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 百家争鸣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与思想;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局面的产生。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的核心内容,“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为后续传统文化学习奠定思想基础,是落实新课标“文化传承”主题的关键一课。教材以“春秋思想萌芽—战国思想繁荣”为脉络,分“老子与《道德经》”“孔子与儒家学说”“战国百家争鸣”三子目。新课标背景下,教材新增稷下学宫、“子”的含义等内容,可结合智慧课堂的多媒体资源拓展,深化学生对思想文化繁荣场景的认知。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故事化、可视化内容兴趣浓厚,已具备基础的历史信息提取能力,但对抽象思想理论理解困难,对 “道”“仁” 等哲学概念的理解存在困难,易混淆不同学派的核心主张(如孟子 “仁政” 与孔子 “仁” 的区别,道家 “无为” 与法家 “法治” 的对立)。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可契合其学习特点;同时,学生能熟练操作平板等设备,可通过线上任务单、小组协作平台完成探究活动,弥补抽象思维不足的问题。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关联,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思想文化发展与时代背景的辩证关系。 2.时空观念:借助智慧课堂的时空地图工具,定位老子、孔子等思想家的生活地域与“百家争鸣”的时间脉络,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3.史料实证:利用电子史料库查阅《道德经》《论语》节选,通过智慧平板标注关键信息,论证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真实性与合理性。 4.历史解释:在班级在线讨论区发布议题,引导学生结合史料阐述诸子思想内涵,分析不同学派观点差异的原因,提升历史解释能力。 5.家国情怀:通过“诸子思想与现代社会”线上展示活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价值,增强文化自信与责任担当。
教学重点 老子、孔子的核心思想;战国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教学难点 “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诸子思想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向学生推送动态图片《孔子见老子汉画像石拓片》及短视频(30秒,动画还原孔子拜访老子的场景)。 发起“弹幕提问”:“视频中两位人物是谁?他们的会面为何被称为‘思想界的巅峰相遇’?”,实时查看学生弹幕回复,筛选2-3条典型观点进行点评。 观看短视频和图片,在平板上发送弹幕回答问题,浏览其他同学的观点并点赞。 通过弹幕互动打破传统课堂沉默,结合动画短视频激发兴趣,快速聚焦“百家争鸣”主题,体现智慧课堂的即时性与趣味性。
新课讲授 一、老子与《道德经》 1.生平与著作 在智慧课堂“课件推送”模块,发送老子生平时间轴(标注“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创始人”等关键信息)及《道德经》书影高清图,讲解时通过“画笔标注”功能突出“《道德经》是道家经典”这一核心点。 2.思想解读 从智慧课堂“史料库”调取《道德经》节选(“道可道,非常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推送给学生,要求用平板“划词翻译”功能(系统自带古汉语翻译工具)理解句意。发起“小组讨论”任务:“结合史料,归纳老子的核心思想(‘道’、辩证法、‘无为而治’)”,设置5分钟倒计时,通过教师端查看各小组讨论进度,实时发送提示(如“可结合春秋社会动荡思考‘无为而治’的含义”)。 1.在平板上接收资料,跟随教师标注重点,在“笔记区”补充个人疑问(如“‘道’是什么意思?”)。 2.用“划词翻译”理解史料,小组通过平板“群聊”功能线上协作,梳理观点并记录在“小组任务单”中。 代表投屏发言,其他同学在平板上“举手”补充观点。 通过“划词翻译”降低史料阅读难度,“小组线上协作”突破空间限制,“随机点名”保证参与度,落实“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二、孔子与儒家学说
1.生平与教育成就 推送“孔子生平互动地图”(标注“鲁国出生”“周游列国路线”“创办私学地点”),学生点击地图节点可查看对应故事(如“韦编三绝”动画)。 发起“在线投票”:“孔子的教育主张中,你认为对现在影响最大的是?(A.有教无类 B.因材施教 C.温故知新)”,实时生成投票结果并分析。2.思想核心 推送《论语》经典语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要求学生用平板“思维导图”工具,以“仁”为核心构建孔子思想框架(分“个人修养”“政治主张”两分支)。选取2份优秀思维导图投屏展示,引导学生补充完善,讲解时结合“智慧课堂云资源”中的“孔子思想与现代社会”案例(如“‘仁’与校园互助”)。 1.浏览互动地图,观看“韦编三绝”动画,在“评论区”分享感受。参与投票,查看结果后举手说明选择理由。 2.制作思维导图,完成后上传至教师端,浏览其他同学作品并“点赞评论”。 结合案例思考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自由发言。 互动地图”和动画让生平学习更生动,“思维导图”帮助梳理抽象思想,“现实案例”衔接“家国情怀”,体现智慧课堂的直观性与实用性。
三、战国百家争鸣 1.局面成因 推送“春秋战国社会变革对比表”(含“经济:铁犁牛耕”“政治:王室衰微”“文化:私学兴起”三方面),学生用平板“表格编辑”功能补充具体表现。发起“抢答”:“结合表格,说说‘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最快答对的3名学生获得“智慧小达人”电子勋章。 2.学派梳理与辩论 推送“战国学派信息表”(空白,含“学派”“代表人物”“主张”“著作”列),学生阅读教材后用平板填写,完成后系统自动生成“标准答案对照表”,自行订正。组织“线上辩论会”:将学生分为“儒家”“墨家”“法家”“道家”四组,每组通过平板“群聊”确定1名主辩手,围绕“如何治理战国乱世”展开5分钟辩论,教师在教师端实时“连麦”各小组,把控辩论节奏。辩论结束后,发起“匿名评价”,学生为各组表现打分,系统生成平均分并公布。 1.编辑表格,小组内线上交流补充内容。参与抢答,查看自己的勋章获取情况。 2.填写表格,对照标准答案订正错误,标记疑难问题。小组线上讨论辩论思路,主辩手通过“连麦”发言,其他成员在“弹幕”补充论据。参与匿名评价,反思本组表现。 自动订正表格”提高学习效率,“线上辩论会”和“匿名评价”激发参与热情,深化对各学派观点的理解,突破“观点差异”这一难点。
课堂小结 推送“课堂知识图谱”(含“春秋双圣”“战国诸派”“核心影响”三部分),引导学生用平板“荧光笔”标注重点,通过“语音总结”功能,让学生用1分钟语音概括本节课核心内容,教师随机播放2条语音。 标注知识图谱,录制语音总结,收听同学的总结并补充自己的遗漏点。 “知识图谱”帮助构建知识体系,“语音总结”锻炼概括能力,体现智慧课堂的个性化学习特点。
课堂检测 通过智慧课堂的在线测试功能,发布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如老子与《道德经》、孔子与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等知识点,设置好答题时间。答题结束后,利用智慧课堂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学生的答题情况,展示答题结果和答案解析。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用平板“短视频剪辑”工具,制作1分钟“我心中的诸子”短视频(配文字解说)。 2.拓展作业:在班级“讨论区”发布帖子“XX(学派)思想对解决校园浪费问题的启示”,字数300字以上,需引用1条诸子名言。提示学生作业提交截止时间,说明将评选“最佳短视频”“最佳建言”并在下次课展示。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基础作业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展作业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历史素养,通过智慧课堂平台交流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学习交流。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的弹幕、抢答、思维导图等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尤其是“线上辩论会”和“短视频作业”,让抽象思想变得可感可知;“自动批改”“错题报告”节省了教学时间,实现精准教学。 2.不足之处:部分学生在“思维导图制作”时过度关注形式,忽略内容逻辑;辩论会中个别小组因线上交流不及时导致发言不连贯。 3.改进措施:下次教学可在“思维导图”环节增加“模板引导”(推送基础框架);辩论会前设置5分钟“小组线下碰头”时间,结合线上线下协作,提升互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