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14课诗词三首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zūn) 投箸(zhù) 闻笛赋(fù)
B.凄凉(qī) 歧路(qǐ) 冰塞川(sè)
C.宫阙(què) 怀旧(huái) 长精神(zhǎng)
D.婵娟(chán) 绮户(qǐ) 烂柯人(kē)
2.请用“/”给下面的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欲 渡 黄 河 冰 塞 川, 将 登 太 行 雪 满 山
(2)沉 舟 侧 畔 千 帆 过, 病 树 前 头 万 木 春
(3)人 有 悲 欢 离 合, 月 有 阴 晴 圆 缺, 此 事 古 难 全
3.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玉盘珍羞直万钱
(2)到乡翻似烂柯人
(3)暂凭杯酒长精神
(4)把酒问青天
(5)高处不胜寒
(6)何事长向别时圆
4. 填空。
(1)李白,字 ,号 ,唐代诗人。被后人誉为“ ”,与杜甫并称为“ ”。
(2)刘禹锡,字 , 代诗人,有“ ”之称。
(3)《水调歌头》的作者是 ,他与父亲 、弟弟 合称为“三苏”。他们父子三人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被后人誉为“ ”。
5.下列说法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用地名称呼人,柳宗元又称柳河东;也用官职称呼人,所以杜甫称杜少府;还用字称呼人,《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乐天”就是指刘禹锡的诗友白居易。
B.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称为“诗圣”,唐朝浪漫主义诗人。
C. 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观潮、插茱萸、吃月饼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苏轼中秋之夜抒发思亲之情的名句。
D.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
6.默写填空
(1)________________,玉盘珍羞直万钱
(2)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
(3)起舞弄清影,____________。
(4)李白的《行路难》(其一)中体现诗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乐观自信的态度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用典故表达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苏轼的《水调歌头》中借明月表达对亲朋好友美好祝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7.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采用乐府古题,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
B.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却“停杯投箸”“拔剑四顾”,透露出内心的迷惘痛苦。
C.“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的悠闲生活的渴望。
D.诗人反复感叹“行路难”,表现出了其忧虑、焦灼不安的心声。
8.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两句诗。
学了这首诗,同学们想为李白画一幅肖像画。请你根据诗歌内容,为李白设计一个形象,并说明理由。
10.班刊《名诗佳句欣赏》栏目正在向同学们征集对《行路难》(其一)最后两句的赏析,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1、本诗借“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典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屡遭贬谪及回到家乡后物是人非的感叹之情。
12、请对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进行赏析。
13.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首联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压抑已久的愤激心情,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B.颔联借用“闻笛赋”“烂柯人”两个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
C.颈联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被赋予新的意义,常用来说明旧事物脱胎于新事物,道尽了世间万物消长变化的哲理。
D.题目中的“酬”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14.摄影小组用下面这幅作品学习如何选取有情韵的景致。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首诗,默写与这幅作品相匹配的一联诗句,并简要分析这幅作品蕴含的诗情画意。
A. 王湾《次北固山下》
B. 李白《渡荆门送别》
C.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水调歌头
[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16.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词是咏中秋词中非常著名的作品,词前小序起到交代写作时间、缘由等作用。
B.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表达了忧伤难过的感情、消极避世的思想。
C. 全词紧扣“月”字来写,情感多次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
D. 词作表达了作者苏轼对弟弟苏辙的思念之情,也表达出了普天之下所有人的心愿。
17.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8.本词写后次年,苏氏兄弟久别重逢,面对再次分别,苏辙另作《水调歌头》以别,其中“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为人称道。试结合本词,简要分析苏氏兄弟对待离别的态度有何不同。
这首词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为什么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四)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峡口①送友人
[唐]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 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西陵峡口。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20.“峡口花飞欲尽春”交代了送别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时的________之情。“天涯去住泪沾巾”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的感情有什么不同?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唐] 岑 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④,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 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市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④酒家垆(lú):酒家。
22.诗歌首联写塞外酷热难耐、人迹罕至的恶劣环境,有什么作用?
有诗评说,此诗为送别诗中的“另类佳作”。你是否同意“另类”这种说法?请联系学过的诗句说明理由。
答案
1、B 2.(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1)同“馐”,美味的食物 同“值”,价值 (2)斧柄 (3)增长,振作 (4)端起酒杯 (5)经受不住 (6)为什么 4.(1)太白 青莲居士 诗仙 李杜 (2)梦得 唐 诗豪 (3)苏轼 苏洵 苏辙 唐宋八大家 5.D 6.(1)金樽清酒斗十千 (2)沉舟侧畔千帆过 (3)何似在人间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7.C
8.这两句诗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用“冰塞川”“雪满山”比喻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表达诗人渴望得到统治者重用,却仕途不顺,内心彷徨、苦闷的情绪。
9.示例]李白迎风站在船头,负手而立,极目远眺。“负手而立,极目远眺”可以表现出他的远大志向;“迎风站在船头”表现出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
10.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终有一天,我会乘风破浪,扬起高高的帆,渡过茫茫大海。这两句诗表明诗人在沉郁中振奋,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
11.闻笛赋 烂柯人
1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一联表现了诗人虽屡遭贬谪但仍能保持坚定的意志和积极乐观的精神,告诉人们“旧事物必将消逝,新事物必将发展起来,社会在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的道理。
13.C
14.我选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幅作品借郁郁葱葱的树木与争流的百舸,表达了乐观进取的诗情。
15.实景:明月、朱阁、绮户。虚景:天上宫阙、琼楼玉宇。
16.A
17.“转”和“低”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表现了离别之人因不能团圆而难以入眠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亲人的思念。
18.苏辙对即将到来的离别感到无奈、悲伤、愁绪难遣。苏轼认为离别是人生常态,要豁达乐观地面对离别。
19.①这两句词的意思是:但愿人们彼此珍重,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共赏中秋美好的月色。②体现了词人不羁的才情与超脱达观的个性,很好地化解了亲人分离的苦闷与惆怅,表明情意相通不受时空阻隔,由对兄弟的思念转为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们的祝福。③想象丰富,富有浪漫色彩,使得词的意境豪放而阔大,蕴含的情怀乐观而旷达。
20.地点 季节 渲染了凄凉悲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1.惜别 “天涯去住泪沾巾”写的是走的人和留的人都泪湿衣巾,表达了伤感离别之情;而王勃的诗句是劝人们不要在分别时流泪,表达的是乐观之情。
22.烘托了李副使不畏艰苦、奔赴边关的豪迈气概。
23.示例一:同意。常见的送别诗多写离愁别绪,如“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而这首诗抒发的却是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所以,这首诗颇显“另类”。示例二:不同意。送别诗中并不缺少这类乐观豪迈的作品,“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就是证明,所以这首诗算不上“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