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知识清单
基础知识
沁园春·雪
1.字音
沁园春(qìn) 分外(fèn) 妖娆(ráo) 成吉思汗(hán) 数风流人物(shǔ)
滔滔(tāo) 折腰(zhé) 稍逊(xùn)
多音字:分 (fēn)分析 (fèn)分外
汗 (hàn)出汗 (hán)可汗
数 (shù)数量 (shǔ)数风流人物 (shuò)数见不鲜
2.释义
1.惟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惟余,只剩。莽莽,词中是无边无际的意思。
2.须:等到。
3.红妆素裹:形容雪后天晴,红日和白雪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色。红装,原指妇女的艳装,词中指红日照耀着大地。素裹,原指妇女的淡装,词中指白雪覆盖着大地。
4.妖娆:娇艳美好。
5.折腰:鞠躬,倾倒。
6.文采:本指辞藻。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7.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词中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包括政治、思想、文化在内。
8.俱往矣:都已经过去了。俱,都。
9.风流人物:词中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我爱这土地
1.字音
嘶哑(sī) 喉咙(lóng) 汹涌(yǒng)
悲愤(fèn) 黎明(lí) 腐烂(fǔ)
2.释义
嘶哑(sī yǎ):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
汹涌:水势翻腾上涌。
悲愤:形容悲痛而又愤怒。
黎明:天将明未明的时候,又指光明或胜利。
腐烂:指烂掉,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
深沉:沉着持重;思想感情不外露。
乡愁
字音
一枚(méi) 海峡(xiá) 坟墓(fén)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字音
娉婷(pīng) 鲜妍(yán) 冠冕(guān miǎn) 呢喃(nán) 柔嫩(nèn)
2.释义
娉婷: 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美丽。
冠冕: 古代帝王、官员戴的帽子。
呢喃: 形容燕子的叫声,也形容小声说话的声音。
轻灵:指动作轻巧灵活。引申为一种轻松、飘逸的心境。
我 看
1.字音
丰润(rùn) 红晕(yùn) 忧戚(qī)
枉然(wǎng) 摇曳(yè) 飘逸(yì)
2.释义
丰润:丰茂滋润。
忧戚:忧伤。
枉然:白白地。
飘逸:漂浮,飘散。
坦荡:指泰然自得;坦然自信,放荡不羁。
流盼:转动目光看。
摇曳:摇荡,晃动。
文学常识
1.宋词
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简称“词”,词,又称长短句、乐府、近体乐府、诗余”。 词,萌发于隋唐之际,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 。 最初的词都可以配合音乐来唱。
“词”按字数一般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到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
一首词词可以没有题目,但不可以没有词牌。词牌是词谱的名称。词谱的数目繁多,到清代康熙时期,总数应在一千以上,如《如梦令》、《西江月》、《蝶恋花》、《念奴娇》等。
词的单位量词称为“片”或“阕”。“片”即“遍”,指乐曲奏过一遍。“阕”原是乐终的意思。一首词的两段分别称上、下片或上、下阕。
宋词主要有两种主要艺术风格——婉约与豪放。
“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婉约派”以李清照、柳永、秦观为代表。
2.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中国近现代诗歌的主体新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内容,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
现代诗歌特点有:(1)形式自由。(2)内涵开放。(3)意象经营重于修辞。(4)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3. 作者作品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新中国的缔造者,他的诗文大气、开阔、雄浑、磅礴而又洒脱。 “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词的题目。
(2)“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3)《周总理,你在哪里》作者是柯岩。柯岩(1929-2011),原名冯恺,现当代作家,诗人。现代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的妻子。曾任《诗刊》编委。主要作品有诗集《小兵的故事》《大红花》《讲给少先队员听》《柯岩儿童诗选》等。另有诗剧合集《“小迷糊”阿姨》。报告文学集《癌症≠死亡》等。
(4)《我爱这土地》选自《艾青诗选》,作者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诗集有《北方》《向太阳》《黎明的通知》 等。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文坛也享有盛誉。“土地”和“太阳”是其诗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意象。
(5)《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泉州永春。余光中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主要诗作有《乡愁》等,著有诗集《莲的联想》《敲打乐》《在冷战的年代》等。
《乡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6)《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林徽因,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建筑师、诗人、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7)《我看》作者是穆旦。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著名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探险者》《穆旦诗集》《旗》等诗集。他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
考点突破
现代诗歌阅读题的解题技巧
1、把握主人公的立足点
一般而言,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就可以为贯通全诗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是解读诗歌的重要方法。抒情类诗的主体分为两类:一类有诗人设身代言,即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的人,为他们奔走呼喊,代他们倾诉衷肠;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就是诗人自身的形象。总体看,后一类居多。
2、关注诗歌的题目
诗歌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它像一条红线,串联起散落在诗歌中的珍珠,像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关注题目,分析题意,同样是贯通全诗的重要方法。因为并不是所有的诗都能找到立足点,像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哲理诗等,一般就没有,那就更应该关注题目。
3、了解诗歌的结构
“起承转合”是古典诗歌尤其是近体诗的结构中固有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它作为一个视角窥探作者的思路,进而贯通全诗。在初三复习备考中,如果我们遵循这种规律的话,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凡依着起承转合的程式来写的诗,尤其要注意起句,因它往往是贯通全诗、解读全诗的钥匙。
4.答题应紧扣原诗的内容
命题者对诗歌鉴赏考查的目的是看看我们是否真正读懂了诗歌,因此对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分析,必须结合原诗歌的具体内容来进行,千万不能空泛而谈。如果是选择题则要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否则难以说明自身是否读懂了原诗。
5、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
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而且这两者又常常是一致的。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