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9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一单元
伟大的复兴·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
进阶二 单元研习任务探究
任务一 探究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学习任务群规定:理解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创作意图,获得审美体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独到认识。
为实现“中国人民站起来”这一梦想,中华民族经历了艰苦的探索,无数革命志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一道,不屈不挠,奋勇抗争。本单元课文展现了民族复兴伟大而艰难的历程,讴歌了革命者和社会主义建设者意志坚定、不畏艰险、真诚善良、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阅读课文,说说文中是如何展示这些优秀品质的,分组讨论当下阅读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完成下列表格。(见教材P41“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题)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中国人民 站起来了》 “在三年多的时间内,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胜了美国援助的国民党反动政府所有的数百万军队的进攻,并使自己转入反攻和进攻。” 认识到中国人民英勇无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理解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历史意义,相信正义一定会战胜邪恶。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长征胜 利万岁》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①
《大战中 的插曲》 “我八路军本国际主义之精神,至仁至义,有始有终,必当为中华民族之生存与人类之永久和平而奋斗到底,必当与野蛮横暴之日阀血战到底。” ②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别了,“不列颠尼亚”》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③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县委书记 的榜样—— 焦裕禄》 “焦裕禄虽然去世了,但他在兰考土地上播下的自力更生的革命种子,正在发芽成长”“他一心为革命,一心为群众的高贵品德,已成为全县干部和群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推动着兰考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奋勇前进。” ④
课文 具体体现 当下意义
《在民族复 兴的历史丰 碑上—— 2020中国 抗疫记》 “经过艰苦努力,付出巨大牺牲,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的中国抗疫,在中华民族史册、人类发展史册上写下悲壮雄浑的篇章。” ⑤
[答案] ①认识到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现,是保证我们革命和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年青一代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②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热爱和平、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民族;同时,认识到中日和平的重要性。
③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信仰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是祖国统一的保障。
④认识到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精神,要重点学习并弘扬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要见贤思齐,把焦裕禄精神作为一面镜子来好好照一照自己,将来努力成为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⑤认识到在这场抗疫斗争中,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展现的民族气节与时代精神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生活在这个国家。年青一代要继承我们的民族精神,并将其发扬光大。
多层面、多角度探究优秀革命文化作品的意义
(1)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分析作品的环境观。
(2)从人与历史的角度分析作品体现的民族心理与传统文化。
(3)从人与人的角度分析作品的人生启示。
(4)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分析作品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与认识。
(5)透过现象看本质,注意文本的深层意义,如象征义、双关义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三人行(节选)
王愿坚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那棵小树的叶子早被前面的部队摘下来吃掉了,只剩下些光秃秃的枝丫,挑着几个干巴叶片。因此,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
几天来,他一直用这个办法来给自己打气,而现在这办法却渐渐失去了效用。头开始有些发晕,腿也软绵绵的,脖子因为用力往前探着,扯得脖筋暴跳作痛,真担心再一用力就会“咯嘣”挣断。特别是胸前的伤口,随着他急促的呼吸,里面那条纱布捻子像一把小锉在来回拉动。
一星期以前,他带着他的连队踏进这茫茫的草地,这草地是多么平坦啊!可是眼前这路却变得坑坑洼洼:水草那么滑,简直站不稳脚;草根太多了,稍不留神就会摔倒……通讯员小周伏在指导员的身上,觉得身体晃动得厉害。凭经验,他看出指导员又撑不住了。他说:“指导员,快休息一下吧!”“不!”王吉文故意把声音提得很高。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为了不让小周那双溃烂了的脚落到泥水里,他把小周的屁股用力往上托了托。他说:“不要紧,只要你再给我增加点‘营养’就行。”小周腾出一只手,把怀里的车前菜叶子翻了翻,拣了两片嫩叶,摸索着放进指导员的嘴里。他们已经断粮两天了,两个人把吃这种野菜叶子叫作“增加营养”。
好不容易走到那棵树底下,王吉文拣块干点儿的地方把小周放下来。刚弯下身,忽然听见小周喊了声:“喂,同志,哪个单位的?”王吉文这才发现树底下还躺着一个同志。那同志见有人来,慌忙抹了抹眼睛,却没有说什么,伸手揭开盖在身上的那块油布,指着小腿肚上一处被水浸坏了的伤口。“别泄气,同志,我们想办法走!”王吉文安慰他说。“不,自己的伤自己明白……”那同志指指身旁那支步枪,说:“同志,请你把这支枪带着,替我上缴吧。我是十三团二连的,我叫黄元庆……”说到这里,他喘了口气,从挎包里掏出了一副绑腿扔给小周,深情地说:“给你,小同志,你好好地活着出去,继续革命!”
一阵风吹过,树上那几片孤零零的叶子沙沙地响了几声。小周哽咽着接过了绑腿。王吉文也觉得心里一阵酸楚。他像是自言自语地说:“同志,你为什么这样想?……”他本来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是没说出口。他只顾发愁:这两个不能行动的同志,可怎么带他们走?
他正在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出现了一簇人影。他心里顿时高兴起来。但是这伙人走到跟前,他却失望了。马上坐着两个人,牵马的那个人肩上背着两支步枪,一手牵着缰绳,一手搀着一个病号。
王吉文仔细一看,原来是师长。师长向他们三个人看了看,默默地从枪筒上解下已经空了半截的米袋子,抓了一把炒面给王吉文,然后严肃地问:“为什么不走?”“这个同志伤很重……”王吉文指着黄元庆回答。他知道师长是个严厉的人,不由得有些心慌。“背上他走!”“我,我已经背了一个……”“同——志……”师长向前跨了一步,直看着王吉文的脸,话说得又低又慢,声音还有些沙哑。王吉文看见师长的眼睛里闪过一种焦灼、痛苦的神情。师长没有把话说下去,突然提高了声音说:“背上他!”说完,师长扭转身,挽起缰绳,扶着伤员,又蹒跚地向前走了。
一个人背两个人,王吉文思索着这个似乎不近情理的命令,不禁有些茫然了。但是他面前很快又闪现出师长那焦灼、痛苦的眼神。“对,背上他!”想着师长的话,他忽然想出了办法。他兴冲冲地抓起小洋瓷碗,从水洼里舀了半碗凉水,拌上一点炒面,给黄元庆吃下去。接着又弄了一份放在小周面前。然后抓起黄元庆的一只手,背向着他蹲下来,果断地说:“黄元庆同志,我以指导员的身份命令你,走!”他背起黄元庆,对小周说:“你在这里等着,我一会儿回来接你!”说完便大步向前走去。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就把黄元庆放下来,然后走一段回头路,再背上小周继续赶上去。
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王吉文实在觉得惊奇:哪里来的力量又走了这么远?可是他也发现,自己是渐渐不能支持了,特别是这一次,似乎黄元庆的体重忽然增加了许多,脚下的泥水也好像更软了。眼前的景物渐渐变成了两个,身子晃荡得厉害。他觉得眼前一阵昏黑,一口带点腥味的东西涌到了嘴边。
他慢慢地歪倒了。
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这是怎么啦?……刚才伤口……”他往伤处摸了一把,一条绑腿已经把它包扎得好好的了。他惊奇地扭头看去,只见自己正躺在油布上,油布旁边的水草里,两条糊满泥巴的腿在往前移动,一条小腿上正流着血。再往前看,黄元庆和小周并排匍匐在草地上,每人肩上挂着半截绑腿,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他往前爬。油布沿着光滑的水草往前移去。
他仰起脸,望着天空轻轻地吁了口气。天无边无垠的,好像为了衬托那令人目眩的蓝色,几朵绒毛似的白云轻轻地掠过去。在那白云下面,一长串大雁正排成“人”字形的队伍,轻轻地向南飞去。它们靠得那么紧,排得那么整齐。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启示我们阅读文学作品要通过与前人对话,为自身人格完善寻找借鉴,为理解当下社会与世界寻找参照。请谈谈这篇小说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①小说描写了同样受伤的指导员王吉文带着受伤的小周过草地,当时他们已经断了粮,只靠着吃点野菜叶子支撑,但是王吉文一直坚持背着小周走,文中描写了他的顽强精神,“他知道第一次休息了,就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后来遇到另一个受伤的战士黄元庆,王吉文交替背着他俩往前走,“当他到了一个新的目标,觉得体力有些不支的时候……一趟,两趟,三趟……目标一个个留在身后了”。红军战士在绝境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启示我们遇到挫折磨难,不要迷茫、失落,而应该有毅力和勇气。
②王吉文和小周、黄元庆都受了伤,但他们没有放弃过谁,开始是王吉文交替背着小周和黄元庆往前走,王吉文坚持不住晕倒之后,小周和黄元庆用油布拉着王吉文继续前进,“王吉文醒来的时候,他发现自己仰面躺着,身子却在缓缓地移动……拉住了油布的两个角,正在吃力地拖着他往前爬”。红军战士相互救助,不离不弃,通力合作,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有大局意识、团队精神。
③在没有粮食又受伤的情况下,王吉文和小周、黄元庆都没有放弃,而是拼命想办法互相帮助,争取走出草地。如今我们不会遇到“过草地”这样的困境,但面对急速变化的社会,新的困境也会出现,红军战士在绝境中坚持不懈,对未来充满信心,启示我们面对变化异常迅速的社会,要积极乐观,不弃希望。
[答案] ①红军战士在绝境中表现出的坚韧、顽强,启示我们遇到挫折磨难,不要迷茫、失落,而应该有毅力和勇气。②红军战士相互救助,不离不弃,通力合作,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有大局意识、团队精神。③红军战士在绝境中坚持不懈,对未来充满信心,启示我们面对变化异常迅速的社会,要积极乐观,不弃希望。
任务二 体会词语和句式带来的表达效果
体会词语和句式带来的表达效果,就是分析不同表述形式的词句在结构和内容上产生的不同表达效果。重在考查学生对语句的语言特色、句式特点、语体特点、修辞手法、内容情感等方面的鉴赏能力。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讲话,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豪情、自信和睿智。文中运用了较多表示强调的词语和判断句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朗读全文,体会这些词语和句式带来的表达效果,完成下列表格。(见教材P41“单元研习任务”第二题第1小题)
类别与序号 举例 表达效果
表示 强调 的词语 1 英勇的世界上少有的中国人民解放军。 “英勇”“世界上少有”强调了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的充分肯定和赞许,自豪、自信之情鲜明而强烈。
类别与序号 举例 表达效果
表示 强调 的词语 2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 ①
3 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②
4 中国人从来就是一个伟大的勇敢的勤劳的民族,只是在近代是落伍了。 ③
5 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的国土。 ④
类别与序号 举例 表达效果
判 断 句 1 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 简洁的句子,将这次大会的突出特点表达出来,观点鲜明,铿锵有力,充满了革命即将成功的豪情。
类别与序号 举例 表达效果
判 断 句 2 那次会议证明,和帝国主义的走狗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一道,是不能解决任何有利于人民的任务的。 ⑤
3 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之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它获得全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 ⑥
类别与序号 举例 表达效果
判 断 句 4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 ⑦
5 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 ⑧
[答案] ①“完全新的”强调了这次大会与上次政协会议的鲜明不同。
②“必然”“毫无疑义”连用,表明了毛泽东对敌人认识的深刻和透彻,对自己的判断无比自信;“务必”强化了语气,提醒人民不要放松警惕。
③“从来”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只是”的使用,不仅使语言表达准确,而且透露出对民族近代落伍的惋惜之意。
④“不允许”“任何”加重了语气,强化了态度,表述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捍卫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坚定立场,以及对我们国家能力的无比自信。
⑤“证明”“是”两个动词,旗帜鲜明地表达了毛泽东对反动势力深刻而睿智的认识。
⑥这是一组连续表示判断的句子:“是”肯定了大会与上次大会的不同,“具有”强调了大会的性质,“获得”肯定了大会的深得人心。连续的判断,观点鲜明,态度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毛泽东的自豪和自信。
⑦以“这”复指“感觉”,表示对观点的强调,表现出毛泽东对“我们的工作”的高度评价和从事这种工作的自豪。
⑧“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判断语气坚决,铿锵有力,表现出一种无与伦比的自信。
分析词句表达效果的常见思维角度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用词 特点 准确严密、形象生动、观点鲜明、语气坚决、铿锵有力、简练传神、简约含蓄等。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句式 特点 (1)倒装句强调的是前置或后置的部分。
(2)设问句常能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3)反问句常能给人语气强烈、掷地有声的感觉。
(4)双重否定句使肯定的意味更加浓烈。起强调、突出作用。
(5)主动句(包括把字句)与被字句的变换。
(6)长短句——长句是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短句是短小精悍、结构简单、生动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的句子。①多使用短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节奏感。②长短句结合,使句子错落有致,节奏富于变化。
答题角度 具体内容分析
语体 特点 口语自然亲切,活泼生动,灵活简短;书面语庄重严谨。(要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语体)
修辞 手法 找出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反语等),并分析手法的效果、好处。如比喻使语言生动形象;拟人把物人格化,富于情趣;排比能增强语言的气势,起突出强调的作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中国人一般把流传下来的一些方式行为称为风俗。其实,“风”和“俗”是有所不同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引用当时已经存在的谚语“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它的意思是讲,如果从一个地方走出去一百里,就会发现这个“风”已经不同了;如果再走一千里,会发现“俗”也变了。可见,“风”和“俗”不一样。当然,这个一百、一千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数字,而是一种象征性表示。
②什么叫“风”?“风”是流行、时尚,它的变化比较快,传播的速度也快,但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影响的范围也比较小。新的“风”来了,往往就会取代旧的“风”。今天也是这样,互联网上新出现的词我们可能还没有弄明白,过两天就不见了,因为新的词又取代了它。“俗”可以理解为习惯、方式。少数的“风”因为影响大,大家需要它,就会延续下来,延续下来的就称之为“俗”。“俗”,存在的时间长,影响的范围广,所以比较稳定。这些“俗”再延续下来、更加稳定,就成了传统。
③传统文化,不是一阵“风”,不是一时的流行,而是已经长期存在,可以起长期作用的,它的范围也比较大。
④过去所有的文化,并不是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有的文化昙花一现,还有一些虽然长期存在却得不到主流社会承认,甚至经常要被千方百计地消灭。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指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已经形成的、长期的、稳定的、占主流的文化。
⑤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长期存在的农业社会、中央集权专制的政治制度和封建专制的价值观。这个基础变了,这种文化就难以存在下去。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这在农业社会没有什么问题。家族世代种田,没有社会保障,而且通信和交通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在,不远游”是对的,也是当时的需要。到了工业社会、信息社会,通信技术发达,交通便利,“父母在”为什么不能远游?远游既不影响跟父母的感情,也不影响父母在有需要的时候得到医疗和其他支持。而且,为了寻求知识,寻找工作,很多人必须远游。时移世易,当社会出现一系列变化后,在原来特定时空条件下产生的文化,确实会面临适用性的问题。
⑥历史上,中国没有真正受到过强有力的外来文化影响,没有一个强大到足以和中华文明对抗的文化、文明能够传播到中国内陆来,原因就在于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到了近代,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的挑战。从明朝中期开始,传教士把当时更先进的文化、科学传播过来。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工业的发达,逐步有了报纸、电报、电话、新式出版物,有了西式学校。西方文化从中国沿海逐步传播到内地。外来文化和新文化的全面冲击,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赖以存在的基础。
⑦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坚持“传”。“传”是记录、保护、保存、延长、延续。很多物质或非物质的传统文化现在岌岌可危,有的已经没有“传”人,或者只剩下一些残余、遗迹、遗址。所以,很急迫的问题是要赶快记录,赶快保护保存,尽量延长它的寿命。如果实物已经不能存在,那么就尽可能详细地记录,包括录像、录音、照片、档案等。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还要重视“传”。“传”是无条件、无差别的,要尽量把不自觉、无意识变成有自觉和有意识。
⑧传统文化并不都是好的,其中不少是腐朽的,要不要传?也要传。因为这也是传统历史的一部分。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是恶的集中表现,但它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为什么?因为要保存下来时刻给后代一个警醒。
⑨我们今天能够达到的精神境界不一定超过古人,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中也许隐藏着今天还不能理解的智慧。比如,一些古建筑全部是木结构,就靠卯榫连接起来,即便经过强烈的地震,也一直没有倒。如果认为这些建筑物不是现代结构,就不注意保存,那么里面的智慧和秘密也许就永远消失了。又如,24个节气曾经被认为是糟粕,但这些年国内外的研究发现,它是非常合理的促进农业生产的时间体系。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也许中间所蕴含的智慧今后可以发挥作用。
⑩对待传统文化,我们要把“传”和“承”区分开来,一方面坚持无条件、有意识地“传”;另一方面要有选择、有条件地“承”。“承”要继承、发扬、延续,但还要转化和创新,而非刻意守旧。
(有删改)
1.赏析第⑧段中三个问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三个问句是“要不要传?”“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为什么?”,第一和第三个问句后面紧跟着作出了回答,说明这是两个设问句;第二个问句“如果不把这部分记录下来,我们的后人怎么会相信和理解历史?”这是无疑而问,是反问句;三个问句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阐释了对待传统文化中的不太好的部分的态度,即“传”“传什么”“为什么传”的问题。这三个问题延续下来,启发读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思考,使论证层层深入。
[答案] 第一和第三句为设问句,第二句为反问句,三个问句,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使读者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连续的发问,使论证层层深入。
2.在特定的语境下,词语的感彩会发生转变,比如下面例句中的加点(红色)字。请在第⑨段的画线句中,找出一个这样的词语,分析其表达出的复杂情感。
例句: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鲁迅《拿来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由例句可知,“鼓吹”和“吝啬”两个词是贬义词褒用,义正词严地表达要珍惜文化遗产的态度。
由“对传统文化中的这部分内容,包括我们今天不理解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先不要忙着消灭,不如把它任性地保留下来”可知,“它”指的是传统文化,“任性”本是贬义词,指听凭秉性行事,恣意放纵、无所顾忌之意。此处是说对传统文化中不理解的部分,我们不要着急去否定、批判甚至消灭,而要先保留下来,以免里面的智慧和秘密消失,“任性”一词强调了保存的坚决,贬义词褒用,突出了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
[答案] “任性”贬义词褒用,体现坚决的态度,表现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惜和热爱。
任务三 围绕“理性表达和感情抒发”表达特点,批注阅读
“感情抒发”就是作品中蕴含的情感的抒发;“理性表达”就是作者将深刻的道理和对现实的反思、感悟通过客观细致条理的叙述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要想做到感情抒发和理性表达相结合,写作时,可以选取典型的事例、场景,通过客观生动形象的描述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运用对比、细节描写等技巧,真实地再现人物心理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也可以通过精心的谋篇布局、得体的语言来达到抒发情感的目的。
本单元的作品,既抒发了深沉的情感,又表现出理性的思考。现精选文章中的典型片段,请从“理性表达”和“感情抒发”的角度,进行批注阅读,完成此活动。(见教材P41“单元研习任务”第二题第2小题)
典型片段
片段1:节选自《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团结起来,以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大革命打倒了内外压迫者,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了。我们的民族将从此列入爱好和平自由的世界各民族的大家庭,以勇敢而勤劳的姿态工作着,创造自己的文明和幸福,同时也促进世界的和平和自由。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典型片段
我们的革命工作还没有完结,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运动还在向前发展,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帝国主义者和国内反动派决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他们还要作最后的挣扎。在全国平定以后,他们也还会以各种方式从事破坏和捣乱,他们将每日每时企图在中国复辟。这是必然的,毫无疑义的,我们务必不要松懈自己的警惕性。
批注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从此独立自主的喜悦与自豪;在这种激昂的情感状态下,作者更以冷静而理性的语言指明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们党和国家所面临的严峻革命形势与巨大挑战。
典型片段
片段2:节选自《大战中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典型片段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么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批注
①
典型片段
片段3:节选自《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不久,在焦裕禄倡议和领导下,一个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制订出来了。这个蓝图规定在三五年内,要取得治沙、治水、治碱的基本胜利,改变兰考的面貌。这个蓝图经过县委讨论通过后,报告了中共开封地委,焦裕禄在报告上,又着重加了几句:“我们对兰考的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面对着当前严重的自然灾害,我们有革命的胆略,坚决领导全县人民,苦战三五年,改变兰考的面貌。不达目的,我们死不瞑目。”
典型片段
这几句话,深切地反映了当时县委的决心,也是兰考全党在上级党组织面前,一次庄严的宣誓。直到现在,它仍然深深地刻在县委所有同志的心上,成为鞭策他们前进的力量。
…………
焦裕禄深深地了解,理想和规划并不等于现实,这涝、沙、碱三害,自古以来害了兰考人民多少年啊!今天,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
典型片段
他想,按照毛主席的教导,不管做什么工作,必须首先了解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战胜灾害,单靠一时的热情,单靠主观愿望,事情断然是办不好的。即使硬干,也要犯毛主席早已批评过的“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的错误。要想战胜灾害,必须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
典型片段
他下决心要把兰考县1800平方公里土地上的自然情况摸透,亲自去掂一掂兰考的“三害”究竟有多大分量。
(部分内容出自课本未节选部分)
批注
②
[答案] ①作者救助、收养战火中的两个日本小女孩,可见其仁爱之心、人道主义关怀——这种情感是深沉的;作者想收养两个小女孩,但因为战争的严酷性和对孩子健康成长的考虑,最终决定把她们送回日本——这种选择是理性的。
②文章在写到制订“改造兰考大自然的蓝图”时,彰显了焦裕禄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的赤子之情和敢于直面困难、拼搏进取的革命胆略;但是,在写到直面现实,如何制伏兰考的“三害”时,作者又以客观理性的语言交代了焦裕禄务实、实干,通过实地考察,“详尽地掌握灾害的底细,了解灾害的来龙去脉,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部署”的科学精神。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