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五章 居民与文化 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5 20:2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五章居民与文化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人口总和生育率是指平均每对夫妇生育的子女数。人口总和生育率过低会出现少子化危机,加剧老龄化进程。读2024年部分国家人口总和生育率表,完成1—3题。
收入水平 高收入 中等收入 低收入
国家 日本 韩国 印度 埃及 阿富汗 马达加斯加
人口总和 生育率 1.26 0.75 2.1 2.41 4.3 3.7
1.人口总和生育率最低的国家是 (  )
A.日本    B.韩国
C.埃及    D.马达加斯加
2.与人口总和生育率关系密切的因素是 (  )
A.人口总数    B.资源状况
C.经济水平    D.医疗水平
3.人口总和生育率太低产生的问题是 (  )
A.交通拥堵    B.住房紧张
C.资源短缺    D.劳动力短缺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
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那个一片高粱;十里哟荷塘,十里果香……”这是《在希望的田野上》的部分歌词。据此完成4—5题。
4.歌词中描述的是 (  )
A.城镇,这里有荷塘    B.乡村,这里有河流
C.城镇,这里有住房    D.乡村,这里有农田
5.城镇与乡村景观不同,主要是因为 (  )
A.建筑物高度不同     B.人口数量不同
C.地形地势不同     D.生产生活方式不同
)福建泉州以“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有22处代表性古迹遗址。据此完成6—8题。
6.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道:“刺桐(即泉州)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
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这说明泉州 (  )
①属于乡村     ②属于城镇
③以渔业为主     ④对外贸易发达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7.“泉州人稠山谷瘠,虽欲就耕无处辟。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舟通异域。”诗
文大意为:泉州人口稠密、山谷贫瘠,虽然想耕种,但无处可开辟。泉州南面有浩瀚无穷的大海,每年制造船只,通往不同地区。由此可知 (  )
A.泉州地形较平坦 B.泉州造船技术落后
C.泉州人口密度小 D.泉州海上交通便利
8.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意义有 (  )
①留存和保护地域文化
②利于历史研究和文化交流
③增加旅游和商业收入
④还原人们旧时的生活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青墩遗址是目前发现的南通最早的人类文明遗址,是江海文明之源。5 000多年前,先民在青墩种稻、纺织、制陶、居住,而此时南通大部分地区还是浅海。下图为南通地区江海岸线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9—11题。
9.与掘港、金沙相比,青墩成为南通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主要是因为其 (  )
A.气温更高    B.降水较多
C.森林茂密    D.成陆最早
10.5 000多年前,青墩的民居景观可能类似于 (  )
A B C D
11.对于青墩遗址,我们应该 (  )
①设立专题博物馆 ②强化管理和维护
③建设遗址公园  ④大力开发娱乐项目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人口密度能够反映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分析一个大洲、地区人口密度往往要从自然环境和历史、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入手。图1为世界局部人口密度分布图,图2为人口问题思维导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1中亚洲东部和南部地区人口密度大,其原因是 (  )
A.气候温和,水旱灾害少
B.科技先进,发达国家多
C.历史悠久,农业基础好
D.经济发达,跨洲移民多
13.人口数量过多或过少,人口增长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产生相应的人口问题。下
列选项与图2内容相符合的是 (  )
A.①—就业困难 ②—鼓励生育
B.①—资源短缺 ②—控制人口数量
C.①—住房紧张 ②—鼓励生育
D.①—国防兵力不足 ②—控制人口数量
读某乡村形成与发展的演变过程图,完成14—15题。

14.影响该乡村最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
A.资源    B.人口    C.气候    D.河流
15.下列关于该乡村形成与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用地规模不断变大
②人口数量越来越多
③仅沿河流扩展
④公路运输越来越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农耕文化是在进行长期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风俗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财富。古村落是培育农耕文化的根源和基因。下图示意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分布。读图,完成16—17题。

16.山西省农耕型古村落的主要分布特点是 (  )
A.均匀分布     B.沿山脉分布
C.集中于北部     D.沿河流分布
17.科学保护与发展古村落的做法是 (  )
A.彻底改造,重新布局规划
B.保留原样,任其自然发展
C.合理修缮,发展生态旅游
D.占用耕地,扩大村落规模
帐篷式民居,通常是由松散的羊毛编织而成,可以散发白天的热量,同时将强烈的日光变成舒适的微光。下雨时,这些松散的天然纤维会膨胀,足以应对当地罕见的降水。据此完成18—19题。
18.该民居所在地的气候特征是 (  )
A.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B.全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全年温和湿润
19.该民居集中分布地区的聚落类型及主要农业部门是 (  )
A.城市 畜牧业    B.乡村 畜牧业
C.城市 种植业    D.乡村 种植业
下图示意亚洲人口分布(局部)和某宗教传播路线,位于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该宗教著名的圣地。据此完成20—22题。
20.该宗教可能是 (  )
A.道教    B.基督教
C.佛教    D.伊斯兰教
21.影响该宗教未能直接北上传入我国的自然因素最可能是 (  )
A.地形    B.河流    C.气候    D.森林
22.该宗教传播路线起点和终点所在区域人口密集的共同原因是 (  )
A.全年高温多雨 B.水运交通便利
C.黑土深厚肥沃 D.河流水源充足
23.世界上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是( )
A.基督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24.关于语言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阿拉伯语是世界第三大语言 B.汉语是世界上使用范围较广的语言
C.一般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 D.亚洲西部也是汉语主要分布地区
25.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有不同的饮食习惯,欧洲人的主食主要是( )
A.大米 B. 和食 C. 牛羊肉 D.面条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人口的分布会受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也会受社会经济发展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沿岸的土耳其东南部的哈兰地区有一种古老的民居——蜂巢屋。蜂巢屋呈圆锥形,墙壁厚度达80厘米,门窗小,以泥土制造的泥坯为建筑材料,这是当地黄土广布,春秋多风沙的产物
材料二 图1为哈兰位置示意图,图2为蜂巢屋景观及当地气候资料图。
图1
图2
分别说明A、B两地人口稀疏的原因。
(2)亚洲东部和南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区。简要分析人口过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及应对措施。
(3)结合材料说出哈兰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4)结合材料,分析蜂巢屋的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
27、2024年全球跨境旅游总体呈现复苏态势,下图示意某游客跨境旅游线路和丙地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线路规划】
该游客在出发前做好了旅游线路规划。
(1)该旅游线路经过_____洲和____洲。
【人在旅途】
该游客按照规划的旅游线路沿途畅游,了解了各地人口分布差异,体验了多样的风土人情。
(2)做旅游攻略时,该游客发现沿途地区的人口密度总体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到乙地后,该游客发现这里的人口分布_____,大部分居民体毛多、鼻梁高,属于_______种人,通过查找资料,该游客知道这些特征有利于他们适应_______的气候环境。
(3)从城镇景观与乡村景观看,丙地景观属________景观,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5BCDDD 6-10BDADB 11-15ACBDB 16-20DCCBC 21-25ADACC
26.(1)A地纬度高,气候寒冷,人口稀少;B地为撒哈拉沙漠,气候炎热干旱,人口稀少。
(2)不利影响: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医疗、教育、就业压力大;自然资源消耗
多,环境压力大;等等。措施:调整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
(3)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气候特征: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4)蜂巢屋以泥土制造的泥坯为建筑材料,原因是该地区黄土广布,便于就近取
材;该地区气候类型是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墙壁厚度达80厘米,在夏季可以起到隔热作用,在冬季可以保持室内热量;门窗较小,可以减少阳光、热风和风沙的进入;蜂巢屋呈圆锥形,在冬季多雨期有利于排水。
27.(1)亚 欧
(2)先减小后增大 稀疏 白 寒冷
(3)乡村 理由:生产活动以放牧为主;房屋密度小;道路稀少;以草原自然景观为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