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对应练(八) 大学之道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知止而后有定 止:终止
B.致知在格物 格:推究
C.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行:奉行,实践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壹是:一概,一律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②昔者,吾舅死于虎
B.①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②燕王吾所立
C.①知止而后能定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D.①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C.风乎舞雩
D.在明明德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B.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C.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D.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5.下列各句中,与“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谁与哭者
C.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礼记》是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为“十三经”之一。
B.《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
C.《大学》后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推崇,明代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与《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D.《大学之道》是儒家进行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材料一: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节选自《礼记·大学》)
材料二:
某顿首启:昨承教及《大学》,发舟匆匆,未能奉答。晓来江行稍暇,复取手教而读之。恐至赣后人事复纷沓,先具其略以请。
来教云:“见道固难,而体道尤难。道诚未易明而学诚不可不讲恐未可安于所见而遂以为极则也。”
幸甚幸甚!何以得闻斯言乎?其敢自以为极则而安之乎?正思就天下之道以讲明之耳。而数年以来,闻其说而非笑之者有矣,诟訾之者有矣,置之不足较量辨议之者有矣,其肯遂以教我乎?其肯遂以教我而反复晓喻,恻然惟恐不及救正之乎?然则天下之爱我者,固莫有如执事之心深且至矣,感激当何如哉!夫“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以为忧,而世之学者稍能传习训诂,即皆自以为知学,不复有所谓讲学之求,可悲矣!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道必学而后明,非外讲学而复有所谓明道之事也。然世之讲学者有二,有讲之以身心者,有讲之以口耳者。讲之以口耳,揣摸测度,求之影响者也;讲之以身心,行著习察,实有诸己者也。知此,则知孔门之学矣。
(节选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
7.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道诚为极则也。
8.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得”指处事合宜,与《鸿门宴》中“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的“得”词义不同。
B.“齐”指使……整齐有序,与《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固”的用法相同。
C.顿首,古代跪拜礼节的一种,常用于地位相近、平辈之间的互拜。书信开头用“顿首”往往是表达对收信者的敬意。
D.影响,常解释为“言谈没有根据”或者“起作用”,在本文中理解为“起作用”。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提出了大学之道的“三纲”“八目”,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核心,逐层递进。
B.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
C.长期以来,天下人都对王阳明的学说或是嘲笑,或是谩骂,或是不屑一顾懒得辩论。
D.世上有的讲学者重在见道,所以“讲之以口耳”;而王阳明的目标在体道,所以“讲之以身心”。
10.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4分)
译文:
(2)夫道必体而后见,非已见道而后加体道之功也。(4分)
译文:
11.结合材料二,谈谈王阳明在探寻大学之道的过程中,彰显出哪些可贵品质。(3分)
4/4文本对应练(八)
1.A [A项,止:达到。]
2.A [A项,①“者”,助词,“……的人”;②“者”,用在表时间的名词后面,表示停顿,不译。B项,“所”,都是所字结构用法。C项,“而”,都是连词,表示顺承。D项,“以”,都是介词“把……”的意思。]
3.C [C项为名词作动词,A、B、D三项均为使动用法。]
4.A [A项,古义:一直到,直到/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5.A [A项和例句均为状语后置句。B项,主谓倒装句。C项,宾语前置句。D项,被动句。]
6.C [C项,朱熹为宋代人。]
7.解析:句意:圣道确实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学问也不能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已有的见识,把它当做学问的最高标准吧。“道诚未易明”“学诚不可不讲”结构对称,中间的“而”表转折,故B、D处需断开;“安于所见”是一个完整的动宾结构,后一个“而”表递进,故F处需断开。
答案:BDF
8.D [A项,正确。处事合宜;必须,应该。句意:思虑精详,则处事合宜。/您替我把他叫进来,我必须用侍奉兄长的礼节对待他。B项,正确。都是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使……稳固。句意:先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想使树木长得好,一定要使它的根稳固。C项,正确。D项,错误。文中的“影响”比喻言谈没有根据。句意:讲的是捕风捉影的东西。故选D。]
9.C [C项,“天下人都对王阳明的学说或是嘲笑,或是谩骂,或是不屑一顾懒得辩论”说法绝对,有不看好王阳明的学说的,也有像罗整庵那样理解他支持他的。]
10.解析:(1)“道”,原则、宗旨;“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彰明、显明;“至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2)“体”,体察、体悟;“见”,了解、认识;“加体道之功”,下体悟圣道的功夫。
答案:(1)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2)圣道必须体悟后才能认识,而并非认识了圣道之后才下体悟圣道的功夫。
11.①虚心求教,广泛学习。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 ②深入思考,孜孜以求。批评那些还未深入学习便洋洋自得的后学者,强调治学要追求精深。 ③躬亲实践,知行合一。用身心讲学,求诸于自己的良知才算是践行了孔子的学说。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略。
材料二:
阳明顿首谨启:昨天幸蒙您关于《大学》的教诲,因匆忙上船,未能一一作答。今早我趁着在船上的空闲时间,又把您的信取出来拜读了一遍。我怕到江西之后,各种人事繁杂,纷至沓来,先简略地回复您,请您教正。
您在信中说道:“认识圣道固然很难,而体悟圣道则更难了。圣道确实不容易弄明白,但是学问也不能不讲。恐怕不能安于自己已有的见识,把它当做学问的最高标准吧?”
不胜荣幸!在哪里我还能听到这种教诲呢?我岂敢自以为见识已经达到了顶点而安于自己的见识呢?我正想要借助天下的有学之士来阐明圣道呢。然而多年来,听到我的学说的,嘲笑的有,非议的有,谩骂的有,置之不理、认为不屑一顾的也有,他们岂肯教导我呢?又岂肯为了教导我而反复设喻、心存忧虑恐怕来不及纠正我呢?所以,天下关爱我的人中,原本就没有谁会像您这样执着而深切,我该多么感激您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孔子为此深感忧虑,而后世学者稍微能够传习经文训诂经典,便都以为自己已经懂得了学问,不再讲求探究学问,真是可悲呀!圣道必须体悟后才能认识,而并非认识了圣道之后才下体悟圣道的功夫;圣道必须学习之后才能明白,并非在讲学之外还有明道之事。然而世间讲学的人有两类,一类用身心讲学,还有一类用口耳来讲学。用口耳来讲学的,揣测估摸,讲的是捕风捉影的东西;而用身心讲学的,言与行,学习与观察,都是确确实实求诸于自己的良知。明白了这一点,就懂得了孔子的学说。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