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8课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设计(智慧课堂新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人教版(新课标)历史七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5 13:5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8 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
(智慧课堂新教案)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先秦时期天文历法和医学的发展历程;知道青铜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时期发达的文明;知道《诗经》和“楚辞”是中国先秦时期的杰出文学成就代表。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阶段,这一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为后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教材分为“天文、历法与中医”“甲骨文与青铜器”“《诗经》与楚辞”三个子目。新教材依据新课标,新增了夏商周时期天文、历法、中医成就、三星堆遗址、《诗经》、“楚辞”的内容 ,并引入大量史学考古、理论研究新成果,配以丰富的文物图片,如《太阳神鸟金饰》、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等,使历史更加生动,知识体系更加完善,更注重落实核心素养。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对古代文明充满兴趣,且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如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夏朝的建立等,但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与文化成就缺乏系统认知。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步提升,能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部分学生更倾向于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直观方式学习,另一部分学生则喜欢阅读思考。但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在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抽象内容时可能存在困难 ,需要教师引导。
教学目标 1.唯物史观:通过分析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科技文化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2.时空观念:明确夏商周时期各科技文化成果出现的时间和地域,借助时间轴、地图等工具构建时空框架,了解其发展脉络。 3.史料实证:运用甲骨文、青铜铭文、古代文献等多种史料,论证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状况,培养论从史出的意识和能力。 4.历史解释:阐释甲骨文、青铜器、天文历法、医学、文学等成就的特点和意义,理解它们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地位。 5.家国情怀:感受夏商周时期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树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学重点 甲骨文的特点和意义;青铜器的高超工艺;夏商周时期的天文、历法及中医成就;《诗经》和“楚辞”的文学成就。
教学难点 理解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与当时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体会古代科技文化成就对中华文明传承的深远意义。
教学方法 1.智慧课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历史教学软件、在线学习平台等,展示图片、视频、3D模型等丰富的历史资料,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运用智慧课堂的互动功能,如抢答、投票、小组讨论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问题导向教学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教学具准备 1.智慧课堂教学平台,包括学习资源库、互动功能模块、作业管理系统等。 2.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图片、文字资料、微课视频等多媒体素材。 3.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表等元素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利用智慧课堂平台,播放一段关于夏商周时期历史风貌的短视频,涵盖古代城市、生产劳作、祭祀等场景。视频结束后,通过平台的抢答功能提问:“同学们,从视频中我们看到了先秦时期丰富的社会生活,那在科技与文化方面,你们能想到哪些可能的成就呢?” 认真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积极在平板上点击抢答按钮,回答问题。 通过生动的视频和抢答互动,快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引出本节课主题。
新课讲授 一、天文、历法与中医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记载日食的商朝牛骨、《诗经》中关于日食记载的文字史料以及相关天文历法发展的时间轴资料,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这些史料中,我们能发现先秦时期天文观测有哪些成果?” 2.组织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平台的小组讨论功能实时查看各小组讨论情况并给予指导。邀请小组代表通过平板投屏展示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 3.讲解《黄帝内经》和名医扁鹊的医学成就时,展示扁鹊行医画像石拓片,播放一段介绍中医理论发展的动画视频,帮助学生理解。会动荡思考‘无为而治’的含义”)。 1.阅读史料,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整理观点,小组代表投屏发言。 2.观看动画视频,记录重要信息。 运用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资源,培养学生史料实证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直观的动画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的医学知识。
二、甲骨文与青铜器 1.借助智慧课堂的3D模型展示功能,展示甲骨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通过平板全方位观察甲骨文的形态。推送甲骨文发现过程的故事以及相关研究资料,设置任务让学生自主归纳甲骨文的含义、地位和造字方法,完成后通过平台提交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2.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铜器的高清图片和3D模型,发起“文物卡片制作”活动,学生在平板上制作青铜器文物卡片(包括名称、时期、成份、用途、特点、代表、地位等内容),完成后在班级内分享交流。 3.介绍金文和三星堆遗址时,推送何尊及铭文拓片、三星堆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等图片和相关考古报道,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总结金文和三星堆遗址的特点和意义。 1.观察甲骨文模型,阅读资料,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并提交。制作青铜器文物卡片,在班级内展示分享。 2.阅读考古资料,思考总结并发言。 利用智慧课堂的3D模型等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自主学习和文物卡片制作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分享交流促进学生相互学习。
三、《诗经》与楚辞 1.在智慧课堂平台推送《诗经》和“楚辞”的经典篇章,组织学生进行配乐朗诵,通过平台的投票功能,让学生选出最喜欢的篇章。设置问题:“从这些诗歌中,我们能感受到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在平板上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邀请小组代表进行线上发言。 2.讲述屈原的故事时,播放一段关于屈原生平的动画短片,发起“我眼中的屈原”主题讨论,学生在平台的讨论区发表自己的看法。 1.参与诗歌朗诵,投票选出喜欢的篇章,小组讨论并发表见解。 2.观看动画短片,在讨论区分享对屈原的认识和感受。 通过朗诵和投票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小组讨论和线上发言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动画短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
课堂小结 在智慧课堂平台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回顾先秦时期科技与文化的主要成就,通过平台的提问功能随机抽取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对学生的总结进行补充和完善。 观看思维导图,跟随教师思路回顾知识,被抽中的学生进行总结发言,其他学生补充。 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随机提问确保学生参与课堂总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课堂检测 在智慧课堂平台发布课堂检测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材料分析题,限时5分钟。学生提交后,利用平台的自动批改功能快速统计成绩,分析学生答题情况,针对错误较多的题目进行讲解。 认真作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检测题目。提交答案后,查看自己的得分和错题情况,对于不理解的题目做好标记。 及时检测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便于教师及时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课后作业 在平台发布分层作业: 1.基础作业:制作一份夏商周时期科技文化成就的手抄报。 2.拓展作业:选择一项夏商周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查阅资料,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小论文,阐述其对后世的影响。 明确作业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完成相应作业。 分层作业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手抄报和小论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通过智慧课堂平台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如弹幕发言情况、小组讨论表现、抢答问题次数及回答质量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2.总结性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成绩和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智慧课堂平台的多种功能,如抢答、小组讨论、3D模型展示、投票等,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课堂氛围活跃。丰富的史料和多媒体资源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直观易懂,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小组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提升了课堂教学效果。 2.不足之处: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个别小组存在讨论不深入、发言不积极的情况;课堂检测中,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 3.改进措施:加强对小组讨论的引导和监督,制定明确的小组讨论规则和评价标准,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在今后的教学中,增加知识应用的练习环节,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