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七) 《论语》十二章
1.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敏于事而慎于言
①敏:机敏 ②慎:谨慎
B.质胜文则野
①文:华美、文采 ②野:不受拘束
C.小人喻于利
①喻:比喻 ②利:利益
D.迩之事父
①迩:近 ②事:侍奉
2.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就有道而正焉 天下归仁焉
B.质胜文则野 故木受绳则直
C.敏于事而慎于言 不能容于远近
D.人而不仁 死而后已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均不属于古今同义现象的一项是(3分)( )
①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③回虽不敏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⑤古之学者必有师
A.②⑤ B.②④
C.④⑤ D.①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见贤思齐焉 ②见贤思齐焉 ③可以群 ④远之事君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择善而从之 ⑦草菅人命
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②/③④⑦/⑤⑥
C.①⑥/②⑤/③④/⑦ D.①④⑤/②③/⑥⑦
5.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后取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的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如孔子的弟子端木赐,字子贡。
B.《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宋代把它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合称“五经”。
C.小人,西周、春秋时代对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称谓,又指道德低下的人。前者与“大人”相对,后者与“君子”相对。
D.士,在春秋时期,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也泛指读书人。本文中就是后一种用法。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小窗幽记》中说:“大豪杰,舍己为人;小丈夫,因人利己。”这个道理用《〈论语〉十二章》中的句子来表达,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成人礼仪式上,校长引用《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寄语广大同学,认为只有胸怀天下、意志坚强的青年,才能承担起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历史重任。
(3)小刚在书店看到科幻小说《朝闻道》,老板告诉他,这本小说的取名非常有深度,小刚不禁想起《论语·里仁》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小明不愿意做家务活,于是想办法推给弟弟,妈妈阻止了小明的行为,并用《论语·卫灵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告诫小明不能强加给别人自己不喜欢的事情。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节选自《论语·子罕篇》)
材料二:
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或人难之曰:“夷狄之鄙陋无礼义,如之何?”孔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言以君子之道居而教之,何为陋乎?
问之曰:孔子欲之九夷者,何起乎?起道不行于中国,故欲之九夷。夫中国且不行,安能行于夷狄?“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言夷狄之难,诸夏之易也。不能行于易,能行于难乎?且孔子云“以君子居之者,何谓陋邪”,谓修君子之道自容乎?谓以君子之道教之也?如修君子之道苟自容,中国亦可,何必之夷狄?如以君子之道教之,夷狄安可教乎?禹入裸国,裸入衣出,衣服之制不通于夷狄也。禹不能教裸国衣服,孔子何能使九夷为君子?或孔子实不欲往,患道不行,动发此言。或人难之,孔子知其陋,然而犹曰“何陋之有”者,欲遂已然,距或人之谏也。
实不欲往,志动发言,是伪言也。“君子于言无所苟矣。”如知其陋,苟欲自遂,此子路对孔子以子羔也。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社稷焉,有民人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子路知其不可,苟对自遂,孔子恶之,比夫佞者。孔子亦知其不可,苟应或人。孔子、子路皆以佞也。
(节选自王充《论衡·问孔篇》)
材料三:
守仁以罪谪龙场。龙场,古夷蔡[注]之外。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而予处之旬月,安而乐之。始予至无室以止居于丛棘之间则郁也。迁于东峰,就石穴而居之,又阴以湿。予尝圃于丛棘之右,民相与伐木阁之材,就其地为轩以居予。予因而翳之以桧竹,莳之以卉药,琴编图史,学士之来游者,亦稍稍而集。于是人之及吾轩者,若观于通都焉,而予亦忘予之居夷也。因名之曰“何陋”,以信孔子之言。夷之民,方若未琢之璞,未绳之木,虽粗砺顽梗,而椎斧尚有施也,安可以陋之?斯孔子所谓欲居也欤?
(节选自王守仁《何陋轩记》)
【注】 夷蔡:夷为夷人(古代指少数民族)所居之地,蔡为流放罪人所居之地。
7.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始予则郁也。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与《〈论语〉十二章》中“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之”的用法不同。
B.不行,与《六国论》“刺客不行”中的“不行”意思不相同。
C.安,指怎么,与苏轼《赤壁赋》中“而今安在哉”的“安”意思相同。
D.居,让……居住,使动用法,与《鸿门宴》中“从百余骑”的“从”用法相同。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其入裸国虽暂时改变其风俗,终因文化差异巨大,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
B.孔子反对子路让子羔为费宰,子路明知自己不对,却还要勉强坚持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说讨厌强词夺理的人。
C.王守仁虽然被贬至偏远的龙场,但面对艰苦环境,他仍能保持乐观,在困境中寻得乐趣,甚至忘却了自己正身处夷地。
D.王守仁描写了自己在龙场生活条件的前后变化,强调了环境并非生存的决定因素,关键在于人的心态和能否发挥主观能动性。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孔子疾道不行于中国,恚恨失意,故欲之九夷也。(4分)
译文:
(2)人皆以予自上国往,将陋其地,弗能居也。(4分)
译文:
11.对孔子所说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王充和王守仁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
4/4文本对应练(七)
1.D [A项,①敏:勤勉;B项,②野:粗野、鄙俗;C项,①喻:知晓,明白。故选D。]
2.B [A项,代词,代指自己/语气助词,用于句末;B项,连词,表承接,就;C项,介词,在……方面/介词,表被动。D项,连词,表假设,如果/连词,表顺承。故选B。]
3.C [①自省:古今同义,自我反思、反省。②终身:古今同义,一生,一辈子。③不敏:古今同义,不聪明,常用来表示自谦。④博学,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广博精深。⑤学者,古义:求学的人。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故选C。]
4.C [①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②齐:形容词用作动词,看齐。③群:名词用作动词,提高人际交往能力。④事:名词用作动词,为……做事,侍奉。⑤厚、薄:形容词用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⑥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意见、建议。⑦草: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小草。故选C。]
5.B [B项,“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部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合称“四书”。]
6.(1)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 (2)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3)朝闻道 夕死可矣 (4)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7.解析:句意: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始予至”中的“至”是动词,表示到达的动作完成,其后B处应断开。“无室以止”中的“无”表示否定,与其后“室以止”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表达,说明没有居住的地方可以安顿,故D处应断开。“居于丛棘之间”,状语后置句,表意完整,其后G处应断开。
答案:BDG
8.C [C项,“意思相同”错误,“夷狄安可教乎”中的“安”,表示反问,意思是“怎么”;“而今安在哉”中的“安”是疑问代词,意思是“哪里,什么地方”。 A项正确,两个“之”,一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一个是助词,无实际意思。两者含义不同。B项正确,“不行”的含义分别是:不能施行;不去。D项正确,“从百余骑”的“从”是使动用法,使(让)……跟随。]
9.A [A项,“暂时改变其风俗”“因文化差异巨大”“是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错误。王充以禹为例,指出即使是禹也无法改变裸国风俗,主要是为了质疑孔子的“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句话,即认为孔子也不能使九夷地区的人变为君子,并非为了证明孔子高于大禹之论。且材料二并未说明禹无法从根本上教化夷狄的原因。]
10.(1)孔子怨恨(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心里感到愤怒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关键词:“疾”“道不行于中国”“之”)
(2)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关键词:“以”“陋”“弗”)
11.①王充认为孔子只是说说而已,并非真心想去九夷,而且王充认为夷狄难以教化。②王守仁则认为孔子是真心实意地说出这句话,而且王守仁认为夷狄可以通过教化而得到改善。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孔子想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偏僻简陋了,怎么能住?”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在那儿,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
材料二:
孔子怨恨(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心里感到愤怒和失意,因此想前往少数民族地区。有人诘难他说:“少数民族地区偏僻简陋,没有礼义,怎么办?”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在那儿,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这是说居住在那里并以君子之道教化他们,怎么还会偏僻简陋呢?
试问说:孔子想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居住,起因是什么?是因为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中原地区施行,所以(他)想去少数民族地区。试想在中原地区尚且不能施行,怎么能在少数民族地区施行呢?(孔子曾说:)“少数民族地区虽然有君主,但还不如中原地区没有君主的好。”这是说少数民族地区难以治理,中原地区容易治理。(他的政治主张)不能在容易治理的地方施行,能够在难以治理的地方施行吗?况且孔子说“有君子住在那儿,怎么会偏僻简陋呢”,这话是在说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身呢,还是在说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呢?如果是以君子之道进行修养使自己能安下身来,那么在中原地区也可以(做到),何必要去少数民族地区呢?如果用君子之道去教化他们,那么少数民族地区怎么能被教化得了呢?(相传)禹到裸国去,要脱掉衣服进去,出来后再穿衣服,(这是因为)要穿衣服的规定在少数民族地区行不通。禹(尚且)不能教化裸国人穿衣服,孔子又怎么能把少数民族的人教化成君子呢?或许孔子本来不想去,只是忧虑他的政治主张不能施行,一时冲动说出这样的话。或许是有人诘难孔子,孔子也知道那儿偏僻简陋,但还要说“哪里还会偏僻简陋呢”,是想顺着已经说过的话,拒绝别人的劝告。
(孔子)实际不想去,一时心情激动说出来的,是句假话。(孔子曾说:)“君子对于说话不能随便。”如果明知少数民族地区偏僻简陋,还要勉强顺着自己已经说过的话,这就正和子路回答孔子关于子羔的事一样了。子路让子羔做费宰,孔子说:“这是在害别人的儿子。”子路说:“那里有地方政权,有百姓,为什么一定要读书,然后才算是学习呢?”孔子说:“所以我讨厌那些强词夺理的人。”子路知道自己不对,勉强回答以自圆其说,所以孔子讨厌他,把他比作那些强词夺理的人。孔子也明知自己不对,还勉强回答别人的质问。那么孔子和子路都成了强词夺理的人了。
材料三:
我因为获罪被朝廷贬到龙场。龙场,在古代的边远地区。人们都以为我从京城到这里,一定会认为这里偏僻简陋,不能居住。然而我在此地生活了十个月左右,过得安宁而快乐。我刚来的时候,没有房子居住,住在荆棘丛中,感到很郁闷。迁到东峰,就着石洞住下,又阴暗潮湿。我曾在丛棘的右边开园种菜,老百姓共同砍伐体积很大的木材,就在这地方建造了一座房子让我居住。我于是种上桧柏、竹子以遮阴,又栽上芍药等花卉,(摆上)琴书和图册史书,来交往的文人学士,也慢慢聚集增多了。在此之后到我轩中的人,好像来到了四通八达的都市,而我也忘记了我是住在少数民族地区。于是给房子取名为“何陋”,用来伸张孔子的话。少数民族地区的百姓,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没有取直的木材,虽然粗朴顽固,但用椎斧去雕琢,他们还是可以被教化的,怎么能认为他们鄙陋呢?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想要到少数民族地区居住的原因吧?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