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3:50: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4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归纳夏、商、西周三朝的建立时间、都城、建立者和暴君、亡国之君等,分析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原因,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了解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教材分析 本课是历史人教版新课标的第4课,主要讲述了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这一历史阶段。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国家机构逐渐完善 ,开启了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的历史篇章。商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都有进一步发展,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国文字发展的重要里程碑,青铜器制造工艺达到很高水平 。西周实行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为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同时,这一时期的朝代更替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为学生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提供了重要素材。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对历史学科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对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有所了解,如大禹治水、武王伐纣等,这为本课的学习提供了一定的知识基础。然而,他们对于历史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历史学习的方法还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抽象历史概念理解困难、对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把握不准等问题。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展示、小组合作探究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对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学习,认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理解奴隶制下早期国家的形成和基本特点,体会早期王朝更替的历史规律,感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 2.时空观念:能够在时间轴上梳理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明确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先后顺序;通过地图了解夏商西周的疆域范围及主要都城位置,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空间概念。 3.史料实证:学会运用多种类型的史料,如文献史料(《史记》等)、实物史料(二里头遗址文物等)、图片史料(历史地图、人物画像等),对夏商西周王朝更替过程中的重要史实进行分析和论证,形成重证据的意识和历史思维。 4.历史解释:基于对史料的分析,能够对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产生、商朝的政治经济特点、西周分封制的背景与影响等历史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说明,培养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和责任感,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源远流长和伟大价值。
教学重点 夏商西周王朝的更替过程;西周分封制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 理解夏商西周王朝的兴衰历程;认识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打开智慧课堂“互动白板”,插入《大禹治水》动画片段(截取“大禹带领民众疏通河道”“舜禅让禹”“禹建立夏朝”3个关键场景,时长1分钟),播放结束后展示《戴冠冕的夏禹》图片(对比“治水时的大禹”与“称帝后的大禹”服饰、神态差异)。提问:“同学们注意到了吗?大禹从‘治水领袖’变成‘夏王’,他的身份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背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怎样的转折?” 观看动画和图片,结合小学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如“从部落首领变成国王”“以前是大家推选首领,现在他自己当王了”)。 通过“身份对比”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国家产生”的好奇心,自然引出“夏朝建立是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标志”这一核心问题。
新课讲授 一、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在智慧课堂“资源库”中推送3组材料:①《夏朝时间轴》(标注约公元前2070年、禹、阳城等关键信息);②《二里头遗址出土文物图》(宫殿基址、铜爵、玉器);③《礼记·礼运》原文及译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提问:“结合材料和教材,用3个关键词概括夏朝的‘新变化’。” 2.将学生分为两组(A组:世袭制是进步;B组:世袭制是倒退),在智慧课堂“小组讨论区”发布辩论提示(如A组可从“生产力发展需要稳定传承”切入,B组可从“权力垄断导致不公”切入)。每组推选1人用1分钟发言,教师点评:“判断进步的标准是是否符合当时生产力水平——世袭制适应了私有制发展,是进步。” 1.自主阅读材料,在智慧课堂“弹幕区”发送关键词(如“世袭制”“国家机构”“宫殿”),教师筛选高频词进行板书。 2.小组内在线讨论,记录观点,代表发言。 通过史料实证,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与“部落联盟”的区别。 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理解“历史进步性”的唯物史观内涵。
二、商朝的统治 1.在智慧课堂“互动游戏”模块展示3组甲骨文(“王”“妇”“伐”),配图片提示(如“王”字像斧钺,象征权力)。提问:“这些文字能说明商朝有哪些社会特征? 2.推送材料包:①《商汤灭夏》史料(“汤修德,诸侯皆归商”);②《盘庚迁殷》示意图;③《纣王酒池肉林》漫画。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商朝‘兴’在何处?‘亡’在何处?” 1.抢答破译,结合教材总结(如“有王权”“妇女有地位”“战争频繁”)。 2.在智慧课堂“思维导图工具”中绘制“商兴:汤贤明、迁殷稳定、青铜发达;商亡:纣残暴”,提交后教师展示优秀作品。 通过趣味活动理解“甲骨文是商朝文明的标志”。 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西周的兴衰 1.播放《牧野之战》动画(重点:商军倒戈),在智慧课堂“地图标注”功能中让学生圈出“牧野”“朝歌”位置。提问:“为什么周武王能以少胜多?” 2.指定5名学生分别扮演“周天子”“鲁国(同姓)”“齐国(功臣)”“宋国(先代贵族)”“平民”,在智慧课堂“虚拟情境”中发放“任务卡”(如周天子说:“鲁国,我封你到东方,要镇守疆土!”)。其他学生在“评论区”补充对话(如“诸侯需要纳贡吗?”)。 3.展示“烽火戏诸侯”漫画和“国人暴动”史料,提问:“这两个事件反映西周衰落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1.标注地图,回答“商军民心涣散”“周军顺应民心”。 2.角色扮演后,总结分封制“目的(巩固统治)—对象—权利与义务”。 3.回答“统治者失民心”“王室衰微”。 强化时空观念,理解战争胜负的民心因素。 通过体验式学习,突破“分封制”抽象概念。 呼应“民心向背”主题,强化家国情怀。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思维导图”中展示空白时间轴(夏—商—西周),引导学生填充“建立者、灭亡原因、重要制度”。 学生积极参与互动,集体口述,教师实时填写,最终形成完整知识框架。 通过互动活动,帮助学生梳理知识框架,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目,包括①基础题(如“夏朝建立者是____”);②材料题(结合二里头遗址图片问“反映什么现象”);③开放题(“如果你是商汤,会怎样治理国家?”)。设置答题时间,时间结束后,平台自动批改选择题和填空题,统计学生得分情况,展示答题结果。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以便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在智慧课堂平台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制作一份关于我国境内某一古人类的手抄报,内容包括该古人类的生活年代、地域、生产生活方式、体质特征等信息。 2.拓展作业:推荐学生观看纪录片《人类起源》,并在智慧课堂平台的讨论区分享自己的观看感受;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古人类进化的最新研究成果,下节课进行交流。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夏商西周王朝更替的相关历史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搭便车”的现象;在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历史概念理解不够准确,导致答题错误。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小组讨论的组织和引导,明确小组成员的分工和责任,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于抽象的历史概念,应采用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结合具体的历史实例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同时,还应进一步优化智慧课堂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