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97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进阶二 单元研习任务探究
任务一 辨识虚词,夯实基础
这一学习任务侧重“语言建构与运用”,要求学生对常见的文言虚词作一些梳理、分类工作,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了解虚词的词性、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主要包括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副词等。高考对判断句的考查,重点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古代汉语的虚词系统,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差别。“之”“乎”“者”“也”“而”“以”“其”“于”等常见虚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广泛,有着丰富的意义和用法。有意识地积累一些常见虚词,有助于培养文言语感,提高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小组分工合作,找出上面列举的虚词在本单元课文中的用例,以卡片或表格的形式,整理、归纳各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见教材P53“单元研习任务”第三题)
【示范归纳】
“而”和“以”是文言文中的高频虚词,在本单元中出现的次数也较多。请列表整理、归纳这两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而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连词,表假设,如果
②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连词,表顺承,就
③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连词,表并列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而 ④知止而后有定(《礼记·大学之道》) 连词,表顺承
⑤死而不亡者寿(《老子·第三十三章》) 连词,表转折,却
⑥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第六十四章》) 连词,表修饰
⑦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五石之瓠》) 连词,表因果,因而
⑧故亏父而自利(《墨子·兼爱》) 连词,表目的,来
⑨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以 ①仁以为己任(《论语·泰伯》) 介词,把
②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介词,用
③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助动词,可以
④以盛水浆(《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用
⑤剖之以为瓢(《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把
⑥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庄子·五石之瓠》) 介词,凭借
⑦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墨子·兼爱》) 介词,把
【自主归纳】
请依据课文中的例句整理、归纳虚词“者”“也”“其”
“于”“之”“乎”的用法和意义。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者 ①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第二十四章》)
②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墨子·兼爱》)
③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也 ①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论语·子罕》)
②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庄子·五石之瓠》)
③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五石之瓠》)
④是何也?皆起不相爱(《墨子·兼爱》)
⑤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其 ①贼其君者也(《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于 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老子·第六十四章》)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礼记·大学之道》)
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之 ①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②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老子·第六十四章》)
④迩之事父,远之事君(《论语·阳货》)
虚词 例句 用法、意义
乎 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论语·卫灵公》)
②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墨子·兼爱》)
③子曰:“其‘恕’乎!”(《论语·卫灵公》)
④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庄子·五石之瓠》)
[答案] 者:①代词,通常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组成名词性短语。指代人、物、事、时、地等。译为“……的人” ②语气助词,用在句中表示判断,常与“也”呼应,一般不必译出 ③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提顿或判断,不必译出
也:①句末语气词,表判断 ②句末语气词,表陈述或解释 ③句末语气词,表感叹 ④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反诘 ⑤句中语气词,表停顿,不译
其:①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他们的” ②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或许”
于:①介词,表动作行为的趋向、所自,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或结果。译为“向、给、到、从、自”等 ②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为“在” ③介词,用于动词或形容词后作补语,表示补充说明。译为“向、给、对”
之:①代词,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她(们)、它(们)” ②结构助词,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③助词,放在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不译
乎:①助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呢” ②助词,表反问语气。译为“吗、呢” ③助词,表感叹语气。译为“啊、呀” ④介词,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
文言虚词6大推断技法
1.看具体语境
虚词通常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中的“以”,结合前后语境“到兰干山南”和“分单于兵”,可以推断出“以”为目的连词,译为“来”。
2.看固定句式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借助固定句式来推断。如表被动的“见”“于”“为”“为所”,表宾语前置的“之”“是”,含有虚词的固定格式“是以”“无以”“有所”等。如2022年全国乙卷“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之不室者”中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表明该句为宾语前置句。
3.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有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如“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中的“至于”,古义,指以至,以至于。今义,介词,表示另提一件事。
4.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以下例句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
①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可译为“难道”。
③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其”表示祈使,可译为“还是”。
5.看语法结构
这种方法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其含义,不同的句子成分决定了词语的词性和用法。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句中有三个“为”,前两句的主语分别是“人”和“我”,宾语是“刀俎”和“鱼肉”,前两个“为”应为动词,作谓语,译为“是”;末句“何辞”,即“辞何”,是个动宾结构,主语承前省略,可见句末的“为”是语气助词,表示反问。
6.看对称结构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对应位置上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虚词的用法。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中的“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矣”是语气助词,由此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注意加点(红色)的虚词。
1.桓公得管仲,立为五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节选自《韩非子·奸劫弑臣》)
孝公得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根据前文可知,后文是说秦孝公得到商鞅的结果,因此两个“以”表示结果,有“因而、因此”的意思。
[答案] 秦孝公得到商鞅,领土因此扩张,军队因此强盛。
【参考译文】
齐桓公得到管仲,成为五霸之首,九次联合诸侯,一举匡正天下;秦孝公得到商鞅,领土因此扩张,军队因此强盛。
2.子击因问曰:“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田)子方曰:“亦贫贱者骄人耳。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贫贱者,行不合,言不用,则去之楚、越。”
(节选自《史记·魏世家》)
(1)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而骄人则失其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子击提出了两个问题,“且”引出第二个问题,表示抉择,相当于“抑或、还是”。“而”后面的内容和“则”后面的内容构成假设关系,因此“而”“则”都是连词,翻译为“如果”“就”。“而”这一用法经常被忽略,可联系《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来理解。
[答案] (1)是富贵的人待人傲慢,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
(2)诸侯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封邑。
【参考译文】
子击于是问田子方说:“是富贵的人待人傲慢,还是贫贱的人待人傲慢?”田子方说:“只有贫贱的人待人傲慢罢了。诸侯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国家,大夫如果待人傲慢就会失掉他的封邑。贫贱的人,行事不符合国君的心意,言谈不被国君采纳,就离开国君到楚、越去。”
3.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不必有排斥小人之迹,而能使之与人主日疏。张九龄者,道不合则争,争不得则去。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使其以计挤小人于外,则终玄宗之世,林甫不得专政,而禄山不得入宫矣。
(节选自袁枚《姚崇宋璟论》)
(1)所贵为大臣者,不逆其情,而善诱之以归于道。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九龄去而天下无争之者,李林甫始得以才见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为”后没有动词,故“为”就是动词,翻译为“作为”。“以”在两个动词性短语之间,应是连词,可译为“以便”。(2)“而”用在两个存在先后关系的事件之间,表示顺承,可译为“那么”。“以才”是“见用”的依据,“以”是“凭借”的意思。
[答案] (1)作为大臣的可贵之处,是在于不违逆君主的性情,而对他循循善诱以便使他归于正道。
(2)张九龄离任,那么天下再没有谏诤的大臣了,李林甫才能凭借才能被任用。
【参考译文】
作为大臣的可贵之处,是在于不违逆君主的性情,而对他循循善诱以便使他归于正道。不一定有排斥小人的迹象,但能使小人与君主日益疏远。张九龄,(与玄宗)道不合则谏诤,谏诤不起作用则离任。张九龄离任,那么天下再没有谏诤的大臣了,李林甫才能凭借才能被任用。假使他设计将小人排斥到外地,那么玄宗整个在位期间,李林甫始终不能独揽政权,而且安禄山也无法进入宫廷。
4.敬所以承命也,恪所以守业也,恭所以给事也,俭所以足用也。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节选自《国语·周语》)
若承命不违,守业不懈,则可以上下无隙矣,其何任不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若……则……”连用,表示假设关系,翻译为“如果……就……”“假如……那么……”。
[答案] 如果接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基业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没有嫌隙,还有什么事不能胜任呢?
【参考译文】
忠敬用来承受君命,勤恪用来守护家业,谦恭用来执行公务,俭朴用来丰足财用。如果接受君命不违抗,守护基业不懈怠,就能使君臣上下没有嫌隙,还有什么事不能胜任呢?
5.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司马)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何忧之有”是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忧”,“何”表示反问,“之”是提宾标志。
[答案] 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参考译文】
国武子喜欢直言不讳地去揭露别人的过失,终于不得善终。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忧愁的呢?
6.(文)公曰:“惠窦之难,君令三宿,而汝一宿,何其速也?”披对曰:“君令不二。除君之恶,惟恐不堪。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且桓公置射钩而相管仲。”
(节选自《韩非子·难三》)
今公即位,其无蒲、翟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其”在这里表示反话的语气,可译为“难道”。
[答案] 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像蒲、翟那样的仇人吗?
【参考译文】
文公说:“惠窦之战,君主命令你三夜赶到,而你一夜就赶到了,怎么那样快啊?”披回答说:“对于君主的命令,不能三心二意。除掉君主仇敌,唯恐不能完成。现在您即位了,难道就没有像蒲、翟那样的仇人吗?再说齐桓公也能不记管仲射中自己的带钩的事,而任他为相。”
任务二 概括诸子学说中的立身处世之道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规定: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一些代表性作品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
本单元的诸子之文大都是谈论立身处世之道的,请梳理出各家所讲的道理,填写下表。(见教材P53“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题)
篇名 立身处世之道
《〈论语〉十二章》 敏慎好学;亲仁;重义轻利;勇于担当;行恕;学礼;学《诗》。
《大学之道》 树立崇高目标:①________________
修身遵循四条途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篇名 立身处世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应具有“四端”“四心”:仁端——②________;义端——③________;礼端——辞让之心;智端——是非之心。
《〈老子〉四章》 重视反面的因素;贵有自知之明;无为,为之而非强为;慎终如始。
《五石之瓠》 既知“有”用,更知“无”用。超越世俗之用,用心发现物的最大用处。
《兼爱》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②恻隐之心 ③羞恶之心 ④人与人之间应兼相爱
概括诸子学说中的立身处世之道“2技法”
1.通读原文,精细筛选。从文中把作者立身处世之道的文字都勾画、筛选出来;再仔细阅读,认真甄别,去掉无关信息,保留核心信息。
2.联系积淀,精准概括。联系平时积累的诸子学说中的基本观点,判断题干所暗示的答题角度和表述答案时应采用的表述方式,精准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其大蔽数千牛,絜之百围;其高临山,十仞而后有枝,其可以为舟者旁十数。观者如市,匠伯不顾,遂行不辍。
弟子厌观之,走及匠石,曰:“自吾执斧斤以随夫子,未尝见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视,行不辍,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沈,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 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匠石归,栎社见梦曰:“女将恶乎比予哉?若将比予于文木邪?夫柤②梨橘柚果蓏③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且也若与予也皆物也,奈何哉其相物也?而几死之散人,又恶知散木!”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节选自《庄子·人间世》)
【注】 ① (mán):液体渗出。②柤:同“楂”,山楂。③蓏(luǒ):瓜类植物的果实。
请依据材料简要概括孟、庄二人的处世之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一,根据“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可以概括出孟子的处世之道: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材料二,根据匠石梦中栎树对其说的话“夫柤梨橘柚果蓏之属,实熟则剥,剥则辱;大枝折,小枝泄。此以其能苦其生者也,故不终其天年而中道夭,自掊击于世俗者也。物莫不若是。且予求无所可用久矣,几死,乃今得之,为予大用。使予也而有用,且得有此大也邪”可以概括出庄子的处世之道: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长久生存。
[答案] 孟子: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庄子:藏身于无用,甘居不材之地,韬晦自全,在人间世长久生存。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这哪里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
谨慎,不要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大丈夫应该)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材料二:
匠石前往齐国,到了曲辕,看见被人们称为神树的栎树。那棵树大到可以遮蔽数千头牛,测量它的树干,足有百尺之围,树高出山头,十仞高而后才长树枝,可以用来造船的旁枝都有几十枝。参观它的人如同在赶集,然而匠石不屑一顾,照样往前走个不停。
他的徒弟饱看一番,跑着赶上匠石说:“自从我拿着斧子跟随您做木工,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树,先生不肯看一眼,却向前走个不停,这是为何呢?”
匠石回答说:“算了,不要再说了!那木头是无用之物,用它做船就会沉没,用它做成棺材很快就会腐朽,用它做器具很快就会毁坏,用它做门户就会像树一样流出污浆,用它做成柱子就会被虫子蛀蚀。这是一棵不能成材的树木,没有一点用处,所以才有这么长的寿命。”
匠石回家之后,梦见了那棵栎树,栎树对他说:“你在用什么东西与我相比呢?你是拿那些有用的木材来跟我比吗?那些楂、梨、橘、柚这一类,果实成熟之后就会被人们摘走了,而摘果子的过程又会对它们造成伤害,有些大的枝条被折断了,而小的枝条则被扔得满地都是。就是因为它们能结出果实才使其生命受苦,所以不能终享天年,往往半路夭折了,这是自己招来的世俗的打击。世上的事物都是这样。而我呢,追求这种毫无用处的状况已经很久了,很多次都差一点死了,到现在终于变得一无所用了,而这对我
来说就是最大的用处。假若我也或许有些用处,那还能生长得如此茂盛广大吗?况且,你跟我一样都是物,为什么要这样来看待物呢?你不过是快要死了的无用之人,又怎么会懂得无用之木呢?”
山上的树木皆因材质可用而招致砍伐,油脂皆因可以燃烧照明而自取熔煎。桂树皮芳香可以食用,因而遭到砍伐;树漆因为可以派上用场,所以遭受刀斧割裂。人们都知道有用的用处,而不知道无用的用处。
任务三 思考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规定:组织学生在具有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展开交流和专题讨论,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和局限等问题,用历史和现代的观念进行审视,表达自己的看法。
诸子之说体现了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其思想学说对今天我们立德树人、修身养性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思考下面诸子主要思想的现实意义。(见教材P53“单元研习任务”第一题)
1.谈谈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也就是说,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②这句话所揭示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世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度,宽恕待人。倘若自己不想要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
2.《礼记·大学之道》中的“修身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被许多知识分子当作人生信条。试分析其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修身治国平天下”中,“修身”指的是自身道德修养和自律问题,道德的自律并非与生俱来,而是有赖于后天的修养。“治国”说的是通过调整人与社会的关系,以达到长治久安,使社会群体和谐。“平天下”寻求的是一种普天之下的大和谐。可见“治国”“平天下”都是以“修身”为前提的,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从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做起。
②“修身治国平天下”在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有一些人表现出极端的现实主义倾向,贪图安逸,缺少为人民服务、为祖国腾飞而奋斗的胸襟和眼界。甚至有些人社会公德观念淡薄,出现了心理扭曲现象。重提此观念,不仅可以让人们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而且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
3.在孟子看来“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就是恻隐之心。这一认识在当今社会有何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孟子的恻隐之心是一种由外界激发的情感,先向内引发心的触动,并以最终的外向行为为终点。正是由于恻隐之心的存在,才为我们的向善提供了可能性。它存在于我们的内心,并在一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做出善的举动,使我们获得了心灵的安抚,并使内化的仁端真正上升为仁德。
在今天,提倡恻隐之心是个人品德不断提升的根本。儒家主张通过修己修身,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以达到仁。作为仁之端的恻隐之心,使人重新发现自己内心都有向善的追求,以此由己至人,由小到大,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人性自身的完善和发展,最终达到儒家理想的成圣成王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以爱心对人对物,那么构建和谐社会、天人合一的理想就会实现。
4.结合《五石之瓠》,谈谈庄子“无用之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同样的大葫芦,惠子认为它大而无用,而庄子却能打破常规,变通用法,把葫芦做成腰舟浮于江湖,使它显示出了新的妙用。由此可见,有用和无用是相对存在的,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庄子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我们对待事物,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
在当今这个急功近利、人心浮躁的社会中,庄子的“无用之用”思想或许能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①变通创新方面。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当今这个发展迅速的社会中,一味地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人,终会失去自身的竞争力,难以跟上时代的节奏,最终被社会淘汰。
②用人方面。我们不仅要做到“物尽其用”,更要做到“人尽其才”。而要实现“尽其才”,关键在于把人摆在适当的岗位上,让他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创造更大的价值。
③教育方面。不同的学生要因材施教,发现其优点,给予其恰当的教育指导。
④人生观方面。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我们似乎变得越来越功利,喜欢从实用(功利)角度来判断事物有用还是无用,缺乏诗意的生活。实际上,裹挟在物质的洪流中,偶尔停下来,给日益急迫的心灵一片休憩之地、补给之所,往往能更快地到达终点,看似无用的停顿可能比持续的飞奔更有用。
5.墨子的“兼爱”思想有何现实意义?试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墨子的思想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兼爱”,“兼爱”是把爱的对象扩展到个体外延的全部,使之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兼”还有在层次上的无差别意,在天下公义面前人人平等,这就赋予了每个人同等的爱与被爱的权利。这种“兼爱”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也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①墨家理论提倡视人若己、先己爱人、爱无差等的先进思想,可见,墨子是将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思想来处理人际关系的,而这也是社会和谐存在的逻辑起点和最终归宿。我们需要从爱自己的亲人出发,爱自己的朋友,爱他人,爱一切需要关爱的人,最终达到更高的境界——博爱。
②我们向往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民主道德、依法治国、公平公正、生机勃勃、安宁稳定综合发展的,而这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兼爱”反映的是人类对自身同类的尊重和认同,是人类理性的直接表现,会对陷入困境的同类表现出同情、怜悯、关怀和帮助,并能够通过正当、有效和文明的种种途径,化解和处理各种危机和矛盾。因此,“兼爱”思想有利于社会的安定。
多角度探究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1.把握诸子学说中的基本观点。诸子学说的观点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的综合判断和推理,它是诸子散文整体阅读中的重点、难点。
2.多角度分析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在诸子散文中,要通过对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并结合时代背景弄清诸子学说的内涵,结合现实,多角度分析诸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材料二: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注]矣。
【注】 倍:同“背”,乖戾的意思。
指出两则材料的修身要求的不同,并分析上述材料的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此题一定要通读材料,理解材料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由材料一“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可知,对君子提出了“仁”的要求,要求君子做到有仁德,有智慧,有勇气;由材料二“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可知,对君子提出了“礼”的要求,仪容举止要整肃有礼,脸色神情要端庄有礼,语言语气要明畅有礼。结合两则材料可知,“仁”和“礼”两者都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答案] 材料一对君子提出了“仁”的要求,要求君子做到有仁德,有智慧,有勇气;材料二对君子提出了“礼”的要求,仪容举止要整肃有礼,脸色神情要端庄有礼,语言语气要明畅有礼。“仁”是思想基础,“礼”是外在形式,两者都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对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材料二:
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错误。
任务四 赏析先秦诸子文章风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学习任务群规定:学习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表达艺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萧统在《文选序》中说:“老、庄之作,管、孟之流,盖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吕思勉在《经子解题·论读子之法》中说:“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彼此不能相假;亦实为中国文学,立极于前。”总体看来,先秦诸子并不把善写文章当作最高追求,但他们的很多论说又都文采斐然,自成一格。反复诵读本单元课文,总结概括其各自的风格特点。(见教材P53“单元研习任务”第二题)
课文 风格特点
《〈论语〉十二章》 ①__________________
《大学之道》 ②__________________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③__________________
《〈老子〉四章》 ④__________________
《五石之瓠》 汪洋恣肆,善用寓言,婉曲达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兼爱》 朴拙反复,即语言浅显实在,还不避絮叨,不厌其烦。
[答案] ①语言简练,浅显易懂,用意深远,有一种雍容和顺、纡徐含蓄的风格。
②简洁凝练,条贯分明,气势流畅,充满用世激情。
③感情激越,语言峻急,气势磅礴,表意生动。
④语言简约,表意深刻,表达严谨,说理冷静。
概括诸子散文的风格特点“3技法”
1.审准题干,确定题干中的考查方向及重点,是表达方式,还是语言风格或其他方向。
2.分析文本内容侧重点、用词特色、修辞手法、句式特点、语言感彩、语体色彩、句子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等。
3.组织恰当的语言作答,如果是比较异同,注意先比较相同点,后比较不同点,分类分点作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材料一: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车柔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车柔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子张》)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宪问》)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学而》)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雍也》)
(节选自《论语》)
“诸子之文,各有其面貌性情”,请就文体特点简要概括两个材料不同的语言风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材料一节选自《荀子·劝学》,属于论述文;材料二节选自《论语》,属于语录体散文。由“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知,材料一多用比喻、排比句式,整齐对仗,节奏和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由“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可知,材料二温文尔雅,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答案] 材料一属于论述文,材料二属于语录体散文;材料一多用比喻、排比句式,整齐对仗,节奏和谐,说理透彻,气势雄浑;材料二温文尔雅,朴实无华,自然流畅,要言不烦,精辟隽永。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靛青,是从蓝草中提取的,可是比蓝草颜色更深;冰,是水所凝冻成的,但比水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它的弯度(就能)符合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火烤使它变成这样的。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具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检查、反省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地思索,(却)不如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学到的东西多;我曾经踮起脚后跟向远处看,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更洪亮,但听的人却听得清清楚楚。借助车马的人,不是脚走得快,却能到达千里之外;借助船只的人,并不是善于游水,却能够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禀性并没有特异之处,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土成为高山,风雨在这里兴起;积水成为深渊,蛟龙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道德,智慧得到提升,圣人的心怀由此具备。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不能远达千里;不汇聚细流,就不能形成江海。骏马跳跃一次,不能达到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雕刻一下就放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石也能刻成功。蚯蚓(虽然)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螃蟹有六只脚(实际上有八只脚)和两只钳夹,(然而)没有蛇和黄鳝的洞穴就无处藏身,这是因为它心思浮躁。
材料二:
子夏说:“各种工匠通过在作坊里劳作完成他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获得他所追求的道。”
孔子说:“古代求学的人是为了充实自身,今天求学的人是为了向别人卖弄知识。”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适,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子夏说:“尊崇贤人轻视女色,服侍父母能竭尽他的全力,效劳国君能献出他的身体,与朋友交往言而有信。即使没有学礼,我必定说他学礼了呀。”
鲁哀公问孔子说:“你的学生们哪一个最好学呢?”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是最好学的,他不把怒气发泄到别人身上,不会重复犯同样的过错。不幸短命死了,如今再也没有这样的弟子了,没有听说谁是好学者。”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