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学科 历史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位于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 3 课,是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内容。教材以“多元一体”为线索,串联起早期国家产生、良渚与陶寺古城遗址、远古传说三大板块,通过牛河梁、良渚、陶寺等考古发现,展现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的文明曙光,揭示私有制、阶级、国家产生是文明社会的标志。课程上承原始人类与农耕文明,下启夏商周早期国家,在单元中起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渡的桥梁作用。教材编排注重考古史料与传说故事结合,如通过良渚玉器、陶寺观象台等实物证据,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以炎黄传说渗透家国情怀,体现 “多元一体” 的文明特征,为后续理解中华文明连续性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中华文明起源”主题有天然好奇心,知识基础方面已学过北京人、半坡人、河姆渡人等原始人类,对农耕文明有初步认识,但对文明与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理解模糊;形象思维占主导,对良渚古城水利系统、陶寺观象台等具体考古发现兴趣浓厚,但抽象分析阶级分化、神权王权等概念存在困难;他们对炎黄传说等故事性内容参与度高,但缺乏将传说与考古发现互证的意识。此外,学生对“多元一体”的抽象概念理解不足,需通过地图、表格等可视化工具辅助认知。教学中需利用课件中的图像史料创设情境,通过小组探究等活动降低理解难度,实现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过渡。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原始社会的重要依据;通过古代文献中记述的黄帝、炎帝等神话传说,了解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形式,了解城市、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产生,梳理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历程。(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2.通过对考古发现的观察,从中提取历史信息,分析良渚文化、陶寺文化的社会变化,能将考古发现与社会特征相对应。(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了解炎黄时期的传说,掌握华夏族形成,认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具有多元一体重要特征,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炎黄部落联盟与华夏族形成的传说及历史意义。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的本质区别、传说与史实的关系、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的内涵。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问答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观察分析、研读地图、对比归纳、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播放“良渚古城水利系统复原” 视频,展示玉琮、玉钺图片,提问:“这些精美的玉器和庞大的工程说明 5000 年前的中国有何特别之处?中华文明如何起源?接下来我们一同走进第3课,探究中华文明的起源。” 观看视频及文物图片,结合预习说出城市、玉器等关键词。 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将抽象的文明概念具象化,引出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早期国家和文明的起源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 1.自主梳理 【引导】依据课本P15的内容,梳理早期国家形成的过程,并绘制相应的思维导图。 【提问】所以我们能得出什么历史结论?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绘制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阶级分化→国家产生一系列思维导图。 【回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通过流程图梳理逻辑,用考古实物突破 私有制抽象概念,培养唯物史观。
(二)文明的起源 1.研读地图 【引导】快速浏览课本P15-17的内容,找一找具有代表性的早期文明遗址,在地图中找出他们所在的流域、名称和距今时间。 【回答】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遗址距今约5500-5000年;黄河流域: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长江流域:良渚古城遗址距今约5300-4300年。 通过快速浏览和标记地图,快速知道早期代表性的文明遗址,时空定位。
(三)牛河梁遗址 1.遗址解读 【引导】出示牛河梁遗址出土的文物图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遗址中的祭坛、女神庙和埋葬着贵族的积石冢都反映什么呢? 【讲解】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朝阳,属于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距今约5800-5000年。考古发现墓葬已经体现出等级形式,随葬玉器的多寡与规格也各不相同。 合作探究,尝试解读,初步知道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所反映的红山文化晚期的社会分化和祭祀礼仪。 通过牛河梁考古发现,展现西辽河流域的文明曙光。
环节二:良渚与陶寺古城
良渚古城 1.基本信息 【提问】出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视频片段,提问学生良渚古城的时间、地点。 2.社会特点 【引导】出示《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复原结构示意图》,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建筑?请大家小组交流。 【回答】浙江余杭。 距今约5300-4300年。 【回答】①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规模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②内城中有人工建筑的高台,上面建有大型广场和多组高等级建筑,附近还出土 通过地图帮助学生建立时空观念。
【提问】通过庞大的工程量和炭化稻谷,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发展怎样? 【引导】出示良渚古城遗址中的不同墓葬规格的随葬品图片,引导学生结合材料继续分析其社会特点。 【引导】出示玉琮、玉钺、神人兽面纹图片,请学生结合预习为大家介绍,并分析其所反映的社会特点。 【引导】再现良渚古城中代表神权的玉琮、良渚古城遗址城墙分布图、神人兽面纹、代表王权和军权的玉钺、良渚文化的碳化稻米等等,请同学们说一说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了什么? 了20万千克碳化稻谷。③人工修建的水坝和自然山体组成,是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回答】社会特点:①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②统治者较强的调动、组织能力。③说明当时不同身份和等级的群体埋葬在不同的区域,社会的阶级分化已经相当明显。④可能形成统一的崇拜对象。 【回答】距今约500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通过可视化史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直观理解阶级分化与 国家组织能力的关联,突破早期国家形成的抽象概念。
陶寺古城 1.基本信息 【提问】出示《中国境内新石器时代重要遗址分布图》和视频片段,提问学生陶寺遗址的时间、地点。 【引导】出示陶寺遗址考古现场图,请学生们观察图片,回答陶寺遗址的建筑构成。 【提问】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 【引导】继续展示遗址中出土的文物图片,并请学生尝试分析介绍,进一步得出历史结论。 【回答】山西襄汾。距今约4300-4000年。 【回答】城内有宫城,内曾有多处高等级建筑城内大型墓葬集中,有各种随葬品,随葬品来源广泛;小型墓没有任何随葬品。发现了观象台。 【回答】①当时阶级分化严重。②各地文化因素汇聚中原。 【回答】陶寺都城遗址的发现,表明当时黄河中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通过时空定位法强化学生对黄河流域文明的时空观念,为多元一体分析奠定基础。 通过具体文物案例,培养学生历史实证能力。
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引导】请大家合作探究:从良渚古城和陶寺都城的考古发现,谈谈为什么说当时进入文明社会了? 【引导】引导学生从中归纳概括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回答】①大型墓葬的随葬品十分丰富。②良渚古城的贵族专属墓地;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贵族)、中小型墓葬(平民)显著差别。③良渚古城和陶寺古城规模宏大的城墙、宫殿式建筑,以及良渚古城外围庞大水利系统 【回答】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 通过对比分析法,帮助学生构建文明社会的概念框架落实唯物史观。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 【引导】出示牛河梁遗址、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表格,请学生结合所学对比良渚与陶寺的地域特色(长江 / 结合所学,归纳小结。 直观呈现多元一体特征,培养学生历史归
黄河流域)与共同特征(阶级、礼器)。 【讲授】出示文字材料,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地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并对多元一体的内涵进行讨论:分布广泛,各具特色;交流融合,有共同点。 纳能力,深化对中华文明连续性的认识。
环节三:远古的传说
(一)部落联盟时期 1.情境创设 【讲授】出示地图,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活动着几个较大的部落,如炎帝、黄帝、蚩尤部落等。 2.阪泉之战 3.涿鹿之战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依次回答阪泉之战、涿鹿之战的概况。(图示阪泉之战、涿鹿之战) 【引导】出示提纲,请学生将提纲内容填写完整。 观察地图,知道炎帝、黄帝、蚩尤部落的基本信息。 【回答】涿鹿之战后,黄帝部落的势力和声望大增,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炎黄部落炎黄部落逐渐形成为华夏族。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通过地图空间定位与战役梳理,培养学生时空观念,直观理解部落冲突与联盟形成的历史逻辑,为华夏族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二)华夏族的形成 【引导】出示动画和材料,请同学研习材料,完成任务: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华夏民族形成有什么特点? 【回答】华夏民族是众多错居杂处的民族在不断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形成。 有助于培养学生材料分析的能力。
(三)尧舜禹的禅让 【提问】出示尧舜禹图文介绍,在黄帝之后比较有名的部落首领有哪几个?他们是通过什么制度产生的?该制度的标准是什么? 【回答】尧舜禹通过禅让制产生,即通过民主推选,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引导学生理解禅让制体现的早期民主理念,培养历史解释能力
(四)大禹治水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简要讲授大禹治水,引导学生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回答】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等。 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价值观。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中华文明起源,展现多元一体的文明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西辽河流域牛河梁、长江流域良渚、黄河流域陶寺等遗址,通过宫殿建筑、等级墓葬、礼仪玉器等考古发现,证实私有制、阶级及早期国家产生,标志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同时,炎黄部落经阪泉、涿鹿之战形成华夏族,尧舜禹禅让制与大禹治水传说,体现早期社会治理智慧。这些多元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共同构成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基础,彰显中华文化的连续性与包容性。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课堂知识,深化记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考古实物与传说故事结合,有效激发学生对文明起源的探究兴趣但教学中发现,部分学生对 “国家产生必然性” 的理解仍停留在表面,需增加 “良渚水利系统与国家组织能力” 的案例分析。此外,“多元一体” 概念的抽象性导致少数学生难以把握,后续可补充各遗址玉器纹饰交流的图片,直观展示文明融合。课后可布置 “家乡附近新石器时代遗址调研” 作业,将历史与地域文化结合,提升史料收集与分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