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文本对应练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含答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9-05 14:38:56

文档简介

文本对应练(九)
1.D [D项,然,同“燃”,燃烧。]
2.A [A项与例句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代词,代前文的“四端”。C项,结构助词,的。D项,代词,代“治天下”。]
3.D [A项,①这件事,此;②对,正确的。B项,①不是;②违背。C项,①到;②向。D项,①②都是“伤害”的意思。]
4.C [C项,“事”,古义为“侍奉”;今义为“事情”。]
5.A [A项为判断句,B、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6.A [A项,《春秋》错误,应是《中庸》。]
7.(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2)人之有是四端也 犹其有四体也 (3)苟能充之 足以保四海
8.解析:句意:圣人既已用尽了目力,又接着用规、矩、准、绳,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用都用不完。“圣人”作主语,“竭”作谓语,“目力”作宾语,“焉”为句末语气词,所以第一处断在C处;“继之以规矩准绳”是状语后置句,“以规矩准绳”是“继”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所以第二处断在F处;“平直”与“方圆”是并列关系,共同作“以为”的宾语,在“平直”后断开,所以第三处断在H处。
答案:CFH
9.C [A项,正确。材料一关于中古的论述从大禹开始可以证明这一点。B项,正确。 “不亦说乎”的“说”同“悦”,解释为“愉快”。句意:人们对此感到很高兴。/学习后经常温习所学的知识,不也很令人愉悦吗?C项,错误。用法不同,“人而不仁”的“而”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句意:不仁却处在统治的地位。/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样对待礼呢?D项,正确。“贼其君者也”中的“贼”解释为“伤害”。句意:邪恶的百姓纷纷兴起。/是伤害他们的国君的人。故选C。]
10.D [D项,“只要抓住规矩、准绳、六律这三样治理国家的基石就可以了”错误。材料二中君王运用这些要素后,还需要“继之以不忍人之政”才能达到“仁覆天下矣”的境界。此外,由材料二第一段可知,孟子认为“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即仁政才是治理国家的基石。]
11.解析:(1)“丈夫”,男子;“实”,果实;“衣”,穿。(2)“徒”,只有;“为政”,治理国家;“自行”,自己实行。
答案:(1)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了。
(2)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法度不能让(它)自己实行。
12.①韩非子认为先王之政只适合治理先王的社会,一味追求先王之政只会招来嘲笑,而真正的圣人应该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②孟子认为君王只有施行先王之政治理天下,才是明智的做法,否则百姓不能获得恩惠,自身也无法被后世效法。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上古时代,人民少可是禽兽却很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有位圣人出现了,在树上架木做巢居住来避免兽群的侵害,人们对此感到很高兴,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们吃的野生植物的果实和蚌肉蛤蜊,有腥臊难闻的气味且伤害肠胃,人们大多会生病。有位圣人出现了,钻木取火来消除食物的腥臊,人们对此感到很高兴,便推举(他)做帝王,称他为燧人氏。中古时代,天下发大水,鲧和禹疏导了入海的河流。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淫乱,商汤和周武王起兵讨伐。如果有人在夏朝还在树上架木筑巢、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耻笑了;如果有人在商朝和周朝还尽全力去疏导河流,一定会被商汤、周武王耻笑了。这样的话那么在今天还赞美尧、舜、汤、武、禹的政治措施的人,一定会被新的圣人耻笑了。因此圣人不希望遵循古道,不取法往常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应研究当前的社会情况,并根据它制定符合实际的措施。有个耕田的宋国人,田里有个树桩子。一只奔跑的兔子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这个人)便放下手里翻土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再捡到兔子,兔子不可能再得到,他本人被宋国人笑话。现在想要用古代帝王的政策,治理现在的人民,都是守株待兔这类的行为啊。
古时男子不须耕种,野生的果实就足够食用;妇女不须纺织,禽兽的毛皮就足够穿了。不需要做费力的事但给养也很充足,人民少但财物有多余,所以人民之间不争斗。
材料二:
孟子说:(即使有)离娄的好眼力,公输子般的好技巧,(但如果)不靠规和矩,也不能画成方和圆;(即使有)师旷一样的聪敏耳力,(但如果)不依据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尧、舜之道,(但如果)不凭借仁政,也不能使天下太平。
现在(有的国君)虽有仁爱之心、仁爱之誉但百姓却未能受到恩惠,(自己也)未能被后世效法,(就是因为)不实行先王的治国之道。所以说: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国家,只有法度不能让(它)自己实行。《诗经》说:“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遵循先王的典章。”遵循先王的法度而犯错误的,从来没有过。
圣人既已用尽了目力,又接着用规、矩、准、绳,来制作方的、圆的、平的、直的东西,(这些东西)用都用不完;既已用尽了耳力,又接着用六律,来校正五音,(这些音阶)也就运用无穷;既已用尽了心思,又接着推行怜爱别人的仁政,仁爱也就覆盖天下了。所以说,建高台一定要凭借丘陵,挖深池一定要凭借沼泽。治理国家不凭借前代圣王之道,能说是明智吗?因此只有仁人适合处在统治的地位。不仁却处在统治的地位,这是在民众中散布他的罪恶,在上的没有道义准则,在下的不守法令制度。朝廷不相信道义,工匠不相信尺度。君子触犯义理,小人触犯刑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还能生存的是侥幸。所以说:城墙不坚固,兵器甲胄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田野尚未开辟,钱财不够集中,不是国家的祸害。在上的不讲礼,在下的没学问,邪恶的百姓纷纷兴起,国家的灭亡也就快了。
1/3文本对应练(九)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怵惕:惊骇,恐惧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内交:结交。“内”,同“纳”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要:求取
D.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然:……的样子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①由是观之 ②是非之心
B.①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②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
C.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天子能荐人于天
D.①自贼者也 ②贼其君者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3分)(  )
A.行不忍人之政
B.今人乍见
C.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D.知皆扩而充之矣
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
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然后知生于忧患
6.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南宋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春秋》并称为“四书”。
B.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C.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D.在人性方面,孟子主张“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有一种本能,即“________________”。
(2)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由不忍之心而推导出“四端”并用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说明其于人的重要性。
(3)在《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孟子论及“仁义礼智”扩充推广的积极作用时所说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
(节选自《韩非子·五蠹》)
材料二:
孟子曰:离娄①之明,公输子②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③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诗》云:“不愆不忘,率由旧章④。”遵先王之法而过者,未之有也。
圣人既竭目力焉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不可胜用也;既竭耳力焉,继之以六律,正五音,不可胜用也;既竭心思焉,继之以不忍人之政,而仁覆天下矣。故曰: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谓智乎?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⑤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节选自《孟子·离娄上》)
【注】 ①离娄:又名离朱,黄帝时目力极好的人。②公输子: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③师旷:春秋时期著名音乐家。④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没有过失没有疏漏,一切遵循先王的典章。⑤道揆:以义理度量事物。
8.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圣人既竭不可胜用也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上古,即上古时代,中国的上古时代一般指夏朝出现以前的历史时期,也称“三皇五帝时代”。
B.说,同“悦”,指对……感到高兴,意动用法,与初中《〈论语〉十二章》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用法不同。
C.而,文中表示转折,与《〈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的“而”用法相同。
D.贼,邪恶的、不正派的,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中“贼其君者也”的“贼”意思不同。
10.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夏朝还有人学习有巢氏构木筑巢、燧人氏钻燧取火,就会因为落后于时代而被取笑了,韩非子借此批判了某些想要以先王之法治理当今之世的君主。
B.韩非子在论证中会借寓言故事来表达观点,使文章说理更为通俗易懂,比如材料一结尾的“守株待兔”。
C.孟子认为,即使拥有像离娄一样的视力、公输子一般的技艺,如果不遵循规矩,也无法画出完美的方圆;同样的,治理国家如果不实施仁政,民众就无法真正受益。
D.孟子提及凭借丘陵建高台、凭借沼泽挖深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只要抓住规矩、准绳、六律这三样治理国家的基石就可以了。
11.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4分)
译文:                                    
                                    
(2)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4分)
译文:                                    
                                    
12.对于是否施行先王之政,韩非子和孟子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分析。(3分)
                                    
                                    
                                    
3/4