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掌握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分析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初步理解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一课。它处于从奴隶制王朝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关键节点,承接了前面夏商周奴隶制王朝的发展历程,又为后续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整个单元知识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本课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讲述了东周时期周王室在土地、兵力、财力和人口等方面实力大减,政治地位下降,周天子沦为傀儡,分封制逐渐瓦解的状况。第二部分 “诸侯争霸社会动荡”,分析了诸侯争霸的原因、目的、方式、主要霸主以及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介绍了春秋时期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发展表现,以及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变革的推动作用。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关联,经济发展是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的深层原因,而王室衰微和诸侯争霸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之前的历史学习中,已具备基本的历史学习方法和对中国古代史的一些了解,如知道夏商西周的朝代更替等,但对于春秋时期具体复杂的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的深入理解尚显不足。在能力方面,学生们的史料分析、信息提取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对于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和影响还需进一步培养。不过,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合作意识,这有利于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和课堂讨论等活动。但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上也存在差异 ,这些因素可能影响他们对春秋时期复杂历史事件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让学生认识春秋时期是生产力飞跃进步、社会制度大变革、政治局面大动荡的时代,理解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例如通过分析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探讨其对当时农业生产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2.时空观念:帮助学生了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时间和地点,通过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认识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及其势力范围,构建起春秋时期历史发展的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文物、史料等,获取有效信息,判断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作用、王室衰微的表现,学会运用历史资料进行思考与论证。 4.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春秋争霸影响的能力,通过对比春秋时期与西周相关制度,理解社会制度的变化和周王室衰微的原因与后果。 5.家国情怀:从春秋时期典型的历史人物身上,如齐桓公、管仲等,汲取勇于改革、积极进取等优秀的精神品质,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 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社会变革的影响;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及诸侯争霸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经济发展与政治变动的因果关系;辩证评价诸侯争霸的历史影响。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通过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春秋时期青铜牺尊图片,聚焦牛鼻穿环细节。 提问:“牺尊上的牛鼻为何穿环?这反映春秋时期人们如何利用牛?由此推测,政治、经济会发生哪些变化?” 观察图片并讨论,结合生活经验推测牛耕技术的应用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以具象文物切入,激发好奇心,引出本课核心议题“经济发展与政治变革的互动”,并关联唯物史观。
新课讲授 一、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运用智慧课堂的教学软件,展示铁农具和牛耕的图片、模型3D展示以及相关考古文物的高清图片,从不同角度展示这些生产工具的特点,并结合文字史料,详细讲解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的时间、地点和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如提高了生产效率、开垦更多荒地等。 2.展示春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相关资料,如精美的丝织品图片、货币图片等,介绍手工业的专业化和商业的繁荣表现。 1.仔细观察展示的图片和资料,认真听讲,理解铁农具和牛耕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如“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会使当时的农业生产发生哪些变化?”。 2.小组讨论,积极发言。
通过丰富多样的智慧课堂资源展示,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将抽象的历史知识具象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王室衰微
1.周王室东迁:展示地图,动态展示迁都洛邑。教师讲解:西周灭亡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邑,史称东周。 2.动态演示周王室领地的变化过程,结合表格呈现西周与春秋时期周王室在土地、人口、军事、财力等方面的数据对比,讲解周王室衰微的表现。通过史料展示,分析周王室衰微的原因,如分封制的弊端、诸侯势力的崛起等。 1.观察图片,倾听讲解,了解周平王东迁。 2.观察地图和表格,阅读史料,总结周王室衰微的表现,如土地减少、人口流失、军事力量削弱、对诸侯控制力下降等,并思考周王室衰微带来的影响。 运用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了解周平王东迁,培养观察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利用智慧课堂工具,清晰呈现历史信息,帮助学生梳理周王室衰微的脉络,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诸侯争霸
1.利用互动地图工具,动态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标注齐桓公、晋文公等霸主的争霸路线及重要战役(如城濮之战)。 2.组织角色扮演:学生分组模拟齐桓公与管仲的对话,探讨“尊王攘夷”策略的目的与效果。 3.组织小组辩论:“春秋争霸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要求用教材史实(如“和戎”政策)支持观点。 1.在地图上标注霸主势力范围,结合“葵丘会盟”等史实分析争霸策略。 2.角色扮演中阐释“尊王攘夷”如何借周天子名义增强齐国影响力。 3.阅读材料并分组讨论,整理辩论提纲。正反方代表发言,引用“诸侯数量减少”“民族交融”等证据论证观点。 通过史料分析和互动地图培养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角色扮演深化对政治策略的理解,渗透家国情怀(如华夏认同)。 通过对比史料和辩论活动,培养辩证思维与历史解释能力,落实唯物史观 。
课堂小结 借助智慧课堂的思维导图工具,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知识点,构建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内容和关键知识点。 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回顾,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 。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通过智慧课堂的在线测试功能,发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是什么?”“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谁?他称霸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等,设置好答题时间。答题结束后,利用智慧课堂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答题结果和答案解析。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以“我眼中的春秋时期”为题,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历史小论文,要求结合本节课所学知识,阐述春秋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和影响。 2.拓展作业:利用互联网或图书馆资源,查阅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下节课与同学们分享。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充分利用智慧课堂的优势,如多媒体展示、互动功能、在线资源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通过丰富的史料和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存在依赖小组其他成员的现象;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入,答题错误较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监督,鼓励每一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于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要采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解,加强巩固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