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1张PPT)
部编版《中国历史》第三册 第二单元 早期现代化的初步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学习目标:
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史事,认识变法的意义和局限性。
03
02
01
知道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和戊戌变法的过程。
通过对戊戌变法的学习,能分析出其失败的原因,从而认识到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
通过学习维新人士的进步立场和为变法图强勇于牺牲的事迹,激发爱国热情、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树立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
史料实证
家国情怀
历史解释
学习目标
A
B
C
1.图示描绘的是1894年的哪一场战争?
2.A处展开了哪一场战役?牺牲的将领?
3.B处日军犯下了什么罪行?
4.C处展开的战役?牺牲的将领?战争结束的标志?
5.“四万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去年”指的是哪一年?哪一条约中“割台湾”?签订该条约中方代表?影响?
6.列强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指的是哪一条内容?
7.条约签订后,俄法德迫使日本放弃哪一地区?
8.美国在势力范围划定后,提出了哪一政策?
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邓世昌
旅顺大屠杀
威海卫战役;丁汝昌;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1895年;《马关条约》;李鸿章;
①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②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辽东半岛
门户开放政策
技术
制度
思想
开端
现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失败
原因:只学技术,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单凭引进外国技术已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谋求制度的变革…
资产阶级的不同选择
康有为
(1858-1927)
孙中山
(1866—1925)
1895年,38岁,入京会试。5月2日,发动“公车上书”。
它标志着资产阶级维新思潮开始转变为社会政治运动。
中国晚清时期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
变法改良/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
资产阶级革命派
暴力革命/民主共和
1895年,29岁,在香港联合当地爱国知识分子建立香港兴中会。同年10月,密谋在广州起义,事泄失败。孙中山被迫逃亡海外。
甲午惨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觉醒意识空前高涨
改良?
革命?
序幕——公车上书
壹
1、背景
甲午战败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时局图》
这真是空前未有的亡国条约!这使全中国都为之震动。从前我国还只是被西方大国打败过,现在竟被东方小国打败了,而且失败的那样惨,条件又订的那样苛刻,这是多么大的耻辱啊……
——吴玉章(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首任校长)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
——梁启超
一、序幕——公车上书
1895年春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与日本侵略者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作为举人
入京参加会试
消息传出,
群情激愤!
具呈举人康祖诒等,为安危大计,乞下明诏,行大赏罚,迁都练兵,变通新法,以塞和款而拒外夷,保疆土而延国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
迁都、练兵
变法
拒和
虽失败,但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
“公车“
一、序幕——公车上书
康有为(1858—1927)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自幼熟读经史,20多岁时到香港和上海的两次游历,对西方式治理下的社会有了亲身感受。此后,他广泛阅读当时能够搜集到的西学书籍、报刊,钻研西学知识。1891年正式在广州收徒讲学,宣传维新思想,培养变法人才。
梁启超
(1873—1929)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之誉,11岁中秀才,16岁中举人。1890年,梁启超慕名拜访康有为。他自认为对经文诗词颇有所知,康有为却指出那些都是无用之学,并向他讲解变法救国的道理。梁启超听完大为震撼,于是拜康有为做老师,后来成为维新运动的骨干。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人物扫描
人物扫描
发展——变法宣传
贰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名称 地点
强学会 北京
上海强学会 上海
南学会 长沙
农学会 广州
兴儒会 瑞安
励学斋 西安
蜀学会 成都
◎维新运动期间各地重要报刊
二、发展——变法宣传
天津
《国闻报》
上海
《时务报》
广州
南学会 《万木草堂》
北京
强学会《中外纪闻》
长沙
南学会《湘学报》
代表报刊
《国闻报》于1897年创刊于天津。刊登国内各省要闻,并大量介绍国外情况,戊戌变法时期及时报道了“百日维新”,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宣传工具,是当时北方最有影响的报刊。
《时务报》于1896年创刊于上海,梁启超主笔,是第一本由中国人创办的杂志。以变法图存为宗旨,分设论说、域外报译等栏目,由于议论新颖,文字通俗,数月之内,销行万余份,是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代表人物
严复主持《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严复翻译《天演论》,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他大声疾呼,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这些言论对中国人民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人物扫描
严复,福建侯官人。早年就读于福州船政学堂。1877年被选赴英国学习海军。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各种政治学术理论。两年后回国,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甲午战争期间,在天津《直报》上发表《原强》《救亡决论》等政论文章,号召救亡图存。同时致力于翻译事业,所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这些时报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思考:阅读材料,说说这些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
变法图强的观点;
由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
阅读以下材料,说说维新人士创办报刊、组织学会的有何影响。
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
材料一:这些时报虽然没有送到光绪皇帝手里,但因为内容痛切,在北京的一些官员和士大夫辗转传抄,天津、上海的报纸公开刊载,因此流传颇广,影响颇大。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材料二:维新派兴创办报刊、成立学堂、学会,使当时“家家言时务”、“人人谈西学”蔚然成风 ——中华书局《中国近代史》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刺激了民众对于时事的关注……
高潮——百日维新
叁
1897年11月13日,三艘德国军舰突然驶进往日平静的胶州湾,在不到24小时的时间里,舰上官兵竟顺利登陆并占领了青岛。这就是震动中外的胶州湾事件。(德国强占胶州湾)
三、高潮——百日维新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可不能让老祖宗的基业毁在我的手里……
明定国是诏书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四邻交逼,不能立国。……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国惶,不知死所。……歌舞山河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也。”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光绪帝:
爱新觉罗·载湉
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因变法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历时103天,所以又称“百日维新”。
三、高潮——百日维新
阅读教材P36归纳变法的主要内容,说说这些措施有何作用?
类别 内容 作用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士民上书言事
有利于维新派参政议政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
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创办京师大学堂
有利于思想解放和人才培养
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增强军事实力
旧官僚
旧商人
旧学子
旧士兵、军官
除旧
布新
三、高潮——百日维新
维新变法时期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期间
1902年
1905年
1910年
辛亥革命后
变法失败后,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下来,不过规模非常有限,学生总数仅200余人
京师大学堂停办
复校,增设预备科及速成科等速成科又分为仕学馆和师范馆,后增设进士馆、译学馆、医学实业馆。
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制度。同年,京师大学堂设政法、文学、格致、工科四科
已设有经、法、文、格致、农、工、商七科,毕业生分别授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头衔。
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原师范馆发展为北京师范大学
知识拓展
结局——戊戌政变
肆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陈夔龙《梦蕉亭杂记》
昨日在县,人皆言科举一废,吾辈生路已绝,欲图他业以谋生,则又无业可托,将如之何?
——旧时代举人刘大鹏
朝内一帮八旗子弟…… 变法打到他们门前……只知道油水没了,脖子上的金链子被人看上……他们聚在府里喝酒,咬牙切齿。
——《戊戌变法究竟触动了谁的利益?》
旧官僚
科举士子
八旗子弟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他们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诏令的贯彻
【问题思考】谈谈戊戌变法的特征,思考这场变法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吗?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于是,她发动了政变……
四、结局——戊戌政变
在戊戌政变发生后,主张变法的光绪帝和维新派遭到沉重打击……
光绪帝:
1898年9月21日,光绪帝签发逮捕变法领袖的诏书后,慈禧太后将光绪帝软禁于中南海瀛台;直至1908年光绪帝去世,整整十年光绪帝未能获得自由。
维新派:
康有为逃往香港,梁启超逃往日本;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戊戌六君子)六人被捕遇害。
四、结局——戊戌政变
【问题思考】谭嗣同所说“有心杀贼”中的贼指的是谁?
慈禧为首的封建顽固派以及侵华的列强
【问题思考】为什么谭嗣同会发出“无力回天”的感慨?
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和个人力量的弱小
【问题思考】谭嗣同临别之际,发出“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狱中题壁
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四、结局——戊戌政变
材料一:维新派由于急于求成的心态,从变法一开始就提出了“全变”的思路与齐头并进的举措,他们不分轻重缓急地急躁操作,使传统顽固守旧势力及各种潜在的反对势力都被动员起来,对变法进行更疯狂地阻挠,从而加速了变法的失败。
——朱立《急于求成加速了戊戌变法的失败》
急于求成,措施过激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何启示?
材料二: 光绪皇帝既无实权,又无军队,维新派谈起变法头头是道,而一遇武力威胁,就一筹莫展。
——李侃《中国近代史1840—1919》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
材料三: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是知识分子和民族资产阶级,当变法曲终人散之时,广大人民群众对此很漠然,好多人不知道具体情况。
脱离人民群众,缺乏群众支持
失败原因:
启示: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行不通;
四、结局——戊戌政变
【历史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戊戌启蒙作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发端,破除了“君权神授”的千年迷思,为辛亥革命等政治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与群众基础。
戊戌变法虽昙花一现,但其在教育、思想、传媒等领域的变革,犹如火种点燃了延续十余年的制度革新,科举的废除、学堂的遍设及思想的解放,实为变法未竟事业的接力完成。
——《中国近代通史》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四、结局——戊戌政变
事件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学习侧重
时间
目的
代表人物
学习对象
性质
领导派别
评价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救亡图存,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康有为、梁启超
学西方 学英国、日本君主立宪制
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良运动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①客观上促进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③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 ①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②采用改良的办法,具有妥协性,结果失败
对比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
《少年中国说》(节选)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写于1900年,戊戌变法失败后。
梁启超
(1873—1929)
歌曲《少年中国说》,张杰,发行于2021年
昨日中国
今日中国
课堂小结
先进知识分子意识到单凭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已不足以救国,必须学习西方制度,开展维新变法
序幕
戊戌变法
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加剧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百日维新
公车上书
提出拒和、迁都、变法揭开了维新变法序幕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
影响较大的报刊有上海《时务报》和天津《国闻报》,推动维新思想广泛传播
发展
背景
高潮
结局
戊戌政变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影响
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启蒙和民族意识的觉醒,对近代教育和报刊事业的发展也产生长远影响
1.(2024·宁夏中考真题)1895年2月以来,严复在天津《直报》上连续发文,呼吁变法刻不容缓;4月,广东、湖北举人数百名上书,要求变法,各省举人相继跟进;6月,巡抚陶模提出了十三点变法建议;就连被称作“老顽固”的大学士徐桐也上奏对闲员“痛加删汰”。这表明当时( )
A.变法诉求日趋强烈 B.革命形势逐渐成熟
C.阶级矛盾渐趋激化 D.革命思想逐步形成
A
2.(2024·河南中考真题)戊戌变法时期,梁启超等维新派人士曾呼吁:“今日自强之道,自以兴学为先。”这表达了维新派( )
A.政治革命的诉求 B.教育救国的主张
C.组建新军的愿望 D.发展实业的决心
B
课堂练习
2.(2024·重庆中考真题)如图所示为1902年发行的儿童读物《启蒙画报》中的一幅图画。在一个书房里,墙上挂着火枪,中间站着一位意气飞扬的少年,正注视着桌上的地球仪。图画作者意在( )
A.肯定义和团运动意义
B.宣传新式报刊的创办
C.激发救国图强的志气
D.颂扬全国学制的统一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