学作品欣赏活动,请你完成任务。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空河
①我总能碰见蟋蟀。
②我家在二十五楼,离绿化带很远,离种花人家的阳台也远。门窗时常紧闭,但就是会从客厅的某个角落里突然蹦出一只蟋蟀,小小的、黑褐色的,沉默地歇在木地板上。
③我对蟋蟀的处理方式,可能更人道一些。在胆子大的时候,我会努力用扫把将它赶出家门,希望它学会从安全通道下楼梯,重新回到土地上。碰上不合作的蟋蟀,我便敞开阳台门,期待它怎么来就怎么回。
④在我的家乡,传说逝去的人如果想回家看一看,就会变成蟋蟀,因为它小而常见,行动又迅速,回家偷偷看上一眼,过夜就会离去。
⑤这个奇怪的说法是妈妈讲给我听的。夏日夜里,我们常常大开着窗户看电视。一天晚上,电视机后面突然传来蟋蟀的叫声。妈妈在电视机后面找来找去,直到那只蟋蟀自己蹦出来,落在窗户边上,半透明的翅膀不断抖动。我吓得跳上沙发,催促妈妈快赶走它。
⑥妈妈笑了笑,找来塑料袋,轻轻地把蟋蟀一兜,望着窗户犹豫了一会儿,还是换了鞋下楼,把它放到小区的绿化带里。如此大费周章,并不是城市居民对待恼人生物的惯常行为。这时,妈妈便给我讲了那个奇怪的说法:“到家里来的蟋蟀和蚂蚱,都是记挂着你的逝者变的。”可是这个说法太单薄了,我笑她迂腐,并没有放在心上。
⑦又有一次,已经入冬,客厅的窗户也不常开,一只蟋蟀忽然出现在客厅正中央。那是一只特别的蟋蟀,个头儿很大,而且是灰色的,灰得像老人的头发。妈妈盯着那只蟋蟀看了很久。蟋蟀伏在地上,一动不动,像是走到那儿就已经耗光了力气。
⑧妈妈开口时声音很轻,她对着蟋蟀说:“爸爸,是你来看我了吗?我过得很好,你不用担心。你往前走吧,别再担心我们。”
⑨那是个有些荒诞好笑的场景,但我缩在沙发上,安静地看着。因为妈妈的声音太柔和、太真挚,好像外公真的坐在客厅里,正面对面地听着。
⑩外公去世得早,很突然,送进手术室前就已经昏迷,没能留下一句告别的话。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妈妈钱包里的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
有一年夏末,我回老家看望外婆。外婆一个人住在山里,田里遍地都是活儿。她干活儿的时候,我便一个人在家,看电视或者坐在院子里看书。那只蟋蟀出现的时候,我像有种特别的感觉,抬了抬头。
蟋蟀离我大概三米远,停在院子里的一小块苔藓上,触须轻轻地摇动着。我屏住呼吸,悄悄站起来,而它跟着我微微动了动。我突然想起妈妈的话,慢慢走到另外一边。那只蟋蟀竟然也转了过来,头一动不动地冲着我。
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外婆回来的时候,我赶忙指给她看那只奇怪的蟋蟀,又说起妈妈告诉我的传说。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
几年后的秋天,我去日本出差。我趴在小桌前看文件,一抬头时,只见一轮明亮又清冷的圆月,静谧美好,却悬在他乡的夜里。我正要低头,瞥见一点儿黑色,窗台上竟然停着一只小小的蟋蟀。
我已经格外熟练,用便利店的口袋把它套进去,打一个结,拎着下楼。我走到河边,把口袋轻轻地抖开,蟋蟀趴在袋子底,一动不动。“走吧,”我小声对它说,“你是不是听不懂中文,认错人了呀?”
草丛中各种虫鸣此起彼伏,夏夜晚风送来身后游人的笑声和食物的香气。我蹲在月亮底下,它朗照着我,我看着蟋蟀。终于,它猛地一跳,消失在黑暗里。
我没有起身,而是拿出手机给妈妈打电话,叫她去阳台上,和我一起看月亮。
我的蟋蟀,请你晚点来。
(选自《知识窗》,有删改)
18.按照时间顺序梳理文中“我”或母亲与蟋蟀的故事,填写下面的表格。
时间 一个夏天的晚上 入冬时分 有一年夏末 ③
故事 母亲把蟋蟀放到绿化带,并告诉蟋蟀的传说。 ① ② “我”在日本看到蟋蟀,放走了它。
19.阅读下列句子,完成括号里的任务。
①我静默地杵在那儿,有两个字悬在我嘴边,却迟迟没有说出来。(请分析加点字的表达效果)
②外婆怔了一下,而后拍着我的肩膀笑道:“别怕,别听你妈胡说,外面太阳晒,快进屋去。”她径直走进里屋,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起来。(既然外婆认为妈妈在胡说,为什么又要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20.文中画横线的两处都写到了月亮,请分析“月亮”的作用。
21.比较联读是一种很好的阅读方法,本文更适合作下面哪篇文章的联读材料?请从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等角度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①朱德《回忆我的母亲》
②朱自清《背影》
22.文中的蟋蟀,让人联想到法布尔的《昆虫记》,有人评价《昆虫记》兼具科学性和人文性,请你结合名著内容,谈谈对这个评价的理解。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比喻,写出了边塞寒冷、悲凉的环境。
2.表达了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之愁。
3.【答案】“生”是“孕育”的意思,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日”人的意志和情思,写出了太阳从大海上孕育而出的喷薄之势,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答案】4.B
5.“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观” 字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对大海景色的描绘。
【答案】6.C
7.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南风人格化,南风像一位老朋友,悄悄地推开门,又偷偷翻阅书本。表达了诗人对南风的喜爱之情。
【答案】8.“惊”字写出摆脱冬寒后新奇、惊讶、欣喜的感受。
9.后两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白雪似乎耐不住这春天的姗姗来迟,竟纷纷扬扬,在庭前的树木间洒下一片飞花;“却嫌”“故穿”把春雪刻画得美好而有灵性,更显出作者的感慨、欣喜之情。
【答案】10.描绘的是一幅萧瑟悲凉的深秋晚景图。一个秋日的黄昏,苍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绕着古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发出凄厉的哀鸣;不远处,在小桥流水近旁稀疏的村舍里,人们正忙着准备晚餐,炊烟袅袅。古道上,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11.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反衬出游子的孤寂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答案】12.草树 杨花 榆荚
13.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答案】14.B
15.既为自己的人生遭际、岁月更迭而慨叹伤怀,又为国运衰微、战乱频繁、国家前途命运而悲怆忧痛。
【答案】16.D
17.《梦至苍溪》的梦境蕴含着对苍溪的怀念、往昔岁月的追忆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的梦境蕴含着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壮志。
【答案】18.①有一年冬天的晚上,妈妈把蟋蟀想象成外公,和它说话;;②有一年夏末,在老家院子里,“我”看到蟋蟀想起了妈妈和蟋蟀对话的事;;③在日本的秋天。
19.①“悬”是挂着,不能下来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内心对蟋蟀的疑惑和恐惧,不敢轻易喊出声。
②外婆虽然不相信蟋蟀是逝去的亲人变的,但内心深处也渴望能够再见亲人一面,因此,她才会对着外公的遗像念叨。
20.第一处月亮,以明月寄哀思,表达“我”对在日本去世的外公的哀思;第二处月亮,既是时间提示,也是以景结情,表达“我”放走蟋蟀后心情的明朗。
21.②。从选材内容看,本文选材上紧紧围绕“蟋蟀”来选材,《背影》也是紧紧围绕“背影”来选材;从语言风格看,本文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幽默感,《背影》的语言既有生活气息,又充满朱自清特有的温婉含蓄;从情感表达看,本文作者以蟋蟀为线索,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背影》以背影为线索,表达了对父亲思念之情。因此,这两篇文章在选材内容、语言风格、情感表达方面都具有相似性。
22.示例:《昆虫记》通过描写昆虫的生活习性,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具有科学性;同时,书中描写的昆虫大都是作者亲眼所见,具有很强的真实性,这也是作品具有科学性的一个重要原因。从人文性来说,作者将昆虫的多彩生活与自己的人生感悟融为一体,用人性去看待昆虫,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作者对生命的尊敬与热爱。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