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3:53:1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6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战国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2024新课标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内容,上承春秋时期的社会变化,下启秦的统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历史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发展脉络,为后续学习秦汉时期的历史奠定基础。本课主要包括三个子目,“战国七雄”介绍了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诸侯国及其地理位置、政治格局和兼并战争;“商鞅变法”讲述了商鞅变法的背景、主要内容和历史意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阐述了战国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以及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特点和作用。三个子目之间相互关联,共同展现了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全貌。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史料和“相关史事”“问题思考”等栏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通过之前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东周时期的社会特点,知道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铁农具和牛耕出现等历史现象,对历史学习有一定的兴趣,但知识储备相对有限,对复杂历史事件和现象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该年龄段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好奇心强,喜欢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对历史故事、图片、视频等资料比较感兴趣,但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规律方面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部分学生已初步具备史料阅读、识读历史地图等方法和能力,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还需进一步培养。战国时期有很多成语典故和著名战役,学生对此兴趣较大,可充分利用这一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关系,理解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认识商鞅变法等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时空观念:能够在《战国形势图》上准确识别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了解战国时期重要战役的发生地点及时代背景,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运用文献史料、文物图片等多种史料,对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经济发展等历史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证,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 4.历史解释:结合相关史实,客观评价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深远意义,能够对历史事件进行合理的阐释。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都江堰水利工程,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认识到改革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勇于创新和变革的精神。
教学重点 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都江堰水利工程。
教学难点 理解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原因、表现和影响;认识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一次封建性质的改革,对秦国及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深远影响。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战国风云》视频片段,展示战国时期战火纷飞的场景,提问:“从视频中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社会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表现和原因,从而导入新课。 观看视频,结合已有知识,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新课讲授 一、战国七雄 1.展示《春秋争霸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引导学生对比两幅地图,找出诸侯国的变化,提问:“从春秋到战国,诸侯国发生了哪些变化?”。 2.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历史事件,强调这标志着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 3.利用《战国形势图》,让学生指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开展“战国七雄地理位置抢答”活动。 4.展示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的相关图片和史料,介绍战役背景、经过和结果,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战争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1.观察地图,对比分析,回答诸侯国的变化,如晋国被瓜分,齐国政权更替等。 2. 聆听讲解,了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过程和影响。 3.观看地图,积极参与抢答,巩固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4.阅读史料,分组讨论,派代表发言,总结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等)和影响(给人民带来灾难,但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局部统一等)。 通过地图对比,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观察分析能力。 了解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变化,为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奠定基础。 以抢答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战国七雄地理位置的记忆。 借助史料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能力,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历史事件。
二、商鞅变法
1.展示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相关史料,提问:“战国时期各国为什么纷纷进行变法改革?”引导学生分析变法的背景(生产力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等)。 2.讲述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介绍商鞅的生平及变法决心。 3.展示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表格,让学生阅读教材,填写表格内容,并思考每一项措施的作用。 4. 组织小组辩论:“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要求学生结合变法内容和影响,阐述自己的观点,教师适时引导和点评。 5.展示秦统一六国的相关图片和资料,提问:“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发展和秦统一六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1.阅读史料,思考回答问题,理解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必要性。 2.聆听故事,感受商鞅的诚信和改革精神。 3.阅读教材,完成表格填写,思考变法措施的作用,如奖励耕织促进经济发展,奖励军功提高军队战斗力等。 4.分组进行辩论,阐述观点,反驳对方观点,在辩论中深化对商鞅变法的认识。 5.观看图片和资料,分析回答问题,认识到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增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通过史料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理解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 以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了解商鞅的品质,为学习变法内容做铺垫。 以表格形式梳理变法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归纳总结能力。 开展小组辩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事件。 引导学生认识商鞅变法对秦国和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1.展示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图片和相关史料,提问:“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对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引导学生分析农业发展的表现和原因。 2.展示战国时期手工业产品(如丝织品、青铜器等)的图片,介绍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3.展示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城市兴起的相关资料,讲解商业发展的表现(货币种类增多、商业城市出现等)。 4.重点介绍都江堰水利工程,展示都江堰的图片、示意图和相关视频,提问:“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如何修建的?它有什么功能和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1.观察图片,阅读史料,思考回答问题,认识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观看图片,了解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成就。 3.阅读资料,了解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和城市兴起的情况。 4.观看图片、示意图和视频,思考回答问题,了解都江堰的修建者、构造(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功能(防洪、灌溉、水运等)及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促进了秦国经济发展等)。 通过图片和史料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了解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和表现。 直观感受战国时期手工业产品的精美,认识手工业的发展水平。 了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全面认识战国时期的经济状况。 借助多种资料,深入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课堂小结 借助智慧课堂的思维导图工具,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从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强调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构建知识框架,强调重点内容和关键知识点。 跟随老师的思路,积极参与回顾,补充和完善自己的课堂笔记。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课堂检测 通过智慧课堂的在线测试功能,发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战国七雄、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等知识点,设置好答题时间。答题结束后,利用智慧课堂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答题结果和答案解析。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撰写一篇关于“我眼中的商鞅变法”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2.拓展作业:收集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制作成手抄报,下节课展示交流。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智慧课堂手段,将多媒体资料、互动教学软件、智能教学平台等与传统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参与度。通过丰富的图片、视频、史料展示,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组讨论、辩论、抢答等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检测和课后作业能够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和个性化辅导提供了依据。 2.不足之处:由于教学内容较多,在时间把控上不够精准,导致部分环节略显仓促,如小组辩论时,有些学生的观点未能充分阐述。在引导学生分析历史问题时,对学生的思维启发还不够深入,部分学生对一些历史概念和现象的理解还存在困难。在智慧课堂手段的运用上,虽然形式多样,但部分功能的挖掘还不够充分,如互动教学软件的数据分析功能,没有进一步用于指导教学改进。 3.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加强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设计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进一步探索智慧课堂手段的应用,充分利用其功能优势,如深入分析互动教学软件的学情数据,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知识薄弱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利用智能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推荐,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